由同名小說改編的20集電視連續劇《迷茫》,自3月26日起在安徽電視臺播出以來,觀眾好評如潮。作者姚傳華的名字也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姚傳華是誰?
姚傳華,是一位檢察官,確切地說,是合肥高新區人民檢察院的副檢察長。同時,他又是一位作家,是合肥市作協常務理事,全國檢察系統為數不多的作協會員之一。他已出版了兩部長篇小說,其中第一部反腐題材的小說《迷茫》,不僅在第三屆全國檢察機關精神文明建設“金鼎獎”評選活動中,榮獲優秀獎;在第五屆安徽圖書獎評選中,被評為“二等獎”;而且,由該書改編的20集電視連續劇,如今正走進千家萬戶。
對于這樣一位極具實力、創作頗豐的檢察官作家,我們的心中充滿了欽佩與好奇:他是怎樣的一個人,他是如何走上文學道路,并且創作出如此分量沉重的文學和影視作品,為了尋找答案,3月的一天,《檢察風云》編輯部的記者,走進了姚檢的辦公室。
姚檢的辦公室雖與一般辦公室無異,有辦公桌、電腦、沙發、高大的書櫥及其他必須的辦公設備,樸素而莊嚴。但是,與其他辦公室不一樣的,這里給人一種很濃的文化氣息。書櫥里,不僅整齊有序地擺放著各類文件、資料、理論書籍,還有不少的文學名著。其中一面墻的上方,懸掛著一幅古樸、厚實的牌匾,上面裱著安徽省著名書法大家賴少其先生贈送給“傳華”的幾個大字“為人可欽”;屋角擺放的幾盆常綠植物,散發出沁人肺腑的清香。坐在我們面前的姚檢,不過40多歲,略顯瘦削的身軀顯得十分干練。當我們從《迷茫》開始問起他的創作經歷時,爽快的姚檢向我們敞開了心扉。
農民兒子愛上文學
“我,一個農民的兒子,土包子一個,偏偏喜愛上了文學……”這是姚傳華在《一個喜愛文學的檢察官的自白》中所說的話。其實,這是他自謙之語,農民的兒子不假,但并非土包子。從18歲入伍走進軍營,他參加過“這輩子最能引以為自豪的、在和平年代有幸參與了1979年的自衛反擊戰”,經受了戰爭的洗禮。1983年,他考取了空軍后勤學校,三年的軍校生活是他最為難得的知識積累時期,從abc學起,為他日后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姚傳華是勤奮的,且勤奮刻苦的精神令人慨嘆不已。為了彌補十年動亂中被耽誤的歲月年華,他曾背記過《漢語詞典》,以此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從軍校畢業后,書法、寫作、讀書幾乎占用了他全部的業余時間。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解放軍文藝》和一些雜志上,陸陸續續有他的習作刊出;他的書法作品,也如他戲說的那樣“不時有幾張被不識貨色的人看中換來幾十元小錢買煙抽。”
在部隊這座大熔爐里,姚傳華不僅如鳳凰涅槃一般,從一個農民的兒子錘煉成為一名合格的軍人,而且,通過苦學,走上了業余文學創作之路,為理想的騰飛插上了翅膀。
1987年,軍校畢業、本可以分配到空軍后勤部的姚傳華,從部隊轉業來到合肥市西市區檢察院,當了一名助理檢察員。在熟悉檢察業務、干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他仍筆耕不輟。1989年,當《兩院公告》掀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廉政風暴時,姚傳華創作了《本案沒有被告》4集電視連續劇。
1997年,已經擔任開發區檢察室主任的姚傳華,被調到市檢察院,并被任命為合肥市高新技術開發區檢察院副檢察長。
從助檢員起步,10年間,他已成為一名成熟干練的檢察官。
反腐前沿著《迷茫》
基層檢察院的工作繁雜又瑣碎,尤其對姚傳華這樣一個大小也算個頭頭的副檢察長來說,七七八八的事情更多,屬于自己支配的時間少得可憐,“假如哪一天能關上手機靜靜地坐下來思考自己喜愛的問題,那簡直是一種享受。”姚傳華感慨地說著。緊張的工作和對文學的愛好構成了矛盾,使他苦惱,然而,創作的欲望又時時折磨著他,使他欲罷不能。
身處反腐前沿,他見了太多的“人民公仆”一步步滑向腐敗泥淖的案例,當一些人在認罪后痛哭流涕、悔恨萬分地痛恨自己:“要這么多的錢有什么用時?”姚傳華也不無痛心地思索,他們為什么會走到這一步?通過對他們犯罪軌跡的探尋和犯罪心理的剖析,姚傳華以一個檢察官作家敏銳的眼光深刻認識到:腐敗的滋生,除了個人原因,還有社會、法制、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人生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就那么幾步,紅與黑、黑與白的界限就那么一步之遙、一念之差。一些腐敗分子,其實已經什么都有了,并不想要錢了,但是一旦涉足到了泥淖里,便很難拔出來了。”“貪欲是一個沒有終極的黑洞,人一旦陷入其中,從此失去了人生的航標。是非顛倒、良知泯滅、人性淪喪……”強烈的責任感促使著姚傳華要拿起筆,把自己的思考、自己心里想說的話、想辯解的理由抒發出來,呼喊出來,而文學便成了他的武器和工具。他希望通過故事中的人物命運展示,以使更多的人不要陷入迷茫。
當時,涉案、反腐題材的影視文學作品氣象萬千,可是一些創作者由于缺少對這一領域的深入了解,既無法真正反映出檢察干警與腐敗斗爭的艱辛,而且所編之劇存在不少弊端。在職業檢察官看來,一是虛:缺少真實的生活,故弄玄虛編造故事;二是假:違背常識、違背法律、難以引發心靈震撼;三是黑:黑得使人們對黨和國家甚至對整個社會失去了希望,在揭露腐敗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其實腐敗份子并不是天生就壞,他們的犯罪、墮落也是漸進式的,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作為一名檢察官,他更覺得有一種責任,去寫一寫自己熟悉的生活,寫一寫自己熟悉的反腐題材作品。
因此,在2001年初春,經受了長時間創作欲望“折磨”的姚傳華,終于開始了小說《迷茫》的創作。沒有事先擬定的大綱、沒有約束自己的創作計劃,只有活生生的人物、故事,長期積聚在腦中的思考、構思,此時如山洪暴發、一瀉千里。夜深人靜,獨自坐在電腦前,兩眼盯著屏幕,在吞云吐霧中不停地敲擊著鍵盤,在萬籟俱寂中,享受著一個寫作者特有的快樂。書中的人物幾乎與他融為一體,他用心在與他們對話、交流,與他們同哭、同笑、同樂、同憂……一章又一章,如行云流水般,故事和人物不經意間便流淌在指尖。不到10個月的時間,一部35萬字的長篇就這樣流淌了出來。
唱響人間正氣歌
《迷茫》出版后,沒想到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安徽文藝出版社稱這本書是安徽第一部反腐題材的作品;《檢察之光》發了書評;省政法界、法制報社等為此書召開了研討會;省文聯副主席沈培新在《心靈的呼喚》一文中寫到:“在我的印象中,檢察機關總是和懲治犯罪相聯系的,檢察官更是令人望而生畏的職業,真正見到了小說《迷茫》的作者,才認識了檢察官也認識了一個普普通通的、,實實在在的基層檢察院的檢察長。但我怎么也不相信,《迷茫》出自一位業余作者之手,而且是處女作,但事實就是這樣。
姚傳華的這部處女作,是思想性、文學性和可讀性得到較好統一的成功之作,是一曲正氣歌,也是一口警示鐘。這部小說的問世,是安徽文壇的又一喜訊,安徽文學創作隊伍又增添了一位新人……“省委宣傳部、省檢察院等領導為此書改編成電視連續劇,專門作了批示;中央電視臺評價:視角獨特、在同類題材中是比較突出的一部,本臺將跟蹤拍攝……”
姚傳華,從一個農民的兒子,到一名合格的軍人,再到反腐前沿的檢察官,直至今天成為一名檢察官作家;從背《漢語詞典》開始,姚傳華成功地完成了人生路上的一次又一次跨越。
繼《迷茫》之后,姚傳華的第二部反映農村生活題材的長篇小說《啞女》也已出版,并在全國檢察機關第四屆精神文明建設金鼎獎評選中獲得二等獎,同時將被改編成電視連續劇;而他的第三部長篇,亦在創作中。用姚傳華自己的話說,三部小說構成了他的人生三部曲。
編輯:朱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