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全新的中國節能遠景規劃——《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到2010年。中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將由2005年的1.22噸標準煤下降到1噸標準煤以下,降低20%左右;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然而。無論是從能源使用的現狀分析,還是就節能的潛力而言,中國最終兌現節能目標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問題的提出:中國面臨“能源危機”
“電荒”“煤荒”“油荒”“水荒”是最近幾年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幾種極不安定因素,而且也無情地改寫了中國“地大物博,礦產豐富”的歷史標簽,中國的能源底牌因此大白于世。
——石油資源:據能源專家估計,我國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儲量約為23億噸,僅可供開采14年左右,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幾乎要全部依靠進口。2006年中國累計進口原油1.4億噸,未來15年原油供需缺口將逐年加大。由于需求持續大幅提高而產量增速有限,到2020年,我國石油和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都將達到55.8%—62.1%。一個靠大量進口石油的國家必定會比他人付出更多的外匯支出。有計算顯示,由于2006年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的上漲,中國多掏了近70億美元的外匯。
——煤炭資源:我國能源資源結構以煤為主,占能源資源總量的75.2%。據預測,我國煤炭探明可利用儲量近2000億噸,如果按照年產25億噸原煤的速度推算還可以供應80年。即使我國有可觀的煤炭資源量,但優質資源卻很少。
——電力資源:目前,中國人均用電僅為世界平均用電的1/3。據國家電監會的監測,在正常年份,全國供電缺口基本在800億千瓦時左右,而在高峰期全國電力缺口大概在2500萬千瓦左右。盡管全國的發電量以接近GDP增速2倍的速度增長,但全國還是有21個省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缺電。而每缺1度電,就會帶來7元的GDP損失。
——水資源:資料顯示,我國66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供水不足,110座城市嚴重缺水。由于缺水,每年工業總產值的損失大約在2000億元;而近幾年農業每年缺水(近33億畝土地收成受影響)造成的損失在1500億元。隨著中國人口的增長,人均淡水資源量將會越來越少,估計到2030年中國將被列入嚴重缺水國家。
“能源危機”折射出了我國以重化工業為主導的“病態”產業結構以及由此引致的畸形能源消費結構。2006年,我國鋼產量達4.62億噸,2007年將達到4.66億噸,比上年增長10%;2006年。10種有色金屬增長了19.1%;氧化鋁增長11.2%;燒堿增長了7.7%:水泥增長18.9%。與之相對應,我國2006年重工業增加值占工業比重已達到64.3%,比2005年又提高了3.1個百分點。高耗能產品產量的快速增長直接拉動了近年來我國電力和能源消費的高增長。在長三角地區,一批批高能耗的大型制造業項目如石化、鋼鐵等隨處可見,而為了解決這些企業的能耗問題,配套的熱電項目也隨之上馬,從而生成了高能耗項目加高污染能源項目的產業模式。
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國不僅是耗能大國,更是一個能源利用效率十分低下的國家——能源利用總效率只有32%,單位國民生產總值能耗比先進國家高3倍,生產單位產品的能耗比國外高出50%至100%。其中,工業鍋爐平均熱效率只有50%到60%,比國外低20至30個百分點;風機、水泵和壓縮機的運行效率一般在50%以下,比國外低5至10個百分點。不僅如此,我國汽車發動機每百公里油耗的設計值比發達國家要高10%至15%,而平均單車年耗油的實際值是2.28噸,比美國高10%到20%,比日本高1倍。不久前。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公布了最新的“環境可持續指數”評價:在全球144個國家和地區的排序中,中國位居第133位。報告指出,低產值、高能耗的生產模式將造成國家未富而能源、環境先衰。
尷尬的現實:能源浪費十分驚人
燃油:私車過多,每輛車的乘客數量比起燃油耗費量來說顯得過于奢侈。汽車消費追求豪華型、大排量,社會普遍沒有側重公交事業的建設,結果導致燃油耗費嚴重,造成燃油稀缺。低技術含量及高浪費的消費方式,是當前我國石油消費存在的最根本問題。
煤炭:很多用煤企業生產方式粗放,浪費嚴重。目前全國煤礦資源回收率僅在40%左右,特別是小煤礦的回收率只有15%,從1980年至2000年,全國煤礦資源浪費280億噸。照此下去:到2020年,全國將有560億噸煤礦資源被浪費。
電力:室內能見度很好的上午,幾盞大吊燈毫無顧忌地開著;商場里冷氣大開,但門也大開,冷氣都可以跑到幾十米的遠處:形象工程的亮燈工程燈光徹夜不熄;電視機、VCD、空調等家用電器關機后仍處于待機狀態:多數家庭從不把白天不用的家用電器插頭拔掉;日常工作中,下班關閉電腦主機后不關顯示器、不關打印機電源開關的現象十分普遍。如果全國所有的辦公電腦下班后都如此“關閉”,每年浪費的電將在12億度以上……這種浪費,讓來自發達國家,尤其是北歐國家的人士感到異常不解,責備我們在“奢侈地使用能源”。
建筑:住房消費追求大面積、高標準,樓層和室內設計不合理,每戶的居住面積過于寬大奢侈,建筑材料的節能性不好等等,每多一處建筑就多一份土地、水、電等方面的資源浪費。一些城市建設貪大求洋,尤其是中國各地許多形象工程的利用率低下,閑置期過長,造成土地、建筑成本等方面的浪費。
水資源:目前,全國地下淡水天然資源多年平均為8800多億立方米,約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3。全國約有7000萬人仍在飲用不符合飲用標準的地下水。由于不合理的開采,全國約有一半城市市區的地下水污染比較嚴重,水質下降;還呈現出由點向面、由城市向農村擴展的趨勢;已誘發46個城市發生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全國還形成區域地下水降落漏斗100多個,面積達15萬平方千米。
需要指出的是,在資源匱乏的國情面前,黨政機關的公務員們理應做社會各界和大眾的表率,然而。“政府是最慷慨的消費者”卻成了社會上對公務員的寫照。北京市對全市48家市、區政府機構2004年的能源消費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48家政府機關的人均耗能量、人均年用水量和人均年用電量分別是北京市居民的4倍、3倍和7倍。其中,政府機構的人均年用電量最高值達到9402千瓦時,相當于北京市居民488千瓦時的19倍。也就是說,一名政府公務人員1天的最高耗電量,夠一個普通老百姓19天的生活用電。也許,居民生活耗電與機關辦公耗電沒有什么直接可比性,但想到居民耗電器材林林總總,要比機關耗電器材多得多:居民生活幾乎全天候不間斷用電,而機關辦公只有每周五天,每天8小時(甚至不足)耗電。那么,這些“反差”多少能說明一些問題。尤其是以“人均耗電量”這個小視角來觀察時,一個“浪費型機關”的形象就呈現在公眾面前。
也許我們的不少人還在做著如同民間故事“聚寶盆”那樣的美夢:不斷向外拿,盆里的財富卻不見少。可現實會將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撕得粉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新近提供的相關研究成果表明,如果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速度同步。到2020年我國一次能源需求總量將達到約60億噸標準煤,相當于每年投產五六個大同煤礦,而這是根本無法做到的。
經濟性效應:節能市場是座“富礦”
資料顯示,目前中國一次能源轉換有25%的節能潛力,終端消費有26%的節能潛力,一次能源消費的平均節能潛力達26%。事實也正是如此,武鋼從2002年以來,4年時間連續投入30多億元的資金用于節能方面的技術改造,企業的產量增加210萬噸,但是能源消耗基本沒有上升。中國石化上海高橋分公司煉油廠在實施“過程能量優化改造工程”以后,節能5638噸標準油,平均每年節約資金1014,84萬元。浙江新昌制藥廠投資1000多萬元進行節能降耗的技術改造,僅去年一年企業從電、油、水中省下來的錢在1500萬元左右。
仔細梳理可以發現,中國節能所展現出的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工業節能:最大的蛋糕
資料表明,目前全社會能耗的70%集中在冶金、化工、建材等領域。因此,工業被看成是節能投資潛力最大的部門。其中工業電動機用電量占全國總用電量的2/3,且一半用于風機、泵、壓縮機的驅動,約2/3的風機、泵類機械在運行中需要調節流量。同時,在全國約1000萬臺工業電動機中,若能采用高參數、大容量發電機組及高效輔機,工業部門供電煤耗可降低10%左右。另外,我國現有50萬臺工業鍋爐及10多萬臺工業窯爐,他們的熱效率約為60%至70%,與國外相比差10至15個百分點。如果對其節能改造,如使用動力配煤、型煤就可以取得顯著的節能效果。
建筑節能:肥沃的市場
按照國際通行的分類,建筑能耗主要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使用過程中的能耗,如建筑采暖、電梯、通風等方面的能耗。資料表明,我國現有建筑中,95%達不到節能標準,新建建筑中達到節能標準的也不足20%。而據中國建筑業協會建筑節能專業的資料介紹,本世紀的頭20年,是我國建筑業的鼎盛時期,2020年全國房屋建筑面積將接近2000年的2倍,目前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積高達16億至20億平方米,超過所有發達國家年建成建筑面積的總和。由于我國的墻體、屋頂和門窗單位面積的傳熱量為氣候條件接近的發達國家的2—5倍,所以,解決建筑節能的關鍵是急需開發出既能承重、符合環保,又不需要采用其他保溫措施就能達到現行節能設計標準的墻體材料。據悉,在上海啟動的100萬平方米節能住宅中,在一間穿上外保“新衣”、建筑面積16平方米的節能樣板房內,開上一天一夜空調,可以比傳統住宅節電5度左右。而如果城鎮建筑全部達到節能標準,到2020年就可每年節省3,35億噸標準煤、減少8000萬千瓦時空調高峰負荷,相當于4.5個三峽大壩的發電量,相當于每年節省電力建設投資約1萬億元。
交通節能:流動的財富
汽車是石油消費大戶,為此國家準備對新出產車型實施最低燃油經濟性標準,這將是中國首次實施這類標準。雖然“煤變油”技術早在上世紀就已開發出來,但由于其產品價格高于石油而始終沒有得到大面積推廣。如果能夠進一步降低成本,其市場前景非常廣闊。據了解,國內不少民營企業已經向政府主管部門表達了參與煤變油項目的強烈愿望。另外,汽車能源的多元化和汽車動力的電氣化代表了交通能源動力系統的技術變革與轉型趨勢。氫能作為與電一樣的能源載體,是新一代主導型車用燃料的最佳選擇:燃料電池作為一種高效零污染電化學能量轉換裝置。被認為是汽車動力電氣化核心部件的理想選擇。為此,需要企業集人力物力資源開展研究。
家庭節能:豐饒的寶庫
3.4億戶中國家庭形成了強大的能耗拉力,但同時構成了節能的重要細胞。如果把中國1.3億臺家庭現有的普通冰箱都換成節能冰箱,在今后15年內平均每年可節能20%,全國將少消耗電1200億度。同理,如果將電視機的待機能耗指標限定在3瓦以內。并假定彩電待機時間平均每天2小時,到2011年,累計節省電能可達到116.12億度電。如果每個家庭用4支節能燈算,每年能節約費用200億元:如果全面推廣應用節水器具,全國城鎮家庭一年可節水17億噸。
環境的營造:強化制度與政策的力量
根據我國能源短缺的基本國情,建設節約型社會,必須選擇一條與發達國家不同的能源組合方式,即非傳統的現代化道路,關鍵在于杜絕能源的浪費,降低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生產率,以緩解能源供需的矛盾。
——調整能源結構
由于目前我國能源的供給結構十分具有剛性,因此。能源結構的優化和調整重點應當從需求結構或消費結構切入。本著“節能優先,結構多元,環境友好”的可持續能源發展戰略,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方向應該是:逐步降低煤炭消費比例,加速發展天然氣產業,依靠國內資源滿足國內市場對石油的基本需求,利用20年的時間,初步形成結構多元的能源消費格局,使優質能源比例明顯提高。
實施能源替代戰略是優化能源結構的題中之義。而令我們欣慰的是,對于規劃中的未來中國替代能源發展。國家發改委有這樣一個描述:近期對小水電、太陽能熱利用、沼氣等技術成熟、經濟適用的能源。要通過消除市場障礙,加大國家政策支持等措施擴大開發應用規模:對資源非常豐富、技術基本成熟且接近商業化的風力發電、生物質發電,要通過制定法規和鼓勵政策等措施,建立和擴大市場需求,以項目為依托,加快產業化發展:對資源潛力巨大、技術成熟可靠而成本較高的太陽光伏發電,要因地制宜,用于解決偏遠地區居民和特殊行業的用電問題,提供光伏產業發展的必要市場規模,促進光伏發電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完善。
必須指出,我國能源領域改革嚴重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和深化改革的制約因素。如煤炭價格尚未完全市場化:電力部門的“廠網分開、競價上網”改革還剛剛開始:石油部門分拆后的區域壟斷性還比較強;能源領域的競爭主體、市場秩序、市場功能、定價機制等還未改革到位。因此,國家應當成立一個統一的能源管理機構,推進能源改革,建立石油儲備體系,制定和實施能源發展戰略,以保障中國的能源安全。
——優化經濟布局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根本前提。其基本要求是:需求結構要由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增長向消費和投資、內需和外需共同拉動增長轉變:產業結構要實現由主要依靠工業帶動增長向工業、服務業和農業共同帶動增長轉變:要素資源投入要實現由主要依靠資金和自然資源支撐增長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支撐轉變:資源利用方式要實現由“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式直線過程向“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過程轉變,使經濟增長建立在經濟結構優化、科技含量增加、質量效益提高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經濟增長方式。
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背景中,應當著力構建節約型的產業結構。包括:在鞏固農業、壯大工業的同時,要把發展服務業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要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特別是要加快發展并做大做強信息產業,加速信息化進程。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加快淘汰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要推進企業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規模效益。要大力發展集約化農業。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提高優質能源比重。要根據資源條件和環境承載力,確定不同區域的發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優化區域產業布局。
——撬動政策杠桿
在財政政策方面:(1)逐步提高節能投資占預算內投資的比重。在未來的公共財政改革中,預算內投資規模并不會削弱。恰恰相反,它會隨著國家財力總規模的增長而相應擴大。此外,預算內投資將會改變過去投資范圍太寬、包攬太多的格局,從一般競爭性領域的投資中逐步退出,對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的產業予以投資傾斜。顯然,強化節能投資符合國家預算內投資的改革趨向。(2)預算內節能投資要更多地利用貸款貼息方式。近年來中央一級和某些地方選擇一些節能項目,通過專項貼息貸款方式予以支持,深受企業歡迎,取得了明顯的投資效果,進而有力地推進了我國節能的發展。這一做法值得肯定并在今后予以進一步推行。(3)要選擇一些特殊重要的、投資數額巨大的國家級節能項目。國家財政可采取直接投資的方式予以支持。當然,這類項目并不是由預算內投資獨立承擔,而是與企業融資一道完成。預算內
直接投資與貼息貸款比較,對節能項目的支持力度更大,有利于更好地解決投資來源,并減輕企業負擔和壓力。但受國家財力制約,節能的預算內直接投資項目不宜太多。
在稅收政策方面是:所得稅要加大對節能設備和產品研發費用的稅前抵扣比例,加速對生產節能產品的專用設備,可以實行加速折舊法計提折舊。增值稅可以借鑒國家支持資源綜合利用產品的相關政策。對關鍵性的、節能效益異常顯著且價格等因素制約其推廣的重大節能設備和產品,國家在一定期限內實行一定的增值稅減免優惠政策。對個別節能效果非常明顯的產品,在一定期限內,可以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措施。退還增值稅可以是全部,也可以是按一定比例,達到增加企業發展后勁的效果。同時要調整現行的消費稅政策。如將目前尚未納入消費稅征收范圍不符合節能技術標準的高能耗產品、資源消耗品納入消費稅征稅范圍:適當調整一些現行應稅消費品的稅率水平,如提高大排氣量轎車的消費稅稅率,適當降低低排氣量汽車、摩托車稅率等等。當然,促進節能的稅收政策還應體現在節能產品的進出口之上。其基本要求是:在進口方面,可對境外捐贈人無償捐贈的直接用于節能產品生產的儀器、設備和圖書資料,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在合理數量范圍內,進口國內不能生產的直接用于生產節能產品的設備,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對國內確實不能生產或技術上達不到要求、將用于節能產品生產、節能效益非常顯著的重大設備,可以免除關稅,以有效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在出口稅收方面,應當考慮根據國家能源政策導向,調整出口貨物退稅率,對鼓勵類的出口產品,適當提高退稅率,對限制類出口產品的退稅率,適當予以降低甚至取消。
——硬化制度保障
建立節約型社會,關鍵是國家要通過精巧的制度設計,實現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比如。在考核領導干部的政績時,不能只看GDP,不能只看“政績指標”,還要看“綠色指標”,這樣才能扭轉一些地方和行業不惜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換取GDP增長的錯誤做法,才能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使經濟發展走上健康的良性循環的軌道。
必須采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手段,促進資源的有序、高效開發和利用。要在資源開采、加工、運輸、消費等環節建立全過程和全面節約的管理制度,逐步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依靠科技進步推進資源種用方式的根本轉變,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堅決遏制浪費資源、破壞資源的現象,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要健全和完善《節能法》,并加大實施力度;盡快制定《可再生能源法》,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政府要進行制度設計:建立能源、資源審計制度,與現行的環境評價制度共同構成社會性管理的新框架。要推動能源、資源產業的市場化改革,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建立科學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和價格結構,改變當前因資源的低成本、非公開化而造成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