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是現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所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近年來,我國農產品供求達到基本平衡、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隨之而來的農產品國際貿易也得到快速發展。但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也愈益突出。由于農業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農產品的收獲存在著不科學因素,工業“三廢”和城市垃圾的不合理排放,市場準入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市場監督管理不嚴等種種問題的存在,導致農產品污染較為嚴重,并頻繁發生因食用有毒有害物質超標的農產品引發的人畜中毒事件。
農畜業種植、養殖的源頭污染對食品安全的威脅越來越嚴重。造成我國食品污染的直接源頭是化肥、農藥、獸藥、生長調節劑等農用化學品的大量使用。
我國是世界上化肥、農藥施用量最大的國家,我國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在農藥的生產與使用上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使用的農藥仍以殺蟲劑為主,占總用量的68%,其中有機磷殺蟲劑占整個殺蟲劑用量的70%以上:殺菌劑和除草劑占總用量的18.7%和12.5%,它們會造成食品污染,從而使蔬菜、糧食中農藥殘留超標。
出口農產品及加工品因農(獸)藥殘留超標被拒收、扣留、退貨、索賠、終止合同和停止貿易交往的現象時有發生。僅2006年就陸續發生瘦肉精事件、福壽螺事件、紅心鴨蛋事件、多寶魚事件以及前一兩年的蘇丹紅事件等等。所以,農產品質量安全已經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到了非抓不可,必須下大力氣治理的時候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是保障城鄉居民消費安全,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和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規范和整頓市場經濟,遵守WTO規則,提高中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
一、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主要發生在以下環節:

從以上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環節中可以看出,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由于農民的素質和受利益驅使,農民購買并使用劇毒的農藥,是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最初源頭。
飼料中非法添加的激素和生長促進劑等,如2006年9月上海瘦肉精事件的發生和2006年11月河北農村的紅心鴨蛋事件均說明了此種情況;而抗微生物制劑的使用已經使人們對食品中廣泛存在的細菌耐藥性產生了畏懼和嚴重后果,這些問題均需要從源頭開始治理,由此造成的包括動物疫病和人曾共患性疾病等生物性危害已日益突出。
據2005年商務部流通領域食品安全調查報告指出:“絕大部分農民不知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農藥和獸藥目錄:近50%的農民在使用農藥和獸藥時沒有農業技術人員指導,只是憑感覺使用,一藥多用現象相當普遍:一些農民受利益驅動,打過農藥的蔬菜未過休藥期即采摘上市銷售。68.9%的蔬菜上市前沒有經過產地檢驗;10%以上的種植地和養殖地周邊環境存在污染源。農藥、獸藥的濫用,造成食物農獸藥殘留問題突出。中毒性的急性反應為食物中毒,慢性蓄積,則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潛在健康危害。從農田到餐桌食物污染嚴重,主要是農藥、獸藥(抗生素、激素)和禁止使用的飼料添加劑的濫用和殘留,如瘦肉精等,還有重金屬和水污染日趨嚴重,通過食物進入人體,損害人的健康。”
(二)作為生鮮或食品加工原料的農產品在收購和批發的過程中,由于質量控制不夠嚴格,致使劣質農產品進入流通市場。
(三)農產品加工過程中的質量控制不嚴,進一步加劇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
由于食品加工企業對于資金和技術要求不高,行業進入門檻低,導致小作坊式的企業過多,而這些企業往往衛生狀況堪憂,主要表現在:1.小型食品加工企業是小作坊式的生產,往往衛生管理制度不健全,企業自身的管理不到位:而且加工過程中偷工減料,粗制濫造,使食品衛生質量達不到國家標準的要求。2001——2003年專項調查10.6萬家企業生產大米、小麥粉、肉制品、飲料、罐頭等15大類食品,其中70%是10人以下的家庭作坊式企業,超過10%的企業無營業執照,1/5無標生產,2/3無檢驗能力,50%食品出廠不檢驗,1/4對原材料不把關,60%不具備生產條件。近幾年隨著QS認證情況有所好轉,但未得到根本轉變。2.濫用食品添加劑,且食品添加劑的含量嚴重超標。3.食品加工車間狹小,生產設備陳舊簡陋,工藝落后,生產環境差。4.沒有產品檢驗的實驗室,產品不經檢驗就出廠銷售。5.從業人員文化素質低,衛生意識差,流動性大,做不到體檢合格持證上崗。6.食品包裝上關于廠名、廠址、生產日期、保質期等與衛生質量有關的資料常常不全。7.在暴利的驅使下,企業甚至會故意生產假冒偽劣食品。
(四)農產品在運輸和銷售過程中沒能很好地控制質量,致使農產品被污染或發生質量問題。
(五)消費者在購買食品的過程中常常難以鑒別農產品的質量,而且化驗成本高、取證難、投訴難。
二、加強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措施
(一)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環節力度
針對影響我國農產品質最安全的主要因素,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應重點加強農產品產地環境、農業投人品、農產品生產過程、包裝標識和市場準入5個主要環節的管理。
1.產地環境管理
要重點抓好對灌溉用水、土壤和空氣質量的管理,控制外來污染,抑制農業的自身污染。禁止向農產品生產基地、漁業養殖水域和可能影響農業生產基地環境的區域排放重金屬、硝酸鹽、油類、酸液、劇毒廢液、放射性廢水、未經處理的含病原體的污水、有害氣體及其它有害物質,或者傾倒、填埋廢棄物和生活垃圾。嚴格農產品產地環境的管理,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要重點解決化肥、農藥、獸藥、飼料等農業投入品對農業生態環境和農產品的污染。要制定相關農產品的產地環境標準,全面開展農產品重點生產基地環境監測,采取切實有效的農業生態環境凈化措施,保證農產品的產地環境符合要求,從源頭上把好農產品質量安全關。
產地環境質量至少應符合國家標準GB/T 18407.1——GB/T 18407.4對蔬菜、水果、畜禽和水產品的環境質量要求。
2.農業投入品管理
要按照《農藥管理條例》《獸藥管理條例》《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等有關規定,健全農業投人品的市場準入制度,嚴格農業投入品的生產、經營許可和登記。通過市場準入管理,引導農業投人品的結構調整與優化,逐步淘汰高殘毒農業投入品品種,發展高效低殘毒品種。加強對農業投入品市場的監督管理,嚴厲打擊制售和使用假冒偽劣農業投入品行為。盡快建立農業投入品的禁用、限用制度,及時向社會公布禁用、限用的農業投入品品種。
在蔬菜、水果的生產過程中,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牧漁業部、衛生部聯合發布的《農藥安全使用規定》,合理使用農藥和植物生長調節劑,農藥使用應符合和國家標準GB/T 8321《農藥合理使用準則》的規定。禁止農藥殘留超過無公害蔬菜產品質量標準的蔬菜上市。在畜禽及其產品、水產品生產過程中,應按照農業部發布的《獸藥使用準則》《飼料及飼料添加劑使用準則》和《漁用藥物使用準則》,合理使用獸藥、魚藥、飼料添加劑。
3.生產過程管理
要指導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嚴格按照標準組織生產和加工,科學合理使用化肥、農藥、獸藥、飼料等農業投入品和灌溉、養殖用水。要加快推廣先進的動植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推廣高效低殘毒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品種,推廣配方施肥技術和有機肥、復混專用肥,禁止使用硝態氮肥和含有硝態氮的復混肥料,逐步減少施用化學肥料。要健全動物防疫和植物保護體系,加強動植物病蟲害的檢疫、防疫和防治工作。加快動物無規定疫病區建設,加大對動植物疫情的監督管理。
要大力發展農產品貯藏、保鮮和加工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公司加農戶等辦法,帶動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建設,提高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的標準化水平。通過龍頭企業和營銷組織,引導農產品生產者按照市場需求調整農產品品種布局和結構。要積極扶持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技術協會和流通協會,提高農產品生產的組織化程度。
4.包裝標識管理
要根據不同農產品的特點,逐步推行農產品分級包裝上市。對包裝上市的農產品,要標明產地和生產單位,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也便于消費者選擇和監督。凡列入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目錄的產品,要嚴格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規定,予以正確的標識或標注。
5.實施市場準入制度
要對農產品實施市場準入制度。無論是生產基地,還是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都要自覺接受和配合政府指定的檢測機構的檢測檢驗,接受執法單位對不合格產品依法作出的處理。檢測合格者由有關部門頒發合格檢測報告和檢測合格證書獲得準入市資格,品牌生產、經營。
(二)建立和健全農產品安全管理機構,促進管理的規范化和長期化
為了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長期性和規范化,應由衛生部、國家質檢總局、國家工商總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科技報、農業部、商務部、供銷社、國家環保局、財政部等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有關的部門主要領導組成專門委員會,抽調部分力量,建立專門的國家食品安全管理常設機構,統一對國家的食品安全進行權威管理,并通過長期規范的管理來遏制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各省市縣區也應成立相應的機構。
(三)加強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的建設,促進管理的法制化和科學化
認真研究、修訂和完善國家有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法律法規和標準,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建設,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
建立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安全管理控制體系,積極吸收和采納國際先進的農產品安全管理經驗,將監督管理的重點從最終產品的檢測轉移到生產經營的全程。在農產品的種植與養殖階段應積極推動實施良好農業操作規范(GAP):在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過程中實施良好操作規范(CMP)和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體系:流通階段要嚴格食品市場準人制度和加強市場的監督管理,加強追蹤監測和對食源性疾病的控制:消費階段應加強對消費者的宣傳教育和喚起全社會的參與意識。
(四)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域的科技水平
重點從關鍵性檢測技術、危險性評估技術、關鍵控制技術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等方面進行科技攻關,以提高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域的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進一步落實“十一五食品安全關鍵技術研究”專項資金,以更多投入,提高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五)完善食品安全信息與監測體系
建立國家食品安全信息與監測網絡體系,重點建立食源性疾病與危害的監測、溯源與預警系統以及環境污染物監測體系、危險性評估體系、食品安全控制體系等,并積極與有關國際食品安全組織進行必要的信息交流與溝通。
(六)加大市場的安全管理與監督力度
1.監督檢查是食品安全監管的最主要和最經常使用的手段。目的在于確保有關法令、標準得到嚴格的遵守。對于檢查中發現的違法食品,監管機關可以采取查封、扣押和禁止移動、禁止銷售等強制措施。
2.進一步加強市場的監管力度。從源頭、生產、流通、銷售各環節控制食品的污染,加大對涉及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責任企業和責任人的懲罰和打擊力度,健全市場管理和食品生產許可證制度、市場準入制度和不安全食品的強制返回制度,確保消費者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要規定嚴厲的法律責任。
(七)加強時行業協會的建設和治理,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
由食品產業鏈相關的主要企業組成的行業協會可以在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過程中發揮積極的作用。行業協會的主要優勢在于其成員都是食品行業的,對于食品安全擁有較政府和消費者更多的信息。
行業協會的主要作用是促進行業自律,向消費者推薦優質食品,對不合格食品進行曝光,從而減少市場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但政府要對行業協會進行必要的治理,對其推薦的產品進行突擊檢查和必要的抽查等措施,對行業協會進行資信評價,并將評價的結果向社會公眾公布,取締信譽差的行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