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中小企業得到迅猛發展。成為經濟增長、增加就業和減少貧困的重要動力。截至2004年底,在中國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注冊的中小企業已超過360萬家,個體工商戶2800萬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6%。中小企業創造國內生產總值占58.5%。出口額占68.3%,上繳稅收占48.2%,提供了75%以上的就業機會。中小企業在取得巨大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制約因素。融資難問題尤為突出。
一、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融資難
(一)如何認識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麥克米倫缺口”(Macmillan Gap)認為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資金缺口,即“資金的供給方不愿意以中小企業所要求的條件提供資金”。從資金來源看,企業所需資金不外乎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兩大類(見表1),本文主要從中小企業外源融資角度進行分析。

從現實的情況來看,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難不僅僅體現為間接融資中的貸款難,其他方式的融資渠道對中小企業來說也是難以獲取資金。當然,也并不是所有類型的中小企業都面臨融資難問題,一批已經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的中小企業的融資相對容易。
(二)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分析
1.中小企業自身的弱點制約了銀行貸款。中小企業的自身弱點主要體現為:一是產業結構不合理,行業風險較大。二是企業內部管理不規范。三是缺乏準確、及時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投資經營風險較大。四是企業信用觀念不強,逃廢銀行債務情況嚴重(見表2)。

2.外部融資環境不配套對中小企業融資形成障礙。外部融資環境不配套主要表現為:一是缺乏必要的中小企業融資社會擔保機制。二是中小企業融資抵押難問題突出,主要體現為抵押登記難、抵押手續環節多、缺乏規范權威的中小企業資產評估中介機構以及中小企業的抵押物執行難、變現難等。
3.融資體制和組織創新與中小企業發展不對稱影響了中小企業的融資。融資體制和組織機構的創新發展滯后,阻礙中小企業發展主要表現為:一是資本市場體系單一、缺乏層次,限制了中小企業的直接融資。二是中小金融機構發展緩慢。難以發揮對中小企業支持的主導地位。三是商業銀行集中防范金融風險的貸款管理辦法對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服務帶來一定影響。
二、已有的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發展的金融政策和實踐
(一)建立和完善了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體系
1.不斷加強金融政策的指導
我國相關金融管理機構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來促進中小企業融資發展。例如1998年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改善對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意見》(銀發[1998]278號),1999年出臺的《關于加強和改進對小企業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銀發[1999]379號),2002年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對有市場、有效益、有信用中小企業信貸支持的指導意見》(銀發[2002]224號)和《中小企業促進法》以及2005年出臺的《銀行開展小企業貸款業務指導意見》等。這些政策法規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支持小企業發展:
(1)在資金政策方面,中央財政預算設立中小企業科目,增設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專項補助資金等,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為支持中小企業投融資發揮了積極作用。
(2)在稅收政策方面,稅務部門制定了一系列針對中小企業的優惠政策,主要包括:對年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規定限額的企業,實行低檔所得稅率;對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實行簡易征收辦法:對符合規定條件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在一定期限內減免營業稅:對企業技術轉讓年凈收入在一定數額內的,暫免征收所得稅:對新辦的第三產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以及吸納下崗失業人員達到一定比例的企業,在一定期限內實行減、免所得稅等稅收優惠政策。
(3)在融資政策方面,對接受政府指導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當擔保機構提取的風險準備金不足以彌補時,對其發生的代償損失給予一定補償。
(4)在財務管理方面,財政部門頒布實施了《小企業會計制度》,這對于提高小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規范小企業的會計行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與此同時,中國各級地方政府對中小企業的重視程度也日益提高,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分別制定了區域性的扶持政策。
2.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增強金融機構向中小企業放貸的積極性
逐步擴大貸款利率浮動區間,金融機構不再根據企業規模和所有制性質,而是根據企業的信譽、風險等因素確定合理的貸款利率,逐步形成了按照貸款風險成本差別定價的格局,進一步增加了各金融機構擴大對中小企業貸款的內在激勵。
(二)增加了對中小金融機構的支持,培育適度競爭的金融組織體系
1.增加對中小金融機構的再貸款、再貼現,增強中小金融機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資金能力。
2.通過發行中央銀行專項票據等資金支持方式,積極支持和推動農村信用社改革。
3.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加強部門溝通協調,積極穩妥推進小額貸款組織試點工作。
(三)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
1.建立和完善全國統一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通過信息服務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幫助商業銀行防范風險、培養并提高企業信用意識:促進企業融資。
2.規范信用評級機構發展。在山東、上海等19個省市開展信用評級試點工作;2006年3月,頒布《信用評級管理指導意見》。
(四)推進金融市場發展,豐富中小企業融資的金融產品體系
1.2005年5月,頒布《企業短期融資券管理辦法》,允許符合規定條件的中小企業通過發行短期融資券進行融資。
2.穩步推動小額信貸,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例如針對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提供的小額擔保貸款:針對農業產業化中小企業提供的扶貧貼息貸款等。
3.商業銀行推出了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金融產品創新,創新金融產品以突破傳統抵押擔保為主。區域覆蓋面較廣,品牌特征突出。主要有三大類:一是動產和權利質押類產品創新:二是“套餐式”綜合型金融產品創新:三是綜合服務方式創新的金融產品創新。
4.政策性銀行積極支持中小企業的融資發展,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國家開發銀行通過建設制度、建設信用、建設市場,用開發性方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一是發放中小企業貸款:二是促進中小企業擔保體系的建立:三是開展淡化擔保的微小企業貸款業務。
(2)農業發展銀行開辦農業小企業貸款業務試點等。
三、進一步推進中小企業融資發展的金融政策建議
(一)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強部門配合,積極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
1.大力培育和發展企業債券市場,積極支持有條件的中小企業發行企業債券。
2.積極穩健發展中小企業板塊,推進中小企業股票交易市場的發展。
3.加強和完善對創業投資企業發展的政策指導,積極推動創業投資行業的發展。
(二)改進和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制
1.探索建立有效分散中小企業擔保風險的機制。
2.建立擔保機構穩定資金補充機制以加強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服務力度。
3.建立健全信用擔保機構外部監管體系。
4.積極引入民間資金設立信用擔保機構,從而擴大中小企業的融資供給。
5.積極探索和推進統一的中小企業信用評級體系的創建。
(三)金融機構應提高風險定價能力,針對不同類型的企業、處于不同成長階段的企業對資金的不同需求,不斷創新金融產品,改善金融服務
1.探索針對中小企業的融資風險定價機制。
2.針對不同成長階段和不同行業的中小企業開發形式多樣的金融產品。
3.改變服務理念,切實提升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的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