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吸納勞動就業,構建和諧社會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發達國家和發達地區的實踐證明,沒有中小企業的發展,就沒有大經濟的繁榮,自治區黨委、政府把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作為“十一五”規劃的重點工作,啟動實施了支持中小企業的“千戶百億”成長工程和“一個產業帶動百戶企業”工程。開發銀行作為體現國家性、戰略性、長期性、以市場化方式實現政府日標的開發性金融機構,應責無旁貸地全力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幾年的工作實踐表明,要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方面取得大進展、收到好成效,關鍵要在“創新”“創建”“創造”上找出路、下功夫。以創新思路方法為動力,以創建制度機制為核心,以創造市場客戶為目標,統籌規劃、合力推動、構建公眾參與的社會化中小企業融資、風險控制、信用建設綜合體系,最終惠及千千萬萬的中小企業。
一、創新思路方法,不斷增強雪中送炭的能力
當前中小企業、新農村建設等民生產業是社會、公眾熱點,電是政府熱點和難點,由于中小企業領域存在著制度缺損、信用缺失,金融資源“失血”嚴重,支持機制日益脆弱,中小企業融資難矛盾不斷累積,日益成為全局勝的“瓶頸”問題,嚴重影響著自治區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
“政府熱點、雪中送炭”是開發銀行的基本發展戰略,開發銀行支持中小企業的基本思路是:以開發銀行優良的業績為基礎,沿著政府熱點難點,用建設市場、建設信用的方法,打通制約中小企業融資的制度瓶頸,彌補體制缺損,實現政府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目標。幾年來,開發銀行內蒙古分行按照這一思路和方法,通過與赤峰市、包頭市稀土高新區等地政府建立融資平臺、管理平臺、擔保平臺、信用協會的“三臺一會”模式,累計支持自治區各類中小企業86戶,個體工商戶和下崗失業人員5054人,涉及農業畜牧業、機械加工、高科技、生物制藥、化工、稀土等十幾個行業和領域,覆蓋了7個盟市、15個旗縣區。同時,開行向內蒙古元盛投資擔保股份有限公司發放資本金軟貸款15000萬元,向烏蘭察布市擔保平臺軟貸款2000萬元,促進了內蒙古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建設。
開發性金融的實踐證明,昨天的社會瓶頸、政府難點經過市場建設、制度孵化已經成為今天的高端產業,如十年前的電力、能源行業:我們堅信今天政府的熱點難點,如蘊藏無限活力的中小企業經過我們主動的市場建設和培育電會成為明天的高端和優勢企業,市場建設只有沿著社會熱點、政府熱點進行才能成功,效率才最高,用市場化的方式實現政府的目標與開發銀行保持優良的市場業績可以實現高度的統一。開發銀行有信心把支持中小企業等社會瓶頸領域的工作能力打造成為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從而不斷增強開發性金融“雪中送炭”的能力。
二、創建制度和機制,搭建支持中小企業的大平臺
(一)以“三臺一會”為基本模式,以“選供管控”為核心,以風險控制能力建設為首要任務,建立運轉高效、風險可控、覆蓋各盟市的支持中小企業運行機制和制度
包括以平臺機構為基礎構建的組織管理體系,以制度為保障的風險控制社會化體系,以人員延伸為支撐的運行推動體系。所謂“選供管控”,就是開行堅持平臺的能力和質量建設,“選擇”好平臺和合作伙伴,不僅向其“提供”資金,還要提供一套管理方法、金融操作技術和需求,幫助平臺強化“管理”,“控制”平臺可能出現的資金風險、流動性風險和操作風險,最終實現融資支持中小企業和提升平臺管理水平兩大目標,建立支持中小企業長效機制。
在自治區開行的推動支持下,目前,赤峰市、包頭稀土高新區、滿洲里市、烏蘭察布市、興安盟、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等地政府建立了13個管理、融資、擔保平臺和信用協會,通過平臺發放貸款38100萬元,支持了50余戶中小企業,如杭錦后旗河套木業等兩戶中小企業在我行支持后完成了技改,企業效益大幅增長,成為當地稅收超500萬元企業,受到當地政府的表彰。
(二)發揮政府的組織協調優勢,整合行政、金融的資金資源和政策優勢,建立合力支持中小企業的聯席會議協調機制,實現政府和開行的“優勢疊加”
政府有關主管部門對分屬不同行業的中小企業具有多種優惠政策或資金支持,如農牧業產業化辦公室對自治區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或示范企業每年安排資金給予貼息或補貼支持:經委對自治區成長型中小工業企業每年給予資金支持,自治區開行先后與自治區經委、農牧業產業化辦公室、科技廳等政府部門建立了支持中小企業聯席會議協調機制,達成集中各方優勢,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強區富民的中小企業的合作意向,近年來,我行支持的一批中小企業如包頭華美稀土有限公司、赤峰賀麒銅業有限公司、赤峰天奇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等中小企業同時得到了自治區經委、農牧業產業化辦公室等政府部門的貼息和資金支持,幫助這些中小企業解決了資金“瓶頸”制約,加快了發展步伐,取得1+1>2的效果。
(三)將支持中小企業與支持新農村建設、縣域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建立覆蓋縣域中小企業的合作平臺和運行機制。工業化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中小企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動力和引擎
我行借助自治區黨委、政府大力支持新農村建設和縣域經濟的良好機遇,把支持中小企業納入與各盟市地方政府的開發性金融合作,并積極推動與各地方黨委、政府,經濟發展部門、中小企業促進部門、擔保系統、共青團、社區基層組織、民間信用協會等部門聯合建立中小企業和縣域經濟項目的開發評審機制,組建以盟市為單位的項目儲備庫和專家庫,借力搭建了綜合融資管理平臺,將開發銀行的貸款評審、貸款管理工作前移到盟市和縣域,已制訂完成了一整套合作開發評審項目、審議決策、資金管理監督、貸后管理等操作規程和辦法,2006年我行選擇和林格爾縣和呼倫貝爾新巴爾虎旗作為工作“前移”試點縣,僅用一個月時間合作支持了兩地的縣域經濟項目6100萬元,取得了“開行制度資金支持——平臺管理使用資金——合作優化培育項目——孵化壯大產業——輻射帶動周邊——造福廣大百姓”的放大效應。我行“前移”工作得到了各級政府和中小企業得到大力支持,今年初以來,我行積極推動,已完成了烏蘭察布市、巴彥淖爾市綜合融資管理平臺的建設。近期,我行將通過此模式支持烏蘭察布市、赤峰市、巴彥淖爾市輻射到旗縣的中小企業貸款1億元。
(四)從制度建設、信用建設入手,著力建設支持中小企業的金融合作機制
近年來,我行通過搭建與中小金融機構的合作平臺,積極推進與各銀行間的金融合作,千方百計擴大支持中小企業的渠道。先后與包頭市商業銀行合作開展了微小貸款業務,支持了當地30余家微小企業、1000多戶個體經營者:與杭錦后旗農村信用社合作開展聯合貸款業務支持了當地4家中小企業:與赤峰市城市信用社開展聯合貸款業務支持了當地3家中小企業。此外,我行還與部分縣域的農信社開展了委托結算業務。支持中小企業的金融合作對推動當地政府和中小企業的信用建設、完善中小企業的風險控制機制、改善中小企業信用環境發揮了積極作用,得到了當地政府和中小企業的肯定。
三、創造市場和客戶,激發支持中小企業的新活力
開發性金融的實踐證明,市場是可以建設的,優質的客戶是可以創造的,內蒙古分行就是從不成熟的市場做起,兩年來,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確定的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支持中小企業發展規劃,通過主動建設市場、建設制度和機制在支持中小企業等社會瓶頸領域取得了顯著進步,開辟了具有開行特色的支持中小企業的方法,培育支持了一批優良的中小企業,同時保持了自身優良的市場業績。主要采取了兩種方式。
(一)根據自治區資源稟賦和產業特征,以抓“板塊”為重點,集中支持了“農牧業產業化板塊”“科技型板塊”“獲取境外木材加工板塊”“下崗再就業板塊”“微貸款板塊”等一批企業和個體工商戶
支持了通遼科爾沁牛業、鄂爾多斯四季青公司等農牧業產業化項目13個,帶動了周邊5萬戶農牧民從事種植和養殖,創造就業崗位3萬多個:支持了包頭華美稀土等高科技企業36戶,增加產值2億多元,創造了2500個就業崗位,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
支持了滿洲里獲取境外木材加工企業9戶,增加企業產值5000萬元,為當地新增稅收1000萬元。
支持了鄂爾多斯、呼倫貝爾、興安盟三地6930名下崗失業人員二次創業,并帶動了9200人實現了再就業,
采用“技術+資金”方式,與包頭商業銀行合作開展的微小企業貸款業務,構造了開發性金融支持微小客戶的融資體系,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為“窮人”提供平等融資機會的新模式。已為30余家微小企業、1100戶體經營者提供了創業貸款。
(二)大力支持自治區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完善支持中小企業的市場要素
2004年開行創新模式,在系統內率先支持了第一個擔保公司投資參股軟貸款項目,向內蒙古元盛投資擔保公司意向承諾軟貸款10億元,并發放軟貸款1.5億元,通過元盛擔保公司參股支持了自治區11家重點工業園區和盟市擔保公司組建,帶動了20億元社會資金流向了近1300家中小企業,發揮了擔保資金的“乘數效應”,初步建立起以內蒙古元盛投資擔保公司為龍頭、覆蓋全區的中小企業擔保體系。2006年又支持了烏蘭察布市擔保平臺建設軟貸款2000萬元。
開行還創新方法,在推動自治區中小企業擔保體系建設工程中體現信用建設價值,優化擔保資源結構,調動優質擔保資源實現了跨區域流動,開行先后為擔保資源稀缺的赤峰市和滿洲里市16戶小企業8300萬元貸款引進內蒙古元盛投資擔保公司、呼和浩特金盛川投資擔保公司提供保證擔保,使這些小企業實現了“借船出海”。
四、努力開創中小企業發展的新局面,促進自治區和諧社會建設
2007年,自治區開行支持中小企業的總體目標是:以市場建設為核心,以平臺建設、融資民主、完善擔保體系、發展創業投資和金融合作為手段,針對不同區域、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中小企業特點,在全方位的視野中,采取差異化的措施,全面推進中小企業發展,促進就業,活躍經濟,支持創新。逐步建立覆蓋自治區的中小企業融資服務體系,使開發銀行成為支持自治區中小企業、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縣域經濟的主力銀行。
支持重點:按類型劃分為以解決就業為主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成長型、高新技術、創新型、品牌、創意、信息、咨詢等高端中小企業。
按城鄉特性劃分為有區域產業優勢的,以產業鏈為中心,上中下游覆蓋;工業園區以促進生產為重點:科技園區以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為重點:一般社區以解決就業為重點。縣域、農村要結合新農村建設,重點解決脫貧和農民致富問題,支持勞動密集型企業,
主要措施:1.擴大合作。與各級政府和合作方繼續推進中小企業市場建設,帶動更多的金融機構和其他各方積極參與到中小企業融資市場中來,形成系統合力,彌補金融制度的缺損和中小企業發展的市場缺損,建立穩定、高效的中小企業融資市場。
2.機制建設。以“三臺一會”為基礎,發揮開發性金融的市場建設優勢和各級政府的組織協調優勢,鞏固和完善“開行選平臺、建平臺、評平臺、管平臺,平臺評項目、管項目、抓回收”的“選供管控”運行模式。通過市場建設推動、孵化和培育平臺,實現平臺多元化;以民主評議為基礎,提高項目篩選、識別能力,完善貸款決策機制:以激勵約束為基礎完善監督機制、
3.推動建立擔保體系,通過軟貸款繼續全面推進自治區、市、縣三級擔保體系的建立,特別是要發揮內蒙古元盛投資擔保公司在推動自治區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中的制度復制、體制孵化作用、逐步建立起風險防范系統化、組織管理規范化、經營方式市場化、覆蓋全區、“金字塔式”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以間接方式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
4.整合力量把推進中小企業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縣域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以與政府建立的合作辦為基本依托,充分借助工、青、婦、扶貧辦、行業協會等力量推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戶致富型中小企業發展。在城市,借助勞動保障部門、就業服務中心、街道、社區的力量推進就業型中小企業發展;借助高新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管理部門、服務機構的力量推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
當前,開發銀行按照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基本要求,就如何更深層次支持經濟社會瓶頸領域等工作做出了重要部署,我們將立足自治區實際,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制定的各項方針政策,把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原理和要素運用到中小企業的市場建設和金融建設中來,把社會主義“以人為本”“公眾參與”的社會建設方法與金融的高效率分配資源相結合,創新思路、創新模式、創新方法、創新機制,把開行融資推動優勢與政府的組織協調優勢、金融合作的合力優勢結合起來,為建立一個人人享有平等融資權利的民主融資體系、實現政府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目標,促進自治區和諧社會建設,不斷提升開發銀行支持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做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