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生產的磷礦石(按2001年數據計算)有24%左右用于出口,國內消費的各部分中,生產磷肥占82%,生產黃磷占11%~13%,生產其它磷制品占5%~7%。天然磷礦石是磷肥、黃磷和其它磷制品的上游產品。目前,我國耕地潛在肥力不足,其中,國內磷肥生產不足以滿足農用所需是主要原因之一。雖然我國磷礦儲量位居世界前列,近年來磷肥的產量也有所增加,磷肥的自給率仍然只有70%。國際磷肥工業發展的大趨勢是對礦石就地深加工,出售高附加值磷肥。然而,就在磷肥依賴進口的同時,我國磷資源卻以天然磷礦石、黃磷和其他磷制品的形式大量出口。
一、上游產品(天然磷礦石)出口情況
我國天然磷礦石的主要出口種類有:天然磷酸鈣、天然磷酸鋁鈣及磷酸鹽白堊;未研磨磷灰石;已研磨磷灰石;其他已研磨天然磷酸(鋁)鈣及磷酸鹽白堊;其他未研磨天然磷酸(鋁)鈣及磷酸鹽白堊。其中,前三項之和占了磷礦石總出口量的80%以上。

表1描述了1998~2004年我國天然磷礦石的出口情況。1998年我國出口各種天然磷礦石約430萬噸,之后逐年上升。2001年出口量980萬噸,達到了歷史最高峰。從2002年開始,由于貿易政策的調整,我國磷礦石的出口量有所下降,但絕對量還是偏高,最低年份(2004年)的出口量仍然高達625萬噸。問題尤為突出的是,我國的出口以32%~34%(折P2O5)的高品位磷礦石為主。而高品位磷礦石在我國磷礦石總儲量中所占的比例遠遠低于其他主要產磷國家。
二、下游產品(黃磷、其他磷制品、磷肥)進出口情況
(一)黃磷(包括白磷)出口情況
我國是世界上黃磷第一大生產國,不但滿足國內生產需要。而且還用于出口。如表2所示,1998年出口約12.4萬噸,接下來兩年略有起伏變化,2001年上升到最高水平,出口量達到14.95萬噸,之后逐年下降,2004年出口量最低,約為11萬噸。

(二)其他磷制品出口情況
其他磷制品的主要出口種類是:三磷酸鈉(三聚磷酸鈉);次磷酸鹽、亞磷酸鹽、磷酸鹽及多磷酸鹽;正磷酸氫鈣(磷酸二鈣);磷酸三鈉;磷酸一鈉及磷酸二鈉;鉀的磷酸鹽;其他磷酸鹽和磷酸鈣;其他多磷酸鹽等。其中,前三項之和占其他磷制品總出口量的70%以上。1998年我國總共出口其他磷制品約為43萬噸,之后逐年攀升,平均每年出口絕對量至少增加了20萬噸,2003年達到最高出口水平,約197.7萬噸(表2)。出口中以三聚磷酸鈉為主,三聚磷酸鈉主要用于生產洗滌劑,我國1998年出口三聚磷酸鈉14萬噸,2003年出口量最高,達到48.2萬噸。
(三)磷肥(包括復合肥)進口情況
我國屬于磷肥進口國,主要進口種類有:含氮、磷、鉀中二種或三種的礦物肥或化肥;磷酸氫二銨;磷酸二氫銨及其與磷酸氫二銨的混合物:含有硝酸鹽及磷酸鹽的礦物肥料或化學肥料。磷肥進口以高品位磷肥及含磷復合肥為主。由表2可以看出,1998年和1999年。我國磷肥進口量處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最高年進口量(1998年)達到1641.4萬噸。之后,隨著中國磷肥產量的增加,磷肥進口量開始下降。2000年下降幅度最大,進口量從1999年的1587.7萬噸下降到2000年的1144.7萬噸,相對幅度達27.9%。2000~2004年,我國磷肥進口量呈緩慢下降趨勢,最低年份(2004年)約為943.8萬噸。
結合上下游磷資源各產業的進出口情況,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過去的幾年當中,我國一方面是大量進口了磷肥。另一方面又在通過天然磷礦石、黃磷和其他磷制品的形式出口磷資源。從2001年以后,雖然天然磷礦石的出口量略有下降,然而。其他磷制品出口量卻明顯上升了(見圖1)。磷肥進口量的下降主要發生在2001年以前,2001年以后幾乎沒有多大的變化。這說明了人世以來我國磷資源貿易政策的調整,對于扭轉磷肥依賴外國進口局面的效果并不顯著。

值得一提的是,國際磷肥工業發展的大趨勢是對礦石就地深加工,出售高附加值磷肥。20世紀70和80年代美國磷礦石出口占其產量的1/4強,但在90年代逐漸停止了磷礦石的出口,甚至還進口磷礦石;同時,磷酸銨的出口量卻大幅度增長起來了。摩洛哥是目前世界上磷礦石第一出口國,但也在積極地發展磷復肥產業:近幾年摩洛哥已逐漸減少了磷礦石的出口,增加了磷復肥的出口。
三、我國磷資源上下游各產業狀況
(一)天然磷礦石資源
1.中國是世界上主要的磷礦資源國之一。據統計,截至2002年底,我國保有磷礦資源儲量167.86億噸。其中資源量127.32億噸,基礎儲量40.54億噸。在基礎儲量中,可開采量只有21.11億噸,其中品位大于30%的富礦只有11.08億噸(有資料表明。我國真正可開采的富礦僅有3億噸)。磷礦資源儲量低于世界第一的摩洛哥,但與美國、南非和約旦相近,仍處于世界前列。
2.中國磷礦石資源品位低于其他國家,開采難度大。我國80%為沉積巖,70%為中低品位的膠磷礦,地下開采約占總量的60%,礦物顆粒細,有害雜質多,開采難度大。世界磷礦的總體品位在5%—40%之間,大部分國家的磷礦石品位都在30%(P2O2)左右,而我國的磷礦石平均品位只有17%,可開采儲量平均品位為23%。是世界上磷礦石平均品位最低的國家。
3.中國磷礦資源分布集中度低于美國和摩洛哥等其他主要產磷國家,資源的運輸和利用不便。磷礦主要分布在云南、貴州、湖北、四川、湖南5省,占全國總量的74%。重點是云南、貴州、湖北3省,占全國資源量的55%。以上3省除宜昌瀕臨長江之外,云南和貴州都是內陸高原。運輸極為不便。
4.中國是世界上磷礦生產量最大的國家,但回采率低,資源浪費嚴重。中國2001年磷礦石表觀消費量達到了3656億噸,高于美國3190億噸的產量,到2003年中國磷礦石產量達到4718億噸,遠高于其他國家。然而,2003年我國磷礦資源消耗量已達到10558億噸,浪費的資源達到5840億噸多,超過了磷礦石的消費量。造成上述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礦產開采集中度低、開工率低、規模化程度低和效率低。中國前5名磷礦企業生產量僅占全國總產量的21%,產業集中度遠遠低于美國和摩洛哥等國家,人均產量只相當于美國的1/3,摩洛哥的2/3。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磷礦企業開采成本差異巨大,大型磷礦開采成本較高,而中小磷礦由于采取不正常的采礦程序,價格非常低廉,到廠價只有60—80元/t。
(二)黃磷與其它磷制品
我國于1942年開始生產黃磷。最近20年當中,黃磷產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能力年均增長率約為15%,產量也逐年大幅度增長,由1980年的4.2萬t增長到2002年的72萬噸。如今,我國已經是世界上第一大黃磷生產國。除出口外,黃磷主要用于生產熱法磷酸、三氯化磷(農藥)和赤磷等。其中用于熱法磷酸生產的黃磷所占比例為58%,熱法磷酸中的90%以上又是適于生產三聚磷酸鈉的工業磷酸。可見,作為諸洗劑用的三聚磷酸鈉是很重要的黃磷下游產品。另外,三氯化磷也是消耗黃磷較多的化工產品,大約消耗掉黃磷總產量的11%。
我國磷化工產業發展的又一重要方面是磷化工產品精細化率的不斷提高。20世紀80—90年代,我國新增研究開發生產了多種磷酸鹽產品,如過氧化磷酸鈉、活性磷酸三鈣、聚磷酸銨、偏磷酸銨、尿素磷酸銨、含氟磷酸鈉、磷酸鈦、磷酸鋁、磷酸鋯、有機磷酸酯和磷酸鹽以及一些重要的磷化物等等。
(三)磷肥(包括復合肥)
我國大規模磷肥工業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磷肥生產中以中低品位磷肥為主。高品位磷肥主要是氮磷復合肥,如磷銨類和硝酸磷肥。也發展了一定量的高品位單質磷肥,如重鈣。結合復混肥的發展。氮磷鉀復混肥也有一定的發展。此外。我國還有一類以磷肥為主的混合肥料,這類肥料大部分是由中小磷肥廠家按一定N:P2O5:K2O比例簡單地物理混合而成的。
到2003年底,我國磷肥總生產能力達到1200萬噸,其中濕法磷酸能力580萬噸。如果考慮到復混肥的產量,高濃度磷肥產能(實物量)占總產能的48%,其中復混肥22%、DAP5%、MAP5%、NPK14%、TSP1%、NP1%。低濃度的過磷酸鈣和鈣鎂磷肥占52%。我國高品位磷肥的自給率已經超過了50%,高品位磷肥的生產能力比實際上已經達到的產量要高得多。
世界磷礦資源開采量的90%用于各種磷肥的生產,3.3%用于生產磷酸鹽飼料,4%用于生產洗滌劑,其余用于化工、輕工、國防等。中國磷礦石產量(按2001年數據計算)有24%左右用于出口。國內消費的各部分中,生產磷肥占82%,生產黃磷占11%—13%,生產其他磷制品占5%—7%。可見,磷礦石的國內市場需求最主要地取決于磷肥生產情況。表3顯示了從1997~2003年我國各年的磷礦和磷肥生產量。總體上來說,我國磷肥生產經歷了一個先下降再上升的過程。天然磷礦石生產量經歷了同樣的過程。

四、結論
磷肥工業發展的國際趨勢是對礦石就地深加工,出售高附加值磷肥。而我國一方面是磷肥企業的生產量不足以滿足國內需求,生產能力未能充分地被加以利用,每年還需要從國外大量進口磷肥:另一方面是在磷礦儲藏資源以中低品位為主的情況下,優質磷礦石的大量出口和礦山無序開采,已影響到國內磷復肥企業的原料供應。雖然最近幾年由于政策調整,天然磷礦石的出口量有所下降。然而,下降量中的相當一部分卻轉變成了其他磷制品的出口。
鑒于此,中國有必要對含磷產業進行戰略調整。
(一)布局調整,改造原料路線,適應國內資源特點。(二)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產品結構,提高國產磷肥滿足率。重點發展高濃度基礎磷肥和含量高的磷肥品種,如磷酸一銨、磷酸二銨。(三)改變貿易策略,充分利用國際市場,控制磷資源出口,鼓勵高價值磷肥產品出口。(四)加大礦山投入力度,改革開采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