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農村公共物品存在外溢性經濟效果的特性,公共物品的供給效率直接影響著農村居民的正常生活和農民收入的提高,與農民生活息息相關。因此,要改善我國的農村環境,解決“三農”問題,就必須找到并切實解決當前我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農村問題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穩定中重要性的凸現,近些年來,我們黨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念,而要推動農村的持續穩定發展,解決農村公共物品供給中存在的問題就顯得日益重要和迫切。本文由此探討了我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
一、當前我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總體水平不足
當前我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嚴重不足,據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的調查研究發現,全國僅1/3的鄉鎮有供水站,83%的村不通自來水,13%的村不通公路,53%的村不通電話,95%的村雖通電,但電價普遍是城鎮的2倍以上,93%的村接受的電視信號相當微弱,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遠遠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的需要,農村公共物品的絕對供給不能滿足人民需求。
(二)供給的結構失調
公共物品硬件供應大于軟件供應,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優先順序不符合農村實際。當前我國農村的公共物品供給比較偏重于硬件設施建設,而農民迫切需要的一些市場信息、教育、社會保障等軟件提供較少,由于這些公共物品提供的順序不符合農民需求,因此雖然浪費了很多資源,卻沒有收到應有的效果。
(三)供給部分公共物品的利用率不高
現有的公共物品和設施利用率相對來說較低。據某項針對南方農村的調查發現,有75.4%的農民在問卷調查中回答不知道鄉鎮文化站,知道的大多數也反映鄉鎮文化站基本沒有任何活動,沒有經費也無法開展活動。
(四)現有公共物品和設施維護不力
我國農村公共物品現在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維護不力。很多地方由于資金不足,對于公共物品和設施往往是重建設而輕維護,部分地方政府由于“政績觀”的影響,盲目擴大設施建設以取得數據上的增長而不顧日后的管理維護,導致很多的公共設施雖然存在但是實際上已經由于過于破敗而無法正常使用。而且在農村。由于農村的公共物品產權歸屬問題也使得村民們沒有動力去自覺地進行維護。
二、存在問題的多元角度原因分析
如上所述,我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中存在眾多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有:
(一)國家發展戰略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選擇了城市優先發展戰略,國家過度提取農業剩余轉移支付給城市居民,城市公共物品一般由政府解決,而農村公共物品卻要由農民自己掏腰包以各種費用的形式解決,從而將本應該由政府承擔的部分負擔轉嫁給了農民,致使農民負擔越來越重。2005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共達88773.6億元,其中城市75095.1億元,而農村僅有13678.5億元,投入農村的固定資產投資僅占15.4%。而2005年農村人口共占總人口的57%,因此,我國在財政支出中投入農村的支出雖然逐年增加,但還是不能滿足農村的需求。
(二)取消農業稅使得當前農村公共物品的供給問題缺乏資金保障
農業稅的取消雖然減少了農民負擔,但由于政府的配套制度建設不完善,取消農業稅以后,這塊應該由中央政府轉移支付的資金并沒有得到落實,造成了農村公共物品的提供資金不足。在這種情況下,鄉村道路破損,水利設施年久失修也就成了必然。
(三)政府追求形象工程的后果
這一問題主要是由農村系統外部原因造成的。在中國農村,傳統的公共物品供給主要依靠政府,而當前政府的績效考核制度并不完善,各地官員為了追求自己的政績,往往忽視公共需求,利用公共資源追求形象工程,造成了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往往偏重于看得見的硬件建設,而脫離農村的實際需求,造成了高層次需求不足情況下的過量供應,由于這些形象工程占用了過多的資源,造成了當前符合農村實際需求的低層次需求供應不足。
(四)農民文化素質低下,農村精英缺乏
教育水平的低下導致農民的文化素質普遍不高,無法利用農村公共物品和公共設施。特別是在農村公共物品供應與需求脫節的情況下,供給的結構偏差造成了公共物品“華而不實”,沒法滿足農民的實際需求。
以青海省為例,據該省抽樣調查,2005年該省農村勞動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勞動力占24.1%,小學文化程度占39.67%,初中文化程度占28.47%,高中和中專占7.24%,大專及以上占0.43%。這種情況下,那些對于使用者有較高素質要求的公共設施如科技圖書室、電腦室等只能成為擺設。
同時,農村干部的文化素質較低也成為制約農村公共物品供給效率的“瓶頸”。以常寧市委的調查為例,該市現有農村干部中大專文化程度的僅占5%:高中、中專文化程度的占45%: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0%。由于農村干部是直接面向農村居民的政府最基層組織,很多公共服務往往需要農村于部的參與,農村干部的文化素質高低將直接決定其提供這些服務的效率。
(五)制度的缺失、倫理道德體系崩潰造成了“搭便車”行為困境
在公共經濟學的研究中,政府失靈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搭便車”行為,這一現象指的是在非排他性產品的生產和消費中,那些期望別人付費而自己不愿付費的行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刺激了農村居民對個人利益的追逐欲望,傳統的倫理道德規范逐漸解體而無力約束村民行為,這就導致了部分村民在公共物品問題上做出了“搭便車”的行為選擇。當前,很多鄉村由于這一現象的存在導致了提供公共物品積極性的受損,公共物品損傷嚴重,廣大村民雖然對此深感不便,但是無力解決這一問題。
三、系統解決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必須要讓我國的農村居民享受到充足、優質的公共物品。特別是在農村環境下,公共物品存在外溢性經濟效果的特性,公共物品的供給效率直接影響著農村居民的正常生活和農民收入的提高,與農民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改善農村公共物品的供給現狀就顯得異常重要。
(一)改革發展體制,加大農村的財政投入
當前我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不足問題從根本上說,就是由于國家采取了城鄉差異化發展的體制,采取了向城市發展傾斜的資金政策。農村財政撥款的絕對不足使得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國家不能改變這一傾斜政策,改革現有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于農村的資金投入,創新國家財政資金對農村公共物品的支持機制,那么,沒有充足資金支持的制度和理念都將流于空談,要徹底解決農村公共物品供給中存在的問題也就無法實現。
(二)提高農村教育水平,加強農民素質培養,重建農村倫理道德體系
只有通過加強教育,切實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水平,才能真正將農村現有的公共物品利用率提高。特別是一些高技術要求的設施和服務,如果不能切實提高農村居民的文化素質,特別是在缺乏有效培訓的前提下,那就只能成為一些昂貴的擺設。
同時,還要重視農村倫理道德體系的重建。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深入,經濟因素不斷滲入農村,沖擊并逐漸瓦解原有的農村倫理道德體系,一些村民的“搭便車”行為,損害了農村居民建設和維護公共設施的積極性,導致了公共物品及設施提供和維護的低效率。這些都要求我們通過教育重建新的農村倫理道德體系,減少農村集體行為中的不一致行為。
而且,山于農村教育較差,農村精英相對較少,在農村精英起極大的示范和促進作用的現實背景下,必然導致農村公共物品資源的對外競爭失利 且使得農村居民缺少利用公共物品的現實示范,必然降低這些公共物品的利用技率。因此,提高農村公共物品利用效率應該在普遍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的同時,加強農利精英的培養工作。
(三)農村自治體制的建立和政府的外部調控機制并存
建立農村的自治體制,加強農村居民自治的程度,可以提高農村居民建設和維護公共設施的積極性。同時,農村的居民自治有利于完善村民對于自身需要的公共物品的表達機制,有利于村民自主選擇需要的公共物品,防止公共資源的浪費。
但是,農村的自治必須與政府的外部調控機制并存。受小農經濟思想的影響,農民更愿意投資一些見效快,投資小的項目,而不愿意投資一些投資大、見效慢的工程,山此導致了農村的公共物品結構失調,短期產品供給相對過剩,長期產品不足。因此,必須建立政府的外部調控機制,在農村自治的基礎上保證對農民選擇的正常調控。
(四)加強政府的體制和倫理建設,強化政府的“服務”意識,深入了解農民的實際需要
政府作為傳統的公共物品提供者,其行為必然對農村公共物品的供給產生影響。因此,政府必須加強自身的制度建設,通過建立合理的績效考核制度防止出現追求“形象工程”的自利短視行為,并及時完善自身的財政體制,及早落實用于農村公共物品和服務提供的資金。同時,政府應該加強自身的倫理道德建設,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理念,深入農村,具體根據農村的現實對癥下藥,防止原來就不足的農村公共資源的浪費。
(五)深化農村體制改革,加強農村體制創新建設
在農村公共物品供給以后,我國農村公共物品往往由于缺乏有效的維護和管理制度造成較大的浪費。因此必須及早完善農村的管理體制,確保農村公共物品的提供和維護管理,通過建立維護管理的責任制度等手段保證農村公共物品的正常管理和維護。
同時,我國農村還必須加快農村體制改革,通過體制改革和創新及早解決農村公共服務中的“搭便車”現象,通過制度安排,如引入市場機制和契約機制等將“搭便車”者排除,從而保護村民的公共物品建設和使用的積極性。
(六)建立全社會重視農村、服務農村的氛圍,通過激勵機制促使高學歷人才服務農村
作為一個人口和地域都占全國大多數的社會部分,農村的建設必須要得到全社會的支持才能更快地取得成果。由于農村問題的嚴重性和關鍵性,政府必須培育全社會重視農村、服務農村的氛圍以解決農村中存在的問題。近些年,政府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口號,并出臺了眾多的扶助農村發展的社會政策,這些都大大加快了農村建設的進程。同時,社會必須加大對農村建設的關注力度,通過建立各種激勵機制促進高學歷人才服務農村,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的落后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