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的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巨大的#65380;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的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2.5億減少到2006的2148萬,貧困發生率從1978年的30.7%下降到2006年的2.3%。這是了不起的成就;《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出臺以后,絕對貧困人口從3209萬減少到2148萬,低收入人口從6213萬減少到3550萬,雖然年均減少數量比前幾個階段有所降低,絕對貧困人口年均減少166萬,低收入人口年均減少440萬,但也是了不起的成績。
對于下一步開展扶貧開發工作的長期性#65380;復雜性和艱巨性,同志們都要有清醒的認識。一是部分重點地區貧困人口的比重還相當大。雖然全國只有2.3%,但在一些地方的重點地市#65380;重點縣,絕對貧困人口的比重還都在10%左右,加上低收入人口,都在20%以上,有的甚至更高;二是這些重點貧困地區,自然條件十分惡劣,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難度非常大,特別是那些需要轉移安置的地方,所占比重進一步提高,需要更多地投入;三是脫貧成果的脆弱性大。一般地區在正常年景脫貧人口的返貧率在5%左右,一遇大災返貧率就會超過10%-15%。還有些地方,對退耕還林政策的依賴性很強,農民的現金收入一半以上靠退耕還林,如果政策不能延續,吃糧馬上就會出問題;四是收入差距越來越大。這里不是一般意義上說城鄉之間#65380;地區之間和不同群體之間,而是在貧困地區內部,也出現了這種情況。這種情況往往更容易掩蓋發展的不平衡和問題的嚴重性。針對當前社會上一部分同志對扶貧開發工作的認識出現模糊,對我們系統內一部分同志的思想也產生了較大沖擊的現象,我的總的想法:既要勇于堅持,又要探索創新。一是要堅持高舉扶貧開發的旗幟,二是要堅持開發式扶貧的方針,三是要堅持穩定扶貧開發的任務,四是要堅持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工作措施。首先是高舉扶貧開發的旗幟。中央領導同志曾反復強調,扶貧開發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這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自力更生,開發扶貧”的方式,努力使所有處于貧困狀態#65380;又有勞動能力的人們通過勞動#65380;擺脫貧困#65380;走向富裕,是基于我國國情和發展農村經濟的需要做出的一個戰略決策。我們沒有理由由于在農村全面建立低保制度就對此產生動搖。國內經濟發展的實際和國際政治斗爭的需要都要求我們必須高舉扶貧開發的旗幟。
第二,要堅持開發式扶貧的方針。救濟救肋是解決貧困問題的一種方式。但是它只能是“輸血”。而1986年成立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從一開始就是立足于改變單純的救濟救肋的做法,變“輸血”為“造血”。因此,才提出了開發式扶貧的方針。低保是救濟救肋的擴展和延伸,目前還不可能覆蓋全部的絕對貧困人口,就是今后低保的水平提高了,它與扶貧開發之間的關系也只能是相互促進,而不可能是相互替代。
第三,要堅持穩定扶貧開發的任務。到上個世紀末,我們的工作目標都是消滅絕對貧困。但從提出《綱要》以來,我們工作對象就從單純的絕對貧困人口調整為絕對貧困人口加低收入人口,我們的工作任務就從解決溫飽與鞏固溫飽并重。從理論上說,按照“應保盡保”的原則,低保政策出臺以后,就不應再有絕對貧困,或者說,絕對貧困將主要通過低保去解決。因此,“解決溫飽”似乎可以不再作為扶貧部門的主要任務。但實際上,目前國家還做不到。特別是在那些財政拮據的貧困地區,如果低保資金以地方為主,他們很難把所有的“窮人”都養起來。由于我國的貧困標準很低,與國際上每人每天1美元的標準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實際上的貧困人口大約在1億人左右,建檔立卡的人口也超過了1億人。不能因為絕對貧困人口的減少就錯誤地認為,扶貧工作的任務因此就萎縮了。
第四,要堅持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工作措施。2004年以來,我們明確提出了“一個瞄準#65380;三個重點”等一系列工作措施。實踐證明 ,這些措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而且行之有效,應該繼續堅持。
建檔立卡的工作很艱巨,但很有必要。這是緊緊圍繞貧困人口開展扶貧開發一項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對于正確分析工作成果,客觀分析發展形勢都很重要,也是做好其他各項工作的一個重要基礎。登記的內容應適當規范,并在靜態登記的基礎上,逐步轉向動態分析與跟蹤。
整村推進計劃在2010年全部搞完,任務十分艱巨。雖然提出了六項基本任務,包括基礎設施#65380;產業開發#65380;社會服務#65380;鄉風文明#65380;管理民主#65380;班子建設,但各地做法和標準并不一致,工作重點和投入規模也有很大差異。資金整合的情況和效果也不一樣。需要在適當時候進行檢查,防止走過場。
勞動力轉移。勞動力轉移工作的力度的確要進一步加大。良玉副總理的批示很重要。對于那些自然條件非常惡劣,需要搬遷移民而一時又無法搬遷的地方,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意義就更加重要。目前的培訓工作,一是要瞄準貧困家庭和貧困人口,二是要力求提供穩定的就業,三是要爭取加大投入力度,四是要有配套的政策措施。一定要使其成為貧困家庭穩定增收的一個重要途徑。
產業化扶貧。解決了基礎設施之后,如果沒有支柱產業的發展,仍然貧困依舊。雖然沒有爭取到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扶持政策,但扶貧系統現在的項目貸款和農戶貼息貸款,也能發揮很好的作用,這項工作力度還可以再大上些。
上面講的是勇于堅持。如何探索創新?還有幾個具體問題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一個是資源整合的問題。新的形勢下,各方面投向農村的資金#65380;資源越來越多。應該樹立一個“大扶貧”的觀念。如何在“渠道不亂#65380;任務不變#65380;各司其職#65380;各計其功”的原則下,通過整合減少一些錦上添花,多搞一點雪中送炭?各地都應該積極地進行探索。
第二個是投資方向問題。全國農產品短缺時期扶貧工作的產業選擇與供求平衡,豐年有余情況下扶貧工作的產業選擇,要求肯定不同。前者必須立足于自己解決口糧,而后者可以有更大的調整余地。現在,我們投入越來越大的成本去改變基本生產條件,應該選擇更高的資金回報。
第三個是金融服務問題。項目貸款應該積極推進。互助資金的探索具有積極意義,既要滿足需求,也要保證安全。在借款規模和借款方向上都可以不斷完善。
第四個是扶貧開發工作與民政部門低保工作的銜接問題。民政部門低保對象的統計,是在發放低保之前,而國家統計局貧困監測對貧困人口的統計是在發放低保之后。數字不能銜接,給正確分析形勢帶來了困難,對兩個部門的工作都十分不利。
扶貧開發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礎工作。我們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明確任務,堅定信心,共同努力,扎實推進新時期扶貧開發的各項工作,為完成《綱要》提出的工作目標做出自己的貢獻。
(本文為國務院扶貧辦主任范小建2007年6月19日在全國扶貧辦負責同志座談會上的講話摘要,題目為編者所加)
[責任編輯: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