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因素。切實加強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對推動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積極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和諧社會建設更有其特殊的意義。
[關鍵詞] 經濟欠發達地區;精神文明;新農村建設;和諧社會
在當代中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對物質文明#65380;政治文明的發展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切實加強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對推動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和諧社會建設更有其特殊的意義。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的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前景。
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結構#65380;社會發展程度和人的素質三方面所表現出的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矛盾,決定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特殊的復雜性#65380;艱巨性和迫切性。
一#65380;要廣泛深入#65380;堅持不懈地進行國家政策的宣傳與教育
當前,農村文化生活較為貧乏,農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這是制約農村發展的一個大問題。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性活動,滿足農民精神生活要求,才能有利于農村經濟發展,有利于農村社會穩定。大力宣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65380;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精神#65380;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和改革措施”等,都是為促進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為加速商品經濟向現代化#65380;市場經濟的轉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制定的。而落后地區的貧困鄉村,大部分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靈;再加上一些農村基層干部文化素質低,黨的農村政策在這些地方遠遠沒有普及,更沒有深人人心,落實得也不夠好。
用各種有效形式和措施對經濟欠發達地區人口進行普遍地#65380;面對面地#65380;有針對性的政策教育,使他們真正了解并理解黨的農村政策,必然會促進黨的各項政策進一步落實,從而促進廣大農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觀念的更新,使他們煥發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65380;提倡#65380;引導#65380;扶持一部分農民通過發展經濟先富起來
要在經濟欠發達地區#65380;農村繼續大力提倡#65380;引導#65380;扶持一部分農民通過發展經濟先富起來,并用先富起來的農民作典型,啟發#65380;教育#65380;影響#65380;帶動其他農民,改變原來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走發展市場經濟的致富路,做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農民最注重實際,對農民進行市場經濟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宣傳教育,僅僅講一些道理或一般號召是遠遠不夠的。要靠實踐#65380;靠示范,用發達地區的典型尤其是用他們身邊看得見#65380;摸得著的典型,用在同樣條件下通過發展市場經濟富起來的活生生的事實,對農民進行市場經濟觀念和黨的富民政策的宣傳教育,進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65380;構建和諧新農村的宣傳教育。
三#65380;對農民開展行之有效的職業技術培訓
農民的文化和科技素質的高低,決定著經濟發展的水平和速度,關系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速度和質量。現階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農民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要求從業人員擁有較高的基礎素質和一定的專業技能。在經濟不發達地區,要通過借鑒經濟發達地區#65380;精神文明建設搞得好的地區的經驗,把農民培訓放在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大實施力度,從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訓管理體系入手,加強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及農村從業人員的實用職業技術培訓,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達到全面提高農民文化素質#65380;技能知識和市場營銷知識的根本目的。
要達到此目的,必須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職業技術培訓體系:
1#65380;實施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必須確立市縣鄉三級政府管理體系,確保農村職業技術教育順利實施,在農村教育中,還應加強政府的組織和領導作用,正確引導,長遠規劃,積極實施,鞏固成果。
2#65380;加大投入,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人力#65380;物力#65380;財力#65380;精力保證。要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多渠道籌措農民教育經費,加大對農民教育的投入。
3#65380;要加強基地建設,社會辦學和政府組織統籌兼顧。加強農村教育基地,包括學校的教學實習農場#65380;私人農場#65380;企業。教育方式可以多樣性,政府機構#65380;農業團體牽頭主辦,社會辦學統籌兼顧,承擔學徒培訓#65380;成人教育,其經費由政府#65380;主辦者和學員多方籌措,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創造條件。
4#65380;要完善農村職業技術培訓內容,不斷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和技能。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教育應從農村的實際出發,適應農村經濟向專業化#65380;商品化#65380;現代化轉變的需要和農民致富的愿望,對不同地區#65380;不同行業#65380;不同對象分別提出不同的培訓要求。高等學校#65380;農業職業學校和各類培訓中心都可以舉辦短期培訓班,傳授知識和技術。形式可以多樣,要求“短#65380;平#65380;快”側重實用。同時,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設置應充分考慮到縣域經濟的發展#65380;加入WTO#65380;實現城市化以及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等現實情況。
四#65380;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共產黨員和黨的干部要起到先鋒模范帶頭作用
《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必須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立黨為公#65380;執政為民,以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證”。經濟欠發達地區在物質文明建設中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殊要求,以及我們黨在兩個文明建設中的領導地位和作用,決定了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共產黨員尤其是黨的干部,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65380;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負有特殊責任。
農民致富的根本出路在于發展經濟。因此,共產黨員和黨的干部要在發展農村經濟#65380;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當中應帶頭克服小生產觀念的思想影響;帶頭破除封建遺毒的思想影響;帶頭拋棄舊觀念,樹立新觀念;帶頭增強商品經濟觀念并為發展商品經濟服務;農村的黨員#65380;干部還要帶頭發展商品生產,為農民做示范#65380;爭模范,并組織#65380;引導#65380;扶持農民共同勤勞致富。這樣才能進一步幫助#65380;教育#65380;帶動農民破除舊觀念,樹立新觀念。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共產黨員,其先鋒模范作用不僅表現在農民貧困的時候能和他們同甘共苦,更重要的是能帶領他們盡快改變貧困面貌,和他們一起求富裕#65380;求幸福。
中央不斷加大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力度,為精神文明建設明確了正確#65380;科學的方向。我們正面臨著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良好機遇,我們要繼續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抓住機遇,乘勢而上,銳意進取,真抓實干,扎實有效地推進經濟欠發達地區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實踐證明,只要各級領導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不斷創新做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新途徑,把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引導好#65380;組織好#65380;發揮好,就一定會實現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的新突破。
[參考文獻]
[1]趙曜.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寶典[M].團結出版社出版,2006.
[2]趙智奎.精神文明建設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研究論叢[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文獻選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
[4]孟彩云.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研究[M].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萬寶蓮,女,江西省航務管理局疏浚工程處黨務干部。
[責任編輯: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