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年5月中旬召開的江西省黨代表會上,省委孟書記#65380;省政府吳省長就再學浙江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動員。就萬安縣和江西省實際情況,筆者以為,要通過實現“五個提升”進一步深化對浙江的學習,從而推動自身經濟社會在新的起點上實現又好又快地發展。
一#65380;要實現從觀念到理念的提升
一直以來,我們廣大干部群眾“安于現狀#65380;小富即安”#65380;“養豬過年,賣蛋換鹽”的落后觀念和“官本位”意識都較濃厚。通過2002年學習浙江活動,學習浙江人“一分錢不嫌少,十萬元不嫌多,有錢就賺”的競爭意識和觀念,我們小富即滿和官本思想得到一定的解放,經濟社會得到迅速發展。如果說,五年前我們是在發展思路尚未打開#65380;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難以破解的情況下學習浙江經驗,力求發展觀念的不斷轉變,那么今天學習浙江,就不僅要摒棄舊有的觀念,更要使我們的發展實際與學習浙江經驗結合起來,把發揚井岡山革命傳統與學習浙江經驗結合起來,用浙江發展理念提升我們的境界,開啟我們的心智,樹立我們自己的發展理念,實現從觀念到理念的提升。這樣,我們才能以發展的[光和思維看待發展的前景,才能以科學的理念和方法解決發展中的難題。
二#65380;要實現從現象到形象的提升
改革開放20年來,浙江人在工業基礎薄弱#65380;資源短缺#65380;國家沒有給予特殊優惠政策和財政支持的情況下,創造出了令世人矚目的“浙江現象”:持續的快速增長,顯著的發展績效,生機盎然的發展活力。2005年,浙江人均GDP達到3400美元,在全國省區中第一個跨過人均GDP3000美元的臺階,實現了初步現代化。人均GDP從1000美元提升到3000美元,德國用了15年,英法則用了20年,而浙江省僅僅只用了9年不到的時間!這些成績不僅展示了浙江新形象,也給國人樹立了發展的信心和榜樣。而他們在艱辛與拼搏中創造這種“浙江形象”的過程中,逐步孕育和樹立了“自強不息#65380;堅韌不拔#65380;勇于創新#65380;講求實效”的浙江精神和浙江形象。江西的發展也曾一度領先全國,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錯失了發展良機,“敢為人先#65380;善良淳樸”的老表形象逐漸被淡化成了“固步自封#65380;落后保守”。所以我們再學浙江,不僅是要了解“浙江現象”,學習浙江人那種依靠民間力量,艱苦奮斗,敢為人先,創造“浙江現象”的精神,更要學習他們用浙江精神塑造浙江形象的那種境界,從而塑造“求新思變#65380;開明開放#65380;誠實可信#65380;善謀實干”的江西人新形象,為我們的發展蓄積更多的潛能。
三#65380;要實現從形式到模式的提升
浙江人做生意,起初往往采取的是“點狀出擊”法之類的形式。如有浙江人拿一袋鞋到北京去賣,發現供不應求,之后便拿更多的來賣,后來干脆在京擺攤做小市場,再后來就留在北京以前店后廠的方式打拼市場。又如20世紀80年代,浙江一些地區,尤其是溫州地區以生產假貨而聞名,建立于“無資源#65380;無基礎#65380;無政策#65380;無資金”的基礎,這些形式往往是不夠成熟不夠科學的,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后來,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促使企業講質量#65380;樹品牌。正是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浙江才逐步確立了自己獨特成熟的發展模式,有效實現了“從表現形式”到“標準模式”的提升。如浙江的“民本經濟”模式,其“根”在全民創業的“草根經濟”,其“本”在放手富民的民本理念,富在民間百姓;又如其“塊狀經濟”模式,往往是“一村一品”#65380;“一鎮一業”,眾多中小企業聯結成一個龐大的產業集群,成為浙江區域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的有力載體。浙江的發展模式以及其中所蘊藏的深刻含義,符合現在中央所提倡的“科學發展”與“和諧社會”的要求,對我們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如果說,5年前我們學習浙江經驗,主要停留在對其淺在形式的了解和掌握之上,那么,現在再學浙江,就是要結合我們自身的實際深入學習浙江獨特的發展模式及其發展要義,就是要通過深入學習“民本經濟”和“塊狀經濟”等成功的發展模式,進一步形成全民創業的體制和社會環境,推進產業集群發展,使我們的經濟發展更加充滿活力。
四#65380;要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提升
20年來,浙江的經濟發展不僅體現在量變上,更體現在質變上。僅2006年,全省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296億元,增長21.6%,占財政總收入的50.53%,收入結構優于廣東#65380;江蘇#65380;山東。而且,2006年浙江省地方財政收入中稅收收入的比重達91.2%,分別比廣東#65380;江蘇#65380;山東高出6.4#65380;7.4和14.8個百分點,這表明浙江省經濟增長的“含金量”進一步提高。另外,面對當前日益趨緊的經濟調控要素和發展環境的制約,浙江倍加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變,強調以人為本,追求科學發展。如湖州首倡的綠色GDP考核制度正在全省推廣,“生態浙江”的建設也在加快步伐;武義縣村級“監委會”制度#65380;楊汛橋鎮變農民“上訪”為政府“導訪”#65380;各級的聽證會制度等,一系列創新正在浙江大地開花結果。2006年浙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8265元和7335元,分別高出我省91和105個百分點,高出萬安縣158和166個百分點。
五#65380;要實現從家門到國門的提升
浙江人到外面闖市場是舉世聞名的,只要有市場就有浙江人,浙江人不僅走遍全國,也走遍一世界。據有關報道,浙江目前有300多萬人在國外做生意,約占我國在國外做生意的50%以上。而且,如今的浙江人愈加成熟,他們由行商變為坐商,由游擊方式轉為坐鎮賺錢。過去做生意走街串巷,現在主要是開公司#65380;辦企業,如在美國#65380;巴西#65380;法國#65380;意大利等國開公司#65380;創業的溫州人就達8萬之多,在巴黎還有一條“溫州街”。正因為浙江人敢于走出家門#65380;甚至走出國門闖天下,才更加有力地推動了浙江經濟的快速發展。這種從走出家門到走出國門的提升,體現的是浙江人不安現狀#65380;奮發進取的強烈求富欲望,體現的是浙江人堅韌不拔#65380;百折不撓的創業意志,體現的是浙江人勇往直前#65380;敢闖敢創的開拓創新勇氣。改革開放以后,大量的江西人紛紛走出家門到外地務工,僅30多萬人口的萬安縣,目前也有5萬多人在外創業,約占全縣農村勞動力總數的53%。這次我們再學浙江,就是要進一步學習浙江人“四海為家#65380;奮斗不止”的氣魄,學習浙江人“生意無地域,市場無疆界”的遠識,學習浙江人“只要有錢賺,管它東西南北中”的韌勁。我們要在充分利用本土資源#65380;發揮本土優勢的基礎上,解放思想,走出家門,走出江西,甚至大踏步走出國門,將[光瞄向有市場的地方,將勁力使在有發展的項目上,即便路途遙遠,坎坷曲折,也要勇往直前,披荊斬棘,殺出一血路,闖出一片天地。
[責任編輯: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