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已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迫切要求和相當長時間內的艱巨任務。如何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呢?筆者最近深入樂安縣湖坪鄉調研,從湖坪蠶桑的發展,讓我看到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希望和曙光,倍感欣喜。
湖坪鄉地處樂安縣西南部,是一個典型的山區鄉和農業鄉,總面積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0968畝,下轄10個村委會,58個村小組,共有15000余人。近年來,鄉黨委#65380;政府搶抓蠶桑發展的黃金機遇期,上下齊心,干群協力,乘勢而上,緊緊“咬定蠶桑不放松”,著力實施“強桑富民”工程,取得明顯成效。2006年全鄉新增桑園面積1600畝,總面積達3520畝,養種量1萬張,交售鮮繭7500擔,實現產值突破1000萬元,涌現單戶產值超萬元52戶#65380;超5萬元16戶。主要做法:
政策驅動,激發農民種養熱心。湖坪鄉利用召開黨員大會#65380;村組干部會#65380;戶主會等時機,大力宣傳國家蠶桑產業政策及“東桑西移”政策,激發廣大群眾“種桑養蠶”的潛在熱情,變“要我種桑養蠶”為“我要種桑養蠶”;制定了《關于發展蠶桑產業的意見》和《關于對蠶桑發展實施獎懲制度》等優惠扶持政策,在桑苗供應#65380;田塊翻耕#65380;桑園管理等各環節都有政策激勵,讓蠶農安心種桑養蠶;積極與扶貧部門及農村信用社聯系,為蠶農爭取貼息扶貧貸款,2006年共協調發放蠶桑貼息貸款68萬元。
典型帶動,增強農民種養信心。湖坪鄉充分挖掘蠶桑生產中典型農戶,如善和村曾龍圣種桑45畝,產值近18萬元,邀請他在村組干部大會上介紹經驗,算帳對比;參陂村由于歷史#65380;自然#65380;社會等諸多因素制約,人均收入低于全鄉平均水平,自1992年開始種桑養蠶以來,人均收入從2003年816元增加到1468元,成為遠近聞名蠶桑生產的專業村;2000 年,引進四川一戶蠶農種桑養蠶,當年實現產值18萬元,到2006年實現產值40多萬元。通過種養大戶#65380;專業村及四川蠶農的典型帶動,極大地增強了農民種桑養蠶的信心,涌現新蠶農600多戶。
政府推動,堅定農民種養決心。湖坪鄉成立了以黨委書記為組長#65380;鄉長為副組長的蠶桑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抽調1名常務副鄉長兼任辦公室主任專抓蠶桑產業發展工作;嚴格工作考核,將蠶桑面積落實#65380;蠶桑生產管理#65380;技術服務等內容進行細化#65380;量化,納入鄉#65380;村干部半年及年終工作考核,對在蠶桑生產中表現突出的鄉村干部,給予獎勵,并規定在評優評先#65380;推薦任用上給予重點傾斜;建立健全蠶桑生產責任制度,實行鄉干部包村掛點,每村配備蠶桑專干,每位鄉村干部聯系1至2戶蠶農,實行保姆式服務。
龍頭牽動,消除農民種養憂心。2003年,湖坪鄉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廣東客商投資1200元興辦廣信繭絲有限公司,設有收烘繭站2個#65380;催青室1個#65380;小蠶共育場1個,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與蠶農簽訂了長期的鮮繭保護價收購合同,解除了蠶農的后顧之憂,保證了蠶農的根本利益。同時,還與江西省蠶桑研究所聯姻,為蠶農提供產前#65380;產中#65380;產后的技術服務。2006年,該公司投入400萬元資金更換了全部機械設備,引進了4條先進自動繅絲生產線#65380;3組復搖機和2組觸蒸機#65380;1組煮繭機,年生產白絲120噸,產品質量由原來的3A上升到4A,當年實現銷售收入3000多萬元,實現利稅100多萬元,打造了我縣蠶桑生產的一艘“領航艦”。
協會聯動,強化農民種恒心。湖坪鄉按照自我管理#65380;自我服務#65380;自我發展的原則,組織成立了以蠶農#65380;廠商代表及技術人員為主體的蠶業協會,100%的蠶農都自愿加入了協會,目前共有協會會員628名。協會成立后,加入協會的蠶農可以更加及時有效的獲得政府#65380;廠商#65380;會員互助的各種服務#65380;信息和保障自己合法利益。
透過湖坪蠶桑看產業,其產業結構調整的成功之路,值得我們深思,更值得我們借鑒。
1#65380;以市場為導向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前提。沒有市場的產業結構調整是盲目的產業結構調整,是沒有出路的產業結構調整。在現實生活中,產品的緊缺和結構性過剩并存,沒有絕對的過剩。因此,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要注重市場導向,掌握產品生產的高潮和低潮交替規律,掌握市場供求變化規律。1995年,整個蠶桑產業受國際蠶桑市場價格低迷的影響,砍桑毀園風潮席卷全國,然而湖坪鄉則指導農民根據市場的需求合理安排蠶桑結構和生產規模,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并且使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和市場優勢,它不僅抵御住市場的風險,而且到2006年桑園面積達3520畝,養蠶1萬張,產值突破1000萬元。
2#65380;激發農民主體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基礎。農民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主體,也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主體。湖坪種桑養蠶的成功,其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充分調動了廣大群眾種桑養蠶的積極性,充分尊重和發揮了農民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主體作用,把“要我種桑養蠶”變為“我要種桑養蠶”。因此,如何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應由農民自主決策,絕不能由政府包辦代替,應充分尊重農民的生產經營自主權。越俎代庖,替農民決策,甚至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強迫農民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做法,不僅違背了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法則,而且必將大大挫傷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甚至使政府和農民處于對立的狀態。
3#65380;產業化經營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現代組織形式,也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湖坪鄉為發展蠶桑產業,引資興辦了廣信繭絲有限公司,逐步形成了公司與農戶利益共享#65380;風險共擔的經營機制;成立了蠶桑協會,架起了蠶農連接市場#65380;公司#65380;政府的“中介站”;引進廣東客商投資興建的桑條加工廠,極大地延長了產業鏈,發展了循環經濟。透視湖坪蠶桑發展,在產業化經營中,我們要通過農業產業化形成的“龍頭”企業與農戶生產經營的聯結,促進專業化#65380;區域化#65380;規模化農產品基地的發展,形成各種有特色農產品的產業;要通過“公司+農戶”#65380;“公司+協會+農戶”#65380;“協會+農戶”等多種組織形式,使分散經營的農戶提高組織化程度,與市場進行有效對接,通過交易的聯合形成新的規模經濟;要順應農業生產經營市場化#65380;產業化規律,以增強農業市場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核心,大力推進農業的標準化#65380;專業化#65380;規模化#65380;產業化,大力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著力培育現代農業的主導產業,逐步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發展格局。
4#65380;注重科技創新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動力。農業結構調整的成效如何,歸根到底取決于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生產力更快發展從而帶動經濟和社會更快進步的強大推動力。湖坪在發展蠶桑過程中,積極與江西省蠶桑研究所聯姻,聘請省蠶桑技術人員和四川蠶農為技術顧問,極大地提高了種桑養蠶技術,逐步形成了一套從桑樹嫁接到蠶房消毒#65380;蠶病防治等高產高效的種桑養蠶技術。在新形勢條件下,依靠科技進步調整農業結構就是要因勢利導推動農業充分采用現代科學技術,逐步使其運用到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使農林牧副漁等各業的物質生產與管理方式,都建立在自然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礎上,為此,一要加快人才培養。要通過聯合辦學#65380;委托培養#65380;定向培養等形式,為農村培養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要大力興辦農村職業學校,培養當地適用技術人才;要發展農村科技學校,全面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增強他們對新技術#65380;新成果的吸收#65380;應用和傳播能力。二要加快農技推廣。要圍繞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調整農業科研開發和技術推廣的方向與重點,從提高產量#65380;增加供給轉移到更加注重提高質量#65380;降低成本#65380;提高效益和促進可持續發展上來。三要加快農技轉化。要充分發揮好農業科技示范園(片#65380;帶)的窗口作用#65380;基地作用#65380;示范作用#65380;導向作用,及時推廣農業新科技,抓好種子優化工程#65380;技術更新工程#65380;設施農業工程#65380;創新品牌工程#65380;綠色食品工程等。
5#65380;政府大力推動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保證。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政府的大力推動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得以順利進行的組織保證。實踐證明,僅靠群眾零星地#65380;分散地調整往往形不成規模和特色,也難以有強大的市場競爭力。當前,政府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一要轉變職能。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政府應從管制變成服務,為農村和農民提供充分的市場信息和營銷服務,建立各種為農戶提供技術推廣#65380;購銷服務#65380;信息服務的中介組織,引導農戶通過合股#65380;合作等形式成立各種經濟合作組織。二要政策扶持。政府應從各地資源的實際條件出發,圍繞農業結構的調整,幫助農民以市場為中心淘汰低劣產品,推廣優質產品,拉動產業鏈條,實現多層次增值,并在農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上,從財政#65380;資金#65380;流通#65380;土地使用權轉移等方面提供政策#65380;資金#65380;技術的強力支持和保護。三要加大投入。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按照事權劃分的原則,加大對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投入力度。金融機構要根據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要求合理調整貸款結構,適當增加農業貸款總量;農村信用合作社要堅持以農戶為主要服務對象,支持農戶調整農產品的生產結構;農業銀行要對從事優質農產品生產#65380;加工#65380;儲藏#65380;保鮮#65380;運銷的農業企業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加大支持力度,選擇一批管理水平高#65380;市場開拓能力強#65380;經濟效益好#65380;能帶動農戶開展大規模結構調整的農業產業化企業,予以重點支持。
[責任編輯: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