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移民搬遷,是解決居住在生產#65380;生活環境惡劣地區貧困群眾脫貧問題的有效舉措。2003年,江西省委#65380;省政府作出了移民扶貧的重大決策。遂川縣作為移民扶貧試點縣,通過近四年的實踐,不僅在移民搬遷方面探索了一些經驗,在加強搬遷移民后續管理方面也作了一些有益嘗試,取得了一些成效。截止2006年底,遂川縣共完成移民搬遷3303戶15154人,高標準建設移民集中安置點97個,安置點移民基本實現安居樂業,逐步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一#65380;延伸組織觸角,跟進服務管理
根據人多地少的現狀,我縣主要采取在鄉鎮圩鎮或村委會附近集中安置為主的方法進行安置。這類移民來自不同的村組,有的是跨鄉遷入,情況比較復雜。為探索集中安置點移民的自治管理方法,妥善解決移民的組織依附感問題,我們區別不同情況,采取三種不同方式,延伸組織觸角,加強移民服務管理。一是建立移民社區居委會。對規模較大#65380;移民人數及結構達到有關規定要求的集中安置點,成立移民社區居委會,健全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自治組織,落實編制#65380;經費和工作人員,完善各項自治制度,加強自治管理。同時,針對搬遷移民環境陌生#65380;生產生活需要一個適應#65380;熟悉過程的實際情況,成立移民社區衛生環境監督小組#65380;移民社區糾紛調處小組#65380;移民社區互幫互助小組,積極主動為移民生產#65380;生活提供幫助和服務。二是成立移民村落社區。對規模較小#65380;不符合成立移民社區居委會規定要求的集中安置點,在將該安置點納入所在村(居)委會管理的同時,成立移民村落社區,完善移民安置社區各種志愿服務組織,加強移民村落社區建設,優化管理服務,確保移民“四個不出社區”,即:“矛盾糾紛調解不出社區#65380;基本醫療不出社區#65380;基本購物不出社區#65380;小孩托教不出社區”。三是納入村組管理。對分散安置的少數移民,明確“屬地管理”原則,將其納入所在村組管理,移民遇到生產#65380;生活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時,村委會#65380;村民小組積極主動為移民提供幫助。
二#65380;完善基礎建設,優化人居環境
一是明確建設標準。移民搬遷后,生產生活環境得到了較大改善,出行#65380;就學#65380;求醫更為方便。為進一步優化人居環境,按照城鎮發展規劃和小康示范村要求,我縣統一制訂了配套基礎建設“五通四化”標準。“五通”即:通自來水#65380;通路#65380;通電#65380;通電話#65380;通有線電視;“四化”即:道路硬化#65380;路燈亮化#65380;房前屋后綠化#65380;安置區內環境衛生凈化。力爭通過幾年努力,使移民安置區建設達到小康示范村要求。二是落實工作責任。在不增加移民負擔的前提下,積極籌措安置點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一方面,充分發揮縣直有關部門的職能優勢,把爭取配套項目資金任務分解落實到有關職能部門,并列入年度工作目標考核內容,提高部門爭資跑項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在每個移民集中安置點安排2-3個縣直單位或鄉鎮開展集中幫扶,明確要求幫扶單位必須幫助安置點解決1-2件基礎設施建設實事#65380;好事,并整合社會扶貧資金,大力推進移民集中安置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強化質量監管。嚴格執行工程項目建設“四制”,加強配套設施建設從規劃#65380;設計到竣工驗收的全過程監管,確保工程不出質量問題,切實把移民扶貧這項“民心工程”辦好#65380;辦實。
三#65380;加大幫扶力度,促進移民致富
一是政策幫扶。始終堅持把移民扶貧工作與調整產業結構相結合,與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相結合。對搬遷移民發展種養業#65380;加工業以及從事飲食服務#65380;個體經商#65380;衛生醫療#65380;幼兒托教或其它產業,給予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同時在土地依法流轉#65380;場地場所租用等方面幫助協調,優先解決。由于政策落實到位,全縣共有115戶253人移民從事個體私營業,占移民總戶數的1.6%。二是干部幫扶。每個鄉鎮安排1名科級領導干部和若干名一般干部掛移民安置點,幫助移民解決生產#65380;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同時,實行科級領導干部“1+2”幫扶工程,即:科級領導干部在“1+1”幫扶1戶貧困戶的基礎上,再幫扶1戶移民貧困戶。要求每個科級領導干部與所幫扶的移民貧困戶簽訂《脫貧致富責任書》,除在經濟上給予一定支持外,重點幫助引導移民貧困戶樹立脫貧信心,在發展種#65380;養#65380;加工業和從事個體工商業等方面提供幫助指導,引導移民致富。三是培訓幫扶。整合培訓資源,創辦移民素質培訓中心,充分利用“陽光工程”和“萬名農民素質工程”等有效載體,圍繞果茶#65380;木竹#65380;鵝鴨#65380;藥材#65380;蠶桑等產業和移民務工技能需求,舉辦移民培訓班,提高移民的技術水平和勞動技能。四年來,全縣共培訓移民48批3680多人次。通過培訓,有360個移民從事大戶種養#65380;加工業,占移民總數的2.3%;有4850個移民實現外出務工或本地就業,占移民總數的32%,有力促進了移民增收。四是信貸幫扶。充分利用我縣被列為全省扶貧貸款到戶貼息改革工作試點縣的契機,對移民發展大戶種#65380;養#65380;加工業和從事個體工商業等,需要信貸支持的,給予重點傾斜,優先安排。四年來,共為移民戶解決信貸資金1990萬元,有效破解了移民發展生產“無投入”難題。
四#65380;開展多種活動,提高移民素質
堅持以人為本,積極開展多種移民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65380;創建活動,著力提高移民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一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一方面,把成立文體活動志愿者隊伍作為加強移民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動員鼓勵有一定文藝#65380;體育專長的移民積極加入社區文體活動志愿者隊伍,經常在社區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另一方面,積極組織開展“送戲到移民社區”活動,把移民扶貧的好政策#65380;科技致富的好典型編導成移民群眾喜愛的文藝節目,讓移民在觀看文藝節目中受教育。二是開展內容豐富的創建活動。積極在移民集中安置點開展“三創”活動,即:創衛生小區#65380;創安全小區#65380;創文明小區。明確“三創”活動的目標和要求,讓廣大移民在參與“三創”活動中提高素質,增強社區移民的凝聚力#65380;親和力,實現移民由農民向居民過渡。三是開展文化#65380;科技#65380;醫療#65380;道德“四進”社區活動。經常組織開展送文化#65380;科技進社區和醫療義診活動,讓移民享受到基本的文化教育和醫療保健服務。同時,在移民社區大力宣傳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崇尚社會公德#65380;家庭美德,開展反封建迷信和鋪張浪費活動,杜絕社區不文明現象發生。
“搬得出”只是移民扶貧的基礎性工作,“穩得住#65380;逐步富”才是實施移民扶貧的根本。在加強搬遷移民后續管理服務工作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
一是適時跟進后續管理是確保移民扶貧目標實現的前提。居住在深山區#65380;地質災害區的貧困群眾,受地理環境#65380;信息閉塞等因素影響,存在不思進取#65380;隨遇而安和“等#65380;靠#65380;要”思想,缺乏危機意識和競爭意識。他們搬遷后,這些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往往使他們無所適從,加上環境陌生#65380;生產生活轉變,移民極易產生戀舊#65380;回遷的念頭,若不適時加強后續服務管理,幫助他們解決好思想觀念#65380;生產生活上的困難,那移民扶貧只能是一句空話。我縣在實施移民扶貧過程中,及時了解了移民的這一心理變化,適時跟進后續管理,及時解決了移民搬遷后的擔憂,實現了搬遷移民100%“穩得住”目標。
二是努力提高移民素質是確保移民扶貧目標實現的基礎。提高移民的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是做好扶貧開發工作的治本之策。“素質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移民的素質有多高,自我發展能力有多強,移民“逐步富”的步伐就有多快。在移民扶貧中,我縣始終把提高移民素質當作“基礎工程”來抓。通過積極開展“三創”“四進”等活動,開展移民大培訓,不斷提高移民的整體素質和勞動技能,為移民脫貧致富奠定了扎實基礎。
三是結合實際不斷創新是確保移民扶貧目標實現的關鍵。如何加強移民后續服務管理,使其“穩得住#65380;逐步富”是一項全新工作,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創新。針對存在的實際問題,我縣在梳理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完善一項管理(分散安置移民管理)#65380;建立兩種社區(居委會社區#65380;村落社區)#65380;采取三項措施(延伸組織觸角#65380;完善基礎建設#65380;加大幫扶力度)#65380;開展多種活動(“三創”#65380;“四進”及文體等活動)”的后續管理模式,使移民后續管理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作者簡介]李恩好#65380;王小斌,男,江西省遂川縣扶貧辦。
[責任編輯:堯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