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村推進”是以重點貧困村為基本單元,以參與式村級扶貧開發規劃為載體,以提高貧困人口的基本素質和社區自我發展能力為主線,以增加群眾收入為核心,以完善基礎設施#65380;發展社會公益事業#65380;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以經濟#65380;社會#65380;文化全面發展為目標,創新扶貧工作體系,整合扶貧資源,集中解決突出問題的一種新的扶貧方式。是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措施。近幾年來,就江西省萍鄉市而言,通過“整村推進”工作的開展,有力地推進了扶貧開發工作進程,貧困人口的數量逐漸減少,生活質量有所提高。但是,更應當看到,我市的“整村推進”工作與上級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如進展不快,群眾參與積極性不高#65380;增收緩慢等等,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使我市的“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作更上一個新的臺階,本人認為要解決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
一#65380;解放思想,解決好基層干部群眾思想觀念落后的問題
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的差距,首先是思想觀念上的差距。從近年扶貧開發工作的實踐來看,我市廣大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有著艱苦奮斗#65380;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但同時也存在因循守舊的傳統觀念,部分貧困鄉村的干部群眾缺乏自力更生#65380;艱苦奮斗的精神,本來自己能辦的事不辦,等著國家和社會的救濟,滋生了“等#65380;靠#65380;要”的依賴思想,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以貧困為榮的現象,這給“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帶來了嚴重影響。扶貧必先扶志,治窮必先治愚。首先要從宣傳教育入手,提高基層干部群眾的思想認識。各級黨組織要通過多種形式,大力宣傳黨在新時期的農村政策和扶貧政策,讓基層干部和群眾明白國家和社會的支持是必要的,關鍵是我們自己要思想觀念創新,要窮則思變,勤勞致富,從而引導基層干部和群眾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堅定信心,克服困難,加快發展。其次要抓好教育培訓,提高基層干部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要加大政策引導和科技扶持力度,有針對性地組織農民外出參觀考察,開闊[界,開拓發展思路;要積極主動地送政策下鄉#65380;科技下鄉#65380;文化下鄉#65380;衛生下鄉,認真搞好政策法規#65380;市場經濟知識和農村實用技術等培訓,注重提高干部群眾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不斷增強干部群眾脫貧致富的本領。
二#65380;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解決好貧困村發展基礎不牢的問題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水#65380;電#65380;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兒童上學難#65380;農民就醫難#65380;通訊閉塞等問題的存在是大多數“整村推進”地區貧困落后的原因,如果不從這些方面著手,“整村推進”就如空中樓閣,其扶貧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甚至極易出現脫貧后返貧等現象。因此,各級黨委#65380;政府在“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作中,要高度重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標本兼治,確保扶貧成效。首先要提高加強對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并將其納入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十一五”計劃和中長期發展規劃。二要重點加強貧困村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確保農民旱澇保收,并將其作為抗旱防災和改善農業基本條件的根本措施,合理規劃,綜合治理。重點抓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65380;人畜飲水解困#65380;重點水利工程建設#65380;水土保持等工程。三要大力改善貧困村的道路#65380;交通條件。結合實際認真編制農村交通發展規劃,指導農村公路網合理布局和有序發展;要堅持建設與養護#65380;新建與改建#65380;提高與普及相結合的原則,加強縣#65380;鄉道路改造,努力實現村村通。四要充分發揮政府在加強和改善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主導作用。采取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和大力為農戶提供小額信貸等措施,加大對貧困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堅持誰投資#65380;誰受益,做到政府引導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讓大量社會和民間資本進入,從根本上改善貧困村基礎設施長期投入不足的局面。
三#65380;狠抓產業結構調整,解決好貧困群眾增收致富難的問題
農業產業結構不優不強是農民增收緩慢,脫貧致富困難的主要原因。“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必須切實抓好產業化扶貧工作,把解決貧困人口溫飽#65380;增加農民收入放在首位,增強自我造血功能。一是在抓農業的發展上要有新理念。要打破傳統的就農業抓農業的思維局限,樹立以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發展的新思路,在對現有企業進行改革改制#65380;完善經營機制#65380;增強活力的基礎上,研究制定優惠扶持政策,積極培植種植#65380;養殖#65380;加工#65380;流通等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支撐帶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二是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要有新突破。要立足于貧困地區的資源比較優勢,按照優化結構#65380;提高品質#65380;培育特色#65380;規模開發的原則,把培育和壯大特色優勢產業作為扶持的重點,引導和扶持農戶發展有特色#65380;有市場#65380;成規模的種養業項目,逐步形成支柱產業,使貧困群眾有一個穩定的收入來源。三是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上要有新舉措。要通過政策宣傳,實用技術培訓等方式,提高農民對產業化經營的認識,增強防范各種風險的能力。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與規范力度,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保障產業化的健康持續發展。
四#65380;大力發展“務工經濟”,解決好貧困村勞動力過剩的問題
農村勞動力特別是貧困村的勞動力文化素質不高,技術專業較少,加之我市本地吸納勞動力就業的能力有限,導致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十分困難,農民增收致富的門路不廣。當前,大力發展“務工經濟”已成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途徑,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把勞務輸出,發展務工經濟作為“整村推進”村最大最快的富民產業來抓。一是加大對農民工的組織引導。各級政府和部門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勞動力轉移培訓規劃,做到有計劃有目標地轉移;鄉鎮#65380;村要成立勞動力專門服務機構,改變農民外出務工的盲目行為,使之合理#65380;有序流動。二是切實抓好農民工的技能培訓和法律講座。充分依托當地的職業技術學校,采取試點示范#65380;專家講座#65380;能人帶動等形式,切實抓好貧困農民的適用技術培訓工作,基本達到外出勞動力人均掌握1—2門適用技術,具備基本的法律知識及自我保護的能力,從而達到“培訓一人#65380;輸出一人#65380;脫貧一家#65380;帶動一片”的目的。三是以實施“陽光工程”為契機,有組織#65380;有計劃地開展定向#65380;定單培訓,著力抓好農村勞動力特別是重點貧困村的勞動力轉移工作。四是關心在外務工人員,解除后顧之憂,提供創業平臺。地方政府和各職能部門,要共同配合,加強協作,為打工人員提供優質的后勤保障,例如在外出打工后的土地流轉#65380;子女入學#65380;老人贍養等方面都要給予優先考慮,解決其后顧之憂,讓其在外地安心打工。
五#65380;加強村級領導班子建設,解決好帶領群眾致富能力不強的問題
“能人”不愿當村官是我市不少貧困村中的一個普遍現象,其結果是貧困村村級領導班子結構不合理,凝聚力#65380;戰斗力不強,帶領群眾致富能力不強,沒有較好地起到領頭雁的作用。為此,“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必須把加強村級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作為重要內容。一是選好配強村級領導班子。堅持把“有本事#65380;靠得住#65380;群眾公認”作為選人用人標準,重點配強村主要干部,關鍵配強村黨組織書記。各級黨委要通過選拔#65380;交流和下派等多種途徑,配齊#65380;配強村級領導班子,不斷增強班子的整體功能。大力實施農村人才回歸工程,注重在深化農村改革#65380;發展農村經濟#65380;維護農村穩定的實踐中識別人才,多從回鄉大中專畢業生#65380;外出務工經商人員#65380;復員退伍軍人#65380;退休和下崗職工中選賢任能。二是管好用活村干部。強化村干部管理措施,普遍推行“以村為主#65380;集中坐班#65380;分片負責#65380;限時解答”的工作機制。加強村干部的作風建設,督促村干部認真履行職責,扎扎實實為群眾辦好事實事。三是抓好村級后備干部建設。健全村級后備干部隊伍培養機制,善于發現和培養優秀人才,建立后備干部庫,實行建卡動態管理#65380;跟蹤定向培養,確保村級組織后繼有人。四是加強村干部培訓。進一步加大教育培訓力度,不斷提高村級班子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五是充分發揮村級配套組織的作用。在建強村黨組織#65380;村委會的基礎上,健全共青團#65380;婦代會#65380;民兵連等村級配套組織,并充分發揮其作用,為村里的發展貢獻力量。
[作者簡介]曾祥科,男,江西省萍鄉市扶貧辦。
[責任編輯: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