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5日,吳新雄省長到省扶貧辦調研。在聽取了省扶貧辦主任張志豪有關全省扶貧開發工作情況的匯報后,吳新雄省長充分肯定了省扶貧辦的工作,著重強調了扶貧開發的工作目標、工作方針、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
2007年7月5日下午,江西省人民政府省長吳新雄到省扶貧辦調研。7月流火,這火熱的天氣正象征著省委、省政府心系貧困群眾,關注民生及對扶貧開發高度重視的熱忱,對全省扶貧系統是一個極大的鼓舞,對全省的扶貧開發工作是極大的促進和推動。
● 扶貧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吳新雄省長在聽取了省扶貧辦主任張志豪作的全省扶貧開發工作情況匯報后,首先闡述了扶貧工作的重要性并肯定了省扶貧辦的工作。他指出:扶貧工作非常重要,特別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首先就要關心貧困人群、貧困縣、貧困鄉。剛才張志豪主任在較短的時間里,簡明扼要、非常清晰地匯報了全省扶貧工作的情況、思路、任務、措施、重點、存在的問題與建議,這說明我們是在認認真真做這個事,在認真鉆研這些問題,在做調研,所以了解情況,也才有發言權。扶貧辦人不多,任務很重,工作卓有成效,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扶貧辦為扶貧工作所做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效和所做的貢獻。
接著,吳新雄省長指明了扶貧工作的方向。他說:扶貧工作重點是標本兼治,重在治本,重在發展,重在政策;對困難地區、困難縣、村,要有目標的重點突破,不要全面撒開;對困難群眾,首先還是要廣泛保障基本生活;從扶貧方針來講,重在內治外扶,內要治理,外要幫扶,重在治本造血。
吳新雄省長精辟分析了當前扶貧的五個重要問題,他著重強調:
第一個重要的是政策扶貧。要扎扎實實抓好省里5萬人深山移民,關鍵要落實資金,落實選擇點,落實一系列的政策,包括帶土搬遷政策的落實。江西的移民工作做得很好,成效在全國很明顯,我們向北京匯報也很受贊賞,當然也要爭取國家更大的支持。
第二個重要的是發展扶貧。以村為單位一定要發展農業產業化。新農村建設第一要生產發展,扶貧的問題也要生產發展。發展和產業化一定要來實的,千萬不能也絕對不允許搞虛的東西,產業化是為我們現實服務的,不是為了理論上發表文章。夸夸其談的紙上的產業化和培養多少個基地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和價值,關鍵要看你銷售收入10個億以上且附加值和加工程度高的龍頭企業有幾個,還要看你與扶貧有什么關系,這個龍頭企業帶動多少新增農戶。農業廳搞農業產業化要把扶貧重點村重點鄉鎮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作為重點的扶貧載體。要統起來,農業廳與扶貧辦要結合起來,財政廳也要服從這個。給你農業產業化的錢就要看你帶動多少農戶,其中屬困難村扶貧重點村新增帶動的有多少戶,扶貧困難村得到什么好處,貧困農戶和農村富余勞動力得到什么好處,那種總結起產業化經驗一大堆,但沒有帶動困難村,農民沒有得實惠,好聽不中用的蠢事我們不做。產業化的問題,你們扶貧要與產業化結合起來。現在再談大規模擴大沿海勞動力輸出是不對的,現在江西很多工業園區缺勞動力,怎么在困難村招勞動用工,怎么用機制保住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一定要很實,千萬不能虛的。
第三個重要的是就業扶貧也是勞動力轉移。你們扶貧辦要摸清楚21個國定貧困縣的貧困戶適宜轉移的勞力情況,要建立花名冊及詳細檔案,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及是否已經在外面就業等情況,并要有專人負責這項工作,以便牽線搭橋、管理和做好對結工作。今天從扶貧辦開始,你們下一步提出有多少需要就業的職員,勞動保障廳跟工業園組織起來對結,簽合同;勞動保障廳再組織企業與學校,就具體工種進行培訓,再簽合同。這兩個合同簽好了就是實的東西。工業園要培養企業文化留住人,適當增加本身工業園報酬水平,提高農民工收入,建立農民工保障機制。這件事一定要一抓到底,絕不放松,我們一年下來要檢查,到底有多少個安置了,有多少到外面去,自己解決的有多少。
第四個重要的是對結扶貧也是掛鉤扶貧。就是部門掛鉤定點幫扶,這個效果很好,希望繼續做好這項工作。
第五個重要的是社會扶貧。要與大的企業掛鉤,積極爭取大的企業捐助。
對于幫扶困難村、貧困村該怎么做,今年做多少,明年做多少,今年做的項目(道路、通訊等)今年做好規劃,提出可做的及達到的程度,由扶貧領導小組確定下來,分配到各個部門負責做好。
吳省長最后對進一步做好我省的扶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殷切的希望:總的來說,扶貧工作功德無量,修善積德,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們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義不容辭的責任。現在江西扶貧在全國應當是做得好,你們的貢獻大,有很多好的經驗、好的做法,你們要繼續鞏固發揚光大,并且在鞏固發揚光大的基礎上進一步抓深化、細化、落實,突出工作時效——時間和效率,希望在這5個方面再做加強,一抓到底,爭取有新的突破。
● 扶貧必須務實
任何成績的取得都是努力實干的結果,都必須具有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江西省扶貧辦主任張志豪向吳省長匯報的全省扶貧開發五個方面的主要情況就是江西扶貧務實的見證,透過張主任的介紹,充分說明扶貧工作必須務實,務實才能見效,務實才能出成績。
一是實施“移民搬遷扶貧”工程。我省的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有相當一部分分布在深山區、水庫庫區、地質災害頻發區,僅在21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就有25萬人。為此,省委、省政府決定,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對這25萬貧困群眾實施“移民搬遷扶貧”工程。省扶貧辦以“整體搬得出,長期穩得住,逐步富得起”為工作目標,在具體工作中,始終堅持“陽光操作”,確保這項工作平穩有序,取得實效。各地從移民搬遷范圍的界定、搬遷對象的核定到安置地和安置方式的選擇;從建房補助資金的發放到公共設施建設的投入等等,都做到公開、公正和透明。移民戶可以自主決定是否搬遷,自主選擇安置點與安置方式,自主確定建房方式與建房層數。在此基礎上,做到“四個結合”,即移民扶貧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與退耕還林相結合,與生態保護和環境建設相結合。從2003年至2006年,全省共完成移民搬遷15.23萬人,投入財政扶貧資金43714.3萬元,占同期財政扶貧資金總量的30. 54%。2007年的移民搬遷被列入省政府民生考核工程,任務是5萬人,資金已于5月15日全部下達,到6月6日全省核實移民對象47127人,占全年計劃的94%,落實集中安置點342個,計劃集中安置的移民7817戶、3.7萬多人,6月份集中安置點的土地規劃都已完成。全省各級扶貧部門正在積極努力地做好這項工程。
二是實施“雨露計劃”。《江西省2005-2010年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規劃》(雨露計劃)目標是“十一五”期間培訓轉移勞動力40萬人。目前,已初步形成政府主導、扶貧部門組織、教育培訓機構運作、用工單位配合的培訓轉移工作格局。至2006年底,全省共培訓轉移貧困地區勞動力14萬多人,實現了培訓一人、輸出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今年“雨露計劃”也被列入省政府民生考核工程,培訓轉移的任務是6萬人,全省已確定38個省級和81個市級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到6月底全省已培訓33794人,完成全年計劃的56%,已轉移的33308人,轉移就業率達98.55%。勞動力轉移培訓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老百姓信息不暢通,有的不知道政府有這項服務,這與地市扶貧部門因缺工作經費到基層農村宣傳少有關。對此,張志豪主任表示將加大宣傳,讓“雨露計劃”更好地惠及千家萬戶。
三是實施“整村推進”計劃。“十五”期間,我省首批確定了在1200個貧困村實施“整村推進”計劃。從2002年至2005年全省共投入財政扶貧資金 73484萬元,占同期財政扶貧資金總量的 61%。平均每個村安排扶持資金61.3萬元,安排一個定點扶貧單位。在“整村推進”工作中,我省引入了參與式扶貧的方式,以制訂和實施村級扶貧規劃為平臺,讓貧困群眾參與扶貧項目的決策、實施和監督。主要經驗做法是,在制定村級發展規劃前,首先告訴村民,政府起碼給你們村50萬元,然后問他們:定點幫扶單位給你們多少錢,你們自己能籌集多少錢,這便是總投入,這些錢能干什么?你們最想干什么?你自己會干什么?貧困村則按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列出大多數村民想干的項目并召開村民大會通過。
每個貧困村都成立了有貧困群眾參加的扶貧規劃制訂小組、實施小組和監督小組。提出的口號是“自己的家園自己建,自己的家業自己創,有困難政府社會幫”。資金直接下到村,由村民提出項目,故貧困群眾決策、干事能力不斷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有了很大提高。2003年,我省申報的《中國江西在1200個貧困村實施“參與式”扶貧》獲人事部提名,參加了聯合國組織的“公共服務程序質量改善獎”的評選。
2006年,我省又確定了第二批1800個貧困村實施“整村推進”計劃,同時把這項工作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每年在這些貧困村中選擇1080個自然村,作為新農村建設試點村。
四是積極開展產業化扶貧。目前,國家在我省認定了9家扶貧龍頭企業,省里又認定了48家扶貧龍頭企業。據統計,扶貧龍頭企業帶動農產品基地規模已達到750萬畝,受益貧困農戶人均年增收170多元。1200個重點村已建立產業化合作經濟組織1859個,聯結貧困農戶達27萬戶。
今年提出產業化扶貧與發展現代農業緊密結合的思路,打算集中精力利用國家的2000多萬的貼息資金,重點扶持產業化做大做強,如贛州的臍橙、撫州的南豐蜜桔等,并促進一村一品的發展。該方案已上報省政府待批實施。
五是動員和組織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工作。“十五”期間,全省動員和組織了1945個部門和單位(其中省直180個單位)在1200個重點村實施定點扶貧,他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為重點村辦了許多好事實事。同時,全省組織了近10萬名黨員干部定點包扶了10多萬戶貧困戶。
今年的一個重點就是把基層組織建設與定點扶貧聯系起來,由省委組織部、省扶貧辦統一組織實施,對全省178個扶貧開發重點村開展以“黨旗引領致富路,攜手共建新農村”為主題的定點包扶貧困村工作。同時,繼續安排70個省直機關、省屬重點企事業單位和中央駐贛單位開展定點扶貧工作。
省扶貧辦與省工商聯、省光彩會共同簽署了《關于在扶貧開發領域全面開展合作的協議》。組織了省內外200多家民營企業家分赴21個貧困縣洽談合作項目。這種合作方式,把促進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推動民營經濟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了,得到貧困縣鄉的普遍歡迎。
● 創新推動扶貧
創新創業是江西實現在中部地區崛起的不竭動力。為了能得到國家更多的支持和幫助,以更好地推動我省的扶貧工作,使貧困群眾盡早脫貧致富。江西在扶貧工作中不斷創新,不斷總結經驗,省扶貧辦提出了一系列扶貧開發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一是目標任務的新理念:收入低是素質低的結果,素質低是收入低的原因。要堅持以人為本,把不斷提高扶持對象的自我發展能力作為扶貧開發的根本目標;把能力建設作為扶貧開發的根本任務。
二是工作重點的新理念:要求省、市縣三級扶貧辦把深入調查研究,不斷發現總結推廣先進典型作為各級扶貧辦的工作重點;把在調查研究基礎上提出新的政策建議、新的工作思路作為各級扶貧辦的工作重點。
三是扶貧資源發掘和整合的新理念:要深刻認識扶貧資源的多樣性,要深入發掘和充分利用各種扶貧資源,并加以科學整合形成合力。
四是工作方式和內容的新思路:要把基層組織建設、村民自治建設和扶貧開發緊密結合起來,把物質文明建設和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緊密結合起來。
五是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把扶貧開發事業不斷推向前進的新思路:要敢于接受新事物,學習新經驗,不斷更新觀念;要善于研究和解決扶貧開發中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加強前瞻性和預見性,從思想上、理論上、工作方式方法上做好戰略準備。
上述新理念新思路得到了國務院扶貧辦的充分肯定,正是在這種不斷創新思路的指導下,我省的扶貧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進入了全國的先進行列。表現在,一是爭取國家下達我省財政扶貧資金的不斷增加。由2000年的15070萬元增加到2005年的29404萬元,年均增幅約為14.3%,是全國同期平均增幅6.4%的兩倍多。二是幾項全國性改革試點工作在江西進行。其一與德國政府合作,德方出資500萬歐元,探索建立完善扶貧監測評價體系。其二與亞洲開發銀行合作,探索非政府組織與政府合作、執行整村推進扶貧項目的可行性,探索扶貧系統如何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行為的透明度,提高扶貧資源的使用效率。該項目列入了國務院扶貧辦的工作重點。其三扶貧貼息貸款貼息方式改革試點。我省把改革試點目標定為培育和發展貧困地區農村金融市場,當年3個試點縣貧困農戶貸款總額達到4200萬元,得到了國務院扶貧辦的充分肯定。三是在江西召開一系列全國性的扶貧會議。如2004年的全國移民扶貧會,2005年的全國產業化扶貧會,2006年老區開發研討會等。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扶貧之渠的源頭就是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各級領導的重視、扶貧戰線同志的默默奉獻及全社會的一片愛心和獻出,她讓貧困與我們漸行漸遠。
[責任編輯:劉清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