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江西省德興市農村信用社還是二級法人經營模式,各個法人信用社抗風險能力較弱,服務“三農”的力度受到限制,存貸款規模僅為11億元,不良貸款占比高達47.56%,贏利不過24萬元;而三年后的今天,德興市農村信用社己改制成全省第六家開業的農村合作銀行,經營體制進一步轉換,整體抗風險能力和服務“三農”的意愿明顯增強,各項業務快速健康發展,存貸款規模己超過20億元,占當地市場份額的1/3以上,不良貸款占比降為6.47%,利潤達709萬元,增長28倍多,德興農村合作銀行連續三年獲得江西省聯社的嘉獎,德興市委、市政府和當地人民也對該行交口稱贊。德興農村合作銀行三年巨變與該行的黨委書記、董事長汪洋密不可分。
——產權制度改革的急先鋒。2004年,產權制度改革是擺在全省農村信用社面前的一道難關,而德興市農村信用社要改革成農村合作銀行,就意味著要比別人越過更高的門檻。汪洋同志憑著一股不服輸的精神,迎難而上,扎實開展各項改革配套工作。從增資擴股到清產核資,再到清收盤活不良資產,確保各項指標達到準入標準。前后歷時三年,不良貸款占比要下降33個百分點以上,與銀監部門溝通匯報上百次,直接到中國銀監會溝通5次,與政府有關領導溝通80余次,行程近20萬公里,其難度可想而知。在困難面前,在付出大量努力后依然舉步維艱的情況下,有些兄弟縣聯社打起了退堂鼓,主動要求不搞合作銀行。而汪洋同志經常給全行干部職工打氣,“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是他的一句口頭禪,也正是這種信念,讓德興農村合作銀行終于在2006年12月29日掛牌開業,成為全市2家農村合作銀行之一。
——土地置換不良貸款的先驅。土地置換不良貸款源自汪洋同志的創造,目前該項措施已為各家農村信用社爭相效仿。在改革之前,德興市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余額居高不下,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鄉鎮企業和大茅山企業集團歷年形成的沉淀貸款,這些貸款連保全手續都難辦,己是名副其實的損失貸款,嚴重影響改革進程和長遠發展。自2004年8月任德興農村合作銀行籌備工作小組組長以來,汪洋同志就下決心要解決這兩個歷史包袱。他考慮到這些貸款都與政府行為有關,于是加強了與市政府領導的溝通匯報,并創造性地提出政府用優質土地置換鄉鎮企業和大茅山企業集團不良貸款的做法,在經過大量的工作之后,德興市政府分別于2004年底和2006年10月以3宗合計327.49畝優質土地置換原鄉鎮企業和大茅山企業集團不良貸款本息9974萬元,開拓了盤活不良貸款的新思路,并在人民銀行總行主辦的《金融博覽》雜志上作為典型做法專題介紹。
——一心為公的好公仆。汪洋同志自主持全面工作以來,舍小家,顧大家,從不給親戚朋友介紹或擔保一分錢貸款,也從不將單位上的大宗物品采購或其他工程給自己的親戚做,辦事堅持公開公正,事事都為集體著想,很多人都說他很“迂”——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別人的嘲笑、家人的指責他都一笑而過,他就認這個死理:堅持黨性,不能丟了原則,把組織和人民賦予的權利當成責任,而不是謀私利的工具。他從不獨斷專行,重大問題實行民主集中制,在貸款審批上堅持風險管控原則,在人事變動上實行“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今年初,該行將一名不務正業的負責人給予了撤職處理,后者竟用菜刀威脅汪洋同志,揚言要給他顏色看看,汪洋同志毫不畏懼,依然維護行黨委的決定。為了實現長遠發展目標,汪洋同志提出“勒緊褲帶過日子”的口號,從自身做起,勤儉辦行。他出差總是挑最便宜的賓館住,自己經常在大排檔吃飯,有時為了給公家省一個晚上的住宿費,他凌晨1點都趕回家來住。在他的帶動下,全行員工都歷行節儉,費用率之低居全省同行三甲。
[作者簡介]鄧海輝,男,德興市農村信用合作銀行干部;浩淼,男,本刊特約記者。
[責任編輯:堯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