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江西省大余縣有省定扶貧重點鄉鎮8個,重點村12個,貧困人口48050人,每年能得到上級的扶貧資金160~200萬元,但這對于如期解決眾多貧困人口脫貧的目標來說,無異于杯水車薪。為提高農民就業創業能力,推動農民增收,大余縣出臺了公民職業化工程培訓實施方案,把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發展勞務產業作為一項民心工程來抓,以“企業拉動、能人帶動、培訓推動、產業引動”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的順利進行。
一、企業拉動引導農民向產業工人、產業農民轉變
大余縣把招商引資擺在經濟工作的中心位置,千方百計抓住各種發展機遇,引進資金和項目,通過加快發展增加更多的就業崗位。該縣與重大投資項目合作,明確要求優先安置本地勞動力,目前引進的欖菊日用制品公司、勵佳針織有限公司等200余家外資企業,為18000多名農民工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現有15000多名走上了新的工作崗位。2000年,該縣扶貧辦通過安排低息貸款50萬元,幫助達財板鴨廠擴大生產規模,帶動南安鎮、黃龍鎮、浮江鄉等30余戶農戶發展毛鴨生產。達財板鴨廠對飼養戶實行包養鴨成本、包技術指導、包培訓辦班、包市場保護價收購、包賺錢的“五包”政策。2005年,該廠又投資50萬元,賒銷鴨苗3萬余羽給農民發展毛鴨生產,促進農民增收。南安花園村村民黃世華,去年養鴨1500羽,僅53天凈賺2000余元。該廠還對養鴨虧本戶實行貼補,黃龍鎮農民李長生由于沒有掌握飼養技術,面臨虧本,該廠按市場價每羽貼補0.72元,共貼補2000余元,讓他重燃養鴨的信心,解除了后顧之憂。通過扶貧資金的“引玉”作用,該縣形成了以池江肉鴨養殖基地為中心,500萬羽的肉鴨產業帶,板鴨加工量突破300萬只,為贛州市最大的肉鴨養殖基地。
該縣針對農民增收難題,以“雙富十帶頭”活動為載體,開展“1+1+1”幫扶活動,即由1名鎮村干部聯系1名黨員、幫扶1戶農戶。制定黨員致富示范戶和聯系對象戶具體方案,就調整和發展主導富民產業作出立項規劃,建立農業產業示范基地,舉辦農業科技致富知識培訓班。到今年4月份,全縣已有1000多名鎮村黨員干部聯系了近2000戶農戶,舉辦農民知識化培訓班160多期,形成了以花卉、蔬菜、瓜果、毛竹、小水電等產業為主的農業產業化生產經營格局。
現在在大余,如果有農民想參加技能培訓或外出務工,那么他可以根據宣傳櫥窗的提示,到鎮里的勞動保障事務所報名。工作人員通過建立崗位資源信息庫,掌握當地農村勞動力資源分布與就業狀況,將縣內外的各種用工信息及本鄉鎮的勞動力情況分門別類錄入微機,借助與珠三角地區互動遠程勞務系統,定期組織信息發布會、務工求職指導會、用工招聘洽談會。該縣還把農民就業與本地工業園企業需求結合起來,推行定向培訓、訂單培訓,把全縣勞動力資源、用工信息、各項優惠政策等內容,編成《勞務市場簡報》,直接面向農民群眾,引導實現本地就業。
大余縣河洞鄉長爐村農民陳佐民對此感觸很深。由于住在邊遠山村,陳佐民想進城務工卻苦于無門路。今年4月,他在村口的勞動就業宣傳櫥窗看到最新一期的《勞務信息簡報》,根據上面的信息在江西欖菊日用制品有限公司找到了一份燒炭工的工作,月工資1000元以上。
2006年以來,該縣共編輯《勞務市場簡報》13期,發布用工信息3350條,利用信息轉移到二、三產業務工就業的農民達1.88萬人。縣勞動就業部門往返于廣東、福建等沿海發達地區,收集招工信息,考察用工企業,簽訂勞務合同,幫助全縣2830多名農民工找到了就業崗位,僅今年就輸出農村勞動力12批,318名農民成功實現就業。
二、能人帶動暢通勞動力輸出渠道
該縣總結了離土離鄉創業成功典型的經驗,分門別類、有所選擇進行了調研,挖掘其創業精神動力,形成獨具特色的材料。發揮媒體的作用,在廣播、電視、表彰會上廣泛宣傳那些勇于吃“螃蟹”的優秀農民,使人們聽后學習有榜樣、致富有門道。同時讓典型現身說法,現場指導,激勵廣大農村勞動力敢于實踐,鼓足干勁大膽創業。2000年,該縣南安鎮村民李志新在南安鎮買下1200多平米的土地種金邊瑞香、比利時杜鵑、鐵樹等,年純收入近5萬元。他和愛人在本縣還經營了一家彩色地板板磚廠并在外地開了幾個分廠,兩個兒子也在廣東、南昌等地辦起了廠子。去年,大余縣重點培訓了64名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村致富帶頭人。該縣鼓勵農民立足本鄉本土創業,出臺了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他們回鄉辦廠創業,帶動全縣更多的勞動力脫離第一產業,加入到技能培訓、轉移就業的隊伍中。現在,該縣已有1000余名返鄉創業的農民從事服裝、布匹、針織、原料加工等生產經營活動。
三、培訓推動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就業技能
按照“以培訓促進就業,以創業保就業”的思路,該縣多渠道抓好就業培訓,勞動力技能培訓、職業教育培訓、鄉鎮企業培訓等。針對勞動密集型外商企業招工難、用工缺口大的情況,重點開展了制衣、針織、電子等行業的職業技術培訓,培訓內容包括理論常識、操作技能、職業道德、安全生產等;培訓措施方面加大了補貼獎勵的力度。其中,培訓補貼方面,培訓經費支出原則上實行定額補貼辦法,財政補貼學員生活費月人均200元;獎勵方面,根據年終考評,對培訓任務完成好的鄉鎮予以通報表揚,并列入目標管理單項獎予以表彰和獎勵,同時在年終考評中設立一、二、三等獎,獎勵標準為5000元、3000元、2000元,從而充分調動了企業和各鄉鎮的培訓積極性,現已培訓5000多人次。
結合公民職業化培訓工程和農民知識化工程培訓,該縣先后打造十大培訓基地,根據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業園區建設、產業轉移等不同情況,積極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勞務輸出前技能強化培訓等社會服務業技能培訓,還實行職業合格證書制度,強化農民工的創業培訓意識,幫助他們掌握一技之長,提高其就業競爭能力。如今通過培訓的4000余名農民工,有3600人實現了再就業。
去年,大余縣財政安排專項經費51.2萬元用于公民職業化、“陽光工程”等培訓項目,對不參加升學考試的初、高中應屆畢業生,進行為期3個月的畢業前職業技能系統培訓,其中培訓初中畢業生1800人,高中畢業生1400人。該縣還組織農技隊伍巡回培訓,從農口各部門抽調3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組成流動培訓服務團,緊扣農事季節,不定期地深入全縣105個村,把培訓班辦到農戶家門口。
大余縣推出把標準化培訓與職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制定科學培訓規劃,合理分配培訓任務,明確培訓要求,推行“培訓券”制度,建立“有機構、有教材、有標準、有基地、有任務、有考核”的農民標準化培訓管理體系。
該縣在每個村張貼各種培訓專業、勞務輸出的信息,指導村民參加適合的技能培訓,把培訓券免費發放到農民手中。農民領取培訓券后,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選擇培訓機構、培訓時間和培訓工種。自標準化培訓實施以來,該縣有59%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學有所成,農民對待培訓發生了一百八十度轉彎。
“縣里現在搞的標準化培訓對接了市場需求,開展不同的培訓項目,特別是新行業、新工種的培訓。我從培訓中獲益很多。”池江鎮輝達家政服務部的王文繡告訴記者。參加家政服務培訓班后,王文繡結合當前的小城鎮建設和自己的優勢,開了一個家政服務部。如今,王文繡的家政服務部在池江是獨一個,各項業務開展得有聲有色。
四、產業引動根據農民需要拓寬增收渠道
扶貧資金不過是“拋磚引玉”,要使貧困戶真正脫貧,只有變“輸血”為“造血”,增強他們的“造血”功能。為此,大余縣以產業扶貧為突破口,通過引項目,壯大產業,根據具體情況,在每個鄉鎮和村組扶持一個致富產業,形成了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扶貧新局面。該縣把科技培訓和推廣作為產業扶貧的重點來抓,每年安排3萬至4萬元用于鄉鎮科技培訓,逐步提高貧困戶的科學文化素質,增強了貧困戶的“造血功能”,使1500余戶、6787名貧困人口通過培訓,紛紛投身到學科技、用科技、推廣科技,用科技頭腦追趕市場經濟的大潮中。
同時,該縣還發揮地理環境、自然資源、富余勞力和種養加工等優勢,有意引導客商將資金投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上來,重點選擇一些輻射能力強,貧困戶容易接受,投資小、見效快的農業開發型引資扶貧項目,如市場前景較好,客商、貧困戶都能“雙贏”的花卉、甜玉米等農業種養項目,其中南安鎮花卉種植規模1.5萬畝,新城鎮甜玉米種植面積達8000畝,帶動了100余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作者簡介]蔣群(女)、王擁軍(男),江西省大余縣扶貧辦。
[責任編輯: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