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結合江西省銅鼓縣實際,分析新農村建設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
[關鍵詞] 山區;新農村建設;銅鼓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山區縣如何充分利用國家的良好政策,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筆者結合銅鼓實際,談幾點粗淺看法。
一、新農村建設發展存在的問題
農民生活比較貧困,農民增收難。2006年,銅鼓縣全縣人均年收入635元以下的農村特困戶為3854戶、7214人,占農村總人口9.54%。銅鼓縣是林業大縣,但由于木材價格下降,近年來,來自林業的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例由1985年的70%下降到20%。銅鼓縣山林多、田地少,全縣農田12萬余畝,人平不足1畝,而且絕大部分是冷漿田,產量低,生產成本高。2006年,銅鼓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848元,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社會事業發展緩慢,加快發展難。一是衛生事業發展慢。特別是農村衛生設施落后,農民看病難,許多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二是教育發展包袱重。銅鼓地廣人稀,教育成本高,農村中小學校用房、實驗室、圖書室緊缺,各類設施嚴重不足,且因普及“兩基”,全縣中小學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各中小學普遍負債,據不完全統計,已高達1070萬元。
基礎設施嚴重滯后,資金籌措難。一是全縣交通基礎設施差。沒有高速公路和國道,不通鐵路,等級公路少,路況差,銅鼓縣至今還有1/3的鄉鎮未通油路,有10%的行政村未通公路,大多數的通村公路未實現硬化,嚴重制約了山區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二是農田水利設施老化嚴重。國家對農業、水利的投入都跟著項目走,銅鼓既不是農業綜合開發縣,也不是國家定老區貧困縣,所以國家對銅鼓農業水利的投入幾乎沒有。三是行政成本高。銅鼓縣地廣人稀,山大溝深,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88人,居住分散。四是爭取國家支持有一定難度。貧困山區在爭取國家支持上明顯處于劣勢,許多農民才剛剛擺脫貧困、求得溫飽,有的甚至還在貧困線上徘徊,基礎太差;同時地方財力弱,缺乏足夠的配套建設資金;再加上銅鼓地理比較偏遠,交通信息相對不便,缺乏示范效應,因而在爭取國家支持上往往處于劣勢。
經濟增長動力不足,財政增收難。銅鼓縣區位條件差,人流、物流、信息流量小,招商引資難度大,自我發展能力薄弱,人才、資金、技術嚴重匱乏,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不足。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天然保護力度,全縣有57.5萬畝森林列入生態保護,每年減少收入2500多萬元。2004年銅鼓縣被列為全省林業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停止征收市、縣、村出臺的各種收費項目,取消農業特產稅,兩項全年預算內外共減收5192萬元。地方財政支持農村發展力量有限。農民觀念不新,群眾發動難。目前山區在提高素質上,缺乏有效的措施與手段。其主要困難在于,綜合素質較高的青壯年農民大批外出打工,使長期滯留于鄉村的農民整體素質下降。山區受經費限制,公益性文化活動很少。貧困山區人口居住分散,開展各項教育活動,人員不易集中,客觀上難度較大。有相當部門的農民對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意義、要求認識模糊,宣傳教育不夠深和廣,新農村建設強烈愿望的氛圍還不夠濃,有的農民群眾盼望進行新農村建設,但又對新農村建設不抱有太大希望,總體上存在維持現狀的心態,思想上沒有真正轉變過來,“等”、“靠”、“要”現象嚴重。
二、新農村建設發展的對策
1、以科學規劃為龍頭,建設新村鎮。要建設新農村,必須按照“突出特色,著眼長遠,量力而行,適度超前”要求,科學合理搞好規劃。規劃要注重“四性”:一要有前瞻性。要充分考慮到山區農村產業化的長遠發展趨勢和城鎮化發展布局變化。山區村莊和人口較分散,城鎮化的格局尚不明顯,要突出重點鎮和中心村的建設,不能遍地開花。二要有和諧性。要從村鎮的山形地貌出發,依山順水、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樹、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園農莊、農村社區,防止千村一面。要嚴格控制占用耕地,充分利用山地和舊宅基地,既要建新,更要拆舊,避免出現新的“空心屋、空心村”。三要有遞次性。堅持“分步實施、政府引導、群眾自愿”的原則,率先在經濟條件較好,群眾積極性較高,條件比較成熟的村莊規劃建設一批具有較高標準和較強示范作用的新農村示范點,并根據群眾經濟承受能力和群眾意愿引導農民在規劃區拆舊建新,以舊換新,改造民房。四要有包容性。規劃中要注意保護存在價值的傳統民族等文化遺產。銅鼓是贛西北客家人主要聚集地,要結合發展山區生態旅游經濟、庭院經濟,設計一些反映客家文化底蘊和特色的民宅。同時銅鼓農村祠堂很多,且大部分位于村莊中心,在村鎮規劃中要重視保護和利用祠堂,把祠堂變成培訓基地和文化活動中心,使舊祠堂發揮新功能。
2、以農民增收為目標,發展新產業。建設新農村的物質前提是農村經濟的發展,只有發展富民優勢產業,農民增收致富才能有保障力,新農村建設才有支撐力,要突出發展庭院經濟,將發展庭院經濟與發展主導產業結合起來,形成產業規模效應。一要突出山區特色。突出發展“小茶園、小藥園、小果園、小樹園、小菜園”等“五小園”,突出發展家禽養殖、山羊、奶肉牛、蜜蜂、珍稀野禽等特色庭院種養業,形成一批養殖專業村、專業戶。二要實行專業化生產。按照集約化經營的要求,將資源、政策資金、信息和技術等生產要素向能人大戶及產業基礎較好的村組集中,大力扶持優勢產業、專業大戶和專業大村。三要加大科技投入。做好優勢產業良種的引進工作,確保產業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努力提高科技服務水平,真正把新型實用技術應用到生產和加工的各個環節,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實現增產增效。四要抓好龍頭企業建設。引進培育一批“農”字號龍頭企業,大力發展山羊、藥材、茶葉等農產品為主的加工業,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3、以“陽光培訓”為依托,培育新農民。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把農村巨大的人員壓力轉化為人員資源優勢,這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力量源泉。一是培育技術型農民。依托“陽光培訓工程”,借助銅鼓職業中專、縣勞動就業培訓中心等培訓陣地,開展符合銅鼓產業發展需求的農村實用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開展符合市場發展需要的創業技能培訓,使全縣18歲以上45歲以下年齡段的農村勞動力成為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和較強就業能力的新型農民或產業工人。二是鼓勵壯大股東農民。引導農民將自己承包的土地、集體林經營權等轉換為股權,組建各類股份制經濟組織,實現土地、林地的集約經營,提高經濟效益。三是引導成為“會員”農民。一方面,大力推廣各種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外向型”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立起覆蓋農業產業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群體,做到鄉村主導產業有協會或專業合作社,切實提高農民與市場的關聯度;另一方面,圍繞“新品種、新技術、新組織”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種繁育、農資供應、農業科技等“內向型”的農民服務體系,提升農民的自我服務能力。
4、以文明進村為基礎,塑造新風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該是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協調發展,在狠抓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應當更加注重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一是樹立文明風氣。深入開展文明鄉鎮、文明村建設,組織農民開展“美德在農家”活動,積極組織開展農村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和科普宣傳活動,狠剎封建迷信、賭博、婚喪喜慶大操大辦等不良風氣,逐步在鄉村形成科學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創造一個農民群眾安居樂業、物質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人與人和諧相處的良好環境。二是共建平安鄉村。要加強法律宣傳力度,深入開展“平安鄉(鎮)”、“平安村(居)”創建活動,密切關注解決由于林權改革、土地承包、征地拆遷、拖欠農民工工資等影響農村穩定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三是建立有力保障。建立健全農村社會福利、醫療保障體系和困難群眾救助體系,探索建立失地農民保險制度等,重點解決農民就醫、就學難題,切實保障低收入農民、失地農民和病殘孤寡農民的生產生活問題。
5、以民主管理為保障,探索新模式。農民是新農村建設活動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新農村的建設者、管理者和維護者,是創建活動的力量源泉。只有在活動中始終依靠群眾,充分尊重農民的自主權,發揮其主體作用,新農村建設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在新農村建設活動中,一要堅持農民“自主申報”。確定示范點不下硬性指標,不搞人為指定,哪個村莊是否設點由農民群眾自己拿主意。二要堅持農民“自主建設”。新農村建設具體怎么搞,如采取哪種建設模式、確定哪些建設項目等由農民自己說了算,建設資金由農民自己投入為主,建設施工也由農民自己投工投勞。三要堅持農民“自主管理”。引導各地成立新農村建設理事會,由理事會全權負責發動群眾、資金籌集、組織建設、質量監督、后續管理等工作,使廣大農民群眾真正擁有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真正讓農民當家作主,增強農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不斷推進農村民主政治建設。
6、以“三民”活動為抓手,創建好班子。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也是建設新農村的組織者、實施者。要把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創建好班子作為農村各項工作的龍頭,通過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提高農村干部的素質和能力,為加快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一是以轉變鄉鎮政府職能為重點,加快鄉鎮綜合管理體制改革,推動鄉鎮黨委和政府把主要精力轉到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帶領群眾發展經濟,帶領群眾建設文明村鎮。二是在鞏固鄉鎮黨委開展的“親民、為民、富民”活動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把“三民”活動的要求延伸拓展到村一級,與農村黨支部書記、黨員“雙富十帶頭”活動結合起來。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各項工作要從實際出發,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扶持引導,不包辦代替,切忌違背農民意愿,侵犯農民權益,加重農民負擔,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真正造福于民。
[作者簡介]蘇啟興,男,江西省銅鼓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責任編輯:堯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