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興國縣是國定貧困縣,有78個扶貧開發重點村,占全縣行政村總數的25%。如何使整村推進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興國縣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多方面強化措施,加大力度調動方方面面的力量參與到扶貧開發中來,著力加大農田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貧困群眾的收入水平,讓整村推進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工作相得益彰,協調發展。
興國縣從以下二個方面做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
一、以改善生活生產條件為主抓手,興建農田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
——提升村莊整治的水平,改善困難群眾的生活條件。通過“三清六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路、改廁、改房、改欄、改環境),在達到“走平坦路,用衛生廁,飲干凈水”的基礎上,將改廚、改窗、興建沼氣池、安裝太陽能熱水器、改建集約式生產用房等內容列入村莊整治的獎補范圍,調動群眾改善生活水平的熱情。
——因地制宜修建休閑場所,為群眾提供簡單實用的公共活動場地,豐富了群眾的農閑文化生活。有的利用空閑的祠堂改建成“文化活動中心”、“圖書室”;有的利用村頭地尾的空閑地修建成簡單的體育活動場地,提升了村莊的格調。
——鼓勵群眾在房前屋后栽種果樹,經濟林等,使村莊呈現出“房在林中,林在房中”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景。據不完全統計,扶貧開發重點村的新農村建設點共種植楊梅1.1萬株,梨樹、桂花樹共1.2萬株,興國甜橙8萬株,并由有關部門貼補種苗款近20萬元。
——支持“七小”水利工程建設。今年年初,興國縣委、縣政府聯合下發《關于把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安排全縣統一把“小型水坡水圳、小河堤、小山塘、小排澇圳、小機井、小泵站、小水窖”等“七小”水利設施工程納入新農村建設,采用逐年投入的辦法,計劃用8至10年的時間每年籌措資金100萬元以上,由群眾自主申報進行水利建設,驗收后由縣里一次性補助總投資額的50%。截至目前,興國縣共下發了3批小型水利工程項目96項,總投資達205.75萬元,按50%獎補的原則,獎補資金102.87萬元。
——創新激勵措施。為強化政府主導,調動干部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興國縣大部分鄉鎮均對驗收達標的新農村建設點的抓點干部、理事會成員給予物質獎勵、政治鼓勵,并對村莊整治工作做出特色的示范點加大扶持獎補力度。
二、以改善困難群眾生活條件為著力點,加大對困難群眾的扶持力度
——扶技術。興國縣整合涉農專業部門技術力量,組織專業技術隊伍,在全縣推廣七大農業生產技術,即:臍橙果品常溫簡易通風貯藏保鮮技術、臍橙整形修剪技術、臍橙硼肥施用技術,毛竹低產林改造技術,雙季稻高產高效集成技術,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生態養豬規范化技術,促使農產品產量上規模、質量上等級,同時加強對縣域農業主導品種的技術指導力度,提高農產品的商品化率。
——扶資金。興國縣圍繞山下種植臍橙、油茶,田里發展煙葉、制種,水面養殖灰鵝、水產的產業布局,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做強縣域支柱產業。今年新增捆綁130萬元資金用于新建茶園整地、苗木資金補助,苗木基地建設的扶助,用于在11個重點村開發高效油茶1萬畝,改造油茶林2萬畝。今年累計捆綁農業扶持資金1100萬元。
——扶智力。按照“扶貧”與“扶智”并舉的原則,興國縣全縣領導干部從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開展“321”結對幫扶貧困戶3280戶(即:縣級干部3戶、科級干部2戶、一般黨員干部1戶)。為達到幫扶目的,彰顯幫扶成效,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又著重提出“開展領導干部‘321’結對幫扶與發展新產業相結合活動”,明確要求領導干部要結對幫扶貧困戶發展產業,增加收入,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產業格局,并將此項活動列入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如興國縣農業局通過“扶群眾、講政策、訂措施、幫發展產業、扶發展資金或物資、督查工作進展”,幫助24戶聯系戶發展肉兔養殖46組,預計養殖戶年內戶均增收8000元以上。
興國縣通過上述措施落實整村推進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提升了扶貧開發的社會效益,促進了新農村建設“五新一好”的同步發展。2007年5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同志蒞臨扶貧開發重點村興國縣高興鎮長逕村視察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時,對興國縣開展新農村建設的做法和成效給予了充分肯定,給予了興國縣廣大干部群眾巨大的鼓舞。
[作者簡介]李虞森,男,江西省興國縣扶貧辦副主任。
[責任編輯: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