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中,先后兩次提出“走自己的路”。從中共十二大到十六大,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黨在實踐不斷豐富和發展中確立起來的重大認識。以鄧小平、江澤民為核心的兩代中央領導集體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作出了重大貢獻。胡錦濤從“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角度,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嶄新的價值涵義。在當代中國,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涵義;旗幟
中圖分類號:D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07)10-0005-04
2007年6月25日,胡錦濤在中共中央黨校發表講話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雹?從旗幟的角度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深入學習和認真領會胡錦濤總書記的這個講話,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事關黨、國家和人民事業的興衰成敗。
一、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先后兩次提出“走自己的路”
有的理論研究者提出一種說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于毛澤東,成于鄧小平。這個說法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淵源角度上看不無道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與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在思想理論上確實是一種繼承和發展的關系。在領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兩代領導集體先后兩次提出了“走自己的路”的思想主張。
1956年生產資料所有制改造完成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就提出了“走自己的路”的思想。中共八大的目的和宗旨就是“團結全黨,團結國內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中國而奮斗”②。八大形成的路線方針政策體現了要從中國實際出發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指導思想。當時提出“走自己的路”,有兩方面的因素。一是中國共產黨延續了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歷史傳統,當黨的任務轉向社會主義建設時,對要走自己的路有明確的意識。二是中共中央領導人已經覺察到向中國提供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蘇聯自身暴露出不少問題,明確認識到“以蘇為鑒”的必要性。1956年4月,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說:“最近蘇聯方面暴露了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們走過了一些彎路,你還想走?過去我們就是鑒于他們的經驗教訓,少走了一些彎路,現在當然更要引以為戒?!雹?然而,由于各種復雜的因素,在長達20年的時間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并沒有走好自己的路,基本上照搬蘇聯模式,結果是不僅沒有形成中國的特色,而且還因為模式僵硬和機制死板遭遇了曲折,留下沉痛的歷史教訓。
再次提出“走自己的路”,是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鄧小平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雹苓@里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走自己的路”具體化,但又決不是簡單地重復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的思想,它是在繼承基礎上對“走自己的路”思想的進一步深化。中共十二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于兩個重要的背景。一是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模式的深刻反省,認識到長期以來照搬別國模式造成的發展停滯不前。鄧小平說:“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雹?“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我們主要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自己的條件,以自力更生為主?!雹?二是對世界改革浪潮的回應,鑒于東歐以及蘇聯社會主義國家顯露的變端,認識到生產力發展受束縛的體制必須進行大力改革。鄧小平指出:“改革的性質同過去的革命一樣,也是為了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變革?!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成為20世紀80年代中國歷史發展的新起點,由此開始的進程也就被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念的確立
中共十二大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識逐漸豐滿起來。實踐是理論的基礎,有了改革開放的實踐,才有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從理論認識的角度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初認識是作為一種新道路提出來的。1984年6月,鄧小平向日本代表團談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構想”后指出:“總的來說,這條道路叫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我們相信,這條道路是可行的,是走對了。”⑧
1987年中共十三大報告的主題是“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報告指出:在中國這樣落后的東方大國中建設社會主義,“照搬書本不行,照搬外國也不行,必須從國情出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在實踐中開辟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十三大的報告還首次概括性地提出了黨的歷史上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兩次歷史性飛躍”的觀點,指出:“第二次飛躍,發生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建國三十多年來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在研究國際經驗和世界形勢的基礎上,開始找到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開辟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階段?!雹?十三大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深刻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它使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方位得到明確,夯實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基礎。
1992年中共十四大從事業的角度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江澤民在報告中指出:“十四年來(從1978年算起——引者注),我們從事的事業,就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通過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十四大的主題就是“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大會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認為“根本原因是在十四年的偉大實踐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逐步形成和發展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⑩,指出鄧小平對這一理論的創立“做出了歷史性的重大貢獻”,并從九個方面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進行了概括。在“鄧小平理論”概念正式確立之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有時在前面還加上“鄧小平的”幾個字)成為相對固定的概念,其內涵的豐富思想成為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
1997年中共十五大面臨著如何把握世紀之交歷史機遇的戰略任務,大會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中共十五大正式以“鄧小平理論”替代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概念,并確立了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地位,強調“鄧小平理論形成了新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十五大報告指出:“我們這次大會的任務,就是動員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全面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讓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同心同德,不屈不撓,艱苦奮斗,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眥11} 十五大樹立了一面理論旗幟,從事業的角度揭示了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使命,意味著思想認識上的深化。
2002年中共十六大站在新世紀的起點上,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為主題,對發展大局作出了一系列部署,提出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莊嚴使命,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提出了開創新局面。十六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找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賦予民族復興新的強大生機。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展現出燦爛的前景?!眥12} 大會號召“萬眾一心,奮發圖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共同創造我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中共十六大的一個重要變化是,原先提法中的“建設有”三個字去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確定的名詞概念,進一步強化了它的涵義。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旗幟的價值涵義
中共十六大以來的五年,我國發展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正是在這兩個“前所未有”的國際國內形勢下,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在帶領人民謀求發展的實踐中,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戰略思想,如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如提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發展思路,如提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開展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任務,如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如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等目標,等等。這些新的戰略思想,更加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更加堅定了黨和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正如胡錦濤6月25日在中央黨校的講話中所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于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我們要繼續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眥13}
從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以后,在中央文件和中央領導人的講話中,有時將它作為一條道路,有時將它稱為一種理論,有時將它指作一項事業。胡錦濤總書記6月25日的講話中又從旗幟的角度強調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都是從不同的視角反映它的價值意義,相互是不矛盾的。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言,道路、理論、事業、旗幟,是具有內在邏輯關系的統一體。作為實踐的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一條道路;作為思想的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一種理論;作為責任的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一項事業;作為引導的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一面旗幟。理論正確,道路才不會走歪了,同時,道路走正了,理論才會有科學發展的空間。道路明確和理論清晰,是一項偉大事業的根基。事業如何建設?道路是實踐的展示,理論是思想的武裝,正確的道路和科學的理論是保障事業成功的兩個前提。旗幟是導航引路的,舉什么樣的旗,就走什么樣的路;旗幟是迎風招展的,什么樣的旗幟就印有什么樣的理論符號,只有賦予科學理論內涵的旗幟,才能永葆先進;旗幟是統領人心的,旗幟被認同度越高,事業的凝聚力就越強。因此,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概念而言,道路、理論、事業、旗幟,它們相輔相成,各自既具特定的內容和形式,又緊密地交融在一起。無論從哪個視角看,在內涵上,“社會主義”是本質,“中國”是國情,“特色”是樣式,三者連在一起,才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完整性。它體現了“兩個統一”,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各國具體實踐的統一、社會主義建設普遍規律與特殊規律的統一。
查閱文獻發現,從旗幟的視角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早的提法出現于中共十三大。十三大的報告中指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現代化建設相結合的產物,是扎根于當代中國的科學社會主義。它是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統一認識、增強團結的思想基礎,是指引我們事業前進的偉大旗幟。”{14}如果我們了解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中國社會形勢的話,很容易理解當時強調“旗幟”的主要意義是要用它來統一全黨的思想。胡錦濤總書記6月25日的講話在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價值時,仍然保留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統一基礎的涵義,但又增添新的價值涵義,即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發展,是當代中國最高位上的大局問題。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義是發展,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也是發展。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相聯系,從而賦予它以旗幟的價值,意義十分深刻。因此,雖然十三大已經有過“旗幟”的認識,但胡錦濤“6·25”講話仍然表明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上的提升。
江澤民說:“旗幟問題至關重要。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形象?!眥15} 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是武裝人們頭腦的思想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指導人們走什么道路、堅持什么理論、從事什么事業的實踐旗幟。思想旗幟與實踐旗幟是相互聯系的。思想指導實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能缺少科學理論的指導;實踐檢驗思想,理論的科學必須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來體現。旗幟的作用在于力量的整合,有了旗幟,就會有思想的統一,就會有萬眾的一心,就會有人群的集聚,就會有目標的匯合。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和凝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效果,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一面旗幟的意義。
四、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意義
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傳統社會主義的模式,更不是民主社會主義的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這兩種模式有著十分清晰的區分邊界,決不可模糊。盡管這兩種模式中的某些價值取向或實際做法,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某些重合或相似,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獨立探索而找到的一種新模式。
當代中國實踐中,要防止兩種偏向。一種偏向是思想保守甚至僵化,偏執于固定的思維方式和既有的理論框框,束縛手腳,萎縮創造力,邁不出新的步伐。胡錦濤強調解放思想“是應對前進道路上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不斷開創事業新局面的一大法寶,必須堅定不移地加以堅持”{16},就是針對這種偏向。另一種偏向是混淆甚至誤導思想認識,曲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用別的什么“主義”來硬套我國的實踐。這是一種思想噪音,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有害的。兩種偏向都要引起我們的重視,而后一種偏向更值得警覺。
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改革開放以來歷屆黨中央領導集體連續一貫的實踐,它凝結著中國人民的經驗和智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主要特征就是本土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在走我們自己的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領導人民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積將近30年的時間,獨立思考和艱苦奮斗而創造出來的,它根本不需要從別的什么思想和理論中去找根據。試圖用別的什么“主義”來解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對這個基本事實的否定。
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思想體系和理論框架,在實踐中已經并將繼續產生實際的影響。根據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方面的要求,黨中央形成的一系列思想不僅逐漸豐滿,而且也在不斷創新。從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學發展觀,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建設實踐相結合進程中孕育產生的這些重大理論成果,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許多突出實踐業績交相輝映,引領著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這就是說,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已經有了足夠強大的思想武器,無須去另覓其他的理論。否則只能錯亂方向,迷失自己,傷害事業。
再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認真總結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后形成的深刻認識,是在實踐摸索中明確起來的道路選擇。黨和人民對自己選擇的政治發展道路充滿理性和自信。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環境下,中國共產黨有著比以往更加迫切的學習外國一切先進東西的愿望。但是,經過歷史的教訓,中國人民已經深深懂得模仿別國的結果是什么,我們決不需要機械地去學別國的模式,更不需要把我國的模式往別國的模式上去靠。資本主義制度不適合我國,民主社會主義也不適合中國。實踐證明我們過去照搬蘇聯社會主義的模式危害很大,今天放棄自己政治發展道路的選擇,后果將更加不堪設想。因此,對于任何有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噪音,都應該堅決排除。
注釋:
①{13}{16} 2007年6月25日胡錦濤在中共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7年6月26日第1版。
②③《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6、23頁。
④⑤⑥⑦⑧《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3、29、135、65-66頁。
⑨{14} 《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6,55頁。
⑩《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9頁。
{11}{15} 《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1、1頁。
{12} 《江澤民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4頁。
(責任編輯劉龍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