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宗濟,語言學家,1909年生于山東濟寧,祖籍浙江吳興。1934年清華大學中文系畢業,授文學學士學位。先后任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助理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語音研究室主任,國際語音科學會議常設理事會理事,中國語言學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聲學學會會員、語言與生理聲學專業委員會主委,《中國語言學報》主編,北京市語言學會顧問,國際語音科學會議常設理事會榮譽理事,國家863智能計算機成果轉化基地中央研究院顧問。其主要學術貢獻:
1. 關于實驗語音學的知識及其在漢語語音研究中的應用。吳宗濟撰寫的二篇連載文章《談談現代語音實驗方法》和《實驗語音學知識講話》是現代實驗語音學的入門讀物。在專著方面,他與周殿福合著了《普通話發音圖譜》。書中給出了普 通話全部輔音、元音發音器官的X光照相、腭位照相和口形照相的綜合圖,是國內系統描述和介紹普通話語音發音生理的第一部專著。由他主編的《漢語普通話單音節語圖冊》,使用了當時國際上最新的語圖儀記錄分析了男女兩人的發音,做出了普通話全部四聲的單音節語圖約三千幅,給出了音色、音高、音強、音長的聲學參量,并附有六萬字的總說明。由吳宗濟與林茂燦共同主編的《實驗語音學概要》一書,從實驗的角度全面深入地討論了語音方面的有關問題,介紹了當時語音實驗的最新方法和原理。
2. 關于漢語普通話字調與語調分析的新方法。通過對普通話聲調的多次實驗,吳宗濟認為漢語語調實際是單字調、多字連讀變調與句子語氣變調的混合體,他不走一般研究語調的途徑,而先從普通話的二字、三字和四字的連讀變調找出規律,定出一整套的短語的必然變調模型,作為語調的底層模型,然后再從語句中分濾出語氣的變調。他的這些實驗和結論在《普通話語句中的聲調變化》、《普通話三字組變調規律》、《普通話多字組變調模式能否成為語調中的不變量單元?》、《漢語普通話語調的基本調型》、《普通話語調分析的一種新方法:語句中基本調群單元的移調處理》、《普通話語調的短語調群在不同音階調域下的調型分布》、《普通話不同語氣語調的可預測性》和《普通話四字組中韻律變量的處理規則》等文章中都得到了反映。
3. 普通話韻律特征變量的分析與提高合成語音的自然度。吳宗濟在實驗中發現,聲調、重音和時長為語音韻律的三項特征,也就是合成中自然度的關鍵所在。三者之中最起作用的是聲調,其變化規律也最繁。重音的物理量主要是聲音的強度,但聽感上的強弱,卻在于三者的相互搭配所起的作用。有兩種現象是過去不大注意的,但卻與合成的自然度有關。一是聲音的延長也能代替聲調的提高而起加重語氣的作用;二是音量加重(用力)時,音調就必然會同時升高。二者的關系是密切的,但不能逆轉,提高聲調就不一定要加強音量。為提高合成語音的自然度,他發表了《為改進合成普通話口語自然度所需韻律特征規則的設計》等論文,上述研究結果已初步得到應用。
4. 普通話音節中音變的處理和音節間協同發音模式的規正。在《普通話語音合成中協同發音音段變量的規正處理》和《為提高漢語語音合成自然度的語音變量規正方案》兩篇論文中,吳宗濟討論了語句中音節間協同發音引起的過渡段在合成中的作用。經實驗證明,如兩音的發音部位相同或相近時,其元音的“第二共振峰”的頻率值或輔音的“能量集中區”的頻率值,是基本相同或相近的。它們連讀時在聽覺上不致產生大的跳躍。據此提出的規正方案對合成系統有很大的簡化作用,因此論文發表后已被幾處引用。
5. 語音《標記文本》的建立。吳宗濟較早地在《用于普通話語音合成的〈韻律標記文本〉的設計》和《面向漢語文一語合成的〈全語音標記文本〉設計方案》等文中提出了“韻律標記”和“音段標記”文本的設計構想。他認為所標項目都應根據普通話口語的特性來制定。“韻律標記”是為了應用,聲調的頻率線性坐標應換算為十二半音程的樂律坐標的規正量;重音、長度和停頓以發音人平敘句的平均數句為相對量,來生成各種語氣的參數。“音段標記”的原則應是應用傳統音韻學的分類,以及在實驗中所得的音變規則,訂出的一整套指令。
6. 對中國語音學及實驗語音學研究的貢獻。吳宗濟認為,在信息時代,語音學者與工程師們的密切合作是當務之急。由此定下了語音室一方面重視語音學理論知識研究,另一方面密切和工程界保持聯系的工作方向。同時他還為兩者的結合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和成績。這一主導方向被后來的語音室領導一直遵循并堅持至今。語音室研制成功的“普通話音節合成系統”由于采用了吳宗濟和他的同事們多年積累下的研究成果,運用了大量的語音學規則和參數,因而在合成語音的清晰度與自然度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獲得了1987年度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成果一等獎。他退休后與一些大學的計算機系合作,完成了“漢語語調合成”的科研課題,并應用本項目的理論研究成果,開發出漢語文一語轉換系統的產品,獲得了相當好的經濟效益。
(責任編輯 李樂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