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華發展經濟學年會暨慶祝張培剛教授95華誕學術研討會于2007年6月9-10日在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召開。本次會議由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發展經濟學分會主辦,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華中科技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和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研究基金會承辦。來自中共中央黨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臺灣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80余名經濟學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這既是一次慶賀張培剛教授95華誕的盛會,也是我國發展經濟學界的一件盛事。
一、張培剛教授對發展經濟學的學術貢獻及其評價
在張培剛教授95華誕學術慶祝會上,武漢大學資深教授譚崇臺先生、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前院長夏振坤教授等許多著名學者到會祝賀,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劉建凡教授、西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名譽院長何煉成教授、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總顧問、首都經貿大學丁冰教授、南京大學黨委書記洪銀興教授和武漢市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唐良智博士等作為代表致詞,紛紛對張培剛教授祝壽并高度評價了他對發展經濟學所做出的貢獻。
大家一致認為:張培剛教授是我國著名經濟學家,發展經濟學奠基人之一。張先生生于戰亂、貧弱、倍受列強欺凌的舊中國,自幼就報有救國之心,1934年畢業于武漢大學經濟系后,被選送到由著名社會學家陶孟和先生主持的前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從事農村經濟調查研究工作達6年之久,在商務印書館出版《清苑的農家經濟》等4部著作;1941年,考上清華公費赴美留學,在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就是以探索包括中國在內的落后農業國家如何實現以工業化為目的的農業與工業化問題。在論文寫成之后,獲得了哈佛大學的1946—1947年最佳論文獎和“大衛·威爾士(David Wells)”獎。1949年,《農業與工業化》作為哈佛經濟叢書第85卷出版,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成為名副其實的發展經濟學開山之作。
在解放前夕,張先生不惜舍棄了國外優厚的待遇,回歸祖國,把自己的學識奉獻給祖國的建設事業。他先后擔任武漢大學經濟系主任、代理法學院院長。1952年年底,擔任三院建校規劃委員和規劃辦公室主任,籌建華中工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和華中理工大學的前身),并為該校創建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改革開放以來,張先生不顧年事已高,依然以極大的熱情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精神,積極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為推動現代經濟學在我國的發展和研究,為建立適應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新型經濟學做出了新的開拓性貢獻。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針對發展經濟學研究在西方的衰落,張先生主張對發展經濟學的研究范圍、內容和方法進行徹底的改造和更新,并按此思路,張老仍然不顧高齡,率領他的團隊在新型發展經濟學理論研究和中國重大發展問題研究方面不斷探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先后于1992年和2001年出版了由他主編的《新發展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教程》,獲得了學術界普遍的歡迎和好評。
張培剛教授在答謝詞中首先對大家的祝福表示感謝。在總結一生時他說:“雖說我寫了上十本書和發表過若干篇文章,但最值得提出來的,就只有一本書和一篇文章。”這本書是1945年在哈佛大學用英文寫的博士論文《農業與工業化》(1949年在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這一篇文章是他在1989年第6期《經濟研究》雜志上發表的《發展經濟學往何處去——建立新型發展經濟學芻議》。張培剛教授強調說:“在哈佛獲獎的這篇論文,之所以得以寫成,我曾經說過,讀書固然使我獲得知識,但是如果沒有我在青少年時期在農村的親身經歷和感受,沒有我在大學畢業后走遍國內4省,包括河北省、浙江省、廣西省等等,先后六年的實際調查,特別是如果沒有一顆始終熾熱的愛國心,我是寫不出這篇論文的。”“我寫的這本書,已是60多年前的往事了,歷史已翻開新的一頁,世界格局已發生深刻變化。”張培剛寄望后學,“我殷切地盼望,在繁星點點的夜空中,出現閃爍炫目亮光的中國新星。”對于張先生的學術貢獻和自我解讀,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前副院長陳文科研究員深有感慨,特賦詞以表達崇敬之情:“培桃李,珞喻揮教鞭,馳騁六十春秋,亦園丁,亦大師,風云弟子豈三千?剛經論,哈佛開先河,耕耘百萬宏文,或農業,或大國,傳世紀經典稱兩部!”
二、發展經濟學論壇學術觀點概述
圍繞主題 “科學發展觀和發展經濟學”,先后有多位學者就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經濟學、中國居民消費需求不足、中國社會經濟轉型特點、有效剩余勞動力、企業的經營范圍以及中國產權交易模式等問題作了主題發言和交流討論。西北大學何煉成教授指出:目前高校經濟學研究和教學中存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邊緣化的現實問題。中國經濟學向何處去?芽 他說,應努力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經濟學,并應該同時吸收借鑒西方經濟學中的一些科學論證,在方法上引用當代西方經濟學(特別是國際發展經濟學)中的有關經濟理論和數學模型,并利用改革開放30年來的數據進行實證檢驗。武漢大學的顏鵬飛教授認為:中國社會經濟轉型正處在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階段,出現了四大變化,一是從泛市場化的改革向有中國特色的市場導向的改革的轉折和調整;二是從移植型經濟轉向自主創新型經濟;三是經濟發展模式的調整和變化,中國經濟正在形成一個高度依賴外貿、外資、外需的結構,已成為世界上外貿依存度最大的國家,應重新思考新時期的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和發展模式;最后一個大的轉折是關于社會發展模式的轉型和轉折,中國的改革要走一條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和模式,謹防“李嘉圖推進”和“非卡爾多推進”,使社會發展模式呈現出一個健康發展的軌跡。
在中國經濟轉型發展中,內需消費不足現象引人矚目。究其原因,學界有四種觀點:一是認為來自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不公;二是認為由于中國居民傳統的消費行為習慣和特點;三是因為福利改革的結果;四是由于居民目前的消費結構的升級換代所造成。針對這幾種觀點存在的片面性,中國人民大學的方福前教授談到,中國居民的消費行為習慣由來已久,因此用這樣一個長期存在的行為很難解釋1998年后才出現的內需不足的經濟現象。在中國居民消費中收入是占據穩定的主導作用,而1996年后政府和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不公導致了居民收入分配份額的下降,從而解釋了居民需求不足的問題。因此,收入分配不公應該是政府和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不公,而不應該是以往研究所認為的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不公。
發展中國家經濟體系的一個基本特征是工農業之間存在著二元經濟結構,其中農業部門存在著明顯的勞動剩余現象,經濟發展的實質就是要消減這種經濟結構的異質性,進而逐漸地實現工業化。同濟大學的胡景北教授認為在劉易斯模型中,現代部門則在勞動無限供給的條件下也維持生存工資的假說存在明顯的缺陷,并認為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應當始終伴隨著工資水平的上升。有鑒于此,他重新定義了“有效剩余勞動”的概念——即在現代部門生產率高于傳統部門生產率的條件下,在一定水平上影響現代部門勞動力有效供求關系的剩余勞動力。這一概念的提出對分析勞動力轉移的結構問題有重要意義。
在經濟轉型發展進程中,企業制度建設十分重要。香港中文大學杜巨瀾教授認為,傳統經濟學比較支持企業多元化經營,最近幾十年,很多學者認為企業多元化經營,特別是擴張到不相關領域并沒有什么好處。從理論上可以用代理成本問題進行解釋,職業經理人的利益和企業的長期利益不一致。而在新興市場,專業化經營未必是好事,因為在新興市場缺乏比較完善的支持企業發展的制度,因此這時候企業可以發揮自己的作用替代市場,創造內部市場。華中科技大學張衛東教授則指出:國有產權的交易是國企改革的需要,國企的改制過程必然伴隨著產權的轉讓或交易。然而,國有產權的交易存在很多困難,只有特殊的交易機制或交易模式才能同時解決問題。中國國有產權交易需要進一步解決資產評估問題,要在更多監管的同時使行業自律,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操守,要體現公平、公正與效率。
(責任編輯 陳孝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