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和諧,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應有之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社會主義制度提供了實現社會和諧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但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和逐步實現的持續過程。我們要立足國情,根據已經具備的條件,積極主動地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關鍵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D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07)10-014-03
胡錦濤今年6月25日在中共中央黨校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內在需要,必須堅定不移地加以落實。這里提出的社會和諧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與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和諧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雖然表述不同,但是它們之間是相聯系的。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是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位一體”的目標中,社會和諧是基本的要求,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要以社會和諧為價值取向。而“本質屬性”是事物的本質在一定關系中的表現,既反映事物的根本性質,又反映基本特征,從這兩個方面區別于其他事物。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一概括說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科學社會主義應有之意。同時,也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該是和諧社會。當然,這并不是說社會和諧能夠自然而然實現,社會主義制度只是提供了實現社會和諧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基本要求”和“本質屬性”從不同的角度強調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和諧社會,集中體現了中國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把社會和諧作為基本的目標和任務,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堅持科學發展觀,不斷促進社會和諧。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應有之意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一直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所謂和諧社會,一般地講,就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統一與協調發展的社會。人類社會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統一中發展的,也是在和諧與不和諧的矛盾統一中發展的。和諧社會是一種狀態,是一個美好的藍圖,而不是社會形態。既然是一種狀態,它就可以體現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也可以體現在同一社會形態的不同發展階段上。因此,和諧社會有傳統的和諧社會和現代的和諧社會之分。傳統社會盡管充滿著階級矛盾和階級沖突,有時甚至演化為激烈的武裝斗爭和軍事沖突,但在某些時候也會出現一段時間的和諧狀態,如中國的漢唐盛世等,但這種社會的和諧不是我們今天所描述的和諧社會。傳統和諧社會水平低下,缺少公平與正義,缺少民主與法治。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這些以人剝削人為特征的不平等的社會制度下,和諧社會這種美好的理想只能停留在善良人們的愿望中。只有當社會和諧變成一個社會的主要特征時,當生產力發展和消滅私有制與剝削后,這樣的社會,才有可能逐漸發展為和諧社會。
科學社會主義勾畫了美好社會的藍圖,也指明了實現美好社會理想的正確途徑。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①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唯物史觀揭示了社會的本質、發展動力和發展規律,使人類的和諧理想變成了科學。他們創立的唯物辯證法揭示了社會系統內各種要素之間的普遍聯系、對立統一和相互轉化的規律,闡明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辯證關系。按照他們的設想,未來社會將在打碎舊的國家機器、消滅私有制的基礎上,消除階級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極大地調動全體勞動者的積極性,使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追求社會和諧,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在長期實踐中,黨不斷探索和發展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中,明確提出要學會用民主的方法解決人民內部矛盾。毛澤東指出:“我們的目標,是想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以利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較易于克服困難,較快地建設我國的現代工業和現代農業,黨和國家較為鞏固,較為能夠經受風險。”② 這些思想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重申了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同時結合改革開放的實際,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江澤民根據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強調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的指導方針,必須推進社會各項事業建康發展,使社會更加和諧,從而進一步發展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
十六大報告明確把社會更加和諧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2005年2 月胡錦濤在中央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六個方面相互聯系和相互貫通,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擴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反映出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戰略的謀劃更全面、協調、均衡,進一步充實、創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建設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而提出的我國社會發展的現實目標和具體措施。把社會和諧明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有利于更全面地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全面地體現黨的奮斗目標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從而更好地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更好地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建設和諧社會的保證
1.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經濟的角度來說,一是要有一定物質基礎,一是要有公平的經濟制度。舊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由于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封建主義的剝削,生產力發展落后,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復雜。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和諧社會建設奠定了制度基礎。經過50多年的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四位。但是應該承認我國生產力水平還比較落后,占世界22%的人口僅占有世界財富的4%。這樣的發展水平,顯然不會使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徹底解決,自然也使得實現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存在許多困難。因為,和諧社會最根本的要求是人們經濟關系的和諧,“每一個社會的經濟關系首先是作為利益關系表現出來”,“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③。要真正實現和諧,必須進一步推動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生產決定分配與消費,發展是硬道理,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原理。只有進一步發展,增大生產力總量,才能給解決矛盾留下更大的回旋余地,也才能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2. 社會主義民主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政治保證。社會主義民主既是社會主義和諧建設的重要目標,又是和諧社會建設的保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目標,決定著這一偉大事業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不可能實現的。構建和諧社會要依靠人民,實現和諧社會是為了人民,發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這是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要求。另外,社會主義法治和社會主義民主相伴而生。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集中地體現著把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保障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維護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和利益的要求。我國是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國家權力行使的正當性、有效性,社會秩序的整體性,人民利益的廣泛性,實現人民利益的復雜性,建設和諧社會各方面矛盾的突出性都要求實行法治,由法治提供保障和引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實行民主,需要實行法治,這是我們黨在領導中國人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探索中得出的結論。
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是促進和諧社會其他各項目標順利實現的重要條件。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創設誠信友愛的社會環境、維護社會穩定、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等都離不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只有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在充分發揚民主的基礎上,形成良法優法,才能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提供保證。
3. 馬克思主義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旗幟。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是以往其他社會形態標榜的社會協調與和諧,而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和諧社會。它不同于封建式的“田園牧歌”,也不是空想社會主義的“烏托邦”,更不是現代資本主義式的“福利社會”。同時,它也不同于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而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和諧的思想同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立足現實,針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階段時出現的一系列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根據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歷史觀、價值觀與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實踐提供的新經驗,吸收、借鑒古代文化中有關和諧思想的合理因素而提出的,是一個指導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的執政理念和戰略方針,這是黨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表現。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我們黨堅持實事求是,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形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 包括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引領中國社會一路走來,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江澤民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一個黨永葆生機和活力的力量源泉,還指出: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變革的先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和逐步實現的歷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要堅持實事求是這個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既要立足國情,根據已經具備的條件,積極主動地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又要著眼長遠,做好長期努力的準備。離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沒有創新理論的引導,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社會和諧。
三、積極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我們的治國理想,又是一種治國方略,既是遠大目標,也是現實任務。
1. 堅持發展的統籌兼顧。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社會和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取決于發展的協調性。當代中國,所有問題的解決離不開發展。發展問題既是經濟問題,又是政治問題。離開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主義制度和黨執政地位的鞏固,就難以實現。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這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條基本經驗。只有堅持發展的觀點,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才能實現,才能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同時,堅持發展的統籌兼顧。發展首先要抓好經濟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又不是經濟的單項突進,必須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社會其他方面的發展的關系,正確處理經濟增長數量與質量的關系。“五個統籌”要求我們在發展中要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這是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舉措。社會和諧,首先是利益的和諧,中央強調要兼顧國家、集體與個人的利益,兼顧發展能力強的群體與發展能力弱的群體的利益,兼顧改革中受益多的群體與改革中受益少的群體的利益,兼顧先富群體與后富群體的利益,兼顧不同行業群體的利益。只有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才能保持社會的穩定,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2. 建設和諧文化,鞏固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刻變化,不可避免會出現社會意識的多樣化。這就更加需要一個能夠代表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社會各個階層廣泛認同和接受的共同理想,才能有效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打牢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這個共同的理想,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個共同的理想,把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目標、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振興和個人的幸福緊密聯系在一起,把各個階層、各個群體的共同愿望有機結合在一起,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廣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強大的感召力、親和力和凝聚力。不論哪個社會階層、哪個利益群體的人們,都能夠也應該認同和接受這個共同理想,并為這個理想共同奮斗。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還需要增強全民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開拓創新,戰勝各種風險考驗,靠的就是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我們鑄就的時代精神。我們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激發和培養全體社會成員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使他們在崇高精神的鼓舞下,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充分迸發創造精神和創造活力,更好地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價值準則和道德要求。和諧的人際關系離不開道德的作用,尤其是在處理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矛盾時,要靠道德規范來調節。社會主義榮辱觀旗幟鮮明地指出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應當堅持和提倡什么、反對和抵制什么,為全體社會成員判斷行為得失、作出道德選擇、確定價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為我國公民道德建設樹起了新的標桿。
3. 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特別是社會人均收人由1000到3000美元的情況下,社會秩序穩定面臨挑戰,加強政府管理國家和社會的職能作用,有著重大的意義。(1)發揮政府的政治職能,加強民主政治建設,能為建設和諧社會奠定制度基礎。(2)發揮政府的經濟職能,能為社會公平、公正提供保證。調整利益關系,解決貧富差距問題,必須有政府的參與。(3)發揮政府的文化職能,即充分發揮政府發展科學技術、發展教育、發展文化事業、發展衛生體育事業的作用,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人力資源優勢。(4)充分發揮政府的社會職能,即調整社會分配和組織社會保障的職能,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職能,促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的職能,提高人口質量、實行計劃生育的職能。這些作用的發揮,對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有著重要作用。
注釋:
①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頁。
② 《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87頁。
③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頁。
(責任編輯 劉龍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