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時期黨際交往理論的轉折與創新

2007-12-31 00:00:00
江漢論壇 2007年10期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審時度勢,在實踐中調整了黨際交往的原則、內容和對象,形成了具有時代性、開放性和務實性的黨際交往理論。對時代主題的科學判斷,對國際共運史上黨際交往的反思,對世界政黨交往潮流的把握,是中國共產黨人進行黨際交往理論創新的主要依據。在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的大勢下堅持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黨際交往理論,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黨際交往;理論創新

中圖分類號:D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07)10-0017-05

何謂黨際交往?依據中國共產黨在黨章和黨的代表大會報告中對黨際關系、黨際交往等詞語的運用,所謂黨際交往在我國是指中國共產黨以黨的名義而不是以政府或國家的名義與其它國家的政黨以及地區性和國際性的政黨組織開展往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總結歷史,正視現實,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在實踐中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黨際交往理論。

一、改革開放前黨際交往的曲折發展和理論探索

中國共產黨從誕生開始就把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作為自己的一面旗幟,努力實現與世界各國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團結和聯合。同時也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尋找適合本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和加強黨的建設的理論方針。新中國建立后,中國共產黨由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自身的地位變了,面臨的內外形勢也不同,在黨際交往理論的探索中經歷了一個曲折的變化。

建國初期,我黨成立了以王稼祥為領導的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由于受當時客觀形勢的影響,主要與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開展往來,在對外聯絡工作中堅持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的精神,對于彼此之間的分歧和爭執,本著平等和協商一致的原則加以解決,黨的對外工作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勢頭。1956年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當時世界上70多個國家的共產黨和工人黨中,就有58個國家的共產黨和工人黨派出代表團出席了我們黨的這次代表大會,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朋友之多和對外關系之廣。

20世紀50年代后期,中蘇兩黨的分歧和矛盾不斷加劇,最終導致了激烈的論戰和嚴重對抗,國際共運出現了分裂。通過斗爭,我們黨頂住了蘇共領導人從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施加的壓力,有效地維護了我黨的獨立和我們國家的安全,從而打破了蘇共在思想上、組織上控制國際共運的局面,給各國黨獨立自主處理本黨內外關系以鼓舞和推動。然而我們黨在論戰中左傾主義錯誤也不斷發展,使我黨開展黨際交往的指導思想出現了偏差。在論戰中,我黨沒有對“修正主義”進行科學準確的分析,把本來是獨立自主原則同大黨主義和大國沙文主義的斗爭,看成是馬克思主義與所謂“當代修正主義”的“大搏斗”,并用自己在“大躍進”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中逐漸形成的“左”的實踐經驗和理論觀點,作為判斷是非的依據,作為劃分馬列主義和修正主義的標準。不加分析地把凡是對我們黨的某些觀點和做法持有疑義而贊同蘇共某些觀點的黨,都看成是“修正主義黨”,進行批判。正是在這種批判中,中國共產黨的對外聯絡工作和對外關系完全被納入了“反修”的軌道,我黨同大多數老共產黨中斷了關系。

這種錯誤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進一步發展,當時主持中共中央對外聯絡工作的康生,提出了要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支左反修”的極端錯誤觀點。所謂“支左反修”,就是支持各國共產黨中的“左派”,反對“修正主義”。同時提出,要用承不承認毛澤東思想,支不支持“文化大革命”,主不主張搞武裝斗爭,甚至包括走不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作為劃分“左”和右,區分馬列主義黨和修正主義黨的標準,用這“三條標準”去擅自評論、衡量別國黨和別的社會主義國家,去決定親疏和取舍。這些錯誤的指導思想挫傷了許多外國黨的感情,斷絕了我黨同絕大多數老共產黨和工人黨的關系。據統計,當時全世界有89個共產黨和工人黨,先后就有78個黨與我黨中斷了聯系,我黨的黨際交往幾乎陷于停頓狀態。

二、改革開放以來黨際交往理論的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本著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精神,在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思考和探索中,中國共產黨重新確立了黨際交往的原則、對象和內容,形成了具有時代性、開放性和務實性的黨際交往理論。

1. 黨際交往原則的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開展黨際交往的原則由原來的“支左反修”轉變為“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這種轉變具有歷史性和時代性,體現了共產黨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

20世紀70年代末,為了改變黨際交往的不正常狀況,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國際共運史上黨際關系的經驗教訓,領悟到“各國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國的黨、各國的人民,由他們自己去尋找道路,去探索,去解決問題,不能由別的黨充當老子黨,去發號施令。我們反對人家對我們發號施令,我們也決不能對人家發號施令。”① “各國黨的國內方針、路線是對還是錯,應該由本國黨和本國人民去判斷。最了解那個國家情況的,畢竟還是本國的同志。”② 根據這樣的精神我黨在十二大上提出了處理黨際關系的新原則:“我們黨堅持在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按照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的原則,發展同各國共產黨和其他工人階級政黨的關系。”③ 其內涵主要有:(1)各國黨根據本國的情況和自身的條件,選擇適合本國的革命道路和建設方式;自己決定對內對外的方針政策,對本國人民負責,而不是對某一個外國黨或國際中心負責。(2)各國黨不論大小,不論歷史長短,不論執政與否,都是一律平等的。(3)任何大黨、中黨、小黨,都要互相尊重對方的選擇和經驗。(4)不以任何輿論的、政治的、經濟的或軍事的方式干涉別國黨的一切內部事務,也不利用黨的雙邊關系去損害其他黨及任何第三者。總之黨際關系四項原則,互相關聯,相輔相成,形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

最初我黨提出黨際交往四原則,是為了正確處理與其它無產階級政黨和工人黨的關系,隨著實踐的發展,我黨又把它擴展為 “同各國政黨建立和發展友好關系”的原則④。黨際關系四原則是對毛澤東獨立自主思想的繼承,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黨際交往領域的應用,構成我黨黨際交往理論的核心內容,是新時期黨際交往理論的一個創新。

2. 黨際關系定位的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重新確定了黨際關系的定位,以前以聯合全世界無產階級,推動世界革命的發展為出發點,強調發展思想一致、行動團結、互相支援的兄弟黨關系;現在以促進世界和平和發展,推進國家關系為出發點,建立以“交流和合作”為內容的新型黨際關系,體現了黨際交往理論的務實性。

《共產黨宣言》提出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解放全世界。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將在世界范圍內,至少先在歐洲英、法、德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獲得勝利。列寧認為社會主義雖然在俄國首先獲得了勝利,但最終的勝利要靠社會主義在世界范圍里的勝利,強調為了共產主義在全球的勝利,各國的共產黨人要聯合起來。在這樣一種認識下,當時我黨與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的交往主要是為了促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強調建立思想路線一致,行動團結,互相支持的親密無間的兄弟黨關系。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黨重新分析了國際資本主義的新發展和國際共運的狀況,認為兩種制度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共存,世界大戰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可以避免的,共產黨人的根本任務是抓住機遇,發展經濟,增強國家綜合實力。黨與黨的交往應該以國家利益為前提,如果把國際主義職責僅僅看成是為其它國家的黨和人民提供經濟、政治和軍事援助,而且認為援助越多,國際主義精神越強,是非常片面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首先要搞好本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以此推動國際共運的發展。基于這樣的分析,十五大完整清晰地勾畫了我黨黨際交往的新圖式,指出我黨“要堅持在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原則的基礎上,同一切愿與我黨交往的各國政黨發展新型的黨際交流和合作關系,促進國家關系的發展”⑤。對黨際關系作了明確的定位,即自愿、平等、互利的“交流與合作”關系,并且厘清了黨際關系與國家關系,指出黨際交往要服務于國家利益。因此,黨與黨之間的交往即使是各國共產黨之間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偏重于推動國際共運的合作,而是廣泛地就國際問題、國家關系、治黨治國經驗等進行交流和溝通。近年來我黨在黨際交往中還不斷注入經濟因素,逐漸形成“政黨外交搭臺,經貿活動唱戲”的新模式。

3. 黨際交往對象的擴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黨際交往的對象發生了變化,從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階級政黨,擴大到一切國家的執政黨、參政黨和合法的在野黨,突破了黨際交往中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束縛,是對馬列主義黨際交往理論的創新,體現了黨際交往理論的開放性。

改革開放以前我黨的對外交往帶有很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交往對象主要是與我黨意識形態相同的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與意識形態不同的黨不以黨的名義開展往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逐步實行全方位的對外開放,與此相適應十三大把黨際關系四原則擴展為中國共產黨“發展同外國共產黨和其他政黨的關系”的原則⑥。此后一直聲明愿意同一切國家的政黨和政黨組織開展黨際交流和合作。這樣我黨的交往對象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從各國共產黨、工人黨擴展到發展中國家的民族主義政黨;從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黨、民主黨發展到右翼的資產階級執政黨及新崛起的綠黨;從與資本主義國家政黨的單獨接觸,發展到與社會黨國際、基民黨國際、歐洲民主聯盟等政黨國際組織進行接觸和交往,積極開展政黨的多邊交往。

世界上政黨眾多,各個政黨的背景、理論觀點、政治主張不盡相同;各個政黨在國家中的地位也存在差異,有的是執政黨,有的是參政黨,有的是在野黨。因此我黨在開展對外交往中依據黨際交往四原則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斷豐富黨際交往理論。首先,本著“一切向前看”,發展“友好合作關系”的思想⑦,我黨以1977年鐵托訪華為契機,逐步與南共等老共產黨恢復了中斷已久的黨際關系。其次,本著“求同存異”,“增進相互了解和合作”的精神⑧,我黨與非洲等地區的民族民主政黨建立起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的關系,這些民族民主政黨大多是發展中國家的執政黨,致力于維護民族獨立,發展本國經濟,維護世界和平,對中國非常友好,我黨與它們的交往比較活躍。再次,遵循“超越意識形態的差異、謀求了解與合作”的方針⑨,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我黨同歐洲國家的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工黨及其國際組織社會黨國際建立了交往。到了80年代中期,為促進我國同發達國家國家關系的健康、穩定發展,我黨適時適度地同西歐國家的一些傳統中右翼政黨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接觸與交往。由于我黨在對外交往中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積極行動,目前已經與世界上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400多個政黨和組織建立和保持著不同形式的聯系和交往,黨的對外交往面不斷拓展,黨的國際影響力日益擴大⑩。

三、中國共產黨進行理論創新的諸種因素

所謂理論創新,是根據時代發展的新條件和新要求,在實踐中對既有理論進行揚棄。對時代主題的科學判斷,對國際共運史上黨際交往的反思,對世界政黨交往潮流的把握,是中國共產黨人進行黨際交往理論創新的基礎。

1. 理論創新的依據:對時代主題的正確分析和科學判斷

時代主題的變化以及對時代主題轉換的正確把握,是影響一個國家內政外交的重要因素,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黨際交往戰略的正確調整正是得益于兩個轉變,“一個是對國際形勢的判斷,一個是根據這個判斷相應地調整對外政策,這是我們的兩個大變化。”{11}

建國以后對時代主題的總的認識是革命和戰爭,雖然毛澤東等也曾經一度提出過世界大戰在一段時間內是可以避免的,戰爭的爆發時間是可以推遲的,但這并沒有成為主導認識,也沒有成為中共制定其它政策的基礎。建立在這個判斷的基礎上,我黨把資本主義視為洪水猛獸,對外高度重視備戰,對內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延誤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使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沒有得到彰顯。實際上二戰后國際形勢在不斷發生變化,列寧等原先期望的革命形勢并沒有出現,資本主義國家不僅沒有走向絕境,反而經過調整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一段時間內已不具備革命形勢。20世紀70年代亞非拉急風暴雨式的斗爭逐漸轉入“沉寂”。 那些掙脫殖民體系獲得獨立的國家均把發展經濟,鞏固國家政權作為首要任務,它們對和平的渴求有利于遏制戰爭的爆發。而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迫切需要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期望有一個和平的建設時期。所以國際形勢在改變,時代主題也在變化,毛澤東在世時也已覺察到這個問題,提出了一些見解,但終究沒能對時代主題的認識作出根本性的轉變。

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擯棄了“左”的思維方式,對國際形勢的判斷發生了根本轉變。鄧小平在深刻洞察國際形勢的基礎上提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12}世界戰爭的危險仍然存在,但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超過了戰爭力量的增長,很長時間內不會爆發世界大戰,維護和平是可能的。發展經濟不僅是發展中國家的要求,也是發達國家的目的,也是解決其他世界問題的基礎和條件。黨的十三大從鄧小平的論斷中明確概括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的新結論,將其作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時代背景,作為我黨進行決策的依據。與此相應,黨的內外政策作了重大調整,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此我黨積極調整黨際交往的理論和政策。依據獨立自主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提出了黨際交往的四項基本原則;依據全方位的外交方針,同一切愿與我黨交往的各國政黨和政黨組織開展合作與交流;依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外交往的目的就不再是推動世界革命,而是維護和平,促進國家關系的發展,同時在黨際交往中更多注入經濟因素。

2. 理論創新的參照:對國際共運史上黨際交往矛盾和斗爭的歷史反思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本著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精神,對國際共運史上黨際交往的經驗教訓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實現了理論上的突破和發展。

國際共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進入一個新的時期,由一國發展到多國,形勢令無產階級政黨備受鼓舞。起初本著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在蘇共的領導下,各國共產黨結成了親密無間的兄弟黨的關系,強調行動的統一性和聯合性。在社會主義發展模式上強調以蘇聯模式為樣本。凡是采取不合群行動的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國家都被視為異端。實踐證明這種認識和做法嚴重損害了無產階級政黨之間的關系,損害了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損害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在當代國際共運史上南斯拉夫是第一個“叛逆者”,作為一個小黨、小國,南斯拉夫沒有屈服于蘇共的政治高壓,經濟封鎖,甚至武裝威脅,依靠本國人民的團結和力量正面抵制蘇共的大黨和大國主義,堅持獨立自主地根據本國情況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為爭取黨際關系的平等而斗爭。最終迫使蘇共讓步,1956年6月兩黨發表宣言,確認兩黨的合作關系“應當以完全自愿和平等、友好批評以及就兩黨的爭執問題進行同志式的交換意見為基礎”,“任何一方都不得有強迫對方接受它的關于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和形式的見解的任何傾向”{13}。

1956年意大利共產黨的領導人陶里亞蒂提出了著名的“多中心論”,指出:“我們黨內談‘多中心主義’是為了強調不存在唯一的中心,從而強調各黨在共同思想和共同斗爭的基礎上的完全自主。”{14}如果說南共高舉了獨立自主的旗幟,那么陶里亞蒂和意共則從理論上否定了蘇共“唯一中心”論,為各黨的獨立自主作了新的論證。當時對于共產國際內部的這種矛盾和斗爭,我黨雖然有一定程度的正確認識,但是,由于自身的理論不成熟,特別是黨內“左”傾錯誤的發展,使我黨對于許多問題的認識還存在偏差,譬如當時就把陶里亞蒂的理論看作是“修正主義”。

1964年羅馬尼亞共產黨發表聲明指出:“沒有也不可能有什么‘老子黨’和什么‘兒子黨’,‘上級黨’和‘下級黨’;任何黨都沒有也不可能占據一種特殊的地位,都不能把它的路線和意見強加給其它的黨。”{15} 面對社會主義各國的要求,蘇共并沒有吸取教訓,1968年8月悍然出兵干涉捷克斯洛伐克的內政,扼殺了“布拉格之春”。蘇共的霸道行為從反面推動了國際共運中各國黨獨立自主的潮流。1976年歐洲29國共產黨會議在民主德國首都柏林召開。這次會議打破了過去由蘇共一手操辦的做法,由各黨代表團全體會議共同籌備。會議指出,黨與黨之間的關系以每個黨獨立、平等、不受外來干涉以及各自選擇合適的社會主義道路為原則。這次會議表明各黨獨立自主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當代國際共運已經發展到一個的新時期。過去所強調的那種親密無間的兄弟黨的關系,開始向松散的獨立自主的關系發展。由過去強調各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共性”轉而真正承認和強調各國革命和建設的“個性”,各國黨都應該在自己的實踐中把馬列主義與本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進行理論創新。國際共運史上黨際關系的曲折發展,以及各黨對黨際關系理論的探索,是我黨重新確定黨際交往戰略思想的重要依據。任何一國的政策都不是無緣無故地產生的,都有其產生的外部條件和內部條件。我黨正是在分析了國際共運的這種新特點下,同時在糾正自身的“左”傾錯誤中,強調黨際交往中的獨立自主和完全平等。

3. 理論創新的外在動力: 世界政黨政治的發展及其對各國政黨交往的推動

自1679 年世界上第一個政黨建立至今?熏 政黨政治已有300 多年歷史。目前全世界200 多個國家和地區?熏 除20 多個國家和地區外?熏 均實行政黨政治。而且政黨政治的影響不斷超越一國范圍,成為國際政治的組成部分。最為突出的是一些意識形態相同的政黨,根據協商確定的宗旨,組成了國際性和地區性的跨國政黨組織。如國際性的社會黨國際,地區性的拉美政黨常設大會等。這些政黨活躍在國際和地區的政治舞臺上,對國際問題的解決有著獨特的作用。

所以,當今世界政黨的活動幾乎覆蓋了國內政治和國際政治的一切領域,政黨作為一種非政府組織,本身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國際法主體,不承擔國際法意義上的權力和義務,但其在國際政治中的影響和力量,決定了它們是國際關系中的新型行為主體,黨際間的交流和合作也成了國際關系的重要內容和領域。在國際交往中,黨際交往有其特有的優勢。首先,政黨之間的交往能夠提供非政府性的對話和信息渠道,采取靈活的方式解決國家和政府之間不適合、不能夠、不應該涉及的雙邊事務和國際問題,滿足國內和國際事務的需要。其次,黨際交往有利于促進國家關系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現實生活中許多國家政黨通過競選輪流執政,在野黨經常通過選舉上升為執政黨,這時與在野黨原有的溝通和交流,可以幫助政府與該國的新政權建立良好的關系,促進兩國關系的穩定發展。因此我們不僅要開展與執政黨的交往,而且要積極聯系各個參政黨、在野黨。再次,與一些未建交國家的政黨建立黨際關系,能夠促進國家關系的發展,為國家之間建立外交關系奠定基礎。

因此,中國共產黨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執政黨,要想在國際舞臺占據主動地位,發揮應有的作用,就不能無視世界政黨政治發展的趨勢和潮流,就必須突破只與意識形態相同的政黨進行交往的舊思維,應該從國家總體外交的目標出發,主動出擊,積極開展黨際交往,從而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譬如2001年,中國共產黨代表團作為人民黨黨團的客人首次訪問歐洲議會,同歐洲議會五大黨團就人權和西藏等問題進行了坦誠對話,對于歐洲議會取消擬授予“法輪功”、“民運”頭目“沙哈羅夫獎”的提名計劃發揮了積極作用。由此可見,在當今世界政黨政治的潮流中,黨際交往的作用正在不斷提升。

總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黨際交往理論發生了歷史性轉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歸根結底,在于中國共產黨人具有卓越的智慧和超人的魄力,對待過去的錯誤勇于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面對風云變化的新形勢,敢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斷進行理論創新。有了理論的創新,才有行動的活力,因此,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是社會主義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動力。

注釋:

①②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9、318頁。

③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5頁。

④⑧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7、37頁。

⑤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44頁。

⑥⑨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7、57頁。

⑦{11}{12}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6、128、105頁。

⑩ 戴秉國:《發揮政黨外交優勢服務全黨全國工作大局——紀念中聯部成立50周年》,《當代世界》2001年第2期。

{13}{14}{15} 齊世榮主編《當代世界史資料選輯》(一),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582、361、632頁。

(責任編輯 劉龍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亚洲视频无码| 欧美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 亚洲人成网址| 熟女日韩精品2区| 在线va视频|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久久| 麻豆精品在线|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9丨情侣偷在线精品国产| 91蝌蚪视频在线观看|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在线一区|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久大黄蕉| 免费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国内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最新日本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国产不卡在线看|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h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91熟女高潮一区二区|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国产精品太粉嫩高中在线观看| 日本黄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吹潮在线观看中文|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无码高清专区|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 视频二区欧美| 久久女人网|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在线不卡视频| 午夜天堂视频|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成人亚洲国产| 婷婷色婷婷| 曰AV在线无码| 国产毛片基地| 亚洲综合狠狠|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欧美色99|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婷婷伊人久久| 欧美第二区|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国产精品免费p区| 精品国产网站| 毛片基地美国正在播放亚洲| 亚洲h视频在线|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欧美亚洲日韩不卡在线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