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國際化經營既是企業廣義制度創新的基本范疇,也是其謀求發展的必然趨勢。國有企業國際化經營既存在著重大機遇,也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和挑戰,面對國際化和本土化、企業利益與國家利益、經營風險與市場風險、遵循市場規則與政府規制等多方面的矛盾和困難。客觀評價和分析中國國有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現實與可能,其意義在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實現企業制度創新,提高國有企業的競爭能力,以利于國有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整合。
關鍵詞:國企改革;國際化經營;制度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07)10-0030-04
企業國際化經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廣義制度創新不斷深化的必然結果和發展趨勢①。誠然,國有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既存在著重大機遇,也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和挑戰。機遇來自于“走出去”與“引進來”所積累的資金、技術以及經濟成果,如何有效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最終加強國家的經濟實力②;而風險和挑戰既有經濟風險因素,也有非經濟風險因素③,既有治理結構引致的風險,也有經營環境的風險。在此機遇與挑戰并存情況下,國有企業經營觀念、經營策略的調整和創新不能由于規避國際化經營的風險而受困于一隅。
一、國有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動因
國有企業在國際市場謀求一席之地,既存在著企業謀求自身發展、提高競爭能力的基本戰略謀劃,也存在著企業規避現有制約和局限,尋求自我創新路徑和拓展生存空間的壓力和動力。概括地講,國有企業走國際化經營之路的基本原因既有內因也有外因。對于國有企業而言,由于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國際化經營的內因與外因往往很難區別,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參與全球范圍內的產權之爭,擴大企業和國家的利益。利益問題是關系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性問題。馬克思曾說:“這個世界……是許許多多利益的天下。”④ 利益既是一個重要的哲學理論命題,也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現實問題,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轉型中的利益主體、利益結構、利益客體、利益保障等關系,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科學性和革命性、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相統一的具體體現。企業國際化經營是企業利益突破國界的整合過程,是所有權、經營權、分配權等不斷演化的過程,是企業在全球范圍內不滿足于既得利益、參與產權市場之爭的具體化。演化結果必然導致經營方式的升級,即由體現在低端操作的模式發展成為高端的投資合作與共同開發乃至占有市場的模式,在資本市場、產品市場、人力資源市場、資源要素市場等各個方面謀求利益。中國的國有企業,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國家的出資人資格,國有企業參與國際化經營,其經營范圍、經營模式和目標都具有公共產品的屬性,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企業自身利益和社會利益的統一,力圖實現理想狀態下相互均衡的基本狀態,即MPB=MPC=MSB=MSC,促進整個社會的進步和諧。國有企業在全球范圍內爭奪產權,不但可以實現企業自身利益的擴充,更主要的在于提高國家在更大范圍內占有資源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挖掘外部市場,推進產業結構升級。產業結構與經濟總量有著密切的關系。庫茲涅茨認為:“經濟增長是一個總量過程;部門變化和總量變化是互為關聯的,它們只有被納入總量框架之中才能得到恰當的衡量;缺乏所需的總量變化,就會大大限制內涵的戰略部門變化的可能性。”⑤企業的國際化經營、特別是主導產業挖掘外部市場,可以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總量,從而為產業結構升級提供前提和可能。不僅如此,對于后發展的國家和地區而言,也需要將本國經濟發展與國際市場結合起來,使產業結構國際化,促進本國經濟增長。赤松要(1935)認為,產業結構演進的一個重要趨勢就是與國際市場相適應,以“內”、“外”結合的全方位的產業結構加速本國工業化過程。國有企業國際化經營,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本國經濟實力,實現跨越式發展,通過采取海外上市、并購等方式,實現本國的產業鏈延伸以及重新整合,不僅可以尋求對國際資源和具有一定戰略意義的企業的主導和控制,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謀求制定產業規則和行業價格的潛在能力,還可以通過與國際上一些行業龍頭企業的合作,實現并購后通過強強聯合,以較快的發展速度、較強的盈利能力、較好的發展質量促進國內相關行業和企業的發展,提高國內消費者的利益。
第三,推動大型企業的制度改革,提高企業國際競爭能力。與國外的規模企業相比較,中國近些年來成長起來的國有企業雖然發展速度較快,但是在制度建設、治理結構上仍舊存在著很多問題和缺陷。國有企業國際化經營既是完善治理結構的基礎,也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必然結果。一方面,進行國際化經營的企業大多是資金規模比較雄厚、經營業績比較突出的壟斷性國有企業,這些企業剝離部分不良資產后,參與國際化經營,不但可以充分發揮其自身的資源優勢,在政府推動下參與國際經營,提高企業資源的效率,而且可以在參與國際化經營中學習和借鑒國外大型企業(集團)的運營管理經驗,發揮后發的“趕超”優勢,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國有企業在進行跨國經營前也必須改造治理結構。改造治理結構有利于企業參與產權競爭,在國際化經營過程中,突出出資人利益,協調好多元化利益主體的關系,在保證企業高效運作的前提下,推進企業參與國際化經營。國有企業參與國際化經營,其目的之一,在于發揮國有企業的資源配置優勢,在國際市場提高企業競爭能力,集中核心業務,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中國大型企業為了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和拓展海外市場,希望與國外大型企業集團合作,以達到減少競爭對手,避開貿易壁壘,通過戰略投資實現企業先做大、后做強,先做市場、后建工廠的目的⑥,取得合理的規模經濟和經營協同效應,與國內外的政府與企業實現多方“共贏”。
第四,國內市場局限性的逆向激勵。中國有待改進的市場經濟環境制約和延緩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企業謀求海外發展。鄒至莊認為,中國市場刺激手段對于經濟迅速發展并不充分,中央計劃下的官僚主義經濟體制難以消除。主要表現在市場經濟發育緩慢;產權界定不清;資本市場先天畸形,后天不足;缺乏人力資源市場;企業的交易成本過高等方面的實際問題;同時,個別案例證明的對改革“國有企業和銀行的失敗似乎對迅速轉型的可能性提出了質疑。”⑦ 不僅如此,國內日益緊缺的市場要素是懸在企業頭上的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正在成為制約國內大型國有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瓶頸”,主要表現在:一是資源短缺。國家能源戰略的實施,必然需要平衡國家戰略與企業經營的關系,依靠部分資質良好的國有企業來實現;二是資本短缺以及資本運作經驗和能力的不足。國內股市存在著“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導致資質優良的國有企業選擇在國外上市融資,而在國外資本運營模式中,資本如何運作,股權如何轉讓,怎樣達到效益最大,對于中國企業來講也是巨大的挑戰。三是人才短缺特別是企業家的職業化。建立現代化的企業制度需要現代化的人才,這既是中國企業國際化的必然結果,也是國際化的必要條件。國有企業國際化經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諸多方面的局限性,提高國家經濟安全。
二、國有企業國際化經營面臨的風險與挑戰
第一,國際化和本土化。國有企業的國際化與本土化并不沖突,國際化經營可以提高企業競爭能力和企業規模,立足于本土化的國際化經營可以反哺國內,提高企業經營實力、促進經濟發展,在技術創新、制度創新乃至資本擴充等方面發揮作用。一是從引進與自主創新角度看,很多企業參與國際化經營過程中缺少自主研發能力,如果一味停留在產品引進改型階段,缺少真正從事創新型研發活動,新技術特別是關鍵技術仍掌握在外方的手中,導致長期缺少自主品牌、知識產權無法得到保障等后果,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中國國有企業要真正實現國際化,首先要明確企業發展和成長的發展路徑。在筆者看來,關鍵之處在于培養企業在現有市場的核心競爭力,以技術創新謀求發展,以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增強綜合競爭能力,在國際化經營中搶占戰略制高點;否則,缺少核心競爭力,即使今天靠本土市場和低成本換來所謂的國際化,明天必然會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被淘汰。二是從資本的“外流”與“回歸”角度看,中國資本市場既不是投資的市場,也構不成融資的市場(曹鳳岐,2006)。為了提高融資能力,隨著國家實施“走出去”戰略,海外上市逐漸成為中國企業尤其是大型國有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首選方式。2003年,中國人壽、中國人保、首創置業等國有企業赴海外上市;2004年,中芯國際、蒙牛在海外上市;2005年神華集團、交通銀行、建設銀行在香港上市。在境外上市的國有企業存在著通過不斷融資壯大實力的需求,增強“財富效應”,提高自身融資能力,以國際市場募集資本“回流”于國內市場,提高企業經營業績,規避國內資本市場空心化和邊緣化的情況發生。三是從制度的引進與消化角度看,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缺少必要的制度安排,現行的一些國際化經營、跨國并購的法律法規、實施條例只有一個框架,缺少明確詳細的規程,缺乏可操作性。會計制度透明度和明確性不高,審批制度僵化,審批效率低,資本市場流動性差、效率低,這些都是亟待引進和借鑒國際先進制度和經驗的關鍵環節。國有企業國際化發展過程中,要與國外法律、制度安排相適應,在公司治理中,當達到均衡狀態時,各種制度應該是相互關聯和相互依賴的,只有相互一致和相互支持的制度安排才是富有生命力和可維系的;否則,在缺少國際競爭經驗、又不了解東道國制度規則以及非制度安排前提下盲目經營,必將承受信息漏出導致的代價。
第二,企業利益與國家利益。不存在永恒不變的共同利益,只存在階段性的主流利益,轉型期的利益結構是動態發展的。中國目前仍舊處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并不高,人均收入仍舊處于中等偏下水平,人均占有國內資源水平不高,因此,經濟轉型初期的國家利益著眼點在于提高國家經濟實力與促進經濟發展上。國有企業的經營在一定程度上是國家利益的具體體現,因此,面臨著企業利益和國家利益的沖突。一方面,國有企業負擔外溢影響到國家利益。由于體制原因,中國國有企業長期累積形成的債務負擔重、冗員過多等“三大負擔”較為嚴重,經過近年來的國有企業改革,這種現象雖有緩解,但仍然沒有得到根木解決。作為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步驟和發展趨勢,國際化經營必將造成企業富余人員分流、失業,必然剝離企業不良資產,也必然會將一些企業社會性負擔外溢到社會,形成國家負擔,甚至在制度安排缺失的前提下,成為滯化社會福利、抑制生存自由、破壞和諧安全的隱患。另一方面,企業國際化經營面臨著“盈利”和國家戰略安全的選擇。國有企業同時具有“經濟人”謀利本性與承擔社會責任等多元化的責任,而參與國際化經營的國有企業又會背負國家戰略安全的責任。在這種情況下,出于國家利益的考慮,在特定情況下國有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就會成為國家全球化戰略的工具,甚至會以企業經營績效作為代價。
第三,經營風險與市場風險。國有企業國際化經營的風險來自于自身內部經營性風險和外部市場性風險。一方面,內部的經營性風險會導致企業的國際化經營績效差強人意,其中最主要的體現在國有資產流失所導致的“公地悲劇”。國有資產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產權交易、債務重組缺乏科學操作規范,市場秩序發育不完善、管理混亂、內控制度不健全;會計行為失真、評估體系不嚴密;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滯后;借企業改組之機中飽私囊、非法侵占國有資產以及地方政府強行企業“拉郎配”甚至權錢交易等等,然而,其深層原因無外乎在放權讓利的過程中企業經營者獲得的剩余索取權缺乏與之相對應的監督機制,更進一步地講,國有資產自身固有體制弊端——所有者主體缺位——導致的對國有企業有效監督的缺乏是國有資產流失“悲劇”的癥結所在。根據科斯定理,防止“公地悲劇”發生的辦法就是明晰產權關系或對產權人建立約束機制,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然而,中國國有企業的財產歸屬關系是十分模糊的,于是,國有資產成為“公地”,總是被過度利用或管理不善,流失“悲劇”在所難免。另一方面,國有企業國際化經營存在著外部的市場性風險。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僅僅處于初級階段,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經驗十分有限。國際性的跨國企業必然是規模足夠大、歷史足夠長、具有完善的治理結構和充沛的市場份額的資本型企業,與國內企業剛剛起步的國際化經營相比較,國外的大型企業已經發展到更高的層次。中國國有企業產生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轉型期,在現代企業制度尚未建立或者沒有健全的條件下走出國門,必然同時面臨既要在外部學會參與全球市場競爭,又要在內部完成現代企業治理和管理結構改革的嚴酷挑戰。
第四,遵循市場規則與政府規制。目前的國有企業國際化經營出現的最大問題,是政府以既定條件人為地構筑一個相對封閉的經營市場,憑借國內不全面的、短暫的市場經濟“經驗”對企業進行缺少“規制”的規制,市場價格與市場公平無從談起。國有企業國際化經營存在的失敗和教訓是參與全球化經營的必經階段,也是遵循市場規則進行合理經營過程中在所難免的。不能把對個別失敗案例的質疑視作對行政力量回歸的召喚,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意味著在某種思維定式下,政府會把建立公平市場的社會輿論,理解成為經濟行政力量的加強與舊有體制的回歸⑧。政府在國有企業國際化經營過程中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顯然不是動用調控力量使剛剛起步的國際化經營跳閘。政府以公共主體身份進行經濟調控,由于存在著“公共資源的不確定性”和“支出責任和義務的不確定性”,其調節幅度和干預強度可能會超出彌補市場失靈和提供公共服務的界限,出現政府干預的“越位”和“缺位”。一方面,政府調控對經濟干預的力度不斷加大,會導致支出規模的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在財政支出壓力越來越大,而有效的財政收入機制尚未建立情況下,面臨著促進經濟整體發展和經濟結構轉換、改革的穩步推進和社會秩序穩定等諸多方面的選擇,從而導致政府承受巨大壓力,效率成本劇增;不僅如此,由于協調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復雜性、經濟政策的有限性以及不適當政府行為產生的道德風險等內生性制約因素的作用,會進一步導致對政府干預負效應的放大。
三、現實與可能:應對挑戰的策略
第一,立足本土化,推進國際化。一是本土化生產策略是國有企業國際化經營的關鍵,其目標是要做一家成功的當地企業,而不是在當地市場取得成功的外國企業,引導企業力爭實現產品本土化及生產本土化,而不是簡單的在當地生產而已。二是人才本土化是跨國公司在外國發展的趨勢。本土人才熟悉市場行情,待遇比母國公司所派人員低很多,當地人才優秀而廉價,而且熟悉本地的文化和經營習慣,可以有效提高制度效率。三是本土化R&D也是國際化經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結合當地文化、環境乃至歷史習慣等非正式規則,提高產品的市場份額,推動國際化的發展。
第二,完善國有企業治理結構是國際化經營的前提和基礎。公司治理模式主要是構成公司的各相關利益主體之間責權利的劃分,以及采取什么樣的手段實現相互間的制衡,它是企業財富創造的基礎和保障。公司管理則是在既定的治理模式下,管理者為實現公司的目標而采取的行動。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時需要把治理結構與管理結構兩個方面有機地整合在一起。當前一個迫切的問題是把國有獨資企業轉變為混合所有制企業,實現產權清晰的目標。現代企業治理管理結構的建立,有利于企業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決策和運營,有利于企業對于海外經營的控制,有利于企業建立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從而保障國有企業國際化經營的成功。
第三,國有企業要有選擇地參與國際化經營,維護國家利益和保證戰略安全。國有企業是否參與國際化經營,與企業的行業性質、地域、經營條件、產品發展階段等都有很大關系,并不是所有的國有企業都要去參與國際化經營,也并不是所有國有企業都適合國際化。國有企業在發展的不同階段,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戰略和發展路徑,其前提在于建立完善的現代化企業制度,規范企業治理結構,為企業參與國際化經營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四,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發展國有企業的自主知識產權。從根本性看,國有企業在國際競爭中能否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一個重要的方面在于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培育發展企業獨立的知識產權,打造具有競爭力的自主品牌,變更多的“企業制造”為“企業創造”。因此,在國際化經營中不斷培育和發展本國企業的自主知識產權,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中之重。
注釋:
① 宋冬林:《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研究》,長春出版社2001年版,第70頁。
② 尹勝炫、禹慶華:《中國海外投資與韓中產業合作新發展的探討》,《東北亞論壇》2006年第4期。
③ 溫巧夫、李敏強:《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風險與對策研究》,《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6年第5期。
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4-165頁。
⑤ W·羅斯托:《從起飛進入持續增長的經濟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8頁。
⑥ 司巖:《征戰海外:企業國際化理論與實踐》,中國發展出版社2006年第5期。
⑦ 鄒至莊:《中國經濟轉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17頁。
⑧ 葉檀:《國企并購不應反市場》,《每日經濟新聞》2006年6月16日。
(責任編輯 陳孝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