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作為思想史的科學“范式”

2007-12-31 00:00:00
江漢論壇 2007年10期

摘要:庫恩的“范式”對科學哲學的發展具有相當的哲學啟發力,但是由于這個范式是建立在西方科學基礎之上的概括與說明,因而不能很好地應用于西方科學以外的科學類型,從而未能真正找到不同科學范式得以確立的內在依據和標準。為此,必須以歷史上發生的全部科學思想為前提,從范式的高度對以“時間”和“空間”為硬核的東西方兩類科學思想體系及其相互關系進行客觀的分析與論證。只有這樣,才能強化范式的解釋力。

關鍵詞:科學思想;范式;時間與空間

中圖分類號:B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07)10-0055-06

通過對邏輯主義(或本質主義、規范主義等)的反動,以美國科學哲學家庫恩、費耶阿本德為代表的歷史主義確立了西方科學哲學發展的新的轉向。該學派強調科學史對于建構科學哲學的重要性,強調歷史的給予性和研究方法的特殊性,并運用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知識和原理,重新構造出關于科學范式的轉換以及由這種轉換而揭示出的科學合理性的基本特征。這為我們在探究科學史過程中力求做到歷史與邏輯、事實與價值、內史與外史的統一,提供了新的視角或工具。然而,由于歷史視野的狹隘性,庫恩及其歷史主義學派也終究未能跳出西方科學主義(包括邏輯主義的)的樊籬,他們引以為有新意的科學史的融入,也不過是偏于一隅的西方科學特別是西方近代科學的孤芳自賞;其歷史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以及對人類科學思想文本的解讀,常常不過是一種勉為其難的點綴。因此,他們對于科學知識與結構所作的分析、對科學發展與進步所作的說明,許多時候是不夠嚴謹的。尤其,庫恩科學哲學中的“范式”概念,雖有啟發性,卻極具不確定性和迷惑性,一些原本清晰的問題變得模糊起來。從人類思想發展史或者說科學認識的角度,認真辨析“范式”的合理內容及不確切之處,對于我們正確地認識歷史上不同類型科學思想的發展,是有幫助的。

一、范式的“先驗性”

在庫恩的名著《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范式”(paradigm)的概念是極為寬泛和不確定的。它包括了規律、理論、應用和工具等。它有時以“范例”(examplar) 來表達其主要的意思;有時又在學科模型(disciplinarymatrix)意義上加以使用。后來庫恩進一步將范式與“科學共同體”的“信念”等明確聯系起來。

盡管范式概念的表達寬泛而不確定,但有一點卻是相當肯定的。即范式不是一個恒常不變的實體或容器,范式間的轉換沒有一套固定的規則和程序,新范式取代舊范式類似于心理學上的格式塔轉換,相互間沒有承接關系,更不是積累性的。在庫恩看來,范式得以確立和轉換的唯一根據就是科學共同體(及其成員)的主觀價值判斷。“科學共同體說是合理的、科學的,就是合理的、科學的;除此之外沒有答案可尋。”① 很明顯,如果說范式是一種受制于科學共同體的主觀判斷,那就沒有了超乎科學共同體之外的客觀的依據;雖然對于單個的研究者來說,范式是一種外在的東西,而對于某一科學共同體來說,卻是內在的和主觀的。關于這一點,庫恩之后新歷史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夏佩爾指出了庫恩范式的不足:從本質上來看,“范式”并未徹底跳出邏輯經驗主義的泥淖,對于全部科學來說雖然是非本質主義的,但對于每一范式傳統來說卻是本質主義的,因而最終必然陷入所說的相對主義的困境之中。

從認識論上說,相對主義的錯誤在于夸大了事物變動的一面,而忽視了其相對穩定的、常駐的一面。在西方哲學史上,范型、圖式和與之相類似的其它概念是十分常見的。它的基本特征在于這樣一個基本的假定,即事物背后存在著某種共同的或本源的實體和意義。而它們是終極的和先驗的。古希臘自然哲學家在對世界本原、本質的探尋中,力圖找到解釋世界的實體和范型。柏拉圖的理念論將這種范型當作“神”的設計和構造,這是一種既不依賴每個人的判斷,也不依賴許多人的判斷,而是依照事物的“本性”所構成的“真理”。在近代,康德明確提出圖式或范型的先驗性。他不是被動地像柏拉圖那樣在世界中尋找神圣光茫映照下的范型,而是從人的內在世界和認識能力中去挖掘范型構成的原因。他明確地設問道:純粹的數學、純粹的自然科學是怎樣可能的。在康德看來,人類知識的形成既有經驗的因素,又有先于經驗的知識和能力去整理、綜合經驗的東西。他認為,人類的先驗的知識和能力表現為純粹的“感性直觀形式”和“知性形式”。在這種感性的形式和理智的形式的基礎之上,依靠“主體的自我能力活動”所形成的“原始的統覺”,就能把所有的觀念的雜多置于統覺的統一性之下,從而構造出由范疇、概念之網構成的“圖式”(Schema或schematism),在“圖式”與經驗內容的共同作用下,知識體系得以形成。

應當看到,康德“先驗”(transzendental)“這個詞并不意味著超過一切經驗的什么東西,而是指雖然是先于經驗的(先天的),然而卻僅僅是為了使經驗知識成為可能的東西說的”②。這就是說,先驗雖然不是來自經驗但也不背于經驗并且是對于經驗有效的東西,并沒有“完全在經驗以外”或“先于經驗”的意識。所謂“先天知識”是對一切人、一切可能情況都適用的必然的、普遍有效的知識。它與天生的、人腦所固有的“天賦觀念”不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筆者強調圖式、范型的“先驗性”。康德還說:“我在研究人類知識的純粹的(不含有絲毫經驗的東西在內的)元素時,經過長時期深思熟慮以后,第一次成功地把感性的純粹基礎概念(空間和時間)確實可靠地從理智的純粹基礎概念區別開來并且分出來。”③ 他以數學的構造為例加以說明,認為幾何學就是根據空間的純直觀構造的;算學則是在時間上把單位一個又一個地加起來,從而形成數的概念和運算而構造的。例如,“十二”這一概念是決不能僅僅由于我們想到“七”與“五”之和而能夠推想出來的。因為算學命題永遠是綜合的④。這兩種先天直觀形式當然也是一切純粹自然科學的基礎和法則,它提供感性經驗的對象,并把感性的對象包攝于量的概念之下,為理智的判斷和思維提供先天的條件。

當然,康德對空間形式的探討顯然超過對時間形式的探討,而且,所探討的這種感性能力往往不自覺地被看作是個體心理學意義上的純粹主觀的東西,而忽視了這種感性形式的外在的知識來源與客觀基礎。最后,這種普遍主義和約定主義的東西被推向了極致,被看作是普遍存在的范型和座架;而沒有看到,在人類思想發展進程中,不同民族的認識能力是各有側重的,其范型和座架也是各有特色的。不過,康德還是看清楚了人類認識能力方面存在的穩定性的東西。對這種東西稍加改造,能夠使我們更清晰地把握科學思想發展的脈絡。綜觀科學思想發展史(不只是西方科學思想史),按照康德所說的兩種先天直觀形式,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范式或范型的科學體系。為了說明這一點,下面試對中國古代和古希臘最早關于時空觀的兩個陳述作一比較:

中國:“太初者,氣之始也”(《列子·天瑞》)

古希臘:“在有萬物之前就已經存在著深邃的虛空。”(赫西阿德,公元前770年)

很顯然,同樣探討的是世界的本源,中國先哲子華子、列子講的是“太初”,而且落腳點是在“初”和“始”上,均是時間概念;而赫西阿德雖然也講到“萬物之前”,其落腳點卻是“虛空”,是空間概念。兩種陳述分別折射出不同的時空觀,也昭示出兩類不同的科學發展軌跡。

在中國科學思想上,時間和空間以及時空與物質運動之間是相互聯系、不可分離的,而更強調時間以及物質的生成與變化。例如老子的“道”,無所不在、無聲無形,而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周易》中則是“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傳·系辭下》)、“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易傳·系辭上》),等等。雖然它也力圖構造宇宙的整體模式,但它更側重于這個整體模式內部諸要素的整體關聯,更側重于整體功能和性質的變化。例如由五行構造的宇宙整體模式,其內部的要素是處在相生相克的往復變化當中的。例如,與這種側重于時間和在時間中展開的變化相聯系,中國古代科學形成了獨特的算法體系,這種算法體系正適合于康德所說的時間概念的展開以及時間表象所構成的運動。正所謂“夫算者,…… 稽群倫之聚散,考二氣之升降,推寒暑之迭運,步遠近之殊同”(《孫子算經》)是也。

與之相反,古希臘乃至整個西方的古典自然科學一直都離不開“空間”的座架。留基伯和德謨克里特承認“有”之外的“虛空”的存在,這個虛空猶如一個無限的容器,由“有”鑄造的無數的小塊(原子)在其中運動著。柏拉圖則認為,那些最初的物的規定性是在廣延中照幾何學的方式形成的。他甚至用五種正多面體構造他的宇宙體系。這樣,“柏拉圖在可理解的范型和可感覺的摹本之外又引入了一第三者,這就是‘普遍的容器’,他也把它叫做‘可展性質量’,或者又叫做一種‘永恒的基地’或空間”⑤。至于歐幾里德幾何學,正如波普所說:“不是建立在觀察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我們對空間關系的直覺之上。”⑥ 所以,有人說:“希臘人本質上是‘幾何學家’。”在近代,由畢達哥拉斯、柏拉圖開創的數理天文學或幾何天文學傳統,在哥白尼、開普勒等人那里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揚光大。“對于哥白尼來說,向新世界的轉變,只不過是在那時復興的柏拉圖主義的鼓舞下,把復雜的幾何迷宮在數學上簡化成為一個美麗、簡單、和諧的體系的結果。”⑦

總之,從人類認識能力深處的那些主要的、相對穩定的方面來把握歷史上不同科學思想的類型,是理解范式的基本前提。在這一點上,康德顯然要比庫恩深刻。庫恩的錯誤不在于提出“范式”,而在于對范式含義的背離。其緣由正在于背離了他所奉行的對科學史的考察的原則。因為庫恩自己說得很明白:“只有源于古希臘的文明所擁有的科學,才超出了最原始的發展階段。大部分的科學知識是歐洲最近四個世紀的產物。其他的地方和時間沒有出現過這種具有科學生產力的共同體。”⑧ 這樣,他就被他自己的“范式”一葉障目了,看不清西方科學以外的科學,也就同時離開了歷史主義的本義。

二、強范式與弱范式

定義寬泛的“范式”概念還帶來另一個問題,即消解范式本身。“同科學研究有關的任何東西都可以是范式的一部分或同范式有牽連。既然這樣廣泛地給范式下定義,那么斷定一個科學傳統是受范式支配的,就好像是同義語反復了,庫恩的一切豐富的歷史分析就成為不相干的了。”⑨特別是,庫恩在許多時候把“理論”等同于范式,這無疑就向人們表明,有多少理論便有多少范式;而這些理論又總是局限于西方的科學,因此范式的更迭不過是西方科學體系中一種理論代替另一種理論而已。然而這種觀點無法說明非西方科學給予西方科學的影響及變革。例如,中世紀阿拉伯科學文化對近代天文學和化學的良性刺激作用。

作為補救,拉卡托斯主張用“科學研究綱領”(scientificresearchprogrammes)來取代范式。因為,描述重大科學成就的單位不是孤立的理論和假說,而是一個研究綱領。一切科學研究綱領都在其“硬核”上有明顯的區別,圍繞著該硬核,依靠著研究綱領自身獨創性的闡明和韌性,不同的研究綱領形成了各自的保護帶。“正是這一輔助假說保護帶,必須在檢驗中首當其沖,調整、再調整、甚至全部被替換,以保衛因而硬化了的內核。”⑩ 這一切導致了進步問題的轉換,一個綱領取代另一個綱領便得到了“科學進步的合理性說明”。的確,拉卡托斯的“研究綱領”要比庫恩的“范式”更接近于真實科學歷史的描述,他也避免了庫恩范式中的非理性指責,在一定程度上達成了非連續性與連續性之間的妥協。但是,他的研究綱領中的硬核仍然是以重大理論為支撐的,他基本上仍然遵循著庫恩的理路。

夏佩爾則緊緊抓住庫恩范式轉換與科學進步的主要困難問題,指出指導科學研究的共同因素是由“范式”一詞的定義范圍來保證的,而不是由對實際案例作仔細的考察來保證的。那么,不同的范式是怎么確定的呢?在不同范式之間是依據什么來進行評判和選擇的呢?顯然,庫恩的“范式”和費耶阿本德的“高層背景理論”回答不了這些問題,也不能夠提供任何超理論的根據(獨立于理論的問題、標準、經驗等),以根據它來進行間接地比較或判斷那些理論。為此,夏佩爾主張在相對易逝的、進化的各個理論之間所應用的評判標準之上,再確立一個更高一層次的標準,這個標準可以說是評判應用型標準的標準,它是相對獨立的,也可以稱之為“理由”?穴reason?雪{11}。不過,夏佩爾在談到科學變革(包括理論、方法,規則、標準)時似乎走得太遠了,他不僅拋棄了“范式”,而且它的“理由”本身作為最高標準也是變動不居的,這就否定科學發展過程中的相對穩定性和類別的多樣性。在他看來,沒有任何可以稱得上是“本質”的東西,也沒有任何可以借鑒的基本原則和前提;他的“成功信念”也不過是經驗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混合物。因此,我們還需要在經驗與理論、歷史與邏輯之間尋求一種新的張力。

筆者主張吸納拉卡托斯和夏佩爾的部分觀點,將“硬核”概念用于“時間”和“空間”兩個基本純形式上。因為,由這兩個純粹形式出發可清晰地構筑出人類科學的兩大范式或范型,并給予這兩類純形式科學體系中的基本概念(范疇)、認知結構、表現形式(數學中的幾何與算學)、研究方法(規范與描述、證明的與可檢驗的)、思辯的與經驗以有效的、一致的理由的說明。例如,“實體”范疇,在亞里士多德那里是一種單純的理論,代表著屬性的一切可能的形式,也就是說,它是作為實在卻又是空的座架的概念。顯然它與空間形式相聯。在這個硬核周圍形成了拉卡托斯所說的保護帶。這樣,依靠兩類純形式可形成(從早期分離的意義上)兩大科學范式或科學研究綱領。我稱之為“強范式”,而庫恩原來意義上的范式則被稱為“弱范式”。毋庸置疑,強范式從科學認識論上說,它是一個“科學研究綱領”;從科學的合理性上說,它是一種“成功的信念”。這種綱領和信念為科學研究活動提供方法、規則、標準和解釋模式以及背景信息,并具有相對穩定性;它保證了某一主導類型的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與進化。

用這種觀點來衡量,邏輯經驗主義者并不像后來的歷史主義者所說的那樣一無是處,它們倒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以“時間”形式為主導的一類科學的某些特征及其方法論。在邏輯經驗主義者看來,科學哲學是一種“經驗科學知識論”(a theory of empitical scientific konwledge),它要提示的是科學知識和感覺經驗的邏輯關系:表明科學概念是由感覺經驗的事實構造出來的,科學理論是由某一些基本的經驗定律組成的。邏輯經驗主要的代表人物石里克指出,科學知識的基礎是直接經驗或經驗的事實,科學命題的最終確證必定是具有“這里、現在、藍色”這樣的形式的經驗,它們是一個人關于自己的經驗所作的“陳述”{12}。雖然波普爾并不同意邏輯經驗主義者關于經驗的支持程度所確立的對一個理論的確認程度(或邏輯概率)的觀點,但他也不否認經驗內容的多少是衡量科學進步的標準之一的觀點。他說:“凡是包含更大量的經驗信息或內容的理論,也即邏輯上更有力的理論,凡是具有更大的解釋力和預測力的理論,從而可以通過把所預測事實同觀察加以比較而經受更嚴格檢驗的理論,就更為可取。”{13}

我們看到,邏輯經驗主義者和波普爾對科學的劃界和科學知識體系結構的分析正是對以“時間”純形式為硬核的科學類型的概括,而這恰恰是中國、印度以及阿拉伯的科學往往所具有的那些特征。首先,上述國家和地區的科學特別是數學是以計算或算法為中心的,而算法恰恰是在時間向量中的展開,它的本質是綜合的、經驗的。其次,他們的科學是以觀察和綜合見長的。例如,中國古代物理學中的力學、聲學、光學思想等大都是觀察性(描述性)的陳述,甚至常采用修辭的、隱喻的手法。“但是描述性定義也可以在不太嚴格的意義上來理解,即不要求定義項與被定義項有相同的意思或內涵,而只要求它們有相同的外延或應用范圍。”{14} 這樣,命題雖然是描述性的,而其中仍然包含著豐富的經驗內容(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事物的某些屬性及其相互間的內在聯系。而且,這些由觀察陳述所構成的科學理論本身又是可以被檢驗和被證偽的。這種可檢驗性和證偽性當然源于經驗活動中的不斷調整和修正。事實上,中國傳統農學、物候學、地學、生物學、醫學等都是按這樣一種方式運作的,并在實踐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有著拉卡托斯所說的很好的“啟發力”,并保證時間范式的科學在歷史上的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居于領先地位。

當然,以“時間”為硬核的科學范式或綱領其內部也充滿著“弱范式”的競爭,并以此開展常規科學研究。例如,因觀察資料的積累而作更多的可檢驗性的探究;或者反過來,因理論方法的改進,對原有的經驗材料進行系統整理。只有當弱范式的工作不僅在量上而且在質上超出了強范式的可承受性、其硬核受到擠壓發生改變的時候,科學革命也就爆發了。在這個時期,原有的強范式處于斷層狀態,其概念體系和評價方法均發生改變。這種改變不只是某一假說和理論的改變,而是整個范式(綱領)的變形。因此,科學革命只能發生在強范式和強范式之間,而不可能發生在弱范式與弱范式之間。從科學史來看,庫恩所津津樂道的科學革命并沒有在哥白尼那里發生。因為哥白尼的工作不過是延續了畢達哥拉斯—柏拉圖的幾何宇宙論,他只是改變或簡化了托勒密的宇宙體系,也就是說,哥白尼體系與托勒密體系是同一個強范式中的弱范式與弱范式的競爭。倒是“第谷·布拉赫正是這場革新的第一位領導者,他之所以成為如此重要的人物,并非由于他的假說,而恰恰是由于他遺留給他的繼承者的那些所謂‘混亂’的觀察資料”{15}。確實,引發歐洲近代天文學革命的不是幾何宇宙論的如何精致和完善以及某種假說的提出,而恰恰是大量的觀察資料(觀察事實,特別是阿拉伯的)的涌入。在這一點上,庫恩強調是因為有了觀念的轉變,而不是觀察事實的增加,才導致了天文學革命。因為,在托勒密體系與哥白尼體系之間已經有了與理論不相符的觀察事實出現,但他們并未引起天文學體系的改變。但是筆者要強調的是這種觀察事實與中世紀中后期大量涌入的觀察事實有質的不同。我們知道,中世紀時期阿拉伯天文學家向西方貢獻了他們近千年的豐富而精確的觀察資料。他們不僅修改了古代學者的許多天文數據,而且根據這些修改了的數據又修正了托勒密的體系。例如,阿拉伯天文學家比魯尼(Biruni)曾大膽地否定托勒密的地心理論,提出了地球繞太陽旋轉的思想。所以,科學史家貝爾納說:“假使曾讓天文學中斷,那么,文藝復興時代的天文學家就不會現成享有留給他們的大約900年的觀察資料,而現代科學所依據的那些關鍵性的發現,或許要遲許久才作出,或竟始終作不出。”{16}可見,阿拉伯乃至整個東方科學對西方的科學產生多么大的沖擊!使得它們傳統范式中的硬核不得不發生嬗變。這種嬗變的結果使西方近代科學不再是唯理性主義的了,而是兼有了經驗的成分。

三、范式間的可通約性

那么,弱范式與強范式之間是怎樣相互影響呢?它們是經什么樣的方式進行影響的?或者說,科學的進步是怎樣通過范式的更迭而實現的呢?對這些問題庫恩以抽象的“范式”和“不可通約的”(incommensurability)概念,掩蓋了作為同一個傳統內科學活動之間的許多重要差異,也割斷了相繼的傳統之間的重要連續性。庫恩說:“科學革命中出現的新的常規科學傳統,與以前的傳統不僅在邏輯上不相容,而且實際上是不可通約的。”{17}以后,他又把這種不可通約上升到“文化本體論”(culturalontology)的高度:“造成溝通時共用概念卻不能共通的,與其說是信條不如說是文化。”{18}

庫恩范式的不可比、不可通約反映出他本人所持有的科學實在論{19}。在他看來,對于獨立于我們的認識而存在的世界,不同的共同體可以建構不同的抽象模式來提供不同的認識方式和實踐方式;因為不同的概念模式決定科學共同體所認知的世界對象,單純的經驗材料在它被概念化、圖式化之前是沒有認知意義的。在一個范式中,范式不僅接受了一定的概念模式或認知圖式,而且承諾了為這些模式或圖式進行辯護的標準;每個范式事實上必然地是為自己辯護的,范式辯護不可能是客觀的,而只能是主觀的。這樣,庫恩就否認了在范式選擇中有立足于客觀的根據作出合理的判斷的可能性。選擇一種范式如同皈依一種宗教。但是,庫恩的不可通約思想遭到了來自各個方面的批評,也不符合科學史實。

在邏輯經驗主義者看來,不同的理論之間可以有共同的經驗基礎。他們強調科學命題的經驗內容,認為科學的進步正是這種經驗積累的結果;科學雖然不能絕對地“符合”經驗事實,但可以無限地“逼近”經驗事實。在經驗及可檢驗性上,科學理論之間有著共同的目標。歷史主義學派的成員也有不同意庫恩這一偏激觀點的。如拉卡托斯就認為,如果一個競爭的研究綱領說明了其對手先前的成功,通過進一步表現出啟發力而勝過了其對手,便提供了這樣一個客觀的理由。而啟發力的標準就在于對“新穎事實”的解釋。他還強調,科學研究綱領所面臨的“反常”,并不表明這一研究綱領將要被拋棄或終止;通過問題的轉換,相互矛盾的研究綱領能夠得到合理而有效的說明。事實上,“科學史上有一些最重要的研究綱領是嫁接到與它們顯然相矛盾的舊綱領上的。例如,哥白尼天文學是‘嫁接’在亞里士多德物理學上的,玻爾的綱領是‘嫁接’在麥克斯韋的綱領上的”{20}。

作為對絕對的經驗主義與絕對的理性主義的協調,夏佩爾根本上反對不可通約理論。他認為在不同的兩類標準之間存在著合理的發展鏈條,科學的合理性標準是同發展著的科學內容一道“合理地演化”的。“科學與非科學之間——是科學的考慮與不是科學的考慮之間——的界限,就這樣成了科學探索所獲得的特征;它對于科學事業本身來說,不是天生的、本質的和確定的。”{21}例如,古代中國自然哲學的流變觀對西方近代原子論模型的沖擊;阿拉伯的煉丹術給予近代化學的影響;而牛頓的基督教神學考慮始終是其力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科學作為人類的一項探究活動,它有著既定的目標,圍繞這個目標,“只要有可能,就消除這類不同‘層次’(如果它們存在的話)以利于整體化的探討,使相互分離的層次‘內在化’,使各種觀點(方法、標準等)產生相互作用,在這種相互作用中,所有這些觀點都可以依據我們對自然的了解而予以修改或摒棄”{22}。從語言分析角度來看,夏佩爾認為,相對主義者的錯誤在于對傳統“意義”概念的理解發生了偏差。即認為意義是或應當是完全準確的(例如,可以用一組必要條件或充分條件的定義來表示),才能夠是在科學認識中有價值的。而事實上,我們選擇了某些特征作為對一類事物的定義名詞的意義,那么這個意義中所包含的特征便是名詞與所指之間的條件。事物只有符合這些特征才可能為名稱所指稱;而只有當理論中的名詞具有相同的意義時,它們才是談到相同的事物。而且,科學語言的意義是隨著人們的認識的深化或變化而改變的,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意義。這就從語言學角度論證了科學的發展的是受到科學內容決定的。

另一方面,來自歐洲大陸的解釋學傳統也在解構不可通約觀點。解釋學(Hermeneutics)的代表人物把人看作一種存在,是從作為本體的存在的角度來把握人與世界的關系的。而理解或解釋的媒介則是語言。例如,在維特根斯坦(主要是指后期的)那里,純粹的語言被假定為先驗的主體,具有世界構造作用的事態(state of affair)可以用語言的邏輯形式來描述——具體的人類主體總是已經就世界的結構達成一致。理解問題于是被限定在對事實信息的邏輯解釋上。當然,由于各民族、文化、宗教之間由于“生活形式”、“習慣”、“制度”的差異反映在“語言游戲”的基本觀念中,導致了先驗語言邏輯涵項的差異化和相對化,我們不可能以一種先驗語言的標準衡定另一種語言。但是,通過從語言的語義、語形向語用的過渡,我們能夠達致一種“深層結構”的轉換,在那里,語用的特征成為人類互動的生活形式的結果。這樣,在個體以及受到不同的文化、習俗和制度影響的共同體之間,溝通與理解就不再會有什么障礙了。依靠對自然的工具性干預來實現的由感官作出的活動的“世界介入”,也是主體間性溝通與理解的先天的前提條件。正如德國哲學家卡爾——奧托·阿佩爾所指出的,對意義的“統一的解釋”“是以自然研究者的某種語言上的‘一致性’以及依靠對自然的工具性干預來實現提問的可能性為基礎的”{23}。這就在康德的“知覺綜合”之外,獨立地開啟了一個經驗領域,并由此構成兩類先天性的互補關系。這就是“知識的身體先天性與意識先天性有著某種互補關系。換言之,知識之可能性的兩個條件在知識整體中必然相互補充,盡管在知識的實際生產中要么是身體先天性占了主導地位,要么是意識先天性占了主導地位:‘通過反思的知識’和‘通過介入的知識’是對立的兩極”{24}。這種對立和互補在解釋學上就是理解與說明的互補。阿佩爾坦陳:“在我看來,庫恩和維特根斯坦低估了各種‘范式’或‘語言游戲’之間的邏輯聯系——在自然科學的進步過程中,離心的、非介入的反思所具有的認知先天性把這種邏輯聯系包含在越來越全面的理論構成的形式中了。”{25}例如,在數學領域中,甚至構造主義和操作主義在意義水平上對柏拉圖主義的批判,也在某種程度上與在指號學分析的語用維度中的經驗意義批判匯聚在一起了。

注釋:

①⑧{17} [美]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金吾倫、胡和新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95、183頁。

②③④ [德]康德:《未來形而上學導論》,龐景仁譯,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第172、98、22頁。

⑤ [法]羅斑:《希臘思想和科學精神的起源》,陳修齋譯,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第266頁。

⑥{13} [英]卡爾·波普爾:《猜想與反駁》,傅季重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258、311頁。

⑦ [美]愛德文·阿瑟·伯特:《近代物理學的形而上學基礎》,徐向東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8頁。

⑨{12} 江天驥:《當代西方科學哲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111、24頁。

⑩{20} [英]伊·拉卡托斯:《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蘭征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67及236、78頁。

{11}{21}{22} [美]達德利·夏佩爾:《理由與求知》,諸平、周文彰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296、245、292頁。

{14} [美]卡爾·G·亨普爾;《自然科學的哲學》,張華夏等譯,三聯書店1987年版,第192頁。

{15} [美]赫伯特·巴特菲爾德:《近代科學的起源》,張麗萍等譯,華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552頁。

{16} [英]貝爾納:《歷史上的科學》,伍況甫譯,科學出版社1959年版,第165頁。

{18} T.S.Kuhn. Afterwords,Paul Horwich edi. World Changes,MIT.1993.

{19} 王書明、萬丹:《從科學哲學走向科學文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頁。

{23}{24}{25} [德]卡爾—奧托·阿佩爾:《哲學的改造》,孫周興、陸興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54、57、55頁。

(責任編輯 陳金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成人|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免费可以看的无遮挡av无码|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国内精品视频区在线2021| 99色亚洲国产精品11p| 99精品这里只有精品高清视频| 中文字幕佐山爱一区二区免费| 无码aaa视频| 91在线高清视频| 国产亚洲日韩av在线| 91亚洲精品第一| 青青久视频| 午夜视频www|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 国产网站在线看| 久久性视频| 天堂va亚洲va欧美va国产| 国产性爱网站|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日韩高清欧美| 欧洲av毛片| 综合亚洲网|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高清不卡毛片|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欧美亚洲国产视频| 天堂亚洲网| 免费在线一区| 中文字幕在线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99精品视频在线|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国产91线观看| 亚洲香蕉伊综合在人在线|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不卡国产视频第一页|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一区午夜福利在线|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91成人免费观看|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欧美精品影院|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网站18禁|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久久综合色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亚洲AV电影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av色站网站| 亚洲资源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99爱视频精品免视看| 午夜欧美理论2019理论| 亚洲国产综合第一精品小说|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在线播放国产99re| 视频二区国产精品职场同事|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国产99热|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网在线视频| 亚洲视频二| 动漫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伊人久久婷婷|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