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知識分子“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覺醒

2007-12-31 00:00:00劉開云
江漢論壇 2007年10期

摘要:130年前(1877年12月3日),王國維降生于浙江海寧。80年前的端午節前夕(1927年農歷5月初3),身為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教授的王國維先生縱身投入頤和園昆明湖,追隨屈原而去,一顆璀璨耀[的學術巨星就這樣隕落了。兩年后(1929年),學術巨擘陳寅恪先生撰寫祭奠碑文,盛贊其“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言而喻,“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乃是那個時代王國維、陳寅恪、蔡元培、胡適、魯迅等先生所崇尚和踐履的學術精神,亦是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共同心聲。

關鍵詞:國學;國學大師;儒家文化;王國維

中圖分類號:K2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07)10-0092-04

在近一個世紀的學人中,王國維先生是當之無愧的國學大師之一。時間如梭,光陰似箭,當我們驀然回首,已是一代學術巨擘、清華大學國學院教授王國維先生誕辰130周年(1877-2007),他的辭世業已80周年(1927-2007),然而,他的學術和人格所折射出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至今仍然在綻放異彩。在2006年上半年“十大國學大師”評選活動中,其得票名列榜首,可見王國維這座豐碑在人們心目中仍具有不朽的地位。

一、王國維與“國學研究熱”

近些年來,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又興起了一陣“國學熱”或“國學研究熱”。一些國學專家、國學迷們,或撰寫文章,或開講座,或辦網站,大家忙得不亦樂乎。既然要弘揚國學,自然必須又要抬出孔老夫子,或搬出孟老夫子;也自然少不了要將一度束之高閣的三綱五常、四書五經等經典清點出來。據說,在歷史的指針指向21世紀的今天,還有人辦起私塾、國學院或研究風水學(前些年則是研究氣功學)等,有的博士生導師甚至要求他的(并非文史哲專業的)博士生必須熟讀四書五經等等。

那么,何謂國學?據說,“國學”一說產生于20世紀初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又據說,它的定義有許多種,有人說它是先秦至清末的中國文化;有人把它定義為儒、道、釋;有人稱它即是儒學或儒家文化等。到目前為止,仍莫衷一是,沒有定論。從目前各種國學研究的文章來看,國學似乎就是與西學對應甚至對立的東西——本國固有的學問或學說。難怪有人說,[下研究國學,弘揚國學,“國學熱”的興起,是文化保守主義在古老中國土地上的又一“勝利成果”之一,也是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多元化的“奇特表現”之一。然而,近來人們圍繞國學研究問題,出現了許多的爭論,既給人啟迪,也令人困惑,甚至令人尷尬。

2006年上半年,百度與國學網和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聯合主辦、中國臺灣網協辦“是誰,撐起了民族的脊梁?”——“我心目中的國學大師”評選活動,通過投票評選的方式,選出全球華人心目中最具影響力的“十位國學大師”。此次活動候選大師選擇范圍為1900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期間辭世的學人。經過上百萬的投票,最受網友推崇的10名國學大師已經產生,從50位候選人中選出的“十大國學大師”按得票高低分別是:王國維、錢鐘書、胡適、魯迅、梁啟超、蔡元培、章太炎、陳寅恪、郭沫若、馮友蘭。

以上10位國學大師,個個對所謂國學熟門熟路,如數家珍,謂之大師當之無愧。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是當年清華大學國學院“三巨頭”,錢鐘書則是清華學子后并任教清華,馮友蘭亦曾在清華執教。蔡元培、胡適則是北京大學的校長,陳寅恪亦曾在北大兼課,魯迅、馮友蘭、錢鐘書則在北大任教過。附帶指出,10位國學大師中,有4位是浙江籍學者,王國維是浙江海寧人,蔡元培、魯迅是浙江紹興人,章太炎是浙江余杭人。而胡適祖籍安徽績溪,但出生于上海(原屬松江府轄區);陳寅恪(祖籍江西修水,生于湖南長沙)15歲時在上海吳淞復旦公學就讀;馮友蘭(河南唐河人)17歲入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預科班學習。而錢鐘書是江蘇無錫人,梁啟超則是廣東新會人。也就是說,10位國學大師的地理分布,其中有9位與東南沿海有緣,他們或是江浙人,或是廣東人,唯有郭沫若是四川樂山人,他們幾乎都曾在當年開放的前沿——上海讀書或工作過。

而10位國學大師,均有留洋的經歷,或留學歐美,或留學日本,可謂學貫中西,博古通今。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對儒家文化,有深刻的認識,但似乎對新的文化,對西方文化更有興趣,否則,他們不會漂洋過海,到異國他鄉去求學。他們當中,大多是新文化運動的參與者,且有的是主帥。而新文化運動所沖擊、蕩滌的主要對象,無疑是封建的、傳統文化中的陳舊、保守和腐朽的東西,而首當其沖的是儒學中的東西,是儒家傳統文化的某些核心價值理念、理論架構,當時的口號就是“打倒孔家店”。蔡元培明確提出廢止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宗旨;胡適、魯迅對儒家傳統文化的批判最為激烈;而章太炎也對袁世凱“定孔教為國教”提出反對。總之,歐風美雨,西學東漸,離經叛道,民智洞開,中西合璧,博古通今,學貫中西,博采眾長,乃是他們所處的大的文化背景,也是他們成長、成才、成為大師的必由之路。故,千萬不能將“國學大師”定位為研究“本國固有的學問或學說”的文化保守主義者。也千萬不能將國學、儒學作為抵制西學、抵制現代科學、抵制“全球化”的借口或盾牌。

一代學術巨擘王國維先生,乃是一顆璀璨耀[的學術巨星。在王國維先生誕辰130周年、辭世80周年前夕,迎來了他名列“10大國學大師”之首的定位,這或許給人增添了幾分欣慰,但也給人勾起了幾分傷感。它不免會將人們的視野推到上個世紀20年代的往事:公元1927年6月2日(民國16年),農歷5月初3,離屈原投江的祭日5月初5相差兩天,而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教授王國維先生縱身投入頤和園昆明湖,追隨屈原而去,一顆璀璨耀[的學術巨星就這樣隕落了。這位滿腹經綸,才華橫溢的學術巨擘,這一年剛滿50歲。在人們從他身上找到的遺書中,有這樣的句子:“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译m無財產分文遺汝等,然茍謹慎勤儉,亦必不至餓死也?!雹?王國維先生的死因,雖然是個謎,但其巨大的學術思想貢獻,卻是世人所公認的。

王國維先生辭世兩年后,他的清華同事、好友、另一位學術巨擘陳寅恪先生為他寫下了如下碑文:“海寧王靜安先生自沉后二年,清華研究院同仁咸懷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僉曰,宜銘之貞珉,以昭示于無竟。因以刻石之詞命寅恪,數辭不獲已,謹舉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詞曰: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呼!樹茲石于講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節,訴真宰之茫茫。來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彰。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p>

王國維先生的一生,是短暫而輝煌的一生。從1877年出生到1927年辭世,在他生活的50年間,跨越了兩個世紀(19-20世紀),歷經了光緒、宣統二帝,橫跨清朝和民國,歷經了辛亥革命、袁世凱復辟、溥儀小朝廷、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等重大社會變革。他學貫中西,才華橫溢,曾任溥儀的“南書房行走”,官至五品;也曾是清華研究院“四大導師”之一,并被尊為“中國現代學術奠基人”。

二、視死如歸:中國知識分子無聲的吶喊

今天的國學研究熱,“國學大師”評選,引起了人們對王國維、錢鐘書、胡適、魯迅、梁啟超、蔡元培、章太炎、陳寅恪、郭沫若、馮友蘭等人的再度關注,又何嘗不是一件饒有趣味的事呢?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下,一些國學專家,為論證國學的重要地位,竟對新文化運動大加貶低和指責,認為今天的國人國學知識欠缺,甚至認為如今的言而無信、踐踏文明、道德淪喪以及各種腐敗現象盛行,追根溯源都是新文化運動惹的禍。但殊不知,若不是經過那場新文化運動的啟蒙和洗禮,國人恐怕還留著長辮見了皇帝喊萬歲、見了官爺就下跪咧!

王國維先生自沉于昆明湖,令人痛惜,令人困惑,他的死再一次給中國知識界留下深深的顫栗和無限的遺憾,也留下了難解之謎。80年過去了,其死因似乎至今仍然是謎。作為一代學術大師,年方50,正值盛年,卻決意不再留戀人生,投湖自盡,這無論在當時還是在當今,都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勿庸置疑,“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這是對王國維先生的學術思想和人格氣節的真實寫照,也是當年中國知識分子的吶喊。而它折射出的一種學術良知和學術勇氣,實在令今天某些知識分子或一味復古的國學專家們汗顏。

陳寅恪先生祭文中的“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乃是對王國維先生心境的一種客觀描述。而王國維先生遺書中的“五十之年,只欠一死”,則似乎把沉重的死字看得非常輕松,給人以大義凜然、視死如歸之感。其實,死神雖然令人顫栗,但對于無畏者,心灰者而言,死乃是一種解脫,乃是一種歸宿。借用毛澤東引用過的司馬遷的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王國維先生之死,雖是自殺,雖不轟轟烈烈,系非正常死亡,但亦當屬“重于泰山”者。

著名學者李國文先生通過長期研究,撰寫出《中國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一書,書中描寫了從西漢的司馬遷到民國的王國維共39位中國文人或知識分子的非正常死亡死因,書中情節悲壯、凄涼,令人痛心,令人深思。遺憾的是,該書沒有寫屈原之死,但在“王國維之死”一文中,作者稱屈原是“在中國全部非正常死亡的文人中間,大概算得上是自殺排行榜上的第一名”②。屈原與王國維,一個投江,一個投湖;一個在公元前約278年5月初5,一個在公元1927年5月初3,相隔約2205個端午節,跨越時空,譜寫了古今中國文壇的兩大悲劇。李國文先生為何沒有往后寫?不得而知。從王國維之后,究竟有多少中國文人非正常死亡?也就無人知曉。而僅就大文豪老舍先生“文革”中不堪受辱而投湖自盡而言,其影響與屈原、王國維投江、投湖一樣,實在令中國知識分子痛惜和震驚。

陳寅恪先生在紀念王國維先生碑文中所題寫的擲地有聲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0個字,乃是王國維、陳寅恪、蔡元培、胡適、魯迅等先生所倡導和踐履的學術精神,亦是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共同心聲!面對這幾乎封存了近百年的碑文,實在令今天的中國知識分子尷尬、無奈和汗顏。中國學術凈土屢屢受到權力和金錢腐蝕,這似乎是一個通病。如果說,根據世界發達國家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的歷程,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中國農民守望的黃土被城市化、工業化蠶食,乃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歷史的進步;那么,中國知識分子守望的學術凈土被權力和金錢腐蝕,乃是歷史的悲哀。就這一點而言,中國的知識分子較之中國的農民更為可憐、可悲!

在我們這個向來有不屈不撓精神的民族,雖盛產專制和奴才,在文人或知識分子之中,亦雖有許多人“缺鈣”甚至缺德,但仍不乏有許多思想不羈的“硬骨頭”。不是像屈原被逼無路而投江自殺;就是像那500余位不知姓名的文人或知識分子凜然就義,被秦始皇殘忍地活埋;或像司馬遷受宮刑、孫臏受臏刑;或者像嵇康“輕肆直言”而被司馬昭處死。而嵇康被殺的罪名,乃是“非湯武而薄周孔”。令人欽佩的是,嵇康在法場臨刑前,仍神色安然地撫拔琴弦,彈奏一曲《廣陵散》,皇都城里“太學生三千人請以為師,弗許”。嵇康從容就義,從此,這《廣陵散》“于今絕矣!”成為了千古絕響!10位國學大師之中,梁啟超、蔡元培、胡適、魯迅、章太炎、陳寅恪等,都是鼎鼎大名的“硬骨頭”。王國維雖然一生保持著傳統文人“溫、良、恭、儉、讓”的德行操守,但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終于爆發出骨子里積淀或固有的骨氣、勇氣,縱身一躍,到達了他與屈原神交已久的另一個世界。而一貫主張“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陳寅恪也不例外,受到了沖擊。但他(她)們堪稱中國知識分子的脊梁,堪稱中華民族的脊梁!

中國文人或知識分子的脊梁,就是如此癡情,他們對文化、藝術、科學、真理的執著追求,已升華為人文精神,甚至表現為強烈的憂患意識。如像屈原、王國維、老舍這三位中國的大文豪,悲劇性的歷史人物,皆因憂國憂民,憂心忡忡,直至憂心如焚,而投江、投湖自盡,將他們的思想和靈魂化作清水,去滋潤那片心靈的凈土。這些先賢不惜用寶貴的生命去譜寫一曲曲悲歌,希冀能給世人以警示。其用心良苦,可歌可泣,可敬可佩。然而,歷史告訴我們:從根本上講,創造良好、寬松的學術環境,才是最好的“諾亞方舟”。否則,誰也不能逃避遭受“滔天洪水”的厄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三、王國維學術精神的現代意蘊

研究國學也好,“整理國故”也罷;評選“國學大師”也好,重建國學研究院所也罷,無非是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但必須清醒地看到:并非所有的國學、儒學都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不言而喻的。而無論“國學”還是“西學”,對其“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都是欠妥的,欠科學的。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挖掘人文精神固然重要,而呼喚科學精神則似乎更為迫切。從“為什么近代科學沒有發生在中國”這一著名的“李約瑟難題”,便可看出缺乏科學精神,崇尚學而優則仕、官本位的嚴重后果③。遺憾的是,在中國,近百年來,“科玄之爭”卻曠日持久。其實,所謂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無論對于個人還是社會系統,本屬一枚硬幣的兩個側面,它們是不可割裂的。而必須正視的現實和學術事實是: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提出,國學與西學的提出,玄學與科學的提出,究其起因、前提或文化背景,乃是囿于歐風美雨,西學東漸,抑或對外開放(從被動到主動)。用魯迅先生的話來講,是由“送來”到“拿來”。因而,對于中國的知識分子而言,培植科學精神、理性精神尤其顯得突出,且任重而道遠。

必須看到,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傳統文化的核心理論架構、價值理念,長期幽靈似的環繞在人們的腦海。中國的文人或知識分子,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傳統文化背景下,不獨立、不自由地生活了幾千年。是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給人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新的制度、全新的文化,使國人尤其是文人或知識分子心花怒放,一些才華橫溢的人,才有機會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如魚得水,大顯身手。王國維、錢鐘書、胡適、魯迅、梁啟超、蔡元培、章太炎、陳寅恪、郭沫若、馮友蘭等10大國學大師,就大多出生在或活躍在那個激動人心的歲月。“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乃是那個年代的閃閃發光的精神。而陳寅恪先生在紀念王國維先生的碑文中所寫的“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彰。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這不僅僅是對王國維先生的永遠的祭奠,也是對那一代知識分子的永遠的祭奠!

一個民族,其科學精神、理性精神、批判精神和反思精神的傳統,共同構成了創新精神。而創新乃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世界文明的一種共同價值理念??梢哉f,科學理性精神、“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一種普世性的價值觀。又如蔡元培先生提倡學術自由,科學民主,主張“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胡適先生提出“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魯迅先生提出的“個體尊嚴”、“獨立思考”、“拿來主義”(學習西方文化)等,而這些東西正是儒學傳統思維模式中所欠缺的。當然,使科學理性精神、“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賴以存在并茁壯成長、開花結果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制度環境的創造,更是不可或缺的。從屈原、嵇康到王國維、老舍等,中國文人或知識分子對于“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訴求,乃是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為代價的。

如像中國農民世世代代守望著一片古老的賴以生存的黃土一樣,中國知識分子一直在守望著一片學術凈土。這片學術凈土,是希冀不受權力和金錢腐蝕的思想園地,精神家園。問題是,中國的農民,囿于城市化、工業化的擴展,其棲息地日漸縮小。這或許是所謂現代化的必然結果。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土地這種稀缺資源,作為農民賴以生存的唯一保障或手段,它的失去或減少,迫使原來的農民及其子孫離鄉背井,流入城市,無奈地卷入城市化、工業化的浪潮。盡管當前中國的“三農”問題令人憂慮,但農民進城務工謀生,這或許是歷史的進步。然而,中國知識分子守望的一片學術凈土一旦受權力和金錢腐蝕,則似乎是歷史的倒退,更與現代化、全球化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在“全民皆商”的今天,令人遺憾和痛心的是,中國知識分子守望的學術凈土已每況愈下,幾乎無處不被權力和金錢腐蝕。是誰在褻瀆學術、糟蹋學術、敗壞學術?凈土不凈,焉能不?。恐袊膶W術腐敗與官場腐敗一樣,似乎已成為民眾怨聲載道的社會公害。顯然,若將當前普遍存在的學術腐敗現象,歸咎于學者或知識分子中的某些敗類的道德操守問題,恐怕過于簡單。必須指出,學術精神的淪喪令人憂慮,而呼喚學術良知、學術道德的回歸,呼喚現代科學理性精神的覺醒,有賴于塑造良好的、凈化的學術環境和土壤,并且也有賴于整個社會的環境和土壤的凈化。而營造人人具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學術環境和土壤,乃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百年夢想。

2000多年前,古希臘人就把“認識你自己”作為銘文刻在阿波羅神廟的門柱上。據載,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最愛引用“認識你自己”這句格言開導、教育別人。蘇格拉底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與他的學生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并稱“希臘三賢”。而亞里士多德這位徒子徒孫有一句名言:“我受我師,但我更愛真理”。此言若在中國儒家弟子的“門規”中,顯然是“口出狂言”,甚至會被扣上“欺師滅祖”的帽子而被清理門戶,逐出師門。而17世紀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笛卡爾則說:“我思故我在”。科學巨匠牛頓則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科學不信奉權威,更不信仰上帝。18世紀法國百科全書派學者、哲學家、文學家狄德羅說道:“如果你想讓我相信上帝,你得讓我觸到他”。18-19世紀法國數學家、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拉普拉斯在對拿破侖問他為何在其《論天體力學》中不提到世界創造主的名字時回答道:“陛下,我不需要這種假說。”可見,理性思想、獨立自由的傳統在西方文化中是多么源遠流長。顯然,西方文化或西方文明中,科學理性精神似一種永生的血液或不滅的火種,在世界科學史、文明史中源源不斷地流淌著、傳遞著。這就像中國幾千年“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人生依附傳統源遠流長一樣,它似乎凝結成了一種文化基因。

就學術本身而言,值得歷代中國文人或知識分子深刻反思的是:儒家弟子似乎總是世世代代一個樣:永遠匍匐在孔子、孟子的腳下,無止境地對儒學經典作詮釋、注解。比如,中國幾千年農耕社會遺留的帶著儒家傳統文化胎記的封閉式、內省型、大一統的思維模式,“六經注我”、“我注六經”、“述而不作”的治學方法,“祖宗之法不可變”的處事理念,形成了一道無形的屏障,它與現代科技創新所要求的開放的理性思維,求異、求新等科學探索精神是不太相適應的。歷史地、客觀地看,孔子所處的時代,其科學觀、價值觀,許多東西已與現代科學技術、與市場經濟相去甚遠,甚至是格格不入的。時代在進步,實踐在發展,拘泥于刻舟求劍的思維模式當然是找不著那一把寶劍的??茖W巨匠牛頓的成功,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中國的學者有誰敢“站在孔子的肩膀上”?

不難發現,西方學者似乎普遍具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如牛頓、愛因斯坦等,恰恰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創造的。這種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耐人尋味。而這些問題,既令人困擾,也令人深思?;仨斈辏袊冗M的知識分子曾高呼“打倒孔家店”、“科學救國”。饒有趣味的是:如今,中國的知識分子卻一方面傳承久違了的尊孔之道,另一方面,仍一如既往地力主“科教興國”。可見,科學精神是一種跨越時空,超越意識形態的普世價值觀。而當年王國維、陳寅恪、蔡元培、胡適、魯迅等先生崇尚并踐履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乃是充滿科學精神的一種全新的價值理念。

四、結語

總之,從孔子到王國維,依稀凸現出跨越時空的學術分野,凸現出中國傳統文化走向現代的拐點?;仨愐∠壬诩o念王國維先生的碑文中提出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雖歷經滄桑,但仍似一束不滅的火種,使眾多在漫漫學術追求的茫茫學海中夜行的人們依稀看到它的光芒。這是學術理性之光,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心靈之光!屈指算來,一代學術巨擘王國維先生誕辰已130周年,他離開我們也整整80年了。雖斗轉星移,歲月如梭,但他所執著追求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與日月同輝,與河山共存。他所代表的是中國知識分子的脊梁,即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不為五斗米折腰,甚至“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在紀念王國維先生誕辰130周年暨辭世80周年之際,重溫和解讀王國維等先生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學術論著及其崇尚并踐履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冷靜、客觀、理性地反思一些儒學傳統思維模式的局限性,對于踐履現代科學理念,構筑創新思維模式,建設創新型國家,都是大有裨益的。這或許也是對王國維先生最好的紀念吧。最后,借用陳寅恪先生祭文中的那句閃光的詞語作為本文的結語:王國維先生“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朽!中國知識分子“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永存!

注釋:

①② 李國文:《中國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37、344頁。

③ 趙建軍:《從科學文化傳統看中國人何以與諾貝爾獎無緣》,《書摘》2004年第6期。

(責任編輯 陳金清)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女人在线|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www.日韩三级| 色婷婷在线播放|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日本免费高清一区|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国产欧美高清|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福利|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不卡|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国产女人|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国产喷水视频| 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欧美一级一级做性视频| 国产69精品久久| 中文字幕在线看|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2| 精品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久久中文字幕av不卡一区二区| 亚洲成人www|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国产精品护士|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网站|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视频免费| 毛片网站在线看|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在线不卡视频| 69av免费视频| 午夜丁香婷婷| 在线免费观看AV|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亚洲综合第一区|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欧洲极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丰满大乳无码免费播放|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丝袜亚洲综合|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亚洲性影院|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在线|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她的性爱视频|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中文字幕自拍偷拍|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精品| 色成人综合| 国产色婷婷| 亚洲一道AV无码午夜福利| 无码AV日韩一二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AV网站中文|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日本黄色a视频| 丝袜高跟美脚国产1区|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99| 亚洲婷婷丁香| 国产91高跟丝袜| 欧美日本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