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象征手法被廣泛地用在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中。愛爾蘭現代主義作家喬伊斯在其“發展小說”《青年藝術家的畫像》中大量運用這一藝術表現手法,取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在這部小說中,主人公的姓具有神話象征意義,名具有宗教象征意義;靜態和動態形象也具有象征意義;某種顏色、水及某些地方也被賦予了象征意義。喬伊斯運用象征手法,表現主人公史蒂芬試圖擺脫周圍的壓迫,追求自我,找到人生奮斗目標各個不同階段的內心沖突,生動地再現了人物的痛苦、覺醒、叛逆和作出人生重大抉擇的復雜心路歷程。
關鍵詞:象征手法;主題;宗教象征;靜態和動態形象
中圖分類號:I1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07)10-0118-03
“象征”(symbol)一詞來自希臘語symbolon,意為“標志”、“象征”、“符號”。《新牛津英語詞典》的釋義是:“象征是表示另一事物的東西,尤其是物質的東西代表抽象的東西。”象征可以是描述性的、抽象的、圖象性的或感性的。無論是哪一種,象征物和其定義之間都存在著相關性和聯想性。這種象征物的意義大于其本身,它不僅能象征客觀存在的東西,而且能展示隱匿在作者內心深處的心靈隱秘和理念,“表現一種心靈狀態”①,乃至暗示整部文學作品的主題。象征作為一種修辭手法和藝術表現手法被廣泛運用于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中。霍爾曼把文學象征大致分成兩類:一類是其本身含有普遍的聯想意義,如流水象征時間和永恒,旅行象征人生,這類象征被廣泛運用于世界文學作品中;另一類則不是從其本身固有的特征中,而是從其在某一作品里的運用中獲得聯想或象征意義,如海明威的小說《永別了,武器》中的雨象征死亡②。第二類象征需要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得到詮釋。這兩類象征作為藝術表現手法被眾多現代主義作家用于作品中,其修辭效果委婉含蓄、意蘊深邃,引發人們聯想,并感受其深刻含義。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就是其中之一。他在作品中大量運用象征手法,既運用廣為人知的普通象征,又運用只有在作品中才能得到詮釋的特別象征。他的早期意識流作品《青年藝術家的畫像》?穴以下簡稱《畫像》?雪中,就有許多具有特別象征意義的事物或名稱。“在他的這部自傳體小說中,他更加大膽地運用象征主義資源”③。只有準確解析這些象征物的意義,才能領會這部作品的深刻寓意,欣賞其藝術效果。
一、《畫像》主人公姓名的象征意義
《畫像》是喬伊斯嘗試運用現代主義手法創作的一部“發展小說”。較之傳統的“發展小說”,這部小說在創作方法上表現出了大膽的創新。喬伊斯除了運用傳統小說中通常會用到的現實主義手法外,還較多地運用了現代主義的意識流技巧、象征手法,來表現主人公試圖擺脫來自家庭、社會和宗教的壓迫,追求自我,找到人生的奮斗目標,遠走高飛去當一名藝術家的各個不同階段的內心沖突和復雜的心路歷程。作者在作品中用到的一個特別象征手法,就是引用神話傳說的特定含義來揭示作品的主題。首先,小說主人公的姓含有神話象征意義。主人公姓迪達勒斯,名史蒂芬,其中的姓氏迪達勒斯(Dedalus)來自希臘神話中的一位能工巧匠代達羅斯(Daedalus)。代達羅斯從雅典來到克里特島,為克里特國王米諾斯(Minos)建造了一座迷宮。米諾斯將人身牛頭怪獸米諾陶(Minotaur)囚禁在迷宮里。根據希臘神話傳說,米諾陶是米諾斯的王后帕西法厄同白牛生的。米諾斯曾拒絕將海神波賽冬送給他作祭祀的白牛作祭品。波賽冬為了懲罰米諾斯,就使他的妻子帕西法厄貪戀白牛。帕西法厄就請求代達羅斯為她做一頭空心木頭母牛。她在木頭母牛里同白牛歡娛,結果生下了怪物米諾陶。“為了掩蓋恥辱,國王將這樁聯姻的后代藏在由代達羅斯建造的迷宮里”④。后來,米諾斯發現代達羅斯曾為帕西法厄造了木頭母牛,作為懲罰,將他囚禁在他自己建造的迷宮里,并堵死了出入克里特島的一切通道。代達羅斯為自己做了一對翅膀,飛越大海,逃出了迷宮。這一希臘神話生動地表現了代達羅斯這位古代藝術家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創造獲得自由的經過。喬伊斯賦予主人公史蒂芬這一神話人物的姓,意在表現主人公與這位古代偉大的工匠之間有著相似的命運和經歷。“喬伊斯用這個神話象征一位藝術家遠走高飛、流亡國外的經歷”。的確,史蒂芬生活在淪為英國殖民地的愛爾蘭,來自家庭、社會、宗教、民族的多重壓迫使他深陷“迷宮”,阻止他實現自己的夢想,成為一名藝術家。他經過努力抗爭,終于擺脫了這些束縛,飛出禁閉他的樊籠,遠走高飛,離開祖國去歐洲大陸追求自己的事業,獲得藝術創造的自由。作者用這樣一個神話故事來象征主人公的經歷,以及“一種創造精神”。這一神話故事的引用以其象征方式揭示了整部作品的全部沖突和基本主題。
而主人公的名字史蒂芬(Stephen),則具有宗教象征意義。這一人名讓人聯想起宗教人物圣·史蒂芬(Saint Stephen)。圣·史蒂芬是早期耶路撒冷基督會執事。他忠于職守,熱心傳道。在猶太教公會辯述原始基督教義時,猶太教徒一擁而上,把他推到城外,用亂石將他砸死。于是,圣·史蒂芬成為基督教第一個殉教士。喬伊斯用他來象征小說中的史蒂芬。“史蒂芬把自己看成是殉道的藝術家,是不被愛爾蘭人理解的犧牲品”⑤。史蒂芬從小就接受宗教教育,受宗教的影響,他的老師和父母都希望他接受神職。可他不顧周圍人的反對,不斷抗爭,毅然走上了崎嶇的文學藝術的道路。他的這一行為不被人們理解。當然,他像他的同名人一樣,也會成為一個圣人,一個文學史上的圣人。
《畫像》是一本自傳體小說,小說中史蒂芬經歷過的事情,喬伊斯幾乎都經歷過。史蒂芬就是喬伊斯,在經歷失敗后,終于成為流芳百世的文學巨匠。喬伊斯自1904年與諾拉離開愛爾蘭,開始了長達40年的海外創作生涯。但他的文學創作生涯歷經坎坷,每部作品的出版都異常艱難。《都柏林人》的出版一波三折,先后輾轉于22位出版商之間,后來總算有人接受,但又壓了8年才出版。《畫像》也前后有5家出版商拒絕出版,好不容易找到了出版商,卻先后有7個印刷商拒絕為這本書排版。后幸得有美國詩人龐德推薦,才于1914年2月開始以連載的方式發表,直到1916年才出版。他的意識流長篇巨著《尤利西斯》因某種原因,未能在英語國家出版,直到1922年作者40歲生日那天,才得以在法國正式出版。直到1938年,此書才被允許進入美國書店。然而,就是這本書,在1998年美國蘭登書屋“現代叢書”編輯委員會評選出的20世紀百本最佳英語小說中名列榜首,大放異彩。喬伊斯那高超的現代主義創作手法使他流芳百世,成為世界文壇圣人。作者在主人公的名字中,把身份完全不同的兩種人糅合在一起,一個是無宗教信仰的能工巧匠(流亡者),一個是殉教的基督徒(受難者),這“構成一種非常神秘的異國情調”。主人公姓名中的兩個部分都包含著深刻的寓意,象征著主人公(即作者)的開創精神和通往文學圣殿的艱辛之旅。
二、靜態和動態形象的象征意義
除了主人公姓名的象征意義外,喬伊斯在《畫像》中還運用具體的靜態和動態形象,來暗示史蒂芬精神世界兩個不同的方面,前者象征阻止史蒂芬成長和發展的社會癱瘓和腐朽的道德觀念,后者則象征著史蒂芬意識的覺醒以及擺脫枷鎖去完成人生的神圣使命的命運。這兩組形象一起揭示了一個青年為實現人生目標而不斷同命運抗爭的艱難經歷。
那些具有象征意義的靜態形象是由“街道”與“噪音”構成的,它們對史蒂芬的成長起著阻礙作用。每當史蒂芬心情沮喪的時候,他常常在外部世界的街道上穿行,都柏林街道通常是骯臟而狹窄的,他的所見所聞對他的成長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且看《畫像》的一處描寫:
他已經走進了一個由許多狹窄而骯臟的街道組成的迷宮之中。從骯臟的弄堂里他聽到一陣陣粗野的狂歡聲、雜亂的爭吵聲和醉漢唱出的拖長的歌聲。他向前走著,毫不感到畏懼,心里想著不知他是否走到猶太人區域來了。身穿色彩鮮艷的長袍的婦女和姑娘們在街頭走過,她們走家串戶,看起來悠閑自在,香水味撲鼻。他忽然止不住渾身發抖,[前也變得一片模糊了。⑥
他在那狹窄、骯臟、燈光暗淡的街道上的所見所聞,對他來說充滿了誘惑。他禁不住這些誘惑,以致失去理性,投入妓女的懷抱,有了失去童貞的一夜情。然而,就是這暫時的精神安慰給他日后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精神恐懼和自責,無休止地在教堂懺悔才使他心靈得以寬慰。
具有象征意義的另一個靜態形象是“噪音”,它象征著舊的價值和道德觀念。它不僅使他身心疲憊,而且阻礙他心理的健康發展。這些聲音從他兒童時代到長大成人一直伴隨著他。正如帕特里克·帕林德(Patrick Parrinder)所言:“史蒂芬的整個成長過程可以用不斷變化的聲音來代替,在這一過程中,文字、聲音進入他的意識,用記憶來慢慢吸收,然后發出情緒激動的表白,其中最簡單的形式就是吶喊。”⑦ 這些來自父母、教堂甚至社會的聲音一直纏繞著他,令他惴惴不安。父親的聲音在小說的開頭就起著重要作用,令他厭煩;母親的聲音隨著故事的展開越來越大,阻止他放棄當牧師的圣職。另外,神父們的說教更令史蒂芬煩躁不安。書中長達30頁的牧師連續布道的聲音不斷地在他耳邊響起。由于自己的失足,這些布道更使他惶恐不安。他開始篤信宗教,尋求解脫,一度準備放棄對藝術的追求。
同這些具有象征意義的靜態形象形成對比,作者運用由“大海”與“飛鳥”構成的動態形象來象征史蒂芬意識的覺醒,以及他擺脫周圍環境去追求自己的理想,離開祖國去歐洲大陸成為藝術家的命運。正如大衛·西德?穴David Seed?雪所言:“小說中具有聯想意義的動態形象反映了史蒂芬心理發展結構。”的確,大海在這部小說中不再用來表示自然景觀,而是用來象征主人公覺醒后獲得了精神上的自由,知道了什么是人生的使命。在第四章的結尾處,史蒂芬在海邊散步,突然看見一個姑娘在前面的水中,寧靜地望著遠處的海水,仿佛她已被魔法變成了一只奇異而美麗的海鳥。在這美麗的畫面中,姑娘象征著美好的理想和生活,象征著自由的大海給了他深刻的啟迪,讓他看清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堅定了他追求藝術事業的信心。在大海母親的呼喚下,他作出了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一項抉擇——放棄職業去他鄉成就自己的偉大事業。此時,他要像大海那樣自由奔流,滾滾向前。
作品中另一組動態形象是“飛鳥”,它們象征著史蒂芬意識的覺醒和對自由的向往,也象征著史蒂芬要離開祖國,遠走他鄉實現自己理想的命運。在第五章中,飛鳥的出現象征著史蒂芬注定要遠離家鄉去歐洲大陸漂泊的命運。例如:
鳥兒尖聲鳴叫著,又飛回到那間房子向外伸出的屋脊邊來了,襯著光線越來越暗的天空,它們飛動的身影顯得更黑了。它們究竟是一些什么鳥?他想它們一定是剛從南方飛回的燕子。不久它們還會飛走,因為它們是一些經常來來去去的候鳥,它們在人的屋檐下永遠修筑著使用不久的住處,永遠轉[又離開它們修建好的住處再去四處游蕩。⑧
飛鳥還象征著史蒂芬終于飛出了由阻礙他自我發展的精神癱瘓的社會環境與來自家庭和教堂的傳統觀念構成的“迷宮”,像古希臘神話中那位擅長建筑和雕刻的能工巧匠代達羅斯一樣,展翅飛出迷宮,去創造生命,追求理想。
喬伊斯在《畫像》中運用動、靜態形象的象征意義來反映主人公內心深處錯綜復雜的意識活動,的確是他的藝術創作中的一種大膽嘗試。這兩組意義相反的動、靜態形象同人物交替的心理特征形成強烈的一致性,生動地表現了人物不同階段精神世界的沖突,從而極大地渲染了人物的意識活動,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三、顏色、水、一些地方和特別場景的象征意義
除了以上靜態和動態形象具有象征意義外,一些顏色和某些地方也具有象征意義。例如,在《畫像》中,綠色象征著史蒂芬終生崇拜的愛爾蘭民族主義者、愛爾蘭民族黨領導人帕納爾。在第一章中,史蒂芬在教室里上課,老師把全班學生分成兩組來進行運算比賽,兩組學生分別戴著白玫瑰和紅玫瑰。在史蒂芬的[中,綠色是個不容易得到的顏色,帶有神秘色彩。“史蒂芬想象中的綠色與帕納爾有著明顯的聯系”。另外,綠色的常春藤裝飾著他家的房子,這一顏色象征著史蒂芬和他的父親崇拜的英雄帕納爾。
除綠色外,黃色也含有象征意義,它象征著愛爾蘭社會的精神癱瘓。約翰·布雷茲(John Blades)在其《詹姆斯·喬伊斯〈青年藝術家的畫像〉》中說:“在《畫像》中,‘黃色’和‘棕色’是喬伊斯將其同癱瘓和腐朽相聯系的兩種顏色。”⑨當史蒂芬的家境走向敗落,不得不舉家遷到都柏林時,兩輛黃色大蓬車停在他家門前,裝運家具。這里,黃色象征著都柏林的精神癱瘓。隨著故事的展開,是都柏林街上的誘惑讓斯蒂芬一度走向墮落,不能自拔,直至懺悔良久,才得以解脫。
《畫像》中多次提到水,“由此構成系列水的形象,這樣把整本小說的內容串起來”。喬伊斯用水象征死和生。在小說的第一章里,水令人產生不愉快的聯想,讓史蒂芬感到恐懼。他的同學威爾斯把他推進水溝里冰冷的水中,死亡的情景在他腦海里閃過,使他感到極度恐懼。但在第一章的末尾,級長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羞辱他,他找校長討回了公道。此時的水又讓他感到愉快。在寂靜中,他把板球拍發出的聲音聽成了噴泉里靜靜地掉進盛滿水的碗中的水滴,這里水象征著生的希望。在小說第四章的末尾,水象征著新生。史蒂芬站在海邊,大海讓他突然醒悟,認識到人生的真正目的。水在這里象征著他人生新的起點——一種徹底的新生。
《畫像》中的某些地方和特別的場景也具有象征意義。例如,小說開頭的一個古老的愛爾蘭民間傳說,講一個小孩與一頭奶牛狹路相逢。在這里,“狹路”代表主人公未來人生道路的艱辛、對生活道路的探索。而朝小孩迎面走來的奶牛則是愛爾蘭的象征,它象征著對他未來人生的一種威脅。這一由路、奶牛和小孩構成的場景,概括了一個少年未來人生之路上要面對多種挫折但要勇敢探索的主題。在第四章,史蒂芬對于當牧師這一圣職猶豫不決,因為他熱愛藝術。他心情沉重地在拜倫酒吧和克朗塔夫教堂之間徘徊。這兩個地方都帶有明顯的象征意義。酒吧是以英國詩人拜倫的名字命名的。拜倫有強烈的叛逆精神,所以酒吧象征著史蒂芬的離經叛道,即放棄圣職,追求藝術;而教堂則象征著宗教生活。史蒂芬在兩地之間的徘徊象征著他在兩種不同信仰、兩種不同的人生道路之間舉棋不定。后來,他在海邊行走時,在一座木橋上同一群教徒相遇。他漠然地看了他們一[,然后朝與他們相反的方向走開了。這一場景象征著他人生新的選擇,即放棄圣職,離開愛爾蘭去歐洲大陸學習藝術,成為藝術家。這也標志著史蒂芬經過漫長的掙扎、斗爭后,終于戰勝了來自家庭、宗教和社會對他的壓迫,準備開始新的生活。的確,這些“具有高度象征含義的典型場景使作者有可能以經濟的篇幅和濃郁的筆墨表現出豐富深沉的內容”⑩。
注釋:
① 伍蠡甫主編《西方文論選》,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62頁#65377;
② C.Hugh Holman:A Handbook to Literature.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6,p494.
③ Anthony Burgess:ReJoyce. New York: W.W. Norton Company,Inc.,1965,p49.
④ Edited by Philip Brady and James F. Carens: Critical Essays on James Joyce's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New York: G.K.Hall Co. 1998,p.188.
⑤ A.Walton Litz:James Joyce. New York: Twayne Publishers,Inc.,1966,p70.
⑥⑧ James Joyce: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Toronto: Granada Publishing Limited,1977,p92,203-204.
⑦Patrick Parrinder:James Joyce.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p78.
⑨ John Blades:James Joyce,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Penguin Books,1991,p144.
⑩ 侯維瑞:《現代英國小說史》,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58頁#65377;
(責任編輯 劉保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