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日常生活敘事

2007-12-31 00:00:00董文桃
江漢論壇 2007年11期

摘要:日常生活敘事是對個體日常生活經驗進行想象性表達的一種敘事形態。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日常生活敘事,其藝術具有與權力合謀或反抗權力的意識形態特征;其產生是文化話語權從官方和集體向民間和個體轉移的結果。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意義和價值,打開了新的敘事空間,日常生活敘事內部包含的結構性沖突使其敘事力量顯得極為有限。

關鍵詞:日常生活敘事;個體;意識形態;意義和價值

中圖分類號:I20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07)11-0135-04

一般來說,一定的社會土壤、文化條件產生一定形態的文學,如歷史上已出現過的神話敘事、大歷史敘事等宏大敘事形態,均與醞釀、產生它們的相對較低的生產力水平和專制的社會文化條件相關,在后現代社會,宏大敘事走向衰微、瓦解,而日常生活敘事興起。

一、日常生活敘事的涵義

日常生活敘事是對個體日常生活經驗進行想象性表達的一種敘事形態。為了講清楚這個概念的涵義,有必要廓清下面兩組概念。

1. 宏大敘事和小敘事

利奧塔在《后現代狀態》一文中,從“合法化”角度提出了“元話語”或“元敘事”,馬克·柯里在《后現代敘事理論》中將其明確地闡述為:

宏大敘事,又譯為“堂皇敘事”、“偉大敘事”、“宏偉敘事”等,亦即利奧塔所說的“啟蒙敘事”,是指由“諸如精神辯證法、意義解釋學、理性或勞動主體解放或財富創造的理論”等主題構成的敘事,“在這類敘事中,知識精英總是朝著理想的倫理——政治終端——宇宙的和諧邁進”。①

馬克·柯里認為,“宏大敘事”以“合法化話語”界定的標準為標準,導致出現了如下情況:“某個批評界精英分子的價值觀就成了偉大作品的價值,并聲稱那些價值觀具有普遍適用性,而且應由那些被排除在外的人采用以為教化之用。”② 馬克·柯里的這個定義是從全球化角度著手的,但并不妨礙我們對宏大敘事基本立場的理解,即支撐“宏大敘事”的是打著“解放”、“啟蒙”旗號的權力話語。

小敘事的出場同與宏大敘事的對抗和對自身的發掘有關。馬克·柯里認為,在當今時代,必須“打破標準”,“向裝模作樣提出全球適應性的大敘事”發起“總攻擊”,“將具體的、零碎的小敘事提升成本土敘事”③。馬克·柯里所說的“打破標準”、“發起總攻擊”指打破大敘事的全球性霸主地位,并以局部的、獨特的本土化敘事與之對抗。

本文討論的日常生活敘事屬于小敘事,與馬克·柯里指稱的小敘事相比,日常生活敘事在20世紀的中國具有自己的本土化特征:從反抗專制、打破偶像的動機出發,是伴隨著個體意識覺醒、私人生活空間擴大、個體得到較大程度發展而出場的,與個體獲得自由平等、人格獨立的解放進程緊密聯系在一起;在西方,這一進程早就結束了。

日常生活敘事常常被認為是“小敘事”,因為它以個體的日常生活為表現對象,往往同個體生活中的瑣屑、平淡乃至平庸聯系在一起,在重集體的宏大的、彼岸的大敘事看來,是渺小和微不足道的,故把日常生活敘事指稱為小敘事有其特定含義:這個指稱以等級敘事的標準為標準,包含著輕視個體、輕視個體的日常生活的傾向,日常生活敘事在這個標準中被放在一個被壓抑、被藐視的地位上,日常生活被認為是沒有意義的,常常以碎片、一鱗半爪的現象或工具的方式進入文學,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張愛玲曾對這種現象表示過不滿:“文學史上素樸地歌詠人生的安穩的作品很少,倒是強調人生的飛揚的作品多。”④ 查爾斯·泰勒認為:“一個走向社會均等的內在趨勢暗含在對日常生活的肯定中。”⑤ 日常生活敘事的興起與個體平等權的獲得和對日常的肯定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這意味著敘事的大小之爭實質上是站在敘事背后的意識形態立場之爭,所以馬克· 柯里對把敘事分為大敘事和小敘事的大小兩分法頗有感觸:“當初誰又會想到,這一如此抽象、如此不可理解或者說如此易于實行的兩分法卻具有政治意義呢?”

2. 日常生活敘事的兩種形態

一種是題材意義上的,即通過日常生活故事的講述來展示現實人生的內容和生活發展的趨勢。日常生活故事為作者的某個意圖服務,日常生活本身不是獨立的審美表現對象,而只是作者手中的一個工具,這種敘事形態出現于前現代社會;另一種是本質意義上的日常生活敘事,它也以講述個體的日常生活經歷和經驗為主,但此時作為審美表達對象的日常生活已從題材意義上的工具中解脫出來,獲得了獨立的地位:這種敘事觀從本體論的高度上看待日常生活,把日常生活作為具有獨立意義的審美表達對象,并強調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意義和價值,這種敘事形態出現于現代社會。本文討論的就是后一種意義上的敘事,我們至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其涵義:

第一,日常生活本位的敘事觀把日常生活當成是第一性的、根本性的審美表現對象,強調從日常生活出發,回到日常生活,而活動在日常生活中的是人,這就意味著從人出發,回到人自身;日常生活領域同時又是一個人性存在的領域,回到日常生活也就意味著回到人性的領域。在這個領域中,人關注自身,審視自身,改造自身,從而達到提升人性的目的。

強調日常生活的本體論地位與它被遮蔽的歷史有關。在藝術史上,隨著社會的發展,最初從原始神話中分離出來的藝術、哲學等人類的精神活動,獲得了離日常生活愈來愈遠的獨立地位,導致科學、藝術同日常生活處于分離狀態。藝術塑造的人物和展現的環境常常遠離真正的、真實的生活,造成了日常生活不在文學視野之中或者僅僅只是人類生存背景的事實,使這個人類最基本生存活動的領域至今沒有得到充分的表現和研究。覺醒了的個體對此發出了質疑,張愛玲說:“強調人生飛揚的一面,多少有點超人的氣質。超人是生在一個時代里的。而人生安穩的一面則有著永恒的意味,雖然這種安穩常是不安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時候就要破壞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它存在于一切時代。它是人的神性,也可以說是婦人性”;茹志鵑提出:“探索人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的奧秘,這樣的作品不少,而研究人應該如何活著的,好像不多”⑥;王安憶則從正面肯定了日常生活的力量:“日常生活是很有力量的,現實生活實踐著因果關系,所有因果關系都在現實生活里得到檢驗,逃不過去”⑦,“它們(指日常生活——引者)正是那些最單純又最有力的能量,人性中的常情,是跟隨著生存滋長,又滋養著生存的最基本的規律”⑧;理論家對日常生活被遮蔽的現象也表示了不滿:“為什么只有在炸彈與旗幟的境界中吶喊才是美的呢?”⑨ “在文學是對社會生活的反映這類耳熟能詳的理論話語中,日常生活實際上是缺席的”⑩。現代藝術應關注人類的日常生活,關注人自身的價值性活動,不應再把超驗世界的彼岸理想同現實世界的此岸生活對立,而應重新確立日常生活的本體論地位,使這個長期被忽略了的領域成為審美表現的對象。

第二,日常生活敘事的出現是個體意識覺醒的結果。人意識到了自我,理解到了自我,把自我當做對象來考察和研究,當作加工和改造的對象來觀照,這是個體意識覺醒的內涵之一。伊恩·P·瓦特曾說:“小說對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深切關注,似乎依賴于兩個重要的基本條件——社會必須高度重視每一個人的價值,由此將其視為嚴肅文學的合適的主體;普通人的信念和行為必須有足夠充分的多樣性,對其所作的詳細解釋應能引起另一些普通人——小說的讀者——的興趣。”{11} 即藝術對日常生活的關注必須以個體意識的覺醒為前提條件。覺醒后的個體意識到,“我”的生活和生活空間、“我”的權利均是“我”的,不是其他任何人的,我以“我”的生活經驗作為審美訴求物,僅此而已;可以把任何強行進入“我”的生活或生活空間的人或行為視為“侵入”,個人生活的私密性、個人權利的神圣性在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個人的日常生活獲得了本質意義上的獨立地位,這與從前沒有個體、沒有個體隱私權的時代相比,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時代,不再意味著可以隨意地忽略和渺視個體和個體的生活。在這個時代里,日常生活成了個體心靈中自然淌出的經驗訴求物,個體借此以零散化、平民化、狂歡化的訴求方式來拒絕承載任何宏大的東西,這種訴求是個體獨立意志的表達,任何強權或意志均與其無關。

正是個體意識的覺醒才使日常生活敘事獲得了具有獨立審美意義的地位,它標志著個體對自身和周圍生活世界的探索開始進入了自覺狀態。

日常生活敘事是一個具有現代內涵的審美范疇。作為最具個人化寫作特征的日常生活敘事,出現在人性得到較大程度發展、個性得到較大程度尊重的現代社會,不是偶然的。唐小兵認為:“日常生活,以至人生的分分秒秒,都應該而且必須成為現代人自我定義自我認識的一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的話。”{12}

日常生活敘事是現代人觀照自身的審美反映的結果,它在西方的發生、發展與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的誕生和成熟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現代人性內涵有關。在我國,日常生活敘事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明代中后期資本主義的萌芽期,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它一直以邊緣文學的形式極為緩慢地發展;到了20世紀初,“五四”后覺醒了的個體在自身感性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對日常生活進行了審美觀照,日常生活重新成為審美言說的對象,但不久受戰爭等多種內外因素的影響而被迫退出文學視界;它的再次登臺是1985年之后。

二、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日常生活敘事

1. 藝術的意識形態特征

馬克思及法蘭克福學派認為意識形態是“把人類的一切精神、思想、文學、藝術活動都看成是代表一定階級利益的虛假意識,從而否定它自詡、自命的普遍真理性,揭示它曲解社會存在并進而維護某些特定團體的利益的根本特征”{13};伊格爾頓更看重意識形態的權力特征,他說:“我用‘意識形態’約略地意味著我們所說的和所信的東西與我們居于其中的社會以權力結構和權力關系相聯系的那些方面。……我主要指的是那些感覺、評價、認識和信仰模式,它們與社會權力的維持和再生產有某種關系。”{14}總之,意識形態是用來使一個階級或集團的社會行為與利益合法化的思想工具,與權力話語密切相關,其目的是為某個社會集團的利益提供合法化的思想輿論資源。

伊格爾頓也從權力角度入手確認了藝術的意識形態特征:“文學就是現代的道德的意識形態”;“文學,就我們所繼承的這一詞的含義來說,就是一種意識形態。它與社會權力問題有著最密切的關系”。馬爾庫塞從藝術的審美特性出發,提出“藝術的根本潛能就在于它具有意識形態性質,具有對‘經濟基礎’的超越關系”;他還認為藝術具有反抗的特征:“藝術作為這種意識形態,它反對既存的社會。在藝術的自律王國中,存在著這樣一個絕對命令:‘事情必須改變’”。在《愛欲與文明》中,他把這段話概括為:“藝術就是反抗。”{15} 事實上,藝術具有與權力合謀或反抗權力的雙重特征,在它的后面站立著作為權力話語的意識形態,意識形態確立了藝術的言說對象,決定了藝術的言說方式,事實上也就規定了藝術的基本價值取向。

2. 日常生活敘事產生的意識形態特征:文化話語權的轉移

杰姆遜說:“審美或敘事形式的產生將被看作是自身獨立的意識形態行為,其功能就是為不可解決的社會矛盾發明想象的或形式的‘解決辦法’”,即敘事既包含著人們通過敘事表達出來的欲望和幻想,即敘事的對象或內容;還包含著人們對于現實的態度即意識形態立場,也即敘事的立場。大衛·麥克里蘭說:“意識形態是一個日益多元化的社會的產物,……世俗化的意識形態領域關心的則是此岸世界的轉變中的公共方案。”{16} 在對話成為可能、個體意識出現的多元化社會,個人的日常生活必然要從長期被壓抑、被忽略的角落走出來,以顯示自己的力量、身份和地位,并借此反抗權威和專制。伊格爾頓關于意識形態的權力話語也許能幫助我們分析20世紀中國文學中潛藏的意識形態。在20世紀中國文學中,敘事形式產生或消亡的歷史里潛藏著與權力話語有關的意識形態。1980年代開始的現代化運動,從物質層面看主要表現為城市化運動,在這個過程中,新興的市民階層興起;從文化主導層面看表現為世俗化進程,在這個進程中,新興的市民文化崛起;同時,舊有的社會秩序和文化規范,如服從意識、集體觀念等等,因失去了其存在的社會基礎而逐漸被拋棄,獨立自主的個體意識正在萌動和出現之中;1985年后,國家意識形態的進一步松動和市民文化的迅速壯大導致了一次文化話語權的轉移。程文超曾提出,在共和國文學50年中,其敘事人經歷了一個由“階級”而“精英”再變為“個人”{17} 的歷程。敘事人身份的轉變實質上是文化話語權發生了轉移:文化話語權從十七年與制度、與官方權力有密切聯系的國家意識形態敘事的“階級”手中轉移到了1980年代以精英敘事為表現形式的“集體”手中,到了1990年代前后,再一次轉移到了以日常生活敘事為審美表達方式的民間個體手中,此時的個體“成為社會的主體(中心)”,并通過日常經驗訴說的途徑,“從自我指導、私人性和自我發展三個方面歡呼著個人的解放或自由”{18}。

馬爾庫塞認為:“不僅在個體層次上,而且在屬的歷史的層次上,藝術也許都是最顯而易見的‘被壓抑物的回歸’。”1980年代中期后出現的日常生活敘事浪潮就是“被壓抑物的回歸”,是藝術反抗既存現實的產物。總之,個體的日常生活在具有明顯反抗意圖的歷史時刻成了審美表現的對象,它以與集體性和宏大性對抗的個體性和平常性作為敘事的基本內涵,其成長和成熟同個體文化話語權的獲得緊密聯系在一起,或者更為具體地說,日常生活敘事產生于個體自由言說欲望的確認過程中,產生于個體自由表達自己感性經驗的需要,它把個體、自我放在與歷史平行的本體的高度上表現,為個體通向自由尋找可能性。

三、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意義和價值

意義和價值是日常生活的固有屬性。人的存在不僅僅是物質性的存在,赫舍爾說:“人的存在從來就不是純粹的存在。它總是牽涉到意義。意義的向度是做人所固有的……人甚至在尚未認識到意義之前就同意義有牽連。他可能創造意義,也可能破壞意義;但他不能脫離意義而生存。人的存在要么獲得意義,要么叛離意義。對意義的關注,即全部創造性活動的目的,不是自我輸入的;它是人的存在的必然性。”{19} 人是意義的存在,意義是存在著的人的固有屬性,人是日常生活的主體,因此意義天然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同時,“人是一種價值性的存在”{20},而“所謂價值不過就是人作為人所追求的那個目的物,而這個目的物也就是人的自身本質”{21},價值天然地存在于人和人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意義和價值天然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是日常生活的固有屬性。“人們究竟以何種方式理解把握現實生活世界,實際也就表明它以何種方式表達著關于人的自我理解”{22},肯定日常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就是肯定人自身,肯定人自身的意義和價值,用藝術的方式去發現人的存在,在此在的生活世界里揭示出人存在的各種可能性,是人類精神性活動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意義和價值,使得打開新的敘事空間成為可能。個體是構成社會總體的分子,個體的日常生活是個體通向社會外界的通道,個體的命運常常能折射出時代的變遷和歷史的風云,因為個體的日常生活接近常態的人生,更能反映出現實生活的真實狀況,因而更具有普遍性和真實性,有人認為文學創作“至少必須得到日常細節的有力支撐;大砍大殺的大場面反而不如藤藤絆絆絲絲牽牽的家長里短更容易拉出人性的線頭”;茹志鵑從自己的創作經驗出發,深有體會地說:“‘家務事,兒女情’……這也是兩顆極其晶瑩的水珠,從它里面反映出來的世界,也許不比長江大橋小,不比十三陵水庫淺。……社會上,人世間,一切大波巨瀾,無不在這里起伏打旋。‘家務事,兒女情’,這是一個通向外界的甬道。……這個甬道,確可以通向外界,同時也確可以通往內里。”

赫舍爾說:“在人的存在中,至關重要的是某些隱蔽的、被壓抑的、被忽視或者被歪曲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意義和價值同時還意味著記住一個歷史的教訓:不應再從日常生活之外尋找浪漫高蹈的“意義和價值”,不應再用脫離日常生活的“宏大”目標去控制日常生活,而應用它自身的意義和價值去評判一切,因為對日常生活世界的重視,是人對自身的自信,對自身的重視,是靈與肉的雙重解放,符合現代人性發展的內容和方向。

日常生活世界同時也是一個感性的世界。馬爾庫塞說:“感性只在附屬的認識論的位置上,得到了一點哲學的尊嚴”,導致感性常常“無家可歸”。對感性世界的輕視也是造成日常生活世界被遺忘的原因之一。這種看法把生活世界看成是低級的,無價值的,生活世界只有參與到理性世界、參與到歷史與解放的意義層面,才能勉強得到一個位置,才能成為有意義的東西。事實上,藝術與日常生活世界具有天然的親近性,二者都是感性的家園,作為感性領域的日常生活中既包含了大量生動豐富的原始生活材料,也包含了許多瑣碎蕪雜、粗俗甚至是庸俗的成份,個體的感性沖動中也難免包含著粗野的欲望,這些都需要以審美的方式進行改造、提升;同時,“對于文藝創造,感性的對象不但不是輕視了或者放過了思想內容,反而是思想內容的最尖銳的最活潑的表現”,因此,用審美的方式表現感性的日常生活,使人正視自身的痼疾并改造自身,改造自身的日常生活,是必要的、迫切的。

不過,對感性的日常生活的肯定并不意味著對追求或沉醉于純粹的個人享受的肯定。“人被宣稱為應當是不斷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個在他生存的每時每刻都必須質問和審視他的生存狀況的存在物。人類生活的真正價值,恰恰就存在于這種審視中,存在于這種對人類生活的批判之中”{23},對精神世界的探尋、對靈魂的追問從來都是人的生活的組成部分,只不過這種精神追求不是虛幻的、天國的、彼岸的,而是生發于日常生活,從日常生活升騰起來的,個體應以沉思而不是沉溺的方式進入日常生活,入于日常生活而又超乎日常生活,否則,如果人的存在僅僅只是一種自然性的生存,那么這與獸類的存在又有何區別?

四、日常生活敘事力量的有限性

方興未艾的日常生活敘事事實上存在著大量的漏洞,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意義和價值”的命題同時也暗含著它的反命題:日常生活敘事的力量是有限的。日常生活敘事內部包含了一種結構性的沖突:日常生活中布滿了重復、瑣碎、放縱的陷阱,是欲望放縱和生命沉淪的天然溫床,它時刻準備著給感官的放縱提供機會,使日常生活敘事的力量顯得極為有限:在肉體快感中追求精神,是不是就能找到精神的出路?結論顯然是否定的。因此,如果對日常生活失去警惕,很有可能導致其成為欲望的陷阱,成為生命放縱沉淪的便當借口,導致個體從物質關懷的解放之途出發,最終滑入欲望的陷阱中,把日常生活變成非理性的領域,從而再一次把人拋到了生活世界之外。換言之,欲望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以欲望敘事來取代對日常生活全部內容的講述,也就意味著同時取消了日常生活的多種可能性;同時,過度放縱感官欲望是一種反社會的行為,個體生命在感官的放縱、肉體的沉淪中很快會迷失自我,導致自我再次異化,最終把日常生活變成一個反社會、反人性的領域,這時,日常生活敘事的死亡就為期不遠了。

注釋:

①②③ 馬克·柯里:《后現代敘事理論》,寧一中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19、120、121頁。

④ 張愛玲:《張愛玲典藏全集》散文卷,哈爾濱出版社2003年版,第124頁。

⑤ 查爾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韓震等譯,譯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22頁。

⑥ 茹志鵑、王安憶:《母女漫游美利堅》,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第74頁。

⑦ 王安憶:《編故事》,《王安憶說》,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第309頁。

⑧ 王安憶:《我讀我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37頁。

⑨ 孫紹振:《新的美學原則在崛起》,《詩刊》1981年第3期。

⑩ 汪政:《捍衛日常生活——池莉小說談片》,見池莉《請柳師娘》,江蘇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第356頁。

{11} 伊恩·P·瓦特:《小說的興起》,高原、董紅鈞譯,三聯書店1992年版,第62頁。

{12} 唐小兵:《蝶魂花影惜分飛》,見王曉明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上卷》,東方出版中心2003年版,第112頁。

{13} 參見季廣茂《意識形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頁。

{14} 特里·伊格爾頓:《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伍曉明譯,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9頁。

{15} 馬爾庫塞:《愛欲與文明》,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05頁。

{16} 大衛·麥克里蘭:《意識形態》,孔兆政、蔣龍翔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頁。

{17} 程文超:《共和國文學范式的嬗變——現實主義長篇小說敘事50年》,《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6期。

{18} 蔡翔:《日常生活的詩情消解》,學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頁。

{19} 赫舍爾:《人是誰》,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頁。

{20} 賀來:《現實生活世界——烏托邦精神的真實根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68頁。

{21} 高清海:《價值與人》,《長白學刊》1995年第6期。

{22} 裴毅然:《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人性史論》,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247頁。

{23} 恩斯特·卡西爾:《人論》,甘陽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8頁。

(責任編輯 劉保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视频网| 日韩欧美中文| 国产在线视频二区| a天堂视频在线|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6| 天堂成人在线|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a网站在线观看| 日本不卡在线|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成人|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yjizz国产在线视频网| 99精品在线看| 久久综合色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国产二级毛片| 亚洲国产无码有码| 亚洲色偷偷偷鲁综合| 国产在线一二三区| 99热6这里只有精品| 精品在线免费播放| 被公侵犯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亚洲婷婷丁香|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av一区二区无码在线|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日韩区欧美国产区在线观看| 久久伊人操| 最新午夜男女福利片视频| 亚洲精品自拍区在线观看| 青青草一区二区免费精品|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欧美日韩免费| 婷婷午夜影院| 青草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欧美全免费aaaaaa特黄在线|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91熟女高潮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香蕉| 亚洲性视频网站| 国产制服丝袜91在线|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99精品这里只有精品高清视频| 在线观看无码av五月花| 天天躁狠狠躁|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www.精品国产|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99国产在线视频| 色综合综合网| 在线看AV天堂|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视频播| 天堂在线视频精品| 免费毛片视频| 自慰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人人射|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亚洲全网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国产一二三区视频|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日本在线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