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陵,1925年10月生于四川武勝。1946年至1947年先后考入北京大學先修班和山東大學外語系,一面學習一面從事學生運動。1948年1月,經黨組織安排撤退到解放區(qū),在華北聯(lián)合大學政治學院和華北大學社會系學習。1953年調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研究生班學習。先后任中原大學團委書記、中南財經學院教師、湖北大學政治系副主任、湖北財經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地方政府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政治學會會長、湖北省民族學會副會長、武漢市政治學會顧問等職。其主要學術貢獻:
1. 對政治學基礎理論的研究。“文革”結束后,為了適應國家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建政的需要,陳嘉陵積極組織推動我國中斷了三十多年的政治學與行政學的恢復與發(fā)展,成為我國20世紀80年代初第一批政治學碩士點的導師。為了盡快實現(xiàn)政治學和行政管理的專業(yè)化和現(xiàn)代化,縮短中國政治學在學科發(fā)展與研究水平上與發(fā)達國家政治學研究發(fā)展之間的差距,他先后主編了《經濟與管理譯叢》和《政治學參考資料》。除了自己帶頭翻譯,還積極組織他人翻譯國外有關這方面有價值的論文與資料,以供我國研究者參考。他作為三個編委之一參加編寫的《簡明政治學》(1983年出版)是改革開放以來最早出版的兩本政治學著作之一,對中國政治學的恢復與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他參加編寫的著作還有《毛澤東政治學說》和《統(tǒng)一戰(zhàn)線基礎教程》等。
2. 對地方政府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探索地方政府功能與職能,以及地方政府的機構改革,是20世紀80年代初政治學關注的熱點領域之一。陳嘉陵與湖北省編制委員會合作,開展了對地方政府的研究,使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起來。1982年他出席在昆明召開的全國社會科學“六五”規(guī)劃會議,承擔了“六五”規(guī)劃國家重點課題“中國地方國家機構研究”,并擔任其階段性成果《中國地方國家機構研究》和最終成果《中國地方國家機構概要》的副主編。《中國地方國家機構概要》的出版,填補了這一研究領域的空白,獲湖北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和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全國優(yōu)秀教材獎。在完成“六五”規(guī)劃國家重點課題后,他又承擔了“七五”規(guī)劃國家重點課題“各國地方政府比較研究”,擔任其階段性成果《地方政府手冊》和最終成果《各國地方政府比較研究》的主編。《地方政府手冊》以條目形式介紹了地方政府的有關知識,并介紹了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地方政府的情況。該書資料翔實,編寫新穎,是當時全國第一本有關地方政府的知識性、資料性的工具書。《各國地方政府比較研究》獲第三屆全國計劃單列市出版社優(yōu)秀圖書二等獎。此外,他還主編了《縣級機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湖北省志·政權》、《政治體制改革道路探索》等著作。
3. 對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研究。自1947年我國第一個民族區(qū)域自治地方——內蒙古自治區(qū)成立以來,研究民族理論的著作頗多,卻沒有研究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著作,更沒有研究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的著作。針對這種狀況,陳嘉陵從1983年開始,先后到內蒙古、寧夏、廣西、新疆等自治區(qū),以及湖北、貴州、四川、青海、廣東等省的一些自治州和自治縣進行調查研究,撰寫了16篇調查訪問札記和十余篇論文。在此基礎上,撰寫了一部專著《中國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該書體現(xiàn)了對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知識的普及性和理論性的結合,首次明確提出和論證了民族自治權和民族自決權的區(qū)別,全面系統(tǒng)地論述了我國民族區(qū)域自治的特點、優(yōu)點以及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等問題,拓展了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理論視野。1992年他在出席全國民族理論研討會上提交的《從蘇聯(lián)的解體看蘇聯(lián)的民族問題》一文,被人民日報社以《前蘇聯(lián)民族問題上的失誤》為題,全文刊登在《內部參閱》1993年第5期,以供領導決策參考。
(責任編輯 李樂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