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三天的“經濟市場化與社會和諧:海峽兩岸紀念夏道平先生誕辰100周年學術研討會”2007年10月12日至10月14日分別在華中師范大學和湖北經濟學院召開。這次會議非常成功,作為會議的發起人和策劃人之一,我和夏明教授都非常感動。我們認為,這次會議的成功和令人感動處至少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會議的規模大大超過了預期。我個人是研究臺灣戰后思想文化和思想人物的,兩年前結識湖北經濟學院夏明教授,他是臺灣著名經濟思想家夏道平先生的長孫,我們一見如故,當時就設想在夏先生100年誕辰的時候,在武漢辦一個小型紀念活動。原定紀念活動只邀請武漢高校的朋友們一起餐敘,后來將這個想法告訴朋友們的時候,得到熱烈反響,他們鼓勵我們將范圍擴大一些,來一個真正的研討會。于是我們分頭與兩人所在的華中師范大學和湖北經濟學院的領導聯系,也得到積極回應。湖北經濟學院慷慨承諾提供資助,華中師范大學社科處、臺辦、中國近代史研究所除提供資助外還主動承擔向上級申報的程序。今天,我們看到與會的學者包括來自海峽對岸的著名教授、社會運動家、科學家;來自北京、上海、廣州、天津、河南、江西、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各省的學有成就的中青年專家和學者;來自各地的機關領導、新聞媒體人、學界前輩,以及來自在漢各大學的青年學子。
第二是會議的學科參與和討論深度遠遠超出了我們的設想。一般來說,人物紀念都是某一領域內的象征性活動,我們最初也這樣想。但今天我們看到的是,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社會學各學科的學者濟濟一堂,他們提交的論文既包括對夏道平先生人格和思想的闡發,也包括對夏道平先生所關心、而今天面對不同時空環境必須作出重新思考的問題,包括政治文明建設的思路問題,自由與平等、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問題,政治與經濟、經濟與文化、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問題,企業性質的思考和企業家精神塑造問題,兩岸經濟發展模式問題,政企關系的合理化問題等。這些問題都是至今沒有成熟答案而社會又急需答案的活問題。因此,這次會議對于中國當代思想建設和社會實踐,都具有原創性意義。
第三是會議在推動兩岸交流、推進校際合作、加強學術與社會之間的互動、加強學術傳承、教學相長等方面也發揮了許多始料未及的作用。兩岸交流方面,自從決定辦會開始,臺北紀念殷海光學術基金會的前輩,如陳宏正先生、韋政通先生等,都給予了不少關心,而這里需要特別提到的是,進入古稀之年的柴松林先生,作為兩岸公認的統計學領域學術重鎮,作為臺灣著名的社會運動家,“第三部門”的發起者和卓越推動者,能夠屈尊首肯參加我們的研討會,并發表專題演講。柴先生是夏道平先生“情同父子,誼同師生”的忘年之交,他的講演聲情并茂,栩栩如生,給我們一個十分可親可愛的夏公形象,這是我們在書齋如論如何得不到的。柴先生此行還有一個使命,就是根據一位臺灣老兵的遺囑,將自己募集的20萬元善款,親自送到湖北西部,捐助一所小學的貧困學生。這也讓我們親身感受到這位社會運動家的不僅坐而談而且起而行的崇高風范。出席研討會的臺灣清華大學郭瑞年、洪銘輝教授,都是在美國著名的貝爾實驗室工作多年并作出革命性貢獻的、蜚聲世界的科學家,他們百忙之中親自來參加會議,發表深入淺出的科學與人文關系的演講,也是對我們極大的精神鼓勵。校際合作方面,華中師范大學與湖北經濟學院在這次會議上的精誠合作,為日后不同學校、不同學科之間的合作樹立了典范。尤其要指出兩校的校長馬敏教授、許建國教授、吳少新教授,國家重點學科基地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所長朱英教授、嚴昌洪教授,不僅出錢出力,還親臨會場或主持、或致辭,為我們打氣。在整個合作過程中,兩校精誠團結,親密無間,這是我們會議成功的重要保證。學術與社會之間的互動方面,我們要特別感謝大冶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學術傳承方面,會議動議形成后,我們很榮幸地邀請到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張培剛先生、歷史學家章開沅先生、經濟學家譚崇臺先生,擔任我們的顧問,章先生和譚先生還分別親自出席了會議的開幕式和閉幕式,親自垂教于我們。
夏道平研究是一個有著廣泛前景的研究領域,由于種種原因,祖國大陸這方面的研究還比較薄弱,但潛力很大。我想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資料的逐漸充實,夏道平研究一定會跟殷海光研究、徐復觀研究一樣,成為學界的新熱點。
(責任編輯 陳孝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