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頭壟斷格局是產業進化的一般結果。不同的是,這一次網絡電視寡頭甚至比網絡門戶寡頭來得還要更快些,更猛些!
2007年2月17日,中國農歷新年,悠視網(UUSee.com)創始人兼CEO李竹的親朋好友收到了這樣一條短信:“UUSee再次融資成功,網站改版上線……”李竹試圖以這種方式讓周圍的人分享自己的喜悅。
這一切距離悠視網第二輪2350萬美元融資到賬,還沒有超過24小時。
2350萬美元大紅包
相比第一輪多少帶有些戲曲性味道的融資過程(詳見本刊2006年第15期《悠視網:重走互聯網路線?》),悠視網第二輪融資要經受更多的考驗:不僅VC們對待網絡電視的態度由狂熱趨向理性;而且到了2006年8月,悠視網開始第二輪融資的時候,經過1年多的釋放過程,活躍在中國市場上的VC們花錢的壓力也得到了有效的緩解。
華興資本CEO包凡習慣用“惡劣”來形容悠視網第二輪融資時面臨的市場環境。華興資本是悠視網第二輪融資時的獨家財務顧問。正是在華興資本的幫助下,悠視網才在網絡電視寒冬來臨之前給自己備足了優質糧草。
這次給悠視網提供糧草的主要是美國創業資本市場上的3家頂級VC:德豐杰成長基金(Draper Fisher Jurvetson Growth Fund)、高原資本(Highland Capital Partners)和Steamboat Ventures(迪斯尼所屬的創投機構)。
作為共同牽頭投資人(Co—Lead Investors),德豐杰成長基金和高原資本原本都希望各自能夠在悠視網口袋里放更多的錢;Steamboat的投資也有最低額度要求。由于僅這3家機構的投資總額就超過了悠視網原先預定的2000萬美元融資規模,因此悠視網第一輪融資時的投資人紅杉資本中國基金(Sequoia Capital China)和SIG(Susquehanna International Group)就只能按照原先的比例總計獲得了不到300萬美元的投資額度。
“我們獲得的投資承諾超過了4000萬美元。”李竹不想繼續擴大融資規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其不愿意看到悠視網的股權結構出現過于分散的局面,以便保持企業治理結構的相對穩定。
悠視網第二輪融資結束后,德豐杰成長基金創始人兼主管合伙人Barry Schuler和高原資本主管合伙人Dan Nova都了悠視網新的董事。此外,三家新加入的投資者還都在悠視網董事會當中獲得了觀察員席位。

高原出平湖
從2006年8月開始融資直到2007年2月資金到賬,悠視網第二輪融資總共花了半年多的時間。
“這一方面跟當前網絡電視行業的融資環境有關,另一方面也跟我們選擇投資人的標準有關。”李竹表示,進行第二輪融資時,不僅希望投資人能夠出得起錢,而且還應該能夠給悠視網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更多的附加價值。
相繼接觸了包括DCM、聯想投資、GGV等在內的十多家創投后,李竹和悠視網創業團隊最終選擇了以德豐杰成長基金、高原資本和Steamboat為主的投資團隊。
作為第一批進入中國的國際主流VC之一,德豐杰在中國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作為惟一擁有全球網絡的創投機構,德豐杰在全球30多個城市設有辦公室,管理的承諾資本大約為45億美元。在過去的20多年時間里,德豐杰已經投資了350多家創業企業。此前,德豐杰已經有兩只關聯基金進入了中國,分別是德豐杰全球創業投資基金(詳見本刊2005年第37期《百度背后的德豐杰》)和德豐杰—龍脈中國基金。
但此番投資悠視網的并非上述兩只基金中的任何一只,而是由德豐杰校友Barry Schuler聯手德豐杰(主要是其創始人之一John Fisher)創辦的德豐杰成長基金。此前,Barry Schuler隨著德豐杰投資的Medior被美國在線(AOL)收購而成為美國在線管理團隊中的一員。接下來的連續20個季度內,Barry Schuler在美國在線的職位一直升到了首席執行官和董事局主席;同時期內,美國在線的市值也從4億美元一路飆升到了3500億美元。
“我們看重的就是未來悠視網在跟國際視頻內容提供商合作時,Barry Schuler能夠提供的廣泛聯系途徑。”李竹選擇跟Steamboat合作也是基于類似的理由。作為迪斯尼旗下的投資機構,Steamboat成立于2000年,目前在洛杉磯、上海和中國香港都設有辦公室。在數字媒體領域,Steamboat已經投資了包括56.com在內的一系列公司。
作為純粹的財務投資者,高原資本沒有Steamboat那樣顯赫的媒體背景,但是絕對不可以小看高原資本的實力。從1988年創建開始的將近20年內,高原資本累計投資了176家企業,并且其成功退出的投資組合比例已經超過了30%。高原資本管理的基金總規模超過了25億美元。2006年,高原資本甚至只用了不到2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其規模達8.08億美元的第7只基金的募集工作。
連同第一輪投資者紅杉中國、SIG在內,悠視網股東陣容當中已經云集了一批國際頂尖投資者。李竹希望在他們的幫助下,能夠在其周圍修筑起通衢大道,促進無數優質資源不斷地向悠視網匯集。

從流量到收入
單純從流量上來看,悠視網還不是中國最大的網絡電視企業,至少PPlive等都宣稱過自己的注冊用戶數和市場占有率不低于甚至要遠遠超過悠視網。悠視網獲得網絡電視行業迄今為止最大一筆融資的秘密只有一個,那就是極強的流量變現能力。
2006年,悠視網的收入接近5000萬元人民幣。這一數字雖然要略低于悠視網當初的預期,但是仍然遠遠高于同時期國內其他網絡電視企業的營業額。
“對于投資人來說,流量變現能力(moneization engine)要比單純的流量重要得多。”高原資本創業執行官(Venture Executive)Chuan Thor透露,其在考察了中國20多家主要網絡電視企業后發現,有些企業雖然流量增長很快,但是營業收入卻基本上保持在一條水平直線上。
Chuan Thor認為,造成這種收入和流量相背離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這些企業無法圍繞其流量來有效地展開收入模式。例如,雖然盜版內容有助于增加流量,但是卻沒有哪個廣告主敢于在盜版視頻內容上做廣告;采用視頻分享的辦法雖然能夠帶來流量的迅速增加,但是根據Chuan Thor在美國的經驗,人們在Youtube這類視頻網站上停留的時間一般一次不會超過30分鐘,而且由于Youtube在賣給Google之前,很多內容提供商都只把其當作一個宣傳渠道來用,但是在賣給Google之后,Youtube就陷入到了無休止的版權糾紛當中,因此如何把流量變現一直都在考驗Youtube們的智慧。
網絡電視行業在國內外2年多的發展歷程表明,跟正版內容提供商合作才是正道(詳見本刊2007年第1期《下一站,威尼斯》)。這也證明悠視網當初選擇跟正版內容提供商合作的路線是正確的,是有可能走得通的。
截至目前,悠視網跟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上海文廣、遼寧電視臺等國內大多數電視臺以及光線傳媒、派格太合、中影集團等內容提供商都擁有緊密的合作關系。其中,有些合作關系還具有排它性。
在確保正版內容來源優勢的基礎上,2006年,悠視網相繼收購了星線空間和呼啦在線,前者幫助UUSee把目標受眾直接覆蓋到了活躍在網吧的廣大中低端網民;后者則幫助UUSee為手機用戶提供視頻服務。據信,2006年這兩家公司都給UUSee的收入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網絡電視的春天
“從政府批準、內容合作關系、管理團隊、增長曲線,以及中國用戶的歡迎度來說,UUSee在搶占中國網絡電視市場方面已經占據了有利位置。”Dan Nova表示,這也是高原資本在網絡電視行業最終選擇投資UUSee的原因。
“美國沒有一個領先的網絡電視運營商,在很多方面,中國比美國更加先進,尤其是在視頻內容的組織和發行方面,中國幾乎要比美國領先整整一年多的時間。”Dan Nova的同事Chuan Thor認為,這種情況和以往中國公司多重復走美國公司已經走過的路線的狀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更加小心謹慎。”2005年年初,Chuan Thor年初離開集富(JAFCO)加入高原資本。同年,高原資本開始考察進入中國市場的可能路徑。
“中國網絡電視行業最熱的時候其實是2005年下半年。”Chuan Thor表示,高原資本當時沒下手的原因,主要就在于“當時網絡電視行業還處在非常初級的階段,這個行業當中的企業大都還沒有清晰的盈利模式”。
但2005年底前后,中國還是有相當一批網絡電視企業從“更適合自己的早期投資者”那里拿到了錢(詳見本刊2006年第32期《新視頻時代—資本力量》)。由于VC提供的一般都是支撐企業運轉12個月到16個月所需的運營資金,因此這些網絡電視企業潛力究竟怎么樣,過了大半年的時間就能夠看出一些端倪。
2006年8月,高原資本開始正式考察中國網絡電視行業的投資機會。高原資本更愿意把UUSee們看作是網絡電視企業而不是所謂的視頻互聯網企業。這種判斷跟李竹的看法幾乎毫無二致。
Chuan Thor透露,高原資本其實一直都在尋找通過互聯網直接切入傳統的電視廣告市場的方法和企業。
“互聯網廣告市場雖然增長迅速,但是至今其占廣告市場的份額也沒有超過5%,而電視廣告市場仍然占據著整個廣告市場的半壁江山。”Chuan Thor和李竹都認為,“電視廣告市場才是一塊真正的大蛋糕,而且相對傳統的電視廣告而言,網絡電視廣告具有投入成本上的相對優勢。”
VC們為了投資UUSee而放棄圣誕、元旦等節假日休息時間,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網絡電視廣告行業整個產業鏈成型的步伐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已經進入快車道。
從索尼等內容提供商主動尋找跟網絡電視企業合作的方式,到好耶等網絡廣告解決方案提供商把視頻廣告列為其2007年的工作重點,甚至于政府監管部門加強對網絡視頻行業的監管,這一系列動作當中無不透露出網絡電視廣告市場春天即將來臨的迅息。
但是,這個春天將會是多數網絡電視企業的春天嗎?
漸行漸近的寡頭時代
遺憾的是,對于網絡電視領域的創業者們來說,這個春天篤定只屬于少數人。
從自由競爭開始最終演變成寡頭壟斷格局,這條產業進化的一般路徑曾經在無數行業上演過。這其中就包括第一輪互聯網高潮期間形成的新浪等三家門戶鼎立格局。
如今,這一幕又要在網絡電視行業上演了。
不同的是,這一次網絡電視寡頭可能要比網絡門戶寡頭來得更快些,更猛些!
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PPlive、PPStream等曾經獲得過創投支持的網絡視頻企業又陸續開始了新一輪融資。但是相對上一輪融資而言,人氣頗旺的PPlive們眼下這一輪融資要艱難得多。
經過多方證實,時至今日除了UUSee獲得了超過2000萬美元的新一輪融資外,很多網絡電視企業還在為尋找過冬的糧草而忙碌著。與此同時,中國近200家網絡電視企業(通俗的說法為視頻網站)中有多家小網站已經黯然倒下。
“未來兩年,中國市場上最終將會只剩下三四家風格有所差異的網絡電視企業。”不過,李竹還是對自己創辦的UUSee充滿了信心。目前,UUSee擁有60套電視直播頻道和350套具有點播功能的商業頻道,注冊用戶數超過了4000萬,日均PV(頁面瀏覽量)則超過了1000萬戶。
事實上,剛剛獲得了第二輪2350萬融資的UUSee不僅成功地把自身的價值從第一輪融資后的的4000多萬美元提升了一倍,而且開始初步具備了王者之相:國內一些網絡視頻企業在融資時已經開始把UUSee當作參照系。
根據UUSee自己的預期,其2007年收入將至少達到1000萬美元,并在第4季度實現當季度盈利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