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空話、套話,直接從民本的角度去審視十年前的金融危機,李光耀這種務實的姿態值得中國許多政府官員思考。
沒有任何一個年代像現在的中國一樣,會對一項紀念活動如此興師動眾。從政府高層到眾專家學者,再到一些民間組織,無不熱衷于大談特談亞洲金融危機。一曰,金融危機給我們什么警示,二曰,金融危機是否還會重現。
看似具有反思和前瞻意識,實則乏善可陳。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便在于幾乎三分之二的反思,無不站的太“高”,看的太“遠”,最后卻都擺脫不了“隔靴搔癢”的宿命。1994年,經濟學家克魯格曼在權威學術雜志《外交事務》上稱,東南亞經濟是一只“紙老虎”,“亞洲奇跡”建立在沙灘之上,“遲早會坍塌”。克魯格曼當時的理由很是“落地”,也很“實在”—即東南亞國家只重數量擴張,高投資和所謂的勞動力優勢制造了一種財富幻覺。
世人在事后大夸克魯格曼的獨具慧眼,卻絲毫沒有學習“老克先生”從細節看經濟發現與金融狀況的意向,再一次“飄”在了空中。這廂是一如既往地斥責亞洲的裙帶資本主義,那廂又是對憲政架構問題的大討論。
先來看看我們的鄰國新加坡吧,日前在談到亞洲金融危機時,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一邊稱亞洲地區經濟基礎已經加強,危機不會重演,一邊開始關注起新加坡房地產價格的節節上漲,并發出提醒,稱“絕不能讓新加坡房價與房屋租金像香港那樣昂貴”。
少了空話、套話,直接從民本的角度去審視十年前的金融危機,李光耀這種務實的姿態值得中國許多政府官員思考。今年以來,北京、深圳、廣州等我國主要核心城市房價不斷攀升,然而在不少官員看來,這似乎與金融危機扯不上什么關系,換句話來說,與金融危機有關系的是匯率制度,多蓋了幾座房子似乎沒什么影響吧。
要知道,10年前金融危機的導火索正是房地產的過度投機,1992年到1996年的5年間,泰國曼谷新建住宅就有76萬套(其中15萬套閑置,到1997年危機發生時,閑置住宅高達85萬套)。
盡管多數人認為,短時期內我國房地產投資需求不會出現萎縮,外資也“舍不得”這塊肥肉,銀行也不用為呆壞賬感到太多的擔憂,但是又有多少人會為“居者難有其屋”的社會困局發出一聲唏噓呢?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官員、學者們與其為國家的匯率制度指點江山,不如以社會個體為關注和研究對像。
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埃斯瓦爾幾年前曾撰文稱“不應把馬車放在馬前面”,他認為東南亞及韓國的最大錯誤在于沒有讓泰銖、印尼盾、林吉特和韓元變得靈活前就倉促地放開資本管制,致使熱錢泛濫。然而現在中國一些地方政府則盲目將埃斯瓦爾的寓意給“延伸”,隨心所欲地調控,并美其名曰市場手段與行政手段并用。這種調控往往是一種扭曲的調控,不但沒有使得市場上的瘋狂投機行為有所減緩,沒有令平民百姓的福利增加多少,反而使得尋租行為更為泛濫。房地產市場上諸如“限外令”等三令五申的調控是最為鮮活的明證。
金融危機發生的根源,便在于各種內在不穩定的新力量、一些權力色彩濃重且“超常規”的惡性調控,正在被建構成或默認為一套金融新制度。房市與股市光怪陸離般飛速發展的景象,和陰差陽錯式調控的愈學愈烈,使得窮者愈窮,強者極強。其更為嚴重的后果之一是,整個社會的信任系數急劇下降。民眾不相信市場也不相信政府,市場不相信政府,政府也不把市場當市場。本來應相互依賴而共生的三方主體之間,信任感卻越來越淡薄,如果我們繼續將之看成經濟轉軌時期的“正常現象”,那么美國經濟史學家金德伯“危機每隔十年輪回一次”的預言或很快就會應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