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國民幸福與快樂”是學術界廣為討論的一個時髦話題。《光明日報》經濟理論版自2006年下半年以來發表了10多篇此類論文,且與浙江財經學院等聯合舉辦了“經濟社會發展、生活品質提升與國民幸福快樂”全國學術研討會。與會者共同發表了“國民幸福與快樂全國學術研討會杭州宣言”,指出,國民幸福與快樂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終極目的,經濟增長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有在能夠滿足國民幸福快樂終極價值的前提下,才具有意義。食物、居所、金錢、榮譽等都是實現人們幸福快樂的手段,并非終極目的。
這實際上提出了令學術界關注的一個最根本的問題:經濟學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經濟學是解釋世界,追求科學,還是改造世界,實現人文?
東北財經大學博士生導師朱成全教授所著《經濟學的“科學困境”及人文轉向》(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一書運用科學發展觀,從哲學、經濟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多角度對此做出了科學的、精辟的解釋。該書認為,經濟學不僅具有科學性,而且更具有人文性。作者指出,如果忽視了經濟學的人文性,就會使經濟學走向“科學困境”。經濟學若想擺脫當今的“科學困境”,就必須走向人文。J.M.布坎南在《經濟學家應該做什么》一書中說:“假如我們圍繞所謂的‘具有自然科學性’的經濟學……打轉……我們就會在促進人類進入衰敗過程。”阿馬蒂亞·森在《倫理學與經濟學》一書中指出,對現代經濟學進行了反思,一方面肯定了現代經濟學的合理性——科學的追求;另一方面指出了現代經濟學的缺陷,即缺乏倫理學的內容。現代經濟學要克服這一缺陷,就應當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就必須和人文結合起來。朱成全教授在其專著中論述了如下幾個問題:
1.經濟學是科學與人文的統一
“經濟學是什么”一直是經濟學哲學的根本問題。經濟學中幾乎所有的爭論、困惑和危機都會上升到這一問題及對其回答。對此問題的回答最終會體現出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這兩大思潮,尤其是前者。這就是說,應該從這兩大文化背景來理解經濟學。
從兩大文化思潮的對立、影響,可以得出科學與人文之間的關系。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總是以自己的觀點來努力改造對方的做法最終都失敗了,這表明科學與人文是有區別的。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出現了相互融合的趨勢,這表明科學與人文又是相互聯系的。科學與人文的相對確定性的區別表現在:科學多是以外物作為研究對象,而人文多是以價值作為研究對象;科學主要以實證方法為主,而人文主要以解釋學方法為主;科學的認識成果一般具有共識性,而人文的結論通常是個別性的;科學往往要根據實驗或實踐來判別,而人文往往很難通過設計實驗的方法來進行判別。簡單地說,科學偏重真,人文偏重善和美;科學被稱為“工具理性”,人文被稱為“價值理性”。科學與人文都是對人或人類社會最高境界——“真善美”的追求。
經濟學具有科學性,這是因為從科學的劃分標準來看,經濟學有其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理論體系、檢驗標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說明或解釋世界,以至于能夠指導人們改造世界。
但是,經濟學和自然科學是有重大區別的,自然科學通常能夠做到“價值中立”,而經濟學卻往往很難做到。所以,如果經濟學完全具有科學性的話,就意味著經濟學和自然科學沒有本質的區別,必將導致經濟學的“科學困境”。
擺脫經濟學“科學困境”的出路就在于經濟學還具有人文性,科學哲學的文化轉向表明了科學是一種文化現象。經濟學不僅要從科學的角度來進行理解,還應從人文角度來進行理解。從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角度來看,經濟學是人學,畢竟具有人文性,經濟學中充滿了價值分析和道德特質。
如果僅僅將經濟學視為科學,就是科學主義的理解,必將使經濟學走向“科學困境”,而缺乏人文性。如果僅僅將經濟學視為人文,就是人文主義理解,必將使經濟學缺乏科學性。
不少學者乃至“大家”都有與此相近的觀點。盛洪認為,經濟學就其最高境界來說,不是科學,而是人文,他大呼“經濟學精神”;汪丁丁認為經濟學介于哲學與科學之間,他也直言“作為人文精神的經濟學”;薩繆爾森認為,經濟學處于科學與人文之間。
2.闡明了經濟學的境界
依據馮有蘭先生的人生境界說,經濟學可以分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西方經濟學還處在功利境界,具有科學性,但尚未進入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缺乏人文性。雖然西方經濟學有人文追求,但是,這從屬于科學追求,且局限于功利追求,所以,西方經濟學仍然缺乏合理的人文追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既有科學追求,又有人文追求,并且強調通過科學來實現人文追求,所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思想更具有廣闊的發展前途。
3.經濟學不僅要應用科學方法,更要應用人文方法
由于人文學科是以人文世界為研究對象的,所以,人文學科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對“意義”的理解方法,而不能像研究自然界那樣去進行實證分析。特別強調的是,人文學科必須遵循的歷史學科的原則和方法,即歷史主義的原則、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人文學或人道主義的方法。經濟學的德國歷史學派則在某些方面不自覺地運用歷史主義的原則。恩格斯曾經說過,經濟學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
4.要從“經濟人”與“道德人”、“理性”與“非理性”相統一,同時要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的合理性,來構建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經濟學
西方經濟學具有西方文化特色,我國應當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參照19世紀到20世紀的西方文化,在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批判地吸收每一種文化的合理思想,這樣,才能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礎上,構建出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經濟學。
5.西方經濟學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吸取豐富的營養
西方經濟學要從功利境界提高到道德境界、天人合一境界,當然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還應當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的合理性:“天人合一”思想、“人際協調、道德修養”思想、“義利”思想、“中庸”思想、“自由經濟”思想以及中國傳統文化所具有的意象語言,進而,當今西方經濟學才能克服其基本上仍然停留在科學與功利境界的缺陷性。中國傳統哲學中意象語言是一種介于概念(或科學)語言與詩性(或人文語言)語言之間的一種語言,所以,中國傳統哲學中意象語言有可能全面地把握經濟學的本質。
6.廣義的人文指標
科學和人文的關系是:人文應該以科學事實為基礎,且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科學標準,而科學應該以人文為價值規范。
科學與人文的關系,又稱功利與人文、科學與哲學的關系。
功利與人文,又稱為“功利”與“超功利”的關系。人的生命存在并不僅僅是功利性的,同時還要有超功利。所以,超功利的終極關懷固然表現為對功利的超越,但這種超越是內含有功利追求的,其使命就在于實現從功利物欲到精神境界的升華。
由于科學是人的事業,所以,對科學進行批判,就必然會揭示出科學中的人性內容,這就是說,哲學不僅僅是科學,更重要的是人文。馮友蘭先生指出,學科學的目的,是使人能成為有一定職業的人,這至多是人的“生存意義”,而學哲學的目的,就在于使人生活得更有價值。由“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哲學指導科學”可知:科學是人文的基礎,人文規范科學。
既然人文以科學為基礎,人文因素也就包含著科學因素,當然包含著經濟因素。所以,可以將包含經濟等在內的人文因素視為廣義的人文因素。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國際學術界一直在開展“國際人文因素項目”研究。“人文因素”涉及個人、社區、國家和全人類層面上的生活、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
人文發展的實現,需要一定的資源消費保障,如一定數量的營養、醫療、住房、衣物等,而最根本的則是人類所賴以生存的地球。所以,人文發展不可能是無限的,一方面,不同的個體、社區、國家或國家集團使人文發展的基本權益能夠得到保障;另一方面,一旦人文發展的潛力得到基本實現,生物學上的物理擴張,不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沒有意義的。營養需要應該是一定的,營養過剩對身體反而有害;住房也并非越大越好。這就是說,奢侈性或浪費性消費不屬于基本的物質需求。
所以,如何以較少的物質資源犧牲來使人類獲得一種更加合理的生活方式,達到天人、人際、親情、勞逸之間的和諧,即達到人文,有利于人的長壽,這才是人類所要真正研究的,經濟學更應當如此。只有有利于人類自身健康長壽的經濟增長與生活方式,才是人類經濟發展的惟一合理的追求方式。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是人的壽命的提高,福利供給的豐富完善僅僅是實現人長壽的手段,絕非經濟發展的終極目標。
(責任編輯:韓淑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