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經濟由工業經濟(Industrial Economy)步入服務經濟(Service Economy)時代。在發達國家,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經達到70%以上,中等收入國家也有50%-60%。我國服務業相對來說還比較落后,尤其是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尚處于起步階段。如何發展我國服務業,如何培育我國服務業跨國公司以及其未來的投資戰略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培育服務業跨國公司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
1.發展服務業跨國公司是加快服務業發展,提升產業結構的需要。中國社會科學院最近發布的2007年《財經藍皮書》指出,中國2005年服務業增加值為73395億元,占GDP的40.7%。但從總體上看,服務業發展水平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從服務業的內部結構看,傳統服務業居多,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尤其是知識型服務產業等高端服務業發展嚴重不足。正是這樣的內部結構,使我國傳統服務業在國內企業、國外跨國公司、合資企業的三重壓力下,競爭異常激烈,急切需要尋找新的發展空間;同時,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都是以世界市場為背景的。例如,印度現代服務業發達,就得益于其服務業跨國公司加速外向國際化。因此,無論是擺脫我國傳統服務業困境,還是發展現代服務業,都需要服務企業“走出去”。
2.發展服務業跨國公司是實施“走出去”戰略,配合第一、二產業FDI的需要。1998年,我國提出“走出去”戰略,并在本世紀初的第十個五年計劃中正式部署這個戰略。截止到2006年12月底,我國累計對外直接投資非金融類達733.3億美元,從企業數量上看,我國從事跨國經營企業達3萬多家,但業務領域主要處在第一、二產業,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還明顯滯后。就是在我國第一、二產業國際化的過程中,高效率生產性服務業的國際配合,會極大地提高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有研究表明,我國制造業在國際競爭中,最薄弱的環節并不在生產過程,而恰恰是在生產過程之外,包括低成本融資能力、國際市場上的營銷能力、得到符合國際慣例的會計、法律、咨詢服務的能力等。因此,培育我國服務業跨國公司,既是實現服務業主動“走出去”戰略,也是被動地確保制造業跨國經營的必要條件。
3、發展服務業跨國公司是擴大服務貿易出口,打造服務業產業鏈的需要。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不強,進出口存在較大逆差,且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出口比重較小。我國計算機信息服務、咨詢以及廣告和宣傳三項收入占服務貿易總收入的比重只有14%。服務業跨國公司在海外開展綠地投資和跨國并購,一方面會帶來對本國同類服務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會對國內其他相關服務行業產生很大的促進作用。這樣,既有利于我國擴大服務貿易出口,同時也有利于打造我國服務業產業鏈。
4、發展服務業跨國公司是應對入世挑戰,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據《2006年世界投資報告》稱:中國國內經濟中來自國外跨國公司的競爭是中國跨國公司向外迅速擴展的主要推動因素之一。2006年12月11日,我國加入WTO五年保護期終結,金融、電信等服務行業全面開放。我國服務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種形勢下,我國服務性企業必須放眼世界,加快開展跨國經營,開拓國際空間,變“被動防御”為“主動出擊”,參與到國際大市場的競爭中去,才能最終在國際競爭中發展壯大。
發展我國服務業跨國公司,除了對我國經濟產生以上四個方面的積極影響外,同時,還能增加我國高素質服務人才的就業機會、增加外匯匯回、提高國民收入等。
二、培育我國服務業跨國公司面臨的戰略機遇
1、多邊貿易體制框架內的服務業自由化為培育服務業跨國公司提供了公平競爭的外部環境。入世5年保護期已經結束,雖然服務自由化對于我國不發達的服務業而言是一個嚴峻的挑戰,但同時也是一個機遇,因為我們可以利用更加開放的國際市場環境,分享服務全球化的成果。在服務市場開放的同時,根據權利和義務對等的原則,我國服務性企業開拓國際市場也獲得了更公平的競爭環境和條件,為我國服務業跨國公司開展跨國經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2、我國服務企業的競爭優勢為培育服務業跨國公司提供了微觀經濟基礎。我國服務性企業雖然在總體上比較落后,但經過多年的成長,有些還是具備了相當強的競爭能力。如:國有四大商業銀行、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等一批服務企業已積累了一定的技術、資金、管理和人才優勢,為跨國投資打下了堅實的微觀經濟基礎。
3、我國制造業的快速發展為培育服務業跨國公司提供了需求引導。隨著一大批高技術項目的突破,我國制造業將占世界制造業的比重將達到20%以上。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對服務業產生巨大的引致需求,這一方面刺激著服務業協調發展;另一方面,隨著海爾、TCL、聯想等一大批制造業跨國公司走出國門,需要我們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跨國公司為其在海外提供服務支持,這在客觀上刺激著服務業跨國公司的成長。
4、非股權安排的組織控制模式為培育服務業跨國公司降低了進入門檻。在服務業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過程中,雖然也存在著制造業跨國公司普遍采用的股權安排的方式(如金融服務業、信息密集型服務業等),但非股權投資形式更具有普遍性。如:大型酒店連鎖集團采取特許經營或管理合同、供水服務采取特許權、企業咨詢服務和法律事務主要采取合伙經營等。這種非股權安排使服務性企業不同于制造業企業在國際化的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新建或并購資本,客觀上降低了我國服務性企業成長為跨國公司的門檻。
5、服務技術的進步為培育服務業跨國公司提供了客觀便利條件。以電信、運輸和金融服務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技術的進步,已卓有成效地降低了國際服務鏈的相對成本,有利于我國服務企業盡早進入跨國公司的行列,并在經營的過程中減少成本指出。
當然,除了以上機遇外,我國服務業跨國公司的成長也會面臨很多挑戰:如,我國現代服務業不發達、缺乏專門人才、對跨國文化不熟悉以及發達國家服務業跨國公司的競爭優勢等。
三、如何加快培育和發展我國服務業跨國公司
目前,我國服務業開展跨國經營的主要集中在貿易類服務業、海外工程承包和金融業。如到2000年中國銀行就已經設立海外營業機構68家,我國已經躋身于世界十大工程承包國家之列,其中有11家進入世界最大國際設計企業500強。《2006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在迅速發展。要加快我國服務業跨國公司的發展,我們要在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基礎上,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培育和發展我國服務業跨國公司:
1.從觀念上看,轉變觀念,強化培育服務業跨國公司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當今的世界經濟已經形成了以知識經濟為基礎、以金融活動為中心、以信息技術為主體、以跨國公司為依托的格局。在這種形式下,沒有服務業跨國公司將不可能成為未來國際競爭的強者。為此,一方面我國服務性企業要轉變經營理念,從積極承接服務業國際轉移中修煉內功,將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作為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環節,為將來成長為跨國公司做準備;另一方面政府應參考制造業企業成長的經驗,制定相應政策,為服務性跨國公司的培育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2.從政府的戰略上看,制定戰略,積極推動服務業跨國公司的成長。第一,要擴大中央財政對服務業,尤其是知識型服務等高端服務業跨國公司成長的支持。如:提供贈款、貸款和股權投資、稅收抵免和優惠等。第二,政府為服務性企業提供信息服務,主要包括投資目標國的政治經濟狀況、投資環境、企業要素成本以及目標國的有關法律、稅收框架政府管理程序等。第三,成立對外直接投資保險機構,為我國服務業跨國公司海外投資降低風險。第四,加快制定相關法律,國家要支持和鼓勵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制企業赴境外投資開辦企業,鼓勵我國服務性企業成長為跨國公司。
3.從市場主體上看,加強整合,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服務業跨國公司市場主體。我國服務性企業總體上看,規模都較小。為了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增強競爭力,應該按照自愿、平等和互利(而不是“拉郎配”)的原則進行產業整合,使一些有實力的服務性企業通過兼并和聯合組成大型服務企業集團,提高服務業的集中度。同時,更要培育那些對企業競爭優勢的形成具有關鍵意義的戰略性資源,主要包括企業信譽資源、技術資源、企業文化、信息資源和人力資源等,特別是對于核心技術和品牌的培養,增強核心競爭力,提升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的抗風險能力。
4.從投資方式選擇上看,既要選擇綠地投資,更要選擇多元化的投資方式。我國服務性企業跨國經營的進入方式主要是綠地投資,而并購只占四分之一。跨國并購與綠地投資相比,具有節省時間、迅速擴大企業規模、利用被兼并企業現有管理、技術人員和已被公認的商標、專利等無形資產、利用原有的營銷網絡,使產品較快進入當地市場等優勢。跨國公司的國際戰略聯盟以股份相互占有、技術相互轉讓、市場相互共享為內容, 其特點是既可以從對方獲得各自的所需, 又能保持各自的獨立,有利于提高競爭優勢、加速技術創新和開拓新市場, 并彌補企業規模的不足,迅速提高中小服務業跨國公司跨國經營實力。非股權安排對于服務業跨國公司進入東道國市場具有普遍意義,也為各東道國所樂意接受。因此,跨國并購、戰略聯盟和非股權安排應該是我國未來服務業跨國公司進入東道國的主要方式。
5.從人才培養上看,培養人才,儲備服務業跨國公司所需的人力資本。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和跨國公司的經營都需要大量高素質的人力資本。服務業跨國公司在對外直接投資的過程中,需要大量從事高科技研發、從事跨國經營和從事國際管理的專門性和復合型人才。雖然我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力資源豐富,但兼具這兩種知識背景的人才匱乏。高等院校作為我國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單位,應不斷推進課程改革,努力培養服務業跨國公司所需的人力資源;廣大的服務性企業應積極利用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加強企業員工的國際化培訓,建立起企業內部激勵培養機制,為未來的跨國之路儲備充足的人力資本。
參考文獻:
1.張誠:《服務業跨國公司與中國經濟發展》,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年版。
2.陳憲、程大中:《中國服務經濟報告2005》,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3.裴長洪:《中國服務業發展報告No.4》,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
4.薛求知、鄭琴琴:《服務型跨國公司的出現及擴張動因》,《世界經濟研究》2002年第5期。
5.華德亞:《承接跨國公司服務外包加速我國現代服務業發展》,《經濟問題探索》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