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斷出現,食品質量安全已成為全球性的焦點,各國都在下大力氣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目前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食品質量安全控制體系也作為各國學習的榜樣,不斷發展成熟。歐盟的食品質量安全控制體系被認為是最完善的食品質量安全控制體系,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這個體系逐步趨向于統一管理、協調、高效運作的架構,強調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食品安全監控,形成政府、企業、科研機構、消費者共同參與的監管模式;在管理手段上,逐步采用“風險分析”作為食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基本模式。
一、歐盟關注食品安全問題的基本做法
歐盟沒有無公害農產品的概念,只有食品安全的概念,而這個食品安全包括農產品、食品和飲料在內的三大部分。歐盟關注食品安全問題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其一制定食品安全運作的管理機制,其二是完善農產品生產與銷售安全管理體系。
1.農產品生產與加工環節的管理
產地環境管理:首先從法律上規定了各種有毒重金屬在食品中的最高含量,2004年歐盟制訂法律規定了140多種禁止使用的各種農藥和添加劑,這些農藥和添加劑的殘留量不允許在產品中檢測出來;其次,對按照標準和原則進行生產的農戶給予補貼,進行激勵。
農業投入品管理:為了確保歐盟制定的食品中各類農藥的最高殘留的規定得以順利實施,歐盟加強了農業投入品的管理。管理分兩部分,一是歐盟的監測機構對農產品(食品)進行農藥殘留檢測,并制定了嚴格的處罰機制,對違規的農場處以重罰,直至禁止其從事農業生產。二是行業協會等自律組織進行自查,各種專業委員會對下屬的協會開展技術培訓、規定自查措施等。
產中的農產品質量監管:在農產品的生產環節,歐盟推出了良好生產實踐指南(相當于我們的標準化生產規程),農戶只要按照指南進行生產即可。
產后加工環節的質量監管:在對待產后加工環節,歐盟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第一,所有的加工企業在加工環節必須按照工業產品的標準化生產方式;第二,所有的加工企業必須采取HACCP系統進行自我安全控制,并有非常良好的記錄,以供隨時檢查;第三,所有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必須注冊取得執業資格,只有當局認可的企業才能開工對農產品進行生產加工,否則被視為非法生產;第四,對特殊的農產品,要求通過有機認證。
2.市場管理環節
農產品的包裝管理:包裝管理的目標是確保各種各樣的食品包裝符合規定,在與食品接觸的過程中不會把自身的成分轉移到食品中,從而確保食品的安全。第一,歐盟采取包裝材料與物體的管理,規定了十種可以使用的包裝材料,并同時規定凡是用于包裝食品的物體或材料,應在標簽上注明“用于食物”或附上“杯與餐叉”的符號。第二,除了要求包裝安全外,歐盟要求包裝者要根據農產品的性質與特點,選擇不同的包裝材料,以保證農產品在包裝后能夠保持原有風味,便于貯存、運輸和較長的保質期,同時不會引入污染或對環境造成污染。
農產品標識管理:農產品標識管理的主要目標是為消費者提供詳細的信息,以此促進消費者的選擇,并保護消費者不被誤導與欺騙。當前歐盟的農產品標識管理分兩部分,一是通用標識,在農產品的標識中必須規定有產品名稱、組成成分、凈重、有效日期、特殊存儲條件或使用條件等內容;二是專項指令要求,就是對食品的價格標識、食品成分標識、營養標識、轉基因食品與飼料標識、有機農產品標識、牛肉標識等進行專項管理。
農產品追溯制度:采取農產品追溯制度有利于確定農產品的身份、歷史和來源,增強通過生產和銷售鏈追蹤產品的能力,是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成功的要素之一。該制度有以下主要要求,第一,要求所有的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必須注冊,以便采取嚴格的登記制度。第二,所有的生產和加工企業必須嚴格按照HACCP體系進行生產和加工,并有非常完整的記錄;第三,所有上市的食品必須有嚴格的標識管理,所有生產信息記錄在標識中;第四,嚴格的檢測手段和快速檢測方法;第五,嚴厲的處罰制度,或生產者如何從市場上撤回對消費者衛生存在著嚴重危害的產品的程序。
3.市場準入制度
第一,嚴格執行動植物衛生檢驗檢疫標準,提高進入門檻;第二,農產品的質量、技術標準、標簽和包裝的檢驗檢疫必須合格;第三,實施新型的“綠色壁壘”,即進口的農產品必須符合生態環境和動物福利標準;第四,實施所謂的新技術標準,對諸如轉基因產品實施更加嚴格的準入。此外,歐盟還通過制訂農藥殘留指標、農產品生產的標準等措施保證其食品安全。
二、歐盟食品質量控制體系基本原則及特點
歐盟的食品質量控制體系集中體現了以下原則,同時反映了其工作的嚴密性和科學性。
1.統一監管原則
歐盟食品安全的監管集中到一個或幾個部門,并加大部門間的協調力度,以提高食品安全監管的效率。歐盟委員會于2002年初正式成立了歐盟食品安全管理局(FSA),對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進行監控。歐盟食品安全管理局不具備制定規章制度的權限,只負責監督整個食物鏈,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做出風險評估,為制定法規、標準以及其他的管理政策提供信息依據。
健全的法律體系是食品安全監管順利推行的基礎。歐盟所建立的法律體系幾乎涵蓋所有食品類別和食品鏈各環節,為制定監管政策、檢測標準以及質量認證等工作提供了依據。 歐盟為統一并協調內部食品安全監管規則,三十年來陸續制訂了《通用食品法》、《食品衛生法》等20多部食品安全方面的法規,形成強大的法律體系。歐盟還制訂了一系列食品安全規范要求。
2.實施風險管理原則
風險管理的首要目標是通過選擇和實施適當的措施,盡可能控制食品風險,保障公眾健康。風險管理的程序包括“風險評估”、“風險管理措施的評估”、“管理決策的實施”、“監控和評價”等內容。
歐盟食品安全管理局成立后,進一步加強了食品安全風險管理工作。管理局一項重要職能就是根據理事會、成員國的要求,對食品安全問題分析研究,提供獨立的科學建議,作為管理當局風險管理決策的依據。
3.信息公開透明原則
在食品安全風險管理過程中,風險信息的交流與傳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歐盟為了增強食品安全工作的透明度,將食品安全管理局實施的環境風險評估、人類與動物健康安全風險評估結果以及其他的一些科學建議向公眾公布,管理委員會舉行的會議也允許公眾參加,并邀請消費者代表或其他感興趣的組織來觀察管理局的一些活動,使公眾可以廣泛獲取該局掌握的文件和信息。
4.從“農田到餐桌”全程控制和可追溯原則
歐盟的食品安全監管強調從農田到餐桌的整個過程的有效控制,監管環節包括生產、收獲、加工、包裝、運輸、貯藏和銷售等;監管對象包括化肥、農藥、飼料、包裝材料、運輸工具、食品標簽等。通過全程監管,對可能會給食品安全構成潛在危害的風險預先加以防范,避免重要環節的缺失,并以此為基礎實行問題食品的追溯制度。 《食品安全白皮書》明確提出要加強和鞏固從農田到餐桌的控制能力,全面完善全程監管體制。歐盟還建立了食品追蹤機制,要求飼料和商品經銷商對原料來源和配料保存進行記錄,要求農民或養殖企業對飼養牲畜的詳細過程進行記錄。
5.責任主體限定原則
在歐盟食品安全控制體系中,食品安全首先是食品生產者、加工者的責任,政府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主要職責,就是通過對食品生產者、加工者的監督管理,最大限度地減少食品安全風險。
《食品安全白皮書》規定:食品生產加工者、飼料生產者和農民對食品安全承擔基本責任;政府當局通過國家監督和控制系統的運作來確保食品安全;委員會對政府當局的能力進行評估,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發展食品安全措施,通過審查和檢驗促使國家監督和控制系統達到更高的水平;消費者對食品的保管、處理與烹煮負有責任。
6.預防為主原則
歐盟建立了食品危害快速預警系統,該系統由歐盟委員會、歐盟食品安全管理局和各成員國組成。一旦發現來自成員國或者第三方國家的食品與飼料可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而該國無能力完全控制風險時,歐盟委員會將啟動快速預警系統,并采取終止或限定有問題食品的銷售、使用等緊急控制措施。成員國獲取預警信息后,會采取相應的舉措,并將危害情況通知公眾。預警系統的啟動取決于委員會對具體情況的評估結果,成員國也可建議委員會就某種危害啟動預警系統。
三、歐盟食品質量安全控制對我國的啟示
近年來,我國出現了大量的食品安全事件,從“蘇丹紅一號”到“劣質奶粉大頭娃娃”事件, 從“瘦肉精”中毒到“地溝油勾兌食用油”等等。這反映了我國在食品質量安全控制體系上的漏洞,歐盟在食品質量安全控制方面的有益經驗將對我們將來的改進工作起到很好的借鑒作用。
1.建立、健全食品質量安全法律體系
食品質量安全控制體系建設要以法律為基礎。建立、健全以《食品安全法》為主體的食品質量安全法律體系,以法律形式確定主管機關的地位、職能、職責和主要任務。食品安全控制體系能及時針對問題修改相關的食品衛生法律和一些管理措施。
2.建立科學的風險管理體系
風險管理在食品質量安全控制體系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個系統工程,不但要考慮與風險有關的因素,還需考慮政治、社會、經濟等因素,管理者需要理解與風險評估相關的不確定因素,并在風險管理決策中予以考慮,以確保決策的科學性、有效性。
3.重視監管隊伍的專業素質
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促進了新工藝、新材料的不斷涌現。在食品安全方面就意味著可能出現新的食品或者新的污染、有害物質,提升了風險。正是這樣,高素質的監管隊伍才能保證工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吸引相關行業的專家來協助監管工作已經是大勢所趨。
4.建立了食品危害快速預警系統
一旦發現食品與飼料可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將啟動快速預警系統,并采取終止或限定有問題食品的銷售、使用等緊急控制措施,并將危害情況通知公眾。
食品質量安全對消費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企業甚至產業的持續發展、政府的公信力等方面都造成影響,受到廣泛的社會關注。歐盟的實踐證明,集中、高效、針對性強的食品質量安全控制體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關鍵。中國有關部門應該從中受到啟迪,把建立和完善我國食品質量安全體系問題擺在重要的議事日程,抓緊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