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1月,中國總理朱鎔基在新加坡召開的東盟-中日韓三國峰會上率先提出與東盟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設想。隨后,中國與東盟成立了合作專家組,對即將建立的自由貿易關系進行了充分研究,認為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將是雙贏的決定。2002年4日,中國與東盟正式簽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在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這一協議的簽署意味著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之一正式啟動,它擁有包括總人口17億人,GDP2萬多億美元,進出口貿易額近1.3萬億美元,標志著中國與東盟的區域經濟合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的背景及進展
東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的簡稱。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和菲律賓五國在泰國首都曼谷聯合發表《東南亞國家聯盟宣言》,宣告東盟正式成立。隨后,文萊、越南、老撾和緬甸也陸續加入該聯盟。直至東南亞地區最后一個國家柬埔寨于1999年4月加入東盟,標志著東盟發展成為了一個包括東南亞十國的國際地區性組織,在維護地區穩定與安全,促進區域政治、經濟、軍事與文化發展合作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的背景
目前,東盟人口已超過5億,GDP達到6700億美元,進出口貿易額為8400億美元,其GDP占全球的2%,出口額和進口額分別占全球的6%和5%。2002年以來,隨著中國率先與東盟簽署《全面合作框架協議》,美、日、韓、印度以及澳大利亞等5國也相繼與東盟展開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談判工作,東盟一時成為亞太地區各國展開經貿合作的中心。這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構成了不可忽視的制衡影響。
東盟在最初成立時,以經濟和政治安全合作為主要宗旨。建設東盟自由貿易區也一直是東盟內部一個重要的議題。但直至1991年10月東盟各國一致同意關于15年內相互消除一切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倡議,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才正式開始。
亞太各國包括美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印度也積極與東盟接觸,探討建立各自的自由貿易區。一方面,東盟作為一個整體與其他國家進行區域經濟合作;另一方面,東盟的部分成員國還積極與這些國家分別達成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例如,新加坡已經和日本、澳大利亞、美國簽訂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國也與日、美等國開展了建立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工作。
各國與東盟進行區域經濟合作既有經濟利益,也有政治利益的因素考慮。而東盟一直奉行“大國平衡外交”的政策,利用亞太各國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為東盟謀求最大利益。當前東盟以各大國競相與其組建自由貿易區為契機,利用大國矛盾、借助大國優勢,以此制彼,爭取在與各方的談判中獲得最多收益。這無疑使中國在與東盟的談判中處于不利的地位。
(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的進展情況
2002年11月,中國率先與東盟在柬埔寨首都金邊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南亞國家全面經濟合作框架》也即《10 + 1 協議》。該協議旨在推動促進我國與東盟國家之間在商品、服務和投資等領域的自由化進程,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在2010年建成奠定基礎。
2004年11月我國與東盟各國簽署了《貨物貿易協議》和《爭端解決機制協議》這兩份重要文件。這兩個文件的簽署標志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進入了實質性的全面啟動階段。同時,2003年10月,中國與泰國“早期收獲”計劃開始實施;2004年1月,“早期收獲”計劃在中國與東盟間廣泛實施。
2007年1月,中國與東盟在菲律賓簽署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服務貿易協議》,并于2007年7月開始實施。此前中國內地只與香港和澳門達成的《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中涵蓋了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內容。所以中國與東盟簽署的《服務貿易協議》是中國在自由貿易區框架下與其他國家簽署的第一個服務貿易協議,具有重大意義。
二、中國與東盟談判中的主要問題與相關分析
中國與東盟在簽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協議》后,雙方的經貿往來取得了快速的增長,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同時,東盟十國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顯著,各國關注的行業不盡相同,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與東盟在談判過程中存在分歧,并影響了雙方在博弈過程中的立場。
(一)談判方式的選擇與基本原則
由于東盟十國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很大,故東盟內部對談判的方式是采取東盟作為一個整體還是各國分別與中國進行談判看法不一。如新加坡、泰國等6個早先加入東盟的國家經濟比較發達,希望盡早與中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而柬埔寨、越南、老撾和緬甸等四個新加入東盟的國家由于在經濟上相對落后,由于不希望東盟其他國家的雙邊貿易協定使中國的商品直接進入東盟,更愿東盟作為一個整體與中國進行談判,同時可能享受到特殊、有差別及靈活的特惠待遇。
對中國而言,兩種談判方式各有利弊。一方面,如果中國選擇雙邊貿易談判,中國可以在談判中最大化本國利益所得。從要素稟賦角度來看,東盟包括以資本技術密集型商品和服務貿易出口為主的新加坡,以勞動密集型商品出口為主,有一定資本密集型商品出口的印尼、菲律賓等國,以及以勞動密集型商品和農產品出口為主的東盟新四國。中國在與各國進行雙邊談判的時候,可以有針對性的保護本國弱勢產業,同時利用雙方比較優勢的差異發展自由貿易。另一方面,如果中國選擇將東盟作為一個整體與之進行談判,對東盟統一出價,既要滿足東盟不發達新成員國的特惠待遇要求,又要面對其較發達成員國的優勢產品競爭壓力,將面臨東盟十國的不同報價。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完全建成后,區內關稅將低于WTO最惠國關稅率,但高于中國內地給予香港、澳門的優惠條件。不過,這種談判方式效率較高,需要的時間較少,有利于自由貿易區的如期建成。
最終,中國與東盟采取了“重點突破與全面安排”的一對十談判模式。在談判中,雙方主要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則:(1)雙方在遵循WTO規則與承諾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減讓,中國對目前尚未加入WTO的越南、緬甸、老撾、柬埔寨等四國實行特惠關稅待遇;(2)為保護各自的幼稚工業和民族產業,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采用循序漸進的市場開放方式及時間表,并將減稅商品分為包含類、暫時不包含類、敏感類和一般例外類四類商品,對其規定不同的關稅減讓幅度和時間。同時,采取“早期收獲計劃”,以滿足泰國等以農產品,畜產品和水產品出口為主的國家的要求;(3)非關稅壁壘方面,東盟將逐步取消對簽證和工作證等方面的苛刻要求;而中國將就進口商品配額、許可證制度以及其他進口控制措施等進行逐步放寬。其中,我國根據自身情況提出的敏感產品主要包括大米、天然橡膠、棕櫚油、部分化工品、數字電視、板材和紙制品等;東盟國家則提出了橡膠制品、塑料制品、陶瓷制品、部分紡織品和服裝、鋼材、部分家電、汽車、摩托車等敏感產品。
(二)涉及的主要相關產業
由于中國與東盟整體的經濟發展水平接近,所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會給雙方的相關產業帶來一定的沖擊。具體來說,有些行業存在明顯的互補性,有些行業競爭性較強,還有些行業合作前景廣泛,雙方針對不同行業的具體情況在談判中展開博弈:
1.農產品部門。由于中國與東盟所處緯度明顯不同,各自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多數農產品互補性較強,東盟的熱帶農產品如各國熱帶水果和泰國大米對中國的出口在不斷增加;中國的緯度跨度很大,溫帶和亞熱帶的小麥、玉米、蔬菜、茶葉及蘋果和梨等水果也逐漸進入東盟市場。同時,中國給予東盟新成員國延長保護期和關稅上的特殊優惠,以避免這些國家農業受到損害。相對的,我國沒有提出保護期和例外產品。
2.紡織、服裝、鞋類和玩具等行業。中國與東盟的這些行業同屬勞動密集型產業,雙方商品同質化,并主要向歐美等發達國家出口和競爭,而區內的相互競爭并不顯著。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內的貿易壁壘逐步消除,雙方將在對方的市場上相互競爭。故雙方在談判中都盡可能的保護了本國的這些行業。
3.機電產品部門。機電產品是中國與東盟的主要出口產品,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這類產品的技術成熟,生產已標準化。同時,中國和東盟均為世界機電產品生產、加工和出口的主要基地,在國際分工中處于同一水平,都具有較強的出口競爭力。但與農產品類似,雙方的機電產品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中國和東盟的機電原材料、零配件及相關產成品互為產業鏈。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逐步建立,機電產品產業內貿易增長將促進雙方國際分工的深化。
4.石油化工行業。中國的石油化工行業加工能力較強,但技術和管理水平較低,行業整體國際競爭力較弱。新加坡具有國際化的石化加工基地和產品市場。為適應未來新加坡石油化工行業強有力的競爭,中國在談判中著重保護了本國的石油化工產業。
5.鋼鐵行業。中國的鋼鐵行業發展較為成熟,而東盟的鋼鐵行業發展相對較弱。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中國鋼鐵業將在東盟市場上取得更有利的競爭地位。因此,東盟為避免本國鋼鐵行業受到較大沖擊,在談判中為其鋼鐵行業爭取了更多的時間與優惠。
6.服務貿易領域。服務貿易領域包括海運、航空、通訊和金融服務等行業。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為減少雙方現存的服務貿易障礙,創造了條件,雙方在新簽定的《服務貿易協議》中均做出了新的開放承諾,這對雙方服務貿易的發展將帶來新的動力。
7.能源領域。中國與東盟一直就能源領域進行合作與共同投資,鼓勵雙方的企業積極參與進來。中國與東盟企業間的合作將是雙方能源戰略的重點。
(三)市場準入及相互投資上的不平衡性
隨著相關協議的簽署,中國與東盟在貨物和服務貿易自由化上已達成一致,投資自由化談判隨之提上了日程。與東盟相比,中國在投資方面具有較大的國內市場規模。近年來,中國不斷放寬外資進入本國市場和行業的準入條件,使得中國的投資環境得到了進一步優化。因此,許多外商將原來在東盟的投資轉移到了中國,其中主要包括勞動密集型產業,這使得中國和東盟在吸引外資方面形成了競爭。同時,中國與東盟在雙方相互投資上也呈現出明顯的不平衡性。許多在東南亞國家定居的華人商人在當地完成資本原始積累后往往選擇回到原籍投資辦廠,使得東盟在中國的投資遠大于中國在東盟的投資。
根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顯示 ,截至2004年9月底,東盟國家在中國投資項目23684項,合同外資金額為698.97億美元,實際利用金額348.38億美元。到2006年3月,東盟累計對華直接投資已接近400億美元。對比中國對東盟投資的統計數據,截至2003年底,中國在東盟的投資項目僅為857個,投資額9.41億美元。到2005年年底,中國在東盟投資金額累計僅為10.8億美元。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成員經濟發展水平和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大不相同,對貿易投資自由化和經濟技術合作的目標與承受能力也不盡一致。 另一方面,中國與東盟又有著相似的經濟結構,并且雙方在投資上也存在很大的競爭性和不平衡性,談判難度仍然很大。
(四)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效應
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貿易創造效應包括由于降低或消除了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從而降低了區內貿易成本,擴大了市場,增加了區域內貿易量,有利于雙方經濟的增長與發展。根據中國-東盟經濟合作專家組的報告 ,自由貿易區建成以后,中國和東盟的GDP總共將增長76億美元;東盟對中國出口將增長48%,130億美元;中國對東盟出口將增長55.1%,106億美元。
其中,東盟的紡織品與服裝、機電及其他制造業部門是最大的獲益部門。印尼的其他制造業部門,新加坡的機電業及泰國的紡織品與服裝對中國出口將獲益最多。而中國的最大獲益部門與東盟相同,其中對菲律賓和泰國的出口將大幅增長。同時,由于經濟增長和原材料價格下降等因素,雙方的消費、投資、實際儲蓄和社會福利也會相應增長。
貿易轉移效應方面,由于區內關稅的降低,使得從區內貿易伙伴的進口成本下降,產品價格降低,成員國企業會更多地選擇區內生產的產品,而較少地選擇區域外生產成本較低但關稅較高的產品。對整個國際貿易來說,這將造成社會福利的損失。但總體來說,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對雙方都有較大的好處,將增加區內就業機會,提高產出,改善社會福利。
三、促進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的主要對策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成功建立需要中國與東盟共同努力,中國與東盟的貿易自由化只有通過合作博弈才能實現“雙贏”的結果,談判的順利進行需要雙方在必要的時候都能作出適當的讓步。為促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順利建成,雙方可采取以下幾點措施:
(一)淡化自身利益,關注共同利益與長遠利益
中國在與東盟進行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談判中,就已充分展示了大國風范,對東盟做出重大讓步,同意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以東盟自由貿易區為基礎,并保留東盟的核心地位,以此贏得了東盟的信任,使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成功啟動,并且建設迅速。故而在談判中也需要博弈的雙方看淡自身利益, 為推動貿易自由化的進程而更多地考慮共同利益和長遠利益。另外,雙方在制定貿易政策和進行談判時,還需充分考慮對方的利益要求,只有適當的滿足了對方利益才可能達成最終共識。
(二)促進雙方產業結構調整,增強經濟互補性
中國與東盟應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逐步協調雙方的產業結構尤其是競爭性較強的產業,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內實現互補性分工,以減少談判過程中的阻力。 雖然中國和東盟的比較優勢產業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產業結構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同一產業中雙方各有其優勢產品。例如農業方面,東盟具有優勢的產品包括農產品加工,熱帶作物及食品加工等,而中國具有優勢的產品有種子和化肥;電子產品方面,東盟在工業電子產品方面具有優勢,中國在家用電器上占有優勢, 所以雙方貿易潛力仍然很大。
(三)加強雙方多領域經濟技術合作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全面建成,需要中國與東盟在諸多領域展開經濟技術合作,以促進本地區的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進程。同時,多領域的經濟技術合作也為中國與東盟在貿易投資自由化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雙方今后需要合作的領域主要包括:一是金融領域合作,以共同防范金融風險和危機;二是高新技術及其產業領域的合作,以全面提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產業結構和技術水平;三是醫療衛生領域,基礎設施建設及其他合作領域;四是就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基礎設施,旅游業聯合開發進行合作開發。
(四)改善投資環境,促進投資自由化談判
中國與東盟都應當不斷改善本國投資環境,在吸引外資上形成良性競爭,同時加強相互之間的投資。在接下來的投資自由化談判過程中,雙方應全面貫徹《全面合作框架協議》中關于投資自由化的承諾,包括:通過談判逐步實現投資機制的自由化;加強投資領域的合作,給區域內的跨國投資提供便利,并提高投資規章和法規的透明度;提供投資保護等。
為促進自由貿易區內的跨國投資并建立一個自由、便利、透明、具有競爭力的投資體制,中國與東盟可以借鑒已經完成的貨物和服務自由化的談判經驗,在談判中有計劃分階段的從重點行業入手,并不斷完善各自相關行業的法律和制度環境,以拓寬談判合作的空間。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以后,區內投資效應和區外投資效應將共同促進本地區投資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