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簡介:
一家成立不久的外貿公司(A公司)與香港中間商(B公司)于2006年4月簽訂了一個服裝出口合同,總值40萬美元。該批貨物目的港為德國漢堡,付款方式為即期信用證。同年5月A公司收到T市C銀行的信用證通知書和所附轉讓信用證。通知書上列明開證行為德國D銀行,轉證行為深圳E銀行。信用證標明:FORM OF CREDIT: IRREVOCABLE, WITHOUT OUR CONFIRMATION ; APPLICATION HEADER: 深圳E銀行;ISSUINGBANK: 德國D銀行;FIRST BENEFICIARY: 香港B公司;SECONDBENEFICIARY:收到該信用證后,A公司立即安排投產,但在生產過程中由于工藝出現一些問題,加之B公司售給A公司的輔料未能準時到貨,致使A公司不能在合同約定的時間內交貨。就此情況A公司與B公司進行了交涉,最終B公司同意A公司將交貨期推遲10天,并應A公司要求對合同相關條款進行了修改。2006年8月A公司將有關單據交由C行議付。因數周后仍不見貨款,A公司遂通過C銀行查詢貨款下落。查詢結果:E行稱因德國D銀行以第一受益人提供的單據與信用證不符為由而拒付,故E行也無法就信用證項下金額付款。當A 公司再次與B公司聯系時B公司一改常態,埋怨由于A未能按期交貨,導致B也遭受了經濟損失,現正與德國客戶聯系爭取最好效果。最終該筆業務以A公司減價15%了結,A公司直接損失近6萬美元。
案例分析:
A公司之所以遭受如此巨額損失,其原因是對可轉讓信用證的特點及信用證的性質理解不夠導致無法在信用證項下安全結匯。
信用證之所以能夠保證賣方安全結匯,在于銀行信用參與到貨款支付過程。信用證是由銀行開出的有條件的支付承諾書。其條件就是信用證中的各項條款。只要賣方滿足這些條款,銀行便會以第一付款人身份支付貨款。但信用證的性質之一為“信用證是自足性文件”——盡管信用證的開立是以買賣合同為基礎,可信用證一旦開出,它就是一個獨立于合同之外的文件,受益人是否可以安全收匯完全取決于其是否能在信用證有效期之內提交符合信用證要求的全套單據。本案中的出口商A公司恰恰忽略了這點,當不能按期交貨時,僅僅是向與他簽署合同的買方即香港B公司聯系更改合同事宜,而忽略了開證行這個“付款第一人”。在信用證結匯方式下,我們可以視信用證為一個獨立的,開證行與受益人之間的“支付合同”。從理論上講,受益人能否安全收匯與合同的客體是否符合買賣合同的約定已經沒有關系。因此修改合同絕不能代替信用證的修改。
在本案中,當A公司持過期提單議付時被告知單證不符,按照慣例,A公司請B公司出具了保函,擬通過“表提”在信用證項下收匯。且不說“表提”已經使信用證失去了銀行的付款保障,銀行信用淪為商業信用,單就此筆業務來講,B公司的“保函”還不等同于一般信用證業務當中的買方保函,可以說是毫無意義的廢紙一張,因為B公司根本不是此信用證的開證申請人,而是信用證的第一受益人。
縱觀此案可以看出A公司對可轉讓信用證缺乏了解,沒有分清可轉讓信用證與一般信用證的區別,也沒有分清可轉讓信用證和轉讓的信用證之區別。與B公司買賣合同中約定的付款方式為信用證,當收到的是轉讓的信用證時絲毫沒有引起警惕,仍然認為此筆業務有銀行信用作為付款保障。殊不知在此情況下即便他持全套符合信用證的單據議付,其收匯保證也僅僅等同于普通的托收。
在將于2007年7月1日開始生效的UCP600中關于可轉讓信用證有一個清楚的定義:“ Transferable credit means a credit that specifically states it is ‘transferable’. A transferable credit may be made available in whole or in part to another beneficiary(‘second beneficiary’)at the request of the beneficiary (‘first beneficiary’) ”. (可轉讓信用證意指明確表明其“可以轉讓”的信用證。根據受益人(第一受益人)的請求,可轉讓信用證可以被全部或部分地轉讓給其它受益人(第二受益人); “Transferred credit means a credit that has been made available by the transferring bank to a second beneficiary” (轉讓的信用證意指經轉讓銀行辦理轉讓后可供第二受益人使用的信用證)。
可轉讓信用證常用于有中間商介入的國際貿易。中間商從國外接到訂單并收到由國外進口商開具的以其為受益人(第一受益人)的可轉讓信用證后將訂單轉給實際供貨者,并請銀行將該信用證全部或部分轉讓給真正供貨者(第二受益人)使用。同時在轉讓過程中他可以要求銀行將原證的一些條款進行更改,如降低信用證中規定的貨物的單價;將裝期、效期提前等從而為其順利結匯增大了安全系數,并留出利潤空間。當第二受益人裝運貨物后以自己的名義向銀行提交單證辦理議付時,銀行可將第一受益人提供的與原信用證金額相一致的,以第一受益人為出票人的商業發票及匯票來替換第二受益人提交的相關單據。第一受益人所提交的發票金額要大于第二受益人的發票金額,兩張發票的差額為中間人賺取的利潤。議付銀行議付后,將第一受益人所提交的發票及其他單據一并寄往開證銀行索償。 待付款行(開證行)審核單據無誤向第一受益人支付貨款后,銀行才向第二受益人付款。
從以上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可轉讓信用證(transferable letter of credit)和轉讓的信用證(transferred letter of credit)不是兩個相互獨立的信用證,而是一個信用證在不同階段的不同表象,后者是第一受益人將前者轉讓的結果。但往往令第二受益人忽略的是第一受益人并沒有將他的全部權力和責任讓度給第二受益人,似乎讓度更多的是他的交貨義務及收匯風險。可轉讓信用證對第一受益人來講具有銀行信用性質,而轉讓的信用證對第二受益人來講已經失去了信用證的 “銀行信用”這一核心內容。
此案中A公司收到的轉讓的信用證中有兩個關鍵條款未引起其警惕:
其一,THIS ADVICE IS GIVEN FOR GUIDA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BLIGATION ON OUR BANK (此轉讓通知僅供指導,并不構成我行的任何義務)
其二,PAYMENT UNDER THIS TRANSFERRED CREDIT WILL BE EFFECTED BY US ONLY AFTER RECEIPT OF FUNDS FROM THE CREDIT ISSUING BANK. (我行僅在收到開證行付款后才對貴司支付本信用證項下款項)。
由以上條款我們可以看出第二受益人即真正的出口人手中所持轉讓的信用證已非我們傳統意義上的信用證,沒有銀行的付款承諾。出口商的命運掌握在可轉讓信用證第一受益人手中。即便他向銀行遞交的單據完全符合信用證規定,也可能因第一受益人所換單據或交單日期不符合要求遭開證行拒付而導致自己無法收到貨款,甚至于有可能陷入中間商(第一受益人)與進口商(開證申請人)共同設置的陷阱。
此外,當我們分析本案信用證各方當事人法律關系時還會發現一旦出現問題,第二受益人似乎陷入一個無從解決問題的怪圈:首先我們看開證行D行:在可轉讓信用證項下,盡管存在著兩個受益人,但開證行只對第一受益人B公司承擔第一性的付款責任,當提交單據無誤后在確定的金額內進行一次付款。它與第二受益人基本上無任何法律關系。其次我們分析轉證行E行:它并不因其辦理信用證的轉讓而使自己成為開證行,因此也不會對第二受益人A公司承擔付款責任,同時作為一個轉證行它對單據的拒付和最終的付款與否不負責任(這一點它會在信用證中用相應條款明示)。由于與德國進口商無任何合同關系,A公司也無法與其進行交涉,唯一與A公司有契約關系的B公司又會以一個無辜者的面目出現將自己的責任推卸干凈。
時間飛快過去,貨物在目的港停放多日,不但產生大量費用,長期下去還會被海關拍賣。若將貨物運回來則需要支付額外運費,而且手續極為繁瑣并將造成大量庫存及占壓資金?!柏浀降仡^死”,無奈的A公司只得接受B公司建議,將貨物降價售出,并不得不簽下不再追究B公司責任的保證作為請B公司從中斡旋的代價。
由此案例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對于實際供貨商來講接受轉讓信用證等同于接受D/P付款方式。失去了銀行信用的保障將給收匯帶來很大風險,要慎重對待。若交易中涉及中間商,且中間商出于商業保密目的不想讓出口商直接與進口商交易,可建議使用背對背信用證。若只得使用可轉讓信用證,則作為實際出口方的第二受益人應注意以下事項:(1)要對第一受益人的商譽和經營情況有較深的了解。(2)建議在銷售合同中增加對第一受益人及時無誤議付的制約。(3)所涉及出口產品最好是便于轉售其他客戶的“大路貨”。(4)核查清楚進口國貿易管制的有關政策和提貨/退運的有關規定。(5)為防止進口商與中間商合伙設欺騙陷阱,要盡量采用C組價格術語,自行租船訂艙,并向船公司聲明嚴禁無單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