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環保意識的增強,國際貿易中的人文因素不斷加強,經濟利益與社會發展的關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被逐漸提到議事日程。歐洲商界社會責任行動(BSCI)是繼美國社會責任國際(SAI)的SA8000之后的又一個關于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標準與規范。它的推廣與實施對于目前社會責任意識淡薄、與社會責任標準相去甚遠的大多數中國企業來說,無疑將成為中歐貿易的又一道難以跨越的新的貿易壁壘。
一、歐洲商界社會責任行動
(一)歐洲商界社會責任行動的產生
隨著人們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關注,一些企業及其供應商在其生產經營活動中雇用童工、強迫勞動、延長工時、壓低工資水平、工作場地存在安全隱患以及各種形式的歧視等違反社會責任的問題不斷地被披露出來。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歐洲和來自世界各地的零售商、工業企業、貿易商及行業協會等制定了各自的企業社會責任行為標準,芬蘭、法國、德國、荷蘭、瑞典和英國等國家還建立起相應的監督體系。但眾多的行為標準和不同的審核程序使得零售商及其供應商在承擔社會責任時感到無所適從、難以承受,因此急需在各個國家之間、在零售業和工業企業中采取一致的行動。為了規范和統一歐洲不同零售商和企業行業間的社會責任和行為標準,從2002年起,總部設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歐洲對外貿易協會(Foreign Trade Association, FTA)開始致力于在歐洲范圍內建立共同的社會責任監控機制,為歐洲許多不同的行為守則和監督體系制定一個統一的社會標準。經過與一些零售商的多次研討和部分生產廠商的試點,2003年3月由歐洲外貿協會(FTA)發起、在50家零售商、進口商和生產企業的共同參與下,正式成立了歐洲商界社會責任行動委員會(Business Social Compliance Initiative,BSCI)。
BSCI是一個以督促和不斷改善成員及其在世界各地供應商的社會責任行為為目的的非牟利的民間組織,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BSCI的組織機構由成員董事會、代表委員會、顧問委員會和秘書處幾部分組成。BSCI 會員資格分為正式會員和非正式會員兩種,任何加入BSCI 的成員都要承諾支持并促進BSCI 的目標,特別是承諾在合理的時間內以BSCI 的標準審核其供應商,并將它們納入遵守社會責任的程序中。BSCI 的目標、行動方案、審核程序、企業社會責任規范和道德標準等,體現在其出臺的一系列文件中。因此,更確切地說,歐洲商界社會責任行動(BSCI)不僅是一個組織,更是一種行動和一個系統。
(二)歐洲商界社會責任行動的主要內容
歐洲商界社會責任行動(BSCI)的落實與實施,主要是通過出臺一系列文件來推動的,這些系列文件包括《BSCI 行為守則》(Code of Conduct)、《BSCI 管理手冊》(Management Manual)、《BSCI 體系介紹》(System Description)、《BSCI 自我評估》(Self-Assessment)、《BSCI 社會責任審核》(Social Audit)等。在這些規范企業社會責任和道德標準的系列文件中,《BSCI行為守則》是該體系的核心。
《BSCI行為守則》(以下簡稱《守則》)是以國際勞工組織(ILO)公約、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和聯合國關于兒童權利和消除對婦女歧視的公約規定等國際準則為基礎的。《BSCI行為守則》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環境標準,涉及范圍廣泛,《BSCI行為守則》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內容:
1.BSCI的性質、要求、目標及宗旨
歐洲商界社會責任委員會(BSCI)是歐洲社會一個針對遵守社會責任的統一監控體系,旨在不斷改進成員及其在全球各地的生產及供應商的社會責任表現。BSCI 要求其成員及其在全球的所有供應商遵守《守則》的各項要求,供應商必須確保直到最后生產階段的生產過程涉及的所有分包商也都遵守這一《守則》。BSCI的目標是提供一個國際通用、旨在幫助供應商遵守的監督體系,以確保該《守則》的全面落實與實施。歐洲商界社會責任行動(BSCI)涉及到各種消費產品,但目前主要集中在紡織、成衣、鞋類和玩具幾大類產品上。
2. 對社會責任的要求
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視(包括對性別、年齡、宗教信仰、血統、社會地位、社會背景、殘疾、種族、國籍、黨派、性取向或任何其它個人特征的歧視),禁止雇用童工,禁止強迫勞動,結社自由和集體談判權利,保證工作場所安全(工作場所的操作和條件不得損害基本人權),保證環境安全(廢物管理的程序和標準、化學品和其他危險物品的處理和清除、排放物的處理等都必須符合或高于最低法定要求)。
3.對工時和工薪的規定
每周允許的工作時間最長為48小時,允許的加班時間最長為12小時,加班工作應出于個人自愿,員工在連續工作6天之后有權擁有一天休息時間;正常工作時間工資和加班時間工資的支付應符合或高于法定最低標準及/或行業標準,不得非法或未經許可而降低工人工資。
4.懲罰與制裁措施
一旦供應商被確定違反或未能達到該《守則》的要求,以及如果在充分的時間內未能就解決方案達成一致并落實執行時,BSCI 成員有權選擇停止當前的生產,終止相應的合同,暫時取消未來的合同及/或終止與該供應商的貿易關系;當審查結果表明該供應商已采取了糾正措施,并已完全遵守BSCI 行為守則時,則可以恢復商業關系。
5. 實施條款
《守則》還規定,所有供應商都有義務采取必要措施實施和監控BSCI行動,要將采用社會責任標準和遵守《BSCI行為守則》作為與供應商簽訂所有合同的條件;供應商要定期報告其實施該守則的情況,并允許代表BSCI成員的組織在任何時間、不論是否提前通知的情況下審核供應商及其分包商的經營場所。
為了落實《BSCI行為守則》,確保和幫助供應商、零售商、審核公司以及其它相關方在各自領域內達到最基本的社會責任和環境標準的要求,BSCI同時頒布了該《守則》的實施指南——《BSCI管理手冊》。手冊將《守則》中對供應商的期望、要求以及在整個實施過程中所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及標準等進一步細化。
二、歐洲商界社會責任行動對中國的影響
(一)中歐貿易概況
2004年歐盟東擴以后幾乎囊括了整個歐洲,并成為我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最大的技術來源地和重要的外資來源地,同時中國也是歐盟的重要貿易伙伴,2006年中國取代了美國上升為歐盟第一大貿易進口國。近年來,中歐貿易額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長。據中國海關統計,2005年中歐雙邊貿易額比上一年增長了22.6%,2006年又同比增長25.3%,達到2723億美元,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5.5%;其中中方對歐盟出口1819.8億美元,同比增長26.6%,占中國出口總額的18.8%;自歐盟進口903.2億美元,同比增長22.7%,占中國進口貿易額的11.4 % 。
中歐貿易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中歐貿易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從商品結構上看,我國從歐盟進口的主要是機械、電器及電子產品、汽車及其零部件、飛機、光學、照相、醫療設備等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高科技含量產品;我國向歐盟出口的則主要是電器及電子配件等低附加值的機電產品和毛紡針織產品、塑料、鞋類、玩具、家具、皮具、箱包、鋼鐵制品、焦炭等勞動密集型產品。二是貿易收支不平衡。從貿易盈余情況來看,由于歐盟各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對華產業轉移導致的效應,在中歐貿易中歐盟出現連年的逆差,而中方則存在較大的貿易順差。2005年我國對歐盟貿易順差701.1 億美元,同比增長89.3 %;2006年中歐貿易順差繼續擴大,達到916.6億美元,比上一年又增加了31%。三是貿易爭端和摩擦不斷。為了扭轉貿易逆差的局面,歐盟不斷地對中國產品采取反傾銷、單方面數量限制、非關稅壁壘、普惠制“畢業條款”等限制措施,以減少和阻止中國產品的進入。
(二)歐洲商界社會責任行動(BSCI)對中國出口的影響
由于中國出口產品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在歐洲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和市場占有率的逐步攀升,對歐洲同類企業造成很大的壓力和威脅,歐盟內部出現了保護主義的呼聲,并采取種種措施限制中國產品的進口。近幾年來使用最多的、且對中國商品影響最大的,是名目繁多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TBT)。據商務部發布的《2005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對我國對外貿易影響調查報告》稱,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不容樂觀。2005年在中國22大類出口產品中有18類由于國外實施技術性貿易措施而遭受直接損失,損失金額達到691億美元。受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較大的產品類別主要是食品土畜產品、紡織品和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紡織原料及紡織制品,占我國出口全部直接損失的43.2%。因實施技術性貿易措施對中國企業出口造成損失最大的貿易對象國是歐盟,占我國此類損失總額的38.84%,其次為美國和日本。
如果說歐盟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給中國的出口貿易造成了很大的損失,那么歐洲的社會責任標準——商界社會責任行動(BSCI)將是中歐貿易的又一道新的更難跨越的壁壘。首先是因為BSCI行動的實施不僅要檢驗產品本身,而且外方還要到實地考察,通過驗廠來確認供應商是否符合BSCI標準。外方驗廠的環節多、內容細,既包括生產環境、安全措施,又涉及到工人的勞動時間、勞動報酬、勞動保險等,既審核“硬件”,又查驗“軟件”,任何一項不符合標準,都有被取消訂單和合作的可能。其次,歐洲商界社會責任行動(BSCI)優先實施的產品對象是紡織品服裝、運動商品、玩具、鞋類等勞動密集型商品,這些恰恰是我國向歐洲出口的大宗商品。由于這類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生產過程中對環境和技術標準等的要求相對不高,職業安全衛生條件等也不夠完善。因此,這些行業的絕大多數企業既達不到BSCI 的“硬件”標準,更遠離“軟件”的要求。其三,我國對歐洲的出口主要依靠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但企業如果要達到BSCI的社會責任標準和各項要求,就要加大對企業職工保護的投入和企業環境保護的投入。除大量的資金投入外,還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些無疑會提高企業的勞動力成本、生產成本和經營管理成本,短期內降低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使相當一批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優勢喪失,甚至陷入困境。
三、應對歐洲商界社會責任行動的對策措施
我們在擔心歐洲商界社會責任行動BSCI演變為新的貿易壁壘的同時,也必須承認它的積極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BSCI行動不僅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運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它將規范企業的道德行為,迫使中國企業提高社會責任的意識,有助于我們改善勞動環境和勞動條件,保證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而這些不僅是時代發展的趨勢,也是同我國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的社會目標相一致的。因此,我們應采取積極的態度,趨利避害,變外部的壓力為內部的動力,勇敢地面對和跨過社會責任這道檻。
(一)提高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
目前全球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尚不統一,歐盟的定義是:“公司在自愿的基礎上把社會和環境問題整合到它們的經營運作以及它們與其利益相關者的互動中”。從這一表述中可以看出,社會責任強調的是企業或組織在賺取利潤的同時,必須主動承擔對環境、社會和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強調企業要將社會和環境問題融合和貫穿到如產品開發、生產過程、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等日常業務經營活動的始終。
隨著人類生活水平和環境意識的提高,人們對自然環境、生存環境和生存質量等越來越關注,反映在國際貿易領域,表現為國家之間產品的競爭逐漸由價格競爭轉變為品質競爭,再轉變為勞工標準的競爭。我國企業應敏銳地捕捉國際貿易發展的這一新趨勢,認識到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不僅依賴于產品質量,還要靠企業的社會形象,社會責任將成為評價企業的重要標準,并成為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企業應充分認識到,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既有利于保護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也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企業不承擔社會責任,就難以獲得公眾的認同,更無法實現可持續的發展。為此,我國企業應對其發展戰略做出相應的調整,處理好既得利益和長遠發展的關系、經營目標與社會責任的關系,減少短期行為,改變經營管理模式,倡導和強化人性化管理與社會責任;加大對經濟、社會、環境和人權方面的關注,努力減少生產過程及經營運作中對環境的不良影響,改善員工的健康及安全狀況,講求誠信,遵守職業道德,通過建立完善的、對社會負責任的企業運營制度,提高企業的社會形象和國際公信力。
(二)加強政府在推動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作用
在社會責任缺失和企業信用缺失的現階段情況下,對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盈利為目的的經營單位來說,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與落實不能光靠企業自身的覺悟,還要靠規范、完善的市場機制和政府的有效監督與調控,靠政府法制和行政等手段的強大力量推動。
首先,政府應以歐洲商界社會責任行動(BSCI)為契機,抓緊制定和實施促進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相關法律、規章、政策和措施。各級地方政府應制定本地區的《促進企業社會責任建設指導意見》,并加強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督和管理,把企業社會責任納入法制化和制度化的軌道。其次,除法制和行政措施外,政府應通過媒體、研討會、表彰會等社會手段,加大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宣傳,營造企業規范經營、遵紀守法和履行社會責任的良好氛圍,促進企業在關注經營管理的同時,重視企業的社會形象,加強社會責任管理,關注環境、關心公共事務、關愛員工。此外,應像環保指標一樣,建立相應的懲罰制度和科學的評價體系,將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狀況進入企業誠信檔案,使社會責任指標成為對企業的剛性約束,對違反和逃避社會責任的企業進行約束和處罰,并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逐步納入各級政府的政績考核指標。總之,政府通過以上措施,有意識地、積極地引導企業轉變觀念,朝著積極履行和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方向發展。
(三)重視和充分發揮中介組織在推廣和落實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作用
在一個規范、健全和完善的市場經濟運行體制中,行業協會的作用不可低估。它既是企業與政府之間的橋梁,也是對政府缺位或難作為現象的補充,對于需要由盈利主體自覺意識和政府監督行為相結合而共同解決的企業社會責任問題更是如此。這方面應推廣我國紡織協會建立社會責任管理體系(CSC9000T) 的經驗,開展企業社會責任建設。要盡快成立各專業協會的社會責任建設推廣委員會,結合本行業的實際情況,參照國際慣例,頒布全行業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并出臺相應的指導性文件和實施細則。與此同時,制定規劃,以試點起步,逐步推廣。各行業協會還應定期發布本行業的《社會責任報告》,把推動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一項行業自律活動,深入、持久、扎實地開展下去,使社會責任成為更多企業、乃至所有企業的自覺行動,成為全社會、乃至全體公民的共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