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人民幣升值的影響,企業普遍減少外匯資產存量,銀行通過吸收存款的方式無法擴大外匯資金來源,而通過上級行拆借資金成本較高,銀行如何擴大外匯資金來源渠道,滿足優質客戶資金需求,成為一個難題。與此同時,在海外金融市場上,融資成本較低,籌資渠道較多,海外銀行資金相對充足。因此,國內銀行利用海外銀行的資金成為破解這一難題的金鑰匙。
在人民幣升值、美元利率下跌、境內外外匯資金存在較強互補性,這三個元素的催化之下,一種新型的貿易融資方式——信用證代付業務誕生了。2001年中國銀行最早提出了“信用證代付業務”的概念,利用海外分行的外匯資金為國內分行辦理進口融資 。
2003年美國經濟開始復蘇,美聯儲繼續推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6月25日美聯儲第13次降息,將聯邦基金利率降至1%,創下45年來的最低紀錄。同期美元匯率持續走軟,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繼續加大。
如果說2001年世界經濟衰退催生了信用證代付業務,那么2003年美國經濟復蘇則促使信用證代付業務蓬勃發展。這一年,全國各大銀行紛紛推出信用證代付業務,很快代付業務從信用證項下擴展到托收和匯款項下,全額人民幣保證金、全額存單抵押、承兌匯票抵押等低風險方式的代付業務也逐漸發展起來。
一、信用證代付業務介紹
1.基本概念
所謂信用證代付業務(Reimbursement Refinance)是指進口商在信用證付款到期日之前如有融資需求,在開證行資金緊張或資金成本較高的情況下,由開證行聯系外資銀行或海外分行代為付款,在融資到期日再償還信用證款項、融資利息和銀行費用的融資業務。
從融資的角度看,信用證代付和進口押匯業務有一定的相似性,兩者都是開證行向進口商提供的短期貿易融資。兩者的主要不同點表現在資金的來源,代付業務的資金由代付行提供,而進口押匯業務的資金由開證行直接向進口商提供。由此可見代付業務不占用開證行的資金,可以有效緩解開證行資金緊張的問題。
從代付業務的償付環節看,代付行扮演了類似償付信用證項下償付行(Reimbursing Bank)的角色,因此代付業務同償付信用證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兩者的不同在于,開證行在開立償付信用證時就確定償付行,并在信用證中注明,以使受益人知曉;而在代付業務中,開證行一般在付款之前才確定代付行,受益人一般不知曉代付行的存在。
為了確保利潤不外流,開證行一般選擇本行的海外分行作為代付行,這種情況在工農中建四大行中非常普遍。大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或者地方性銀行由于海外分行較少,或者沒有海外分行,他們選擇在華的外資銀行,或者其他中資銀行的海外分行做為代付行,通過同業合作的方式辦理代付業務。
2.信用證代付業務流程
(1)條件:在進口信用證付款前,進口商出現臨時資金緊張,需要開證行提供融資支付信用證項下款項,而此時開證行也存在自有資金不足的問題,開證行可以通過代付行先行支付貨款。
(2)申請:開證行同進口商達成信用證代付協議,邀請代付行代為支付貨款。開證行向代付行提出敘作信用證代付業務申請,代付行根據開證行的申請,以國際資金市場拆借利率(如,美元業務使用Libor利率)為基礎對開證行報價。雙方談妥交易條件。
(3)付款:開證行在信用證款項支付前(一般提前一個工作日)通過加押報文的方式通知代付行付款詳情,內容包括付款幣種、付款金額,付款日期、收款行、代付期限、代付金額等,代付行根據開證行指示付款。
(4)還款:付款后,代付行通過加押報文的形式通知開證行代付詳情, 內容包括付款幣種、付款金額、起息日、代付到期日、代付金額、利息和費用等。在融資到期日,進口商償還開證行,開證行再償還代付行,業務完結。
二、信用證代付業務發展存在的主要風險
作為一個新生事物,信用證代付業務的發展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的約束,行業慣例性文件的支持,但是從目前的情況看,在信用證代付業務領域還沒有足夠的法律和制度的支持來保證它健康發展。下面,筆者從法律風險、政策風險、操作風險等方面,探討信用證代付業務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措施。
1.法律規范缺失
任何經濟活動的發展,必須納入法治的軌道。就信用證代付業務而言,目前我國還沒有針對性的法律文件,即使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信用證業務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中也沒有談到信用證代付的問題 。而且,從目前我國各級人民法院審理的信用證業務案例來看,也沒有任何涉及信用證代付的案例。
在國際結算業務領域,國際商會制定了多項行業規則來規范業務發展。比如,制定UCP來規范信用證業務操作;制定URC(Uniform Rules for Collections)規則規范托收業務;制定URR(Uniform Rules for Bank to Bank Reimbursements under Document Credits)規范償付信用證業務。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做為一項帶有濃郁中國特色的貿易融資業務——信用證代付,雖然經過5年多的發展,卻一直沒有一個行業公認的慣例性文件可以遵循。
目前,國內各家銀行辦理信用證代付所依據的都是本行制定的管理規定和實施細則等內部文件。
在沒有針對性的成文法律,沒有法律判例,沒有行業慣例約束的情況下,信用證代付業務賴以發展的法律文件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中關于借款合同的條文,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的有關規定來規范雙方的行為。
2.準據法的確定
如果代付業務在本系統內部辦理,在開證行和代付行之間出現糾紛時,可以通過上級行(總行)來協調處理,一般不會對簿公堂。
如果開證行邀請在華的外資銀行辦理代付,由于雙方都處于我國法律管轄的地域之內,出現糾紛時雙方可以在國內法律的框架內,如上述的《合同法》和《民法通則》解決糾紛。
在開證行邀請中資銀行的海外分行辦理代付業務時,由于開證行處在國內,代付行在海外,雙方處在不同的法域,準據法的確定就成為非常現實的問題。根據英國的權威判例,如果當事人在合同中明確約定準據法,則雙方約定的法律具有優先適用權;如果不存在明確約定,法院將依據雙方的默示的意思;如果也不存在默示,根據最密切聯系原則,銀行業務合同將適用銀行所在地法 。比如:信用證涉及議付糾紛時,適用議付行為做出地的法律;如果涉及保兌糾紛,則以保兌行為做出地法律為準 ,依此理類推,代付業務糾紛,應適用代付行為做出地的法律,也就是代付銀行所在地法律。
根據以上分析,筆者建議開證行和代付行在簽訂代付協議時對準據法進行限定,明確合同適用的法律,也就是說代付合同適用中國法律、代付行所在國法律、或者第三國法律。
3.銀行資產風險被低估
信用證代付業務同進口押匯最大的區別在于資金來源不同。銀行辦理進口押匯業務使用的是自有資金,因此進口押匯業務必須在表內業務核算。辦理代付業務,開證行使用代付行的資金,沒有動用自有資金,按照銀行的規定,信用證代付業務通過表外科目(或有負債)進行核算。
雖然信用證代付反映在表外科目,但是開證行承擔的仍然是進口商的資信風險,同其辦理進口押匯所承擔的風險沒有絲毫降低。但是,由于測算表內表外經濟資本的標準不同,已經承擔了表內融資風險的開證行的帳務上反映的卻是表外業務風險。
從代付行的帳務上看,代付行承擔的是開證行的資信風險,而不是進口商的資信風險,因此會被視為低風險業務。如果單獨看開證行(國內分行)和代付行(境外分行)的財務報表,這筆信用證代付業務的風險無法被真實反映。只有把境內外分行的財務報表合并起來以后或許能看出些端倪。但是如果代付行是外資銀行,那么從獨立法人的角度講,這筆信用證代付業務的風險將無法測算。
因此,建議開證行參照進口押匯的業務品種風險系數,審慎考慮擔保風險系數和期限風險系數確定信用證代付業務的風險度,并將信用證代付業務納入客戶綜合授信額度內,通過信貸風險操作系統對信用證代付業務進行逐筆登記,以正確反映銀行的資產風險情況。
4.更深層次的問題
如果深入探究信用證代付業務的影響,我們就會發現信用證代付業務造成了價值的跨國轉移或者不同法人間的轉移。例如,國內一家銀行對外開立信用證,在付款前進口商申請開證行融資,開證行出于某種原因,沒有自行融資,而是委托其海外分行代為付款。這樣原本由國內分行做的融資轉移到了境外,原本國內分行的利息收益的一部分轉化為其海外分行的收益,價值自然也形成了跨國的轉移。如果國內銀行委托外資銀行代付,這樣價值就形成了跨國的兩個法人機構間的轉移。價值跨國轉移和法人之間的轉移的結果是納稅對象的轉移,因此避免國際雙重征稅和防范逃稅避稅是稅務當局面臨的問題,筆者并非稅務師,也不通曉稅務方面的法律,此問題不再展開。
5.操作風險
在法律風險部分,我們談到在信用證代付業務領域法律和慣例缺失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開證行和代付行之間簽訂的代付合同是唯一確定雙方權利義務的法律文件,但是目前,國內開證行同代付行簽訂的代付合同文本還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甚至有些跨行的代付業務存在不簽訂代付合同,而純粹以往來電文確定雙方權利和義務的情況。筆者建議進一步規范代付合同文本,尤其是對代付逾期、提前還款、違約責任、糾紛解決機制等問題進行細致的約定。
9.11事件之后,世界各國都加大了對恐怖資金的打擊力度,近年來我國也加強了打擊反洗錢的工作措施。代付行要密切注意代付業務收款人的信息,嚴格遵守所在國反洗錢和反恐怖資金方面的法律,避免成為洗錢或恐怖資金轉移的工具。
目前,開證行和代付行之間確定代付報價還基本處于逐筆報價的狀態,雙方對每筆業務進行詢價、報價、討價還價,費時費力,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建議雙方通過一攬子報價的方式確定代付報價,提高工作效率。
三、信用證代付業務的發展前景
近幾年來,我國國際收支連續保持順差,短期外債增長過快。據外管局預估數據,截至2006年底,短期外債同比增長約16%,短期外債占全部外債余額的比例達到57%左右,遠遠超過國際公認的25%的短期外債安全警戒線。
為了遏制短期外債增長過快,國際收支失衡的問題,今年3月份,國家外匯管理局下發了《關于2007年度金融機構短期外債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對2007年境內金融機構的短期外債規模進行了調整。中資銀行短期外債指標調減為2006年度指標的30%,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外資銀行調減為2006年度指標的60%。
此外,自2004年以來美元利率逐漸走高,今年3月末美元Libor隔夜拆借利率已經由2004年3月份的1.06875%上升至5.36%,提高了500%。雖然目前人民幣一直在升值,但是高昂的美元貸款利息支出遠遠超過人民幣升值帶來的收益,信用證代付業務對進口商的吸引力已經大大降低了。
一方面,監管部門壓縮短期外債規模的政策將迫使銀行逐漸壓縮信用證代付業務規模;另一方面,高昂的融資成本抑制了進口商對信用證代付業務的需求;外因和內因相互作用,信用證代付業務的黃金時代將很快過去。但是作為一種新型的通過境內外銀行合作為國內客戶提供服務的融資工具,信用證代付仍然有一定生命力,不會曇花一現,退隱金融舞臺。
鑒于信用證代付業務同償付信用證在償付環節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筆者建議借鑒URR525的規則,規范開證行、代付行的關系;另一方面允許開證行在代付行(償付行)設立透支帳戶,以發揮信用證代付業務的融資功效。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償付信用證已經演變成為一個非常成熟的產品,償付行、開證行和索償行的權利義務在URR525中有非常細致的規定,而且國外的主要清算銀行在償付信用證業務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反觀信用證代付業務,作為一個特殊時期的特殊金融產品,信用證代付業務的操作還沒有可以遵循的國際慣例,因此借鑒償付信用證的操作和外資銀行的經驗規范信用證代付業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