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非法貨物的國際貿易數量也呈現上升趨勢。為遏止國際貿易領域侵犯知識產權活動進一步惡化的勢頭,世界各國在加強對知識產權的立法和司法保護的同時,也把知識產權保護的重點轉向行政保護,特別是海關的邊境保護。
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國關稅法“337條款”,該條款禁止進口侵害美國知識產權的物品?!?37條款”授權美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指令海關禁止侵犯美國知識產權的貨物進口,其主要內容為:海關中止放行侵犯知識產權的進口產品,包括侵害商標權、著作權、專利權的產品,美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可主動就產品是否侵權展開調查等。
一、何謂“337條款”
(一)“337條款”的基本內容
“337條款”是美國針對進口貿易中的不公平做法進行調查的立法,因最初規定于《1930年關稅法》第337節而得名。1988年美國《綜合貿易與競爭法》第1342條以“進口貿易中的不公平做法”為題,規定:貨物所有人、進口人、收貨人或其代理人(1)將貨物進口美國或在美國銷售中使用不公平競爭方法和不公平行為,其威脅或效果足以摧毀或實質損害美國國內工業,或阻礙此類工業的建立,或限制、壟斷了美國的貿易和商業;或者(2)將貨物進口至美國,或為進口美國而銷售,或進口美國后銷售,而該種貨物侵犯了美國已予登記的有效且可執行的專利權、商標權、版權或集成電路芯片布圖設計專有權,并且在這四項權利方面已經存在或有尚在建立中的國內產業,則這些不公平競爭方法和不公平行為將被視為非法,美國得采取適當的措施予以處理。
考察“337條款”的規定可發現,其規范的不正當貿易行為,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一般不公平貿易做法,即上述1988年法的第(1)點;另一類是有關知識產權的不公平貿易做法,即上述1988年法的第(2)點。從多年來美國適用該條款的實踐來看,到目前為止,ITC依據“337條款”處理的案件中,90%以上涉及知識產權侵權,凸顯了其知識產權保護功能。
(二)“337條款”的特點
首先,證據要求低,是一種更便利的救濟措施?!?37條款”對于許多侵犯知識產權的案件只需證明在美國有有效可執行的知識產權存在,以及有關的美國產業存在或正在籌建、而無需證明被訴人的侵權行為對美國產業造成傷害的事實;但司法訴訟則必須證明這種傷害事實,因此“337條款”的程序可以提供比司法訴訟更便利的救濟措施。
其次,時限緊,是一種更快速的救濟措施。“337調查”要求調查程序必須在12個月內完成,如果案情非常復雜,則可延長至18個月內完成;而美國法院程序冗長,有的甚至達到3至5年,因此,“337條款”可使救濟效率大大提高。 最后,力度大,是一種更嚴厲的救濟措施?!?37調查”的裁決能驅逐任何侵權進口商品,甚至能較容易地擴大到包含侵權產品的“下游”或次級產品以及上游產品的零部件產品,阻止不同來源的侵權商品進入美國的流通領域,及時防止侵權行動的進一步蔓延;而司法訴訟只能針對數量有限的侵權者,這使得“337條款”救濟具有強大的威力。
(三)“337條款”的救濟措施
“337條款”一向以其救濟措施嚴格高效而著名,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四種:
第一,發布進口排除令。進口排除令包括普遍排除令和有限排除令。依據普遍排除令,美國海關可禁止某一種類的所有侵權產品進入美國市場,不論其制造者和出口人是否為被訴人;依據有限排除令,美國海關可禁止被調查企業生產的侵權產品進入美國。有限排除令還可以適用于被調查企業目前和今后生產的存在侵權行為的所有類型的產品,而不僅僅是訴訟中裁定的產品類型,其效力亦可以擴大到包含侵權產品的下游或下級產品,以及上游的零部件產品。 此外,如果申訴人證明在ITC作出決定之前,若不禁止進口,將會產生相當程度的損害,則ITC通常簽發“暫時進口排除令”。 第二,發布制止令。當貨物已經進口并在美國銷售,此時發布進口排除令已不可能,此種情況下,ITC可簽發制止令,要求停止銷售被控侵權產品。制止令主要對國內從事不公平競爭行為的進口人、進口產品經銷商適用,禁止的范圍不僅包括在美國國內的銷售行為,也包括市場開發、分銷、廣告宣傳以及聘用代理商和分銷商行為。與簽發“暫時進口排除令”一樣,ITC在同樣條件下,也有權簽發“暫時制止令”。 第三,發布扣押和沒收產品令。ITC簽發此類命令的前提是進口商獲悉該項進口排除令之后,仍然進口因違反“337條款”而被禁止進口的產品。此項規定的目的是防止進口商罔顧進口排除令,仍然選擇管制較寬松的海關進口侵權產品。 第四,罰款。在ITC發布排除令和制止令并生效后,對違反命令仍然進口、銷售的進口商或銷售商,ITC可在聯邦地方法院起訴,請求對違反者處以罰款,罰款不超過每日10萬美元或每日進口或銷售貨物國內價值的2倍,以兩者中較高的為準。
二、為何要借鑒“337條款”
(一)“337 條款”并不違反 TRIPs 協議
長期以來,圍繞“337條款”是否違反TRIPs協議的爭論一直存在,以歐盟為首的各國紛紛指責“337 條款”不合理。然而筆者認為,“337條款”并不違反TRIPs協議。
TRIPs協議第3條要求 WTO 的成員在知識產權領域,給予 WTO 其他成員的國民的待遇不得低于給予本國國民的待遇。作為一種邊境執行制度,“337 條款” 在適用范圍上,對于當事人的國籍并沒有限制,它對于所有國家的國民都是開放的,只要其擁有美國知識產權。此外,只要符合下列條件, 即可認為構成“國內產業”:(1)在工廠和設備方面有大量投資;(2)大量使用勞動力;(3)大量投資于開發,包括工程設計、研究和發展,特許授權。按照上述規定,美國公司與外國公司是在平等的基礎上滿足“337 條款”規定的“國內產業”要求,據此 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337 條款”給予外國人與美國人是同等的待遇。因為, 美國公司如果沒有實施許可或者進行研究與發展以滿足法律規定的“國內產業”要求,將沒有資格作為“337 條款”程序的請求人。同樣,如果外國公司無法證明其實施美國知識產權以滿足“國內產業”要求,也沒有資格作為“337 條款”程序的請求人。
這樣,享有美國法上的知識產權的外國人和美國人都能同樣地利用“337 條款”,以制止美國進口商以及外國出口商侵犯其知識產權, 所以“337 條款”滿足了TRIPs協議第3條的要求。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并沒有充分的理由支持“337 條款”違反了 TRIPs 協議。“337 條款”并沒有明顯地違反 TRIPs 協議第3條以及第三部分的某一具體條款。相反,TRIPs 協議明確承認需要將邊境措施納入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中。此外,基于 TRIPs 協議的一些宣言式的規定,就認為“337 條款”違反TRIPs 協議是不合理的,例如第41條第(1)款規定的反對執法程序成為合法貿易的阻礙。因為通過這一概括性的用語,我們并不能獲得違反TRIPs 協議的明確標準,所以僅以此為基礎就認為“337 條款”違反TRIPs 協議是不合適的。
(二)“337條款”效果明顯、值得借鑒
1、從“337條款”的特點來看?!?37條款”具有證據要求低、時限緊、力度大的特點,使得被侵權企業能夠更便利、更快捷的提請保護并獲得保護,同時懲處力度大也使得保護更為有效。
具體來說,有三點值得借鑒:
(1)只需證明在美國有有效可執行的知識產權存在,以及有關的美國產業存在或正在籌建,而無需證明被訴人的侵權行為對美國產業造成傷害的事實。
(2)要求調查程序必須在12個月內完成。
(3)懲處力度更大,針對侵權產品而非侵權企業,且擴大到包含侵權產品的“下游”或次級產品以及上游產品的零部件產品。
2、從“337條款”的救濟措施來看?!?37條款”的救濟措施中,懲處力度最大也是引起爭議最多的,莫過于其“普遍排除令”。根據“普遍排除令”,美國海關可禁止某一種類的所有侵權產品進入美國市場,不論其制造者和出口人是否為被訴人。這就使得被侵權企業不用針對所有侵權企業一一提起訴訟,即可得到全面的保護。這種針對侵權產品而非侵權企業的保護方法,更簡單高效,更公平,也有力地避免了漏網之魚。
3、我國缺乏“337條款”相關制度。隨著我國經濟貿易的發展以及自主科研能力的增強,在國際貿易中保護我國企業的知識產權已迫在眉睫,然而我國的相關立法還有很大的空缺。
“337條款”的執行機構是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而不通過法院執行,是以行政保護為手段來避免外國產品對本國知識產權的侵犯,更加方便快捷。
我國目前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仍以法律訴訟為主,時間長、處理慢。而相關行政保護,僅在《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條例》中有所規定,但范圍狹窄,還遠遠不夠完善。“337條款”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用以完善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三、如何借鑒“337條款”
(一)由哪個機構執行
“337條款”的執行機構是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而針對我國國情,究竟由哪個機構來執行類似制度,我認為有三個方案:一是由商務部執行,二是由知識產權局執行,三是由海關執行。
比較這三個方案,各有利弊,具體由哪個機構來執行能更方便有效地在國際貿易中保護我國企業的知識產權,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二)我國“337條款”相關制度應包括的內容
第一,對調查程序的時限做出明確規定,以確保其高效性。
第二,在證據方面,只需證明在我國有有效可執行的知識產權存在,以及有關的我國產業存在或正在籌建,而無需證明侵權人的侵權行為對我國產業造成傷害的事實。
第三,在調查過程中,如果被侵權人證明在做出裁決之前,若不禁止進口,將會對被侵權人產生相當程度的損害,執行機構有權對被侵權人實施保護,暫時禁止涉嫌侵權產品在我國的銷售。
第四,如果經過調查,判定侵權成立,執行機構有權要求停止銷售侵權產品,也包括市場開發、分銷、廣告宣傳以及聘用代理商和分銷商行為。
第五,執行機構可禁止某一種類的所有侵權產品進入我國市場,不論其制造者和出口人是否為被訴人。
第六,如果裁定侵權成立后,進口商仍進口該侵權產品,執行機構有權扣押和沒收侵權產品或處以罰款。
參考文獻
[1]唐曉云.美國的知識產權國際保護與中美337爭端.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6年第2期
[2]李儉.關于美國337條款的法律透析及應對策略.市場周刊,2006年第4期
[3]廉思,萬勇.美國關稅法“337條款”與TRIPs協議.世界知識產權,2006年第3期
[4]曲建中,張紅霞.知識產權保護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及中國的對策.國際經貿探索,2005年第6期
[5]張志新,任啟平.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對中國對外貿易影響及對策研究.經濟問題探索,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