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1日,當代表大不列顛聯合王國的英國國旗在香港降落的一刻,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星紅旗已經冉冉升起。它宣告了香港殖民地時代的結束,也標志著香港永遠回歸到祖國的懷抱。
在那新舊交替的時刻,美國的《財富》雜志曾妖言惑眾地預測:“回歸將會使香港走向死亡”。然而,10年過去了,現在的香港比以前任何時候都充滿生氣與活力。香港已是國際公認的全球最自由開放的經濟體;在2007年評比世界最具競爭力的城市中,香港名列全球第三位。
前不久,香港著名企業家、知名人士李嘉誠先生用“萬變的社會,不變的承諾”這句富有哲理的語言,概括了他對香港回歸祖國10周年的深刻體會,也吐露出了香港人愛港、愛國的心聲。
過去的10年里,香港人都親身切實地感受到了中央政府“50年不變”的莊嚴承諾。伴隨著這一“不變的承諾”,是香港人不變的生活方式,是香港人追求自由、法制和高效的不變制度與理念。而在這不變的追求之中,香港社會又呈現出萬象更新、日新月異的新變化。香港的10年變遷,對當代香港人來說,真可謂事事難忘、刻骨銘心:
——香港回歸的第二天,亞洲就發生了金融危機。當這場金融風暴肆無忌彈地橫掃東南亞各國之后,國際炒家們就謀劃要置香港于死地,但在特區政府強有力的阻擊下,他們最終不得不落荒而逃?;蛟S他們至今還不明白其中的變化:回歸前,香港只是一棵小草;回歸后,香港已是中國這棵大樹上的一株新枝,豈能讓人隨意摘采!
——香港社會接連遭受金融風暴、禽流感、SARS的撞擊之后,元氣大傷,但香港經濟并沒有一厥不振,而是從2003年開始迅速攀升,經濟增長年均達6.8%。這一變化直接得益于當年內地與香港簽定的CEPA協議及其后續的補充協議,因為它在內地與香港之間建立了制度性合作的新途徑,并由此打通了香港經濟與內地經濟的血脈,使香港經濟獲得了內地廣闊市場和強大的動力之源。
——香港回歸的最大變化,是人心的變化?;貧w之前離港的香港同胞大都回來了,而且調查表明,香港人對香港前途的信心度達到了99%。這一變化既因為回歸后香港人當家作主,對“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更有信心;還因為香港人獲得了更大的國際空間,在國際上的地位變了,影響變了,感受也變了。香港居民手持特區護照,可以在134個國家中申請免簽證,感受到了作為大國公民應受到的尊重和保護,感受到了作為中國人的驕傲與自豪。
不管如何解讀香港社會的變與不變,香港回歸的實踐表明:香港在不變中的萬變之路將會永無止境,將會變得更加美好。這一切都源于“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源于中國崛起的強大動力;源于香港同胞自強不息、追求競爭與創新的專業精神;更源于香港多元文化中的中華民族文化之根。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時代,一個自由、開放和不斷創新變化的香港,必將成為中國崛起的又一個重要引擎,也一定能夠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