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國際貿易市場上,在以買方市場為特點的信用經濟背景下,賒銷等靈活多樣的信用交易方式已成為我國出口企業獲得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和經營方式。信用交易給出口企業帶來無限商機的同時,客戶的信用問題也日益凸顯,大量的海外賬款被拖欠,已成為困擾外貿企業發展的一大頑癥。如何化解和防范信用風險已成為擺在各類外貿企業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熟諳結算風險是防范信用風險的前提
在買方市場格局中,進口商在付款方式上具有更大的選擇余地和發言權,要求盡可能多的賒銷數量和盡可能長的付款時間,出口商面臨著日益加大的收匯風險。因此,熟諳各類結算風險是有效防范出口貿易信用風險的前提。
(一)賒銷(O/A)結算風險。賒銷方式下,賣方先交貨,買方后付款,貨物出運后結算單據(包括物權單據B/L)徑寄進口商,出口商即失去了對貨物及進口商的有效控制,能否按期按量收回貨款完全取決于進口商的信用。賣方不僅要占壓資金,還要承擔買方不付款的風險。
(二)托收(D/P、D/A)結算風險。托收方式下,銀行只提供服務不提供信用,僅按出口商的指示代為收款,不承擔必須審核單據、收回貨款的責任。D/P項下進口商破產倒閉喪失償付能力,行情下跌、銷路不暢時要求降價、拖延付款時間或借故拒付,或代收行與進,商勾結,未付清貨款擅自放單提貨,致使出口商無法安全收匯;D/A項下進口方在匯票上承兌即獲單據,一旦到期不付款,或買家與船公司勾結,不憑提單就能提取貨物,出口商將陷入貨款兩空境地。
(三)信用證(L/C)結算風險。盡管信用證屬于銀行信用,將由進,商履行付款的責任轉由銀行來履行,只要“單證一致、單單相符”,銀行即無條件支付或承兌信用證款項。反之,即使出,商履行了交貨義務,但如向銀行提交的單據與信用證規定不符,銀行則可以拒付;申請人可在信用證項下設置軟條款限制出口商的行為: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信用證進行欺詐??梢?,信用證既不是合同,也不是貸款,信用證的安全度更多取決于買家的安全度。
二、挖掘風險根源是防范信用風險的關鍵
我國外貿企業的應收賬款逾期率、壞賬率得不到有效控制,表面上看是因市場環境不良、客戶缺少誠信所致,根源卻在于企業缺乏風險管理意識,缺乏相應的監控機制,對交易全過程缺少科學、規范、有效的風險防范和管理。只有找到形成對外貿易信用風險的根源,加強對出口信用風險的防范、控制和轉移,才能更好地實施企業“走出去”的戰略目標。
(一)出口企業信用風險意識淡薄
我國企業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普遍缺乏出口信用風險意識。首先,忽視客戶資信調查。很多出口企業忽視對客戶的資信調查與評估,不注重利用專業調查公司的資源,選擇客戶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和盲目性,通常憑感覺或感情做生意,未調查海外買家背景就貿然接單,草率簽約,貿易風險難以避免。其次,經營理念不當。面對激烈競爭,為爭取出,訂單,很多企業在結算方式和付款條件方面過度遷就客戶,盲目利用賒銷擴大市場份額和提高銷售業績及賬面利潤,卻忽視對銷售回款的控制,致使逾期應收賬款率大幅攀升。據統計,我國企業應收賬款平均回款期為90.3天,遠遠高于國際上發達國家45天的水平,且應收賬款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高達40%~50%。還有,我國出,企業對于市場手段、信用風險及其預防的認知程度較低,給一些不法外商利用信息優勢對我國企業進行打壓和欺詐提供可乘之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交易風險。不法分子往往利用賒銷方對賒購方信用信息上的缺陷或不熟悉進,國法律條款的弱點,鉆法律的空子,蓄意逃避付款責任或騙取貨物,甚至出現多家企業被同一個境外買家惡意拖欠貨款的情形。
(二)信用管理制度缺失
我國出口企業內部普遍缺乏信用管理制度和信用管理手段,很多企業管理層對信用管理工作重視不夠,沒有設置專門的信用管理部門,沒有專職人員對業務全過程進行信用管理。據統計,國內已建立完善信用風險管理制度的外貿企業僅占11.2%,而這11.2%中,又有93.4%是有外資背景的跨國企業。信用管理制度較完善的企業,其壞賬占銷售額的比率為3%左右,而信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企業,這一比率則高達8%以上。外貿企業普遍缺乏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信用風險管理機制對交易對象缺少足夠的信息和資信調查,對客戶的信用風險缺少評估和預測,對信用政策和信用控制缺乏信用信息支持,對信用額度缺少規范化、科學化的審批管理,對客戶的失信行為缺乏敏感,對形成的應收賬款缺乏有效監控,從而造成信用銷售管理失控,致使應收賬款居高不下,企業經濟效益下降。
(三)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
我國的信用風險管理以政府行為為主,企業、非政府組織并沒發揮應有的作用,導致信用管理服務行業發展緩慢,信用中介服務市場化程度很低,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一方面,信用中介服務機構發展不健全,信用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利用非常不規范,使出口企業對信用信息的檢索和獲取存在很多障礙,無法獲取真實、全面、準確的海外企業資信信息,對海外企業的資信難以做出正確判斷,也就使海外企業的信用狀況得不到科學、合理地評估,信用管理難以真正運作。一家海外企業不講信用的行為不能通過信息傳播讓所有與之相關的利益團體或個人知曉,客戶的信用風險難以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政府對信用風險管理工作也不到位,缺乏有關信用管理的立法,缺乏常設性的風險管理綜合協調機構,缺乏信息溝通資源共享的有效途徑。不能通過市場化手段為企業提供信用增值服務,不能為信用的履行提供足夠的保障措施,難以對風險進行全面的監測和預警,難以對企業進行政策引導和有效支持,難以提高風險管理的效率。
(四)缺乏信用管理專業人才
信用管理人才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出口信用風險管理的順利開展。目前外貿企業不僅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知識和技術,而且幾乎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信用管理人才。業務人員缺乏系統的信用管理思路,欠缺先進的信用管理技術和方法,缺乏應有的法律法規、國際慣例及金融知識,對進口國的特殊規定缺乏足夠的了解,只是為了提高銷售額和擴大市場份額而盲目地賒銷企業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交易風險,也給一些不良客商提供可乘之機,利用賒銷方對賒購方信用信息上的缺陷或不熟悉進口國法律條款的弱點,騙取出口企業的貨物,甚至出現多家企業被同一個境外買家惡意拖欠貨款的情形,如美國APEX公司先后拖欠宏圖高科DVD貨款2.15億人民幣、中國五礦貸款2200萬美元及長虹集團42億人民幣。
(五)鑒定合同條款不規范
一些外貿企業不重視外銷合同的簽訂和履行。如草率簽約導致無法按時、按質履約,讓外商掌握付款主動權:合同條款訂立不嚴謹、不規范,致使違約責任不明確,給對方以拒付或拖欠、壓價的借口;對合同條款過于輕視,貿然接受客戶的質檢標準;忽視仲裁或訴訟條款,不懂得保護自己而處于被動局面,產生本可避免的貿易風險損失。
三、借助各種風險轉移方式是規避信用風險的保障
誠然,構建和完善現代化的商業信用風險管理機制是我國企業的立足之本,良好的信用管理是出口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和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關鍵。從客戶資信調查和評估、付款方式選擇、信用限額和期限確定、債權保障到款項回收等環節實行全面監督和控制,才能防范、控制并解決企業內部和外部的信用風險,達到風險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的目的。但在出口信用風險管理機制還未普遍建立健全的前提下,當前我國出口企業首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規避風險、化解風險以及如何在風險條件下安全運作。隨著國際市場競爭的加劇,付款期限的延長和付款方式的轉變使得出,企業面臨遠期應收賬款的資金占壓和收款風險控制兩大問題,單憑企業自身的能力已經無法解決這兩個問題。為了減少信用交易中的拖欠風險,出口企業迫切需要金融機構提供某種服務來滿足企業在貿易融資和風險控制方面的業務需求。
(一)參與國際保理轉嫁信用風險。國際保理(Inter-national Factoring)是現代國際貿易中一項集企業資信調查、銷售賬務管理、貿易融資與信用風險保障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在D/A、O/A等商業信用方式下,由保理商對出口商應收賬款進行核準或購買,從而使出口商收款得到保障的一種結算方式。保理商承擔核準信用額度因進口商信用造成的100%的壞賬風險。出口商只要在核準的信用額度內保質保量按時出貨,將進口商應付貨款的單證轉賣給保理商(將應收賬款的債權以無追索權方式出售給保理商),即可獲得保理商提供的貨款催收、貿易融資、壞賬擔保、賬務管理等多項服務,就能提前收回大部份貨款(出口保理商提供80%無追索權的融資款),余款在到期日后的90天由進,保理商承付。一旦發生進口商不付或逾期付款,則由保理商承擔付款責任。參與保理業務是出口商降低收匯風險、高效融資的一大選擇。
(二)借助出口信用保險規避信用風險。出口信用保險(Export Credit insurance)是國家為適應國際貿易慣例、靈活貿易做法、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推動本國出口貿易、保障出口企業收匯安全而制定的一項由國家財政提供保險準備金的非贏利的政策性保險業務。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為企業拓展海外市場提供權威的資信調查和風險評估,提供全程風險跟蹤和控制,幫助追收海外商賬,提供無需抵押或質押的融資貸款。出口企業能準確選擇貿易對象,大膽采用信用交易,擴大企業出口規模,拓展多元化市場,防范化解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信用風險。一旦發生收匯風險,對于保險責任內的損失,出,信用保險機構的賠付(90%以內)可以有效地減少企業損失。且中信保具有專業性的追收優勢、廣泛的追償網絡、豐富的海外追討經驗,盡力為企業追討拖欠款,保障出口收匯的安全。
(三)利用債權擔保將信用風險轉移給銀行或其他企業。債權擔保是債務人委托保證人為債權人提供信用擔保的風險轉移方式。在采用信用交易時,出口企業一旦通過信用分析發現承擔信用風險的主體銀行或企業信用動機和信用能力有問題,恐怕不能到期履約還款,應要求對方提供債權擔?;蚱渌绞奖U蟼鶛鄬崿F,促進資金流轉,轉移信用風險。一旦債務人違約,債權人可根據合同規定向擔保人索償,或通過抵押物、質押物、留置物受償,或利用債權擔保將信用風險轉移給銀行或其他企業。
(四)利用信用中介服務減少風險損失。信用中介服務機構在防范金融風險和促進信用交易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已擁有一批國有或民營的信用中介機構,如北京博升通咨詢管理公司(原東方國際保理公司)、中國誠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華夏國際信用集團、浙江安博爾信用評估有限公司等,商務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都已介入類似的業務。這些信用機構提供豐富的信用產品,如:企業信用報告服務、數據庫營銷產品與服務、信用管理咨詢服務、信用評級服務、應收賬款管理服務、擔保風險管理,等等,通過專業機構的信用服務,出口商能及時掌握客戶的經營情況、資信及償付能力,并利用其專業追賬手段及追款渠道,及時追回逾期應收賬款,降低海外壞賬、呆賬率。
國際市場的特點是競爭激烈、變化多端,且紛繁復雜。在這種環境中,我國出口企業要有自我保護意識,要學會保護自己,只有增強風險防范意識,提高防范及控制風險的能力,才能有效解決出口銷售額和出,信用風險的矛盾,加速企業的資金周轉,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率,提高市場占有率,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