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對外經貿活動的不斷擴展,我國進出,貿易也獲得了飛速發展,根據聯合國Comtrade數據庫和EIU數據庫提供數據顯示,在1984~2006年的22年間,我國進出口貿易名義值增長33 5倍,年均增長速度為17%,并于1994年以來一直保持貿易順差,2005年和2006年我國凈出口分別達到1020億和1774億美元,分別占到了當年GDP的5.26%和8.28%,對外貿易尤其是凈出口已經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產業升級和增加就業的重要渠道之一。
一、我國凈出口增長的特點分析
為了進一步說明我國貿易順差以及凈出口增長的特點,我們分別從中國貿易區域、貿易方式、貿易主體三個方面,對我國貿易順差的來源地及特點進行分析。
1 貿易區域特點分析
從雙邊貿易的角度,按凈出口來源的區域特點來看,我國貿易順差主要來自少數幾個貿易伙伴,凈出口增長對美國、香港和歐盟貿易依賴程度較高,而逆差來源則相對分散。取10個中國最主要的貿易伙伴:東盟、澳大利亞、加拿大、香港、歐盟、印度、意大利、日本、韓國和美國在1984~2006年間的雙邊貿易順逆差情況進行分析,國際貿易順差主要來源地是:香港、歐盟和美國,中國對香港地區一直保持著較高的貿易順差,1984年為37.4億美元,到2005年和2006年貿易順差值分別為1122.5和1445.3億美元。從1995年以后,我國對歐盟和美國雙邊貿易實現順差,尤其是對美國的雙邊貿易順差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成為我國貿易順差最大來源國,2005年和2006年中美貿易順差值分別達到了1144和1445億美元,對我國貿易順差貢獻度累計值112%和81%;2006年我國對這三個貿易伙伴的貿易順差累計值3708億美元,對凈出口貢獻度為209%。而我國逆差來源則相對發散,例如最大逆差來源:韓國、日本、東盟和澳大利亞,2006年分別貿易逆差分別為452、254、182和57億美元,累計945億美元。
2 貿易方式特點分析
從貿易方式來看,我國貿易順差主要是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而近年凈出口增長主要來自于加工貿易。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按貿易方式分1985~2006年我國貿易發生了如下變化:1985~1990年,我國三類產品(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和其他貿易)都不具有比較優勢,為貿易逆差國:1990~1997年,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產品比較優勢不斷增強,一般貿易成為我國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1997年以后,我國一般貿易產品比較優勢有所下降,加工貿易凈出口不斷增長成為我國實現貿易順差的主要源泉。1990年我國加工貿易實現貿易順差,凈出口達到67億美元,以后一直保持穩定增長,2006年達到1889億美元,而一般貿易凈出口變化幅度較大,2001、2003、2004年凈出口均為負值,2005、2006年大幅增長,分別達到了354、851億美元,這也是造成我國凈出口波動性增長的重要原因。可以說,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是我國實現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同時加工貿易的迅速發展是我國凈出口穩定快速增長的保障。
3 貿易主體變化特點
從我國貿易主體變化情況來看,我國已經形成了以“三資企業、集體私營企業和國有企業”為主體的多元化貿易格局。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對我國1995~2006年內外資企業貿易情況進行分析,1995年外資企業進出口總額分別占到我國進出口總額的32%和48%,同時外資企業進出口貿易增長速度遠遠高于內資企業增長速度,尤其是出口貿易,從1995年的1488億美元增長到2006年的5638億美元,12年間增長了11倍,而內資企業出,增長僅為3倍;外資企業在1998年實現貿易順差,之后凈出口快速增長,并于2005、2006年超過內資企業實現567和912億美元貿易順差,對我國凈出口貢獻度為56%和51%,所以外資企業進出,貿易的快速增長是我國凈出口增長的主要源泉。
4 凈出口產品結構分析
雖然我國總體上在進出口增長、產品結構優化和出口競爭力提升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就目前情況而言,貿易順差還主要集中在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品上,我國保持貿易順差的原因主要還是基于勞動力低廉的資源稟賦。根據聯合國Comtrade數據庫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在食品和活動物(SITC0)、飲料和煙酒(SITC1)、雜項制品(S1TC8)三類產品中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從不同貿易產品凈出口貢獻度來進行分析,在2003年以前,我國貿易順差產品主要為食品和活動物(SOTC0)和雜項制品(SITC8)兩類產品,1994~2003年間,食品和活動物、雜項制品對凈出口貢獻度均達到了30%和150%以上。而在2003年以后,制成品(SITC6)和機械及運輸設備(SITCT)兩類產品的凈出口正在逐漸成為我國貿易順差重要來源,而SITC0和SITC8兩類貿易產品凈出口貢獻度有所下降,2006年對我國凈出口貢獻度分別為50.5%、55.9%、8.8%和92.5%,這說明我國資本密集型產品不論在競爭優勢還是貿易凈出口貢獻度都有所提高。
二、我國凈出口增長的可持續性分析
從1994~2006年我國已經保持了13年的貿易凈出口波動性增長,尤其是2005和2006年凈出口超過1000億美元,因此我國凈出口貿易增長是否具有可持續性以及如何才能保持這種增長趨勢是一個很有意義的研究課題。本文認為,雖然目前還存在許多抑制我國貿易和凈出口增長的不利因素,但從總體來說我國還將在今后一段相當長時間內保持貿易順差和凈出口的波動性增長,主要理由有以下幾點:
第一,我國勞動力低廉的比較優勢還將長期存在。隨著我國城鎮化以及和諧社會建設的不斷深化,還將會有大量勞動力從農村中解放出來,加入到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中來,以制造業為例,國際勞工聯合組織統計數據顯示,雖然我國近年來勞動力平均工資上升幅度較大,但是在2005年中國從事生產部門的生產工人,每小時平均工資是0.8美元,比泰國、馬來西亞工資水平1/2還低,相當于韓國1/13、日本的1/26、美國的1/27水平,所以我國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依然存在,因此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和出口比較優勢也還會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存在。
第二,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競爭優勢的不斷提高。隨著我國人力資本及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將有助于我國產業升級和加工貿易出口增長,據統計,2006年,我國高校的各類畢業生超過了400萬人。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2943億元,比上年增長20.1%,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41%;全年授予專利權26.8萬件,其中國內授權22.4萬件,占83.5%。這說明我國人力資本培育與技術創新成效顯著,有利于我國資本密集型產品和技術密集型產品比較優勢的不斷提高。根據聯合國Comtrade數據庫數據,我國資本密集型產品“機械及運輸設備(SITC7)”,凈出口貿易占該類產品進出,總額的比重逐年上升,2004年該產品實現貿易順差,這標志我國資本密集型產品正在由比較劣勢向比較優勢的轉變,出口競爭力獲得不斷提升。
第三,貿易主體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尤其是外資企業出口規模的迅速發展,有助于我國凈出口增長和產品競爭力的提升。集體私營企業、外資企業已經成為我國對外貿易主體,尤其是外資企業其進出口、凈出口份額在2005年已經超過了50%,從貿易產品結構上來分析,近幾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80%和加工貿易出口的60%來自三資企業。貿易主體多元化有利于我國發揮勞動力比較優勢、加強技術創新擴散、拓展海內外市場,從而進一步促進進出口貿易和凈出口增長;
第四,我國積極對外經貿政策,有利于擴大同世界各國經貿往來,并不斷降低我國對傳統市場的過分依賴程度。一直以來,我國出口和凈出口增長主要依賴于美國、歐盟、香港市場,在加入WTO之后,我國更加積極調整對外經貿政策,注重開展同世界各地、各種發展水平地區和國家的雙邊貿易往來,自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_--啟動后,中國先后啟動了與南部非洲關稅同盟、海灣合作委員會、智利、新西蘭等一系列國家或地區的自由貿易區談判,并取得的顯著的成效,深入廣泛的國際經貿合作往來,有利于我國逐步弱化對個別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出口依賴性,降低個別國家或地區需求波動對我國出口貿易和凈出口增長的影響。
總之繼續保持和發揮我國勞動力比較優勢、不斷增強人力資本積累以及技術創新投入,積極開展更廣泛的貿易往來,充分發揮私營企業、外資企業在進出口貿易中的積極作用,大力發展多種貿易形式的同時注重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業的發展,是我國長期保持凈出口波動性增長的保障。
三、我國凈出口實現可持續增長的對策
從我國對外貿易和凈出口規模來看,中國已經是貿易大國,然而由于目前外貿快速發展,主要還是建立在低成本低價格,依靠數量增長的基礎之上,我國還不是貿易強國,同時由于外貿貧困化增加、貿易條件不斷惡化,單純的出口或是凈出口規模增長,并不能給我國帶來很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從我國持續發展和建立和諧社會的目標來看,目前這種“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加工貿易為主、以外資企業為貿易主體”的粗放型貿易增長模式,并不利于我國企業、尤其是民族企業的長期發展,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國出口快速增長和巨額貿易順差,是建立在有數量少質量、有規模低效益基礎之上的虛假繁榮。所以,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模式,增加出口效益,把順差確確實實轉化為財富,通過自主技術創新、品牌效應,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是實現我國對外貿易和凈出口可持續增長的有效途徑。
首先,在對外經貿活動中,不能單純只追求出口、凈出口的規模效應或是增長速度,而應注重轉變我國外貿增長方式,真正加入到貿易實際利益分配行列中,充分獲得國際貿易和分工帶來的收益,這也是保證我國貿易和凈出口長期持續增長的關鍵。
一直以來,我國都實行的是外貿粗放型增長方式,目前我國出口商品擁有自主品牌所占比例不到10%,絕大部分出口為外方品牌的加工貿易和以貼牌生產為主的訂單貿易,大多出口產品存在“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三高一低”現象。有關研究表明,由于進口商品價格大幅上升和出口產品價格的明顯下降,我國標志著貿易條件的價格貿易指數從1995年的0.84下降到2005年的0.65,因此僅從社會經濟效益來說,依靠過去這種高消耗、低價格、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貿易增長方式,就不可能保持出口和凈出口可持續長期發展。
從我國實際發展情況出發,實現漸進型的外貿增長方式轉變,是實現我國出口和凈出口可持續增長的關鍵。這就需要我們:(1)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大力推進節能節耗、可循環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2)改變傳統的外貿指標體系,更加注重結構調整和質量、效益的提高,通過加大對新產品的研發力度,鼓勵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產品的研發和生產,依靠技術優勢、品牌效應增強產品國際競爭力;(3)實現加工貿易的轉型,從低加工向更高層次的加工提升,即實現從原始設備生產商一原始設計生產商一自有品牌生產商的轉變;(4)加大對本國企業扶持,加強內資企業在對外貿易中的主體地位,同時積極調整出口市場結構,在鞏固傳統出口市場的基礎上,鼓勵企業加大科技研發的力度,大力開發、生產和出口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逐步實現集約型外貿增長方式。
其次,大力扶持我國民族產業的發展,實現三資企業、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的和諧發展。外商投資企業出口規模迅速增長,并獲得了中國外貿增長的大部分利潤,在出口部門出現了外資企業一家獨大的局面,不利于內資企業通過國際貿易提升自身技術水平、產業結構和出口競爭力,所以努力培養各類高新技術人才,加強我國自主研發與創新的力度,鼓勵企業“走出去”,加強同世界各國、地區的經貿合作與往來,從而實現我國本土企業規模與競爭優勢雙向增長。
最后,我們要正視凈出口增長的波動性。由于凈出口會受自身生產與產業調整,以及多邊、雙邊貿易條件與需求的影響,凈出口增長常常會呈現出波動性增長的趨勢,有時甚至出現貿易逆差,并可能會對我國經濟增長、產業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我們應該從長期發展的角度,提高競爭力、發展廣泛貿易往來,減少這種波動帶來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