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07年7月1日出口退稅率下調之后,我國外貿政策再次出現大幅調整,商務部、海關總署于7月23日聯合發布公告,公布新一批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紡織紗線、布匹、家具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共計1853個十位商品稅號,占全部海關商品編碼的15%,且這些企業必須實行50%~100%的銀行保證金臺賬“實轉”管理。在新政背景下,我國將如何利用政策手段促進加工貿易轉型成為關注的焦點。
一、加工貿易轉型的背景
加工貿易與我國改革開放同步啟動,由于我國注意發揮比較優勢,主動參與國際產業分工與合作,大力發展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從1981年的25億美元增長到2006年的8319億美元,增長333倍;同期,加工貿易占對外貿易比重從5.7%提高到48.6%,對我國出口貢獻率達到60%以上。2006年,加工貿易出口占我國GDP的19%,其順差增量拉動我國GDP增長近1.5%:2007年上半年,加工貿易進出口4409億美元,占全國外貿進出口總額比重達45%,堪稱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的重要增長極。
加工貿易為國內企業融入國際市場提供了渠道,使我國形成了符合國際市場要求的制造業平臺,特別是國內企業通過深加工結轉方式為跨國公司進行配套生產,使用外方技術、營銷渠道實現了“借船出?!保煌苿游覈鴮崿F了初級產品為主向制成品為主的出口結構的轉變。
與此同時,我國所面臨的國內國際壓力也在不斷加大,環境資源保護與能源節約要求越發強烈,貿易摩擦日趨頻繁,國際貿易失衡日趨嚴重,出口結構急需改善,外貿增長方式有待改變。當前我國加工貿易的80%由外商投資企業控制,60%以上是勞動密集型行業,我國已成為廉價供應歐美國家消費的“世界制造商”。在我國加工貿易深加工結轉產業鏈不斷延長的同時,也存在外資主導、總體處于價值鏈低端、國內企業獲取利潤較低以及監管體制不完善等問題,不過并不能因此就限制加工貿易,而應遵循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趨勢和規律,按照我國經濟發展條件和需要,在發展中去克服和解決加工貿易轉型亟待上路。
二、新政賦予加工貿易轉型的新含義
從國際來看,國際產業面臨從一般制造業轉移向高新技術產業轉移新趨勢;從國內來說,中央確定了科學發展觀和建設節約型和諧社會的要求,對國內資源的占用和能源消耗、節能減排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此次調整應是國家產業升級適應國際產業變化的一個主動調整,是為了促進產業升級和加工貿易升級。
此次新政出臺賦予加工貿易轉型三方面含義;一是要實現加工貿易產業和產品結構升級,提高加工貿易產品技術含量,提高關鍵零部件的加工制造能力;二是要優化加工貿易區域布局,引導加工貿易梯度轉移,促進東、中、西部產業布局的合理調整;三是要引導加工貿易向產業鏈高端發展,由單純加工向設計、研發、品牌、服務等內容延伸。
調整政策不是要取消加工貿易,而恰恰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加工貿易。主要目的是為了優化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嚴格控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抑制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產品出口,減少貿易摩擦,促進貿易平衡,緩解外貿順差過大帶來的突出矛盾,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實現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新政出臺后的影響
1 預期效應。擴大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目錄屬于“微調”范疇,大部分企業能夠通過適當的生產和銷售行為消化政策的影響,因此新政更重要的在于導向功能。政府的貿易和產業政策走向十分清晰;近期內,致力于解決貿易順差增長過快問題,及由此引發的流動性過剩、人民幣升值壓力及貿易摩擦問題;中期目標是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抑制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出口產品的過快增長,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遠期目標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從《目錄》設計范圍看,大部分從事高新技術產品的企業不會有太大影響,而一批政策不鼓勵、下支持發展的行業或將就此淡出加工貿易舞臺。
2 業界反響。新政的突出影響就是抬高了企業資金成本。政策調整之前,對于大部分依法經營、無走私違規行為的A、B類企業實行銀行保證金臺賬“空轉”;但新政出臺后,一旦進口原料或者其制成品被列入限制類目錄,則實行“半實轉”,即A、B類企業必須繳納保證金的50%,有違規行為的C類企業仍和以前一樣全額繳納。毋庸置疑,這一“臺賬實轉”實則抑制了加工貿易企業的資金流轉。此次限制類目錄共涉及300億美元左右的出口額,所需繳納的保證金(按先行一年期貸款利息算)共計6億元人民幣。這一系列調整已開始發揮積極效應。廣東一些加貿企業已開始調整戰略布局,向“低物耗、強技術、高價值、本土化”方向拓展;各方反饋數據顯示,加工貿易正初步呈現“自東向中西”的梯度轉移之勢。
新政不涉及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從而意味著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政策優勢更加明顯。目的在于針對區外加工貿易監管難度大、風險高的特點,引導區外的企業到區內經營,便于集中管理,有利于出口加工區的發展。
四、推動加工貿易轉型的政策建議
在保持總體政策穩定的前提下,繼續穩步推進加工貿易發展,必須采取相應措施,克服目前面臨的制約因素。具體來說,運用政策手段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建立總體政策體系。發展加工貿易的戰略定位是提高企業、產業、地區和整個國家的競爭力,因此須先建立促進加工貿易轉型的總體政策體系和制度框架。針對總體目標,建立與完善有利于推動加工貿易轉型的產業政策、地區政策、稅收政策、信貸政策、財政政策、進出口政策、保險政策、外匯政策等以及相關行政制度、程序和法規條例,并且要使這些政策和制度協調統一。
2 完善加工貿易商品管理。按照國家宏觀調控、產業發展、環境保護等方面要求,進一步完善加工貿易商品分類管理辦法,建立產業和產品準入目錄的動態調整制度,根據進出口稅則目錄調整情況以及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定期發布加工貿易禁止類和限制類目錄。
3 加強加工貿易企業管理。加強加工貿易企業準入審核,從企業的環保水平、工人最低工資、社會保險、生產設備水平等幾方面完善企業準入管理。盡快解決深加工結轉和使用國產原材料及零部件退稅問題,鼓勵加工貿易企業國內采購的積極性。
4 制定優惠政策正確引資。繼續改善經濟發展的軟硬環境,變勞動力成本優勢為綜合服務環境優勢和技術支撐優勢,承接外資高端產業和環節的轉移。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外資企業在華設立研發和營銷中心。
5 引入供應鏈管理體系。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大力發展研發、金融、信息、物流供應鏈等各項服務,打造一批跨國公司的一級供應商,培育“全球采購、全球銷售”的供應鏈管理體系,提高國內企業直接接單能力,推動我國加工貿易以外商投資企業為主向本土企業為主轉變。
6 健全加工貿易監管體制。進一步完善加工貿易監管體制,提高監管效率和便利化程度。為企業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務和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堅持并完善以保稅監管為主要內容的深加工結轉政策;整合現有的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等特殊監管區域,以適應承接高端制造環節和生產性服務業轉移的新要求。
7 建立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與完善有利于促進加工貿易轉型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在建立健全各種行業協會、商會及其職能的基礎上,針對加工貿易企業綜合開展國際信息收集與提供、技術交流與推廣、典型發展案例介紹與展示以及咨詢與培訓等工作,以推動其轉型升級。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為重點,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我們應積極發展加工貿易,正確引導其良好轉型。對加工貿易企業來說,轉型既是壓力,也是機遇,企業應抓住新的機遇,向更高技術含量、更大增值環節和自主品牌發展,從而在全球化的國際競爭中占據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