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外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稅收政策取向
(一)稅收減免
各國政府對有助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項目,大多給予相應的稅收減免優惠。
日本政府為實現科技振興,實行了對實驗研究費給予稅額扣除、向海外出售技術等海外收入給予特別扣除等政策。《促進基礎技術開發稅制》中規定,在對增加實驗研究經費給予減免的基礎上,對部分高新技術領域的技術開發用資產再按購入價的7%免征所得稅稅金(最高限額為法人稅的15%)。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日本每年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減免稅支出達1000億日元,極大地促進了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
美國在1981年通過的《經濟復興稅法》中規定,納稅人可將發生的與貿易或商業活動有關的研究或實驗支出直接作為可扣除費用予以抵扣,而不作為資本性支出。凡是當年研究與開發支出超過前三年的研究與發展支出平均值的,其增加部分給予25%的稅收抵免(1986年將25%的稅收抵免減至20%),該項抵免可以向前結轉三年,向后結轉十五年。企業向高等院校和以研究工作為目的的非盈利機構捐贈的科研新儀器、設備等,可作為慈善捐贈支出,在計稅時予以扣除。
新加坡稅法規定,對帶來“先進工藝”的高新技術外國公司投資設廠,可享有減免盈利33%的稅收優惠,減免期為5-10年。印度為鼓勵科技信息產業的發展,自1981年開始對在“自由貿易區”生產電子出口產品的企業取得的利潤和所得,實行連續五年免稅的政策。同時對在“自由貿易區”內軟件產品全部出口的企業,外資控股的程度可達75%-100%。這些措施吸納了大量資金,極大地推動了印度科技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
(二)費用扣除
這一方式是允許企業將用于科研、試驗及資源開發的投資,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作為費用扣除,以減少應納所得稅。
加拿大政府對企業研究開發的經常性費用和資本性費用,以及在境內發生的費用和在境外發生的經常性費用,允許在發生當年作一次性扣除,對境外發生的資本性費用,則按資本折舊規定分期攤提。同時,對研發費用的20%可從應納稅所得額中另行抵免。對由本國人控股的私營公司研發費用未超過200萬加元的部分,抵免率可提高至35%,其優惠當年不足抵免的部分允許向前結轉三年,向后結轉10年。同時,各地方政府對高科技企業的研究開發費用還都規定有各具特色的抵免措施。
美國對于企業的研究開發費用按兩種不同的方法進行扣除。一是資本化,即采取類似于折舊的方法逐年扣除,扣除年限一般不短于五年;二是在研究開發費用發生的當年做一次性扣除,若企業當年沒有盈利或沒有應納稅所得額,則允許減免額的該項費用扣除可向前追溯三年,向后結轉七年,其中費用扣除最長可順延十五年。
澳大利亞政府對專門用于科研的建筑和設備的費用,可以按照不少于三年的時間扣除;對居民公司每年在澳大利亞使用的科研開發費用超過五萬澳元的部分,可以準予升值按照150%進行扣除。這一政策適用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使用早期科研成果和經驗實施試驗性開發、創新或者改進原材料、設計、產品、勞動條件、工序流程所發生的費用。澳大利亞還規定,企業研究與發展投資的60%可以得到政府的補償。
英國稅法規定,企業用于科技開發的收入性支出,視為一般營業性支出,可從稅前的營業收入中扣除,向政府認定的科研機構(包括大學、科研院所等)支付的,與企業經營活動有關的研究費用可在稅前扣除。
(三)投資稅收抵免
即對購進生產性固定資產設備的企業,允許其在稅前扣除設備價款一定比例的金額,以減輕其稅負。這種抵免有利于鼓勵企業更新固定資產和進行技術改造。
美國稅法規定,企業用于技術更新改造的設備投資,可按其投資額的伯%抵免當年應繳的所得稅。凡是企業科研發展費用超過前三年平均值的,可按超過部分的25%抵免當年的應納稅額(同時規定最高限額為法人稅的10%)。凡購買新的資本設備,如法定使用年限在五年以上,其購入價格的10%可直接抵扣當年的應繳所得稅額:如法定使用年限為三年,抵免額為購入價格的6%;某些購入的舊設備,也可獲得程度不同的稅收抵免。對企業的研究與發展投資,可按20%的投資額抵免當年的應繳所得稅。1999年年底,美國國會通過了《RD減稅修正法案》,鼓勵企業加大對科技的投入,政府將視其投入的情況給予一定的免稅額,該免稅的額度取決于企業實際的RD支出,并允許企業在日后一定時間內逐步實現其過去未能使用和尚未用完的免稅RD額度。
日本政府規定,企業的研發費用可選擇資本化即按照遞延資產處理,亦可選擇當期全額扣除。另外,對于符合條件的費用還可按規定直接抵免應納稅額。如為促進基礎技術的研究,對用于基礎技術研究的折舊資產,按當年該項支出的5%從應納稅額中抵免:又如為鼓勵中小企業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規定中小企業的研發支出可按當年支出全額的6%抵免。
新加坡稅法規定,對從事研究開發的高科技公司,可享受固定資產投資的50%從企業應納稅所得額中抵免的優惠政策。韓國稅法規定對企業研究實驗用的設備投資金額,按5%(進口產品)或10%(本國產品)給予稅收免,西班牙則對公司投資于研究與開發方面的無形資產按15%,固定資產按30%給予稅收抵免。
(四)加速折舊
這一方式是在固定資產使用年限期滿前提是更新資金,使企業享受到延期納稅的優惠,相當于從政府手中獲得了一筆無息貸款,保證企業短期內獲得較多的重置更新固定資產的資金,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帶動經濟的穩定增長。當前,發達國家普遍允許企業采用加速折舊的方法。發達國家企業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目前只有十年左右,年折舊率為11%-12%,從而使折舊金額常常超過企業所增資本額,對于企業更新設備和采用新技術發揮了巨大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對高新技術產業,為適應其飛速發展和應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許多國家對若干產業和用于研究開發的固定資產實施特殊的折舊政策,進一步縮短折舊期,提高折舊率,以促進設備更新的加快。
美國早在1954年頒布的《財稅法》中,就規定企業可以采用雙倍余額法以及年限合計法等加速折舊的方法。二十世紀七十和八十年代,美國政府兩次縮短了固定資產的法定使用年限,固定資產的類別減少到五類,將汽車、科研設備等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縮短至三年,機器設備縮短至五年,這些措施的直接效果就是使固定資產的折舊速度進一步加快。另外,美國政府還將加速折舊作為政府對私人高新技術企業實行巨額補貼的一種有效方法,以此來促進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目前,美國每年的投資中,折舊提成的比重高達60%-90%。
日本政府規定,對屬于國家重點產業部門或行業所引進、購買的技術設備,第一年可折舊其價值的50%,從利潤總額中予以扣除,形成企業內部積累:對技術先進的機器設備和風險較大企業的主要技術設備,實行短期特別折舊制度。此外,對在科技開發區內投資總額超過十億日元的高科技公司,其用于研究開發活動的新固定資產,除可進行正常折舊外,在第一年可根據購置成本按規定的特別折舊率實行特別折舊,對于某些特定的產業與項目加提的特別折舊率,最高可達正常折舊的55%。
澳大利亞稅法規定,專供研究開發活動使用的廠房和設備支出,可每年按50%的比例分三年予以扣除(即三年可扣除成本的150%)。德國稅法則規定,對企業購置的用于研究與開發的固定資產除每年正常計提折舊以外,在資產取得的當年及以后的四年內,每年可追加計提40%的折舊額。
除上述稅收優惠政策外,還有許多國家的稅法規定企業要按銷售額或收入總額的一定比例提取科研開發準備金,在實行增值稅的國家中,國外大都實施消費型增值稅,這種課稅辦法有利于提升本國高科技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二、國外科技稅收優惠政策的運用對我國的啟示
(一)完善、健全與高新技術產業有關的稅收法律體系
加快有關科技稅收方面的立法步伐,提高科技稅收法律的權威性,并創造條件盡快對科技稅收優惠實施單獨立法。我國目前現行科技稅收法律的層次較低,權威性差,難以發揮稅收的調節作用。因此應對一些已經相對成熟的條例、法規通過必要的程序使之上升到法律層次,既有利于克服由于經常修改而造成稅法不夠穩定的缺陷,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有關科技稅收的法律效力。另外從長遠角度考慮,國家應制訂完善促進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全面性的法律《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本法》,并根據這一法律的要求,對科技稅收政策實施單獨立法,在法律中明確規定優惠的目標、原則、方式及其具體措施、范圍、審批程序等內容,消除現行法規之間矛盾、重復、龐雜與混亂的弊端,加強科技稅收優惠的規范性、透明性和整體性。另外,隨著經濟形勢的發展,應賦予地方一定限度的稅收立法權,使科技稅收優惠政策與中央和地方的發展戰略緊密結合,中央可以集中對基礎科學、國家重點技術開發及主導性產業給予稅收支持:地方則對有利于地方經濟發展,效益較為明顯的技術開發項目予以扶持。
(二)科技稅收政策應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全過程給予系統完整的扶持
由于高新技術企業具有高投入、高風險和高回報的特點,因此科技稅收的優惠重點應放在補償和降低高新技術企業的投資風險方面,將目前主要對高新技術產品生產與銷售環節給予稅收優惠,逐步轉化為對科研技術開發補償與中間試驗階段給予稅收優惠,以增強科技稅收政策的一體化效應。具體而言,應根據高新技術企業的特點,擴大研究開發經費超額扣除政策的優惠范圍,取消現行政策中“國有、集體工業企業”及“盈利企業”和“超額扣除以應納稅所得額為限”的不合理規定,規定只要研究開發費用超過上年10%以上的企業,經主管稅務機關批準都可享受150%的稅前扣除優惠。受惠企業因當年虧損或盈利部分不足以抵扣規定扣除額的,可在一定的年限內結轉使用,從政策上鼓勵企業加大對研究開發的投資力度。
(三)調整完善現行的科技稅收制度,適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客觀需要
1 增值稅方面的完善。生產型增值稅對高新技術產業產生的負面影響已經成為人所共知的事實,最終向消費型增值稅過渡是增值稅改革的目標與方向。但是當前限于客觀條件還不夠成熟,在增值稅尚未實施全面轉型之前,建議在增值稅條例中增加特定扣除項目的條款,對高新技術企業購進的用于科技開發、研制與試驗的固定資產所含進項稅金允許分期分批實施抵扣。鼓勵企業更新設備,采用先進技術。同時應根據經濟形勢的不斷發展變化,考慮擴大增值稅的征收范圍,將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交通運輸、服務業等行業納入增值稅征收范圍。作為實施此項政策的過渡措施,目前可對企業購入和自行開發的科技成果費用中所含的稅款,比照免稅農產品與交通運輸費的有關規定,按照一定的比例計算扣除進項稅額,以減輕高科技企業的實際稅收負擔。
2 企業所得稅方面的完善。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并結合現實的國情,調整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具體稅收優惠方式。改變以往單純的稅額減免與低稅率的優惠政策,增加對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的加速折舊、投資抵免、技術開發基金等稅基式優惠手段的運用。作到稅基減免、稅額減免與優惠稅率三種方式相互協調配合,以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具體做法包括:(1)對于使用先進設備的企業以及為研究開發活動購置的設備或建筑物,實施加速折舊,并在正常折舊的基礎上給予特別折舊,即在折舊資產使用的第一年允許按一定比例特別折舊扣除。(2)對從事科技開發的投資與再投資實行投資抵免政策,允許企業按研究開發費用的一定比例從應納稅額中抵繳所得稅,提高企業從事技術開發的積極性。(3)準許高新技術企業按照銷售或營業收入的一定比例設立各種準備金,如風險準備金、技術開發準備金、新產品試制準備金以及虧損準備金等,用于研究開發、技術更新等方面,并將這些準備金在所得稅前據實扣除。
3 產業稅收導向方面的完善。科技稅收優惠必須突出國家產業政策的導向,與國家科技發展計劃保持一致,確定重點扶持的對象,優先鼓勵科技水平高、可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并能使生產效率顯著提高的高新技術企業與科研項目的發展。具體而言,當前在保持對高科技產業給予稅收優惠的同時,應加大對傳統產業進行技術改造的稅收優惠力度,對科技投入達到一定數額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可與高科技產業享受同等的優惠政策,以盡快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對新技術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應根據“彌補風險”的原則,及時加以調整,以避免出現僵化。這方面應對高新技術企業適用優惠稅率和其他優惠措施要有一定的時間限制,隨著其收益的逐漸增加或其產品、成果已不屬于高新技術的范疇,應及時恢復按照正常稅率實行征收。這樣做的結果既可以促使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提高生產力,又可以有效地避免稅收優惠的濫用,達到公平與效率并舉的雙重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