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產業分工是指將一個完整產品或服務的研發設計、加工制造、采購配送和營銷服務等活動分解到兩個以上的國家與地區進行,按照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各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完成其中的若干個產業環節。一個產品或服務的生命周期必須經歷價值創意、價值生產和價值實現三個階段,任何跨國公司的跨國經濟活動都只是全部產業活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一、編織全球網絡體系,多層面掌控產業的關鍵環節
20世紀8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加快推進國際投資貿易,特別是公司內投資貿易,構建全球生產、采購、研發、營銷等網絡體系。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1980年全球跨國公司9481家,海外分支機構6萬家:1990年全球跨國公司猛增至3.5萬家,其海外分支機構15萬家:到2003年,全球跨國公司達6.1萬家,其海外分支機構達70萬家。目前,利用其全球網絡,跨國公司控制了全世界生產的40%-50%、國際貿易的50%-60%、國際技術貿易和技術轉讓的70%左右、產品研究與開發的90%、國際直接投資的90%、跨國公司壟斷了部分產業的世界市場。全球十大化學公司、十大半導體公司分別壟斷了本行業90%以上的國際市場:十大輪胎企業占據世界輪胎市場份額的80%以上:微軟擁有全球個人計算機操作系統軟件市場的90%和運用軟件80%的市場份額。
全球綿密網絡體系編織完成以后,在新興產業,部分跨國公司利用其超強實力引領全球科研進程,研究新的生產工藝,掌控新技術新產品進入市場的進程,制定和推廣技術、質量、環境、衛生等產業標準,控制關鍵技術、關鍵設備和關鍵零部件的生產供應,占領產品價值創意的環節,甚至部分高技術高知識含量的價值生產環節。在傳統產業,部分跨國公司則充分利用其網絡,將大量生產要素投入營銷、采購配送、售后服務等價值實現環節。這樣,跨國公司便控制了全球生產要素的流向和多個產業的關鍵產業環節。同時,按照各地要素稟賦結構及其價格差異程度,將產品的研發設計、采購配送、生產制造和營銷服務等產業環節的初級生產要素為主的非核心業務分散到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完成,企業總部除完成上述產業的戰略環節外,將主要功能轉向全球產業鏈的管理與運作,提升關鍵產業環節的專業化水平。在完成研發、生產等環節的整合以后,又根據各國收入水平的差異及需求偏好,將不同性能、不同質量和不同品牌的差異化產品分銷到全球各地,滿足不同國家不同收入水平的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進而增加各國的貿易與非貿易利益,改善全球經濟福利狀況。
二、實施戰略聯盟,強化產業環節的核心競爭力
80年代中后期以來,跨國公司逐步改變以往盲目追求企業規模和多元化經營的發展模式,轉而謀求同一產業、經營相近產品的跨國公司之間收購兼并或建立戰略聯盟,提高專業化水平。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80年代中期以來,除1991—1993年超10億美元的大型跨國并購交易案件和交易額均比較小,其占全世界同類總數的比重分別少于0.5%和1/4左右,其余年份大型跨國并購案件數每年都在20件以上,1999—2001年連續3年案件都超過100件,并購交易額占全世界交易總額的2/5—3/4。2001年以后大型并購案件總數、交易額及其所占的比重都呈下降趨勢,但規模仍然較大。2003年大型并購案共56宗,交易額達1411億美元,并購案件只占全世界跨國并購交易案件總數的1.2%,交易額占全世界跨國并購總額的47.5%。本次跨國并購浪潮涉及到眾多產業,既有新興的計算機及電信產業,也有傳統的制藥、石油開采精煉、汽車等傳統產業,以及電力等公共基礎產業,還有金融保險、傳媒等現代服務業。在通訊產業,2000年完成的英國沃達豐空中通訊公司收購德國曼內斯曼公司,交易額高達2028億美元,形成了世界巨無霸;在石油開采、精煉和分銷產業,1998年宣布的英國石油公司收購美國阿莫科公司,交易額達550億美元;在汽車產業,1998年宣布的德國戴姆勒一奔馳公司并購美國克萊斯勒公司,交易額達405億美元;在制藥產業,1999年完成的英國捷利康集團公司收購瑞典阿斯特拉公司,交易額達346億美元。
從單個產業看,龍頭跨國公司實施戰略聯盟,強強聯合,強化規模經濟效應,一方面集中資源開展研究開發,不斷推出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產品,或者改進原有的生產工藝,改造提升產品功能,從研發環節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將制造業產業環節完全從企業內部分離出去,根據生產企業的生產管理能力、機器設備與生產工藝先進與否、人力資源狀況等綜合指標,直接將相關的生產和經營等專業化水平較低的工序外包給能力比較弱的企業完成。另一方面利用其雄厚的資產、齊備的人才隊伍、過硬的產品質量、精細的企業管理、成功的宣傳策劃、完善的銷售網絡、先進的營銷理念、細致的售后服務、長期的商譽積累等綜合競爭優勢,全方位宣傳推廣品牌,全力打造國際知名品牌,拓寬品牌產品和服務的銷售渠道,引導消費方向,推動形成新的消費熱點。同時,根據進入本產業時間長短來決定將訂單授予何類采購商,通過采購商與生產企業簽訂供貨合同等形式,轉包給生產加工企業,收取品牌“租金”,獲得產品銷售利潤的絕大部分。這樣,跨國公司便從研發設計和品牌塑造“雙輪”驅動整個產業鏈,鞏固價值創意和價值實現兩個階段的壟斷地位,獲取超額壟斷利潤。波特(1990)的研究表明,建立國際產業、企業聯盟可以帶來四個好處:建立規模經濟或積累相關的經驗;接近當地市場,獲得所需技術,或符合該國本土化規定:分攤風險,特別是新產品研發費用:改變競爭的游戲規則,推動產品標準化。
三、推行溫特爾管理模式,適應全球產業分工的新要求
將完整產品或服務活動的不同要素密集度的產業環節分解到全球進行,一要得到及時準確的信息,二要能夠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分工“碎片”整合起來,才能達到控制整個產業鏈的目的。90年代,在計算機領域,以視窗操作系統生產見長的美國微軟公司和以微處理器生產見長的英特爾公司聯手,共同建立了Wintel標準,較好地解決了得到及時、準確的信息與整合資源、聚合生產研發能力這兩個關鍵問題。溫特爾管理模式最主要的特點有三個:
一是生產模塊化。將一個產品分解為技術復雜程度不同的獨立模塊,多個模塊最后集成組裝成完整的產品投入市場,起決定作用的是具有核心技術的專業模塊。按照企業在完整產品的生產流通不同環節上的功能,企業可分為專業模塊生產企業、通用模塊生產企業、零部件生產企業、產品組裝企業或稱系統集成商、以及專門從事模塊采購或原材料供應的流通企業。專業模塊生產企業不僅控制了核心技術,而且控制了通用模塊生產企業、零部件生產企業的技術標準和游戲規則,專業模塊或核心模塊的變動,意味著產品的更新換代。以專業模塊為核心,采取不同的組合方式,可以拼裝成不同功能、不同外形的產品,適應不同偏好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二是技術標準化和高度開放性。多個模塊組合成一個完整產品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要求模塊的生產技術標準化和高度的開放性,具有兼容性、互換性,能夠激發模塊生產商的創新潛能,降低高額的專利使用費。領頭企業或系統設計師制定產業的公共設計規則,遵循公共標準,模塊生產企業自行設計生產子模塊,有很大的創新空間。如果子模塊的質量性能穩定,需求和收益相應增加,又會激發創新的動力,也增加了對市場反應的靈活性。產業的技術標準確定以后,一個企業完成一個或多個模塊的生產與交易,只要符合有關標準,模塊生產企業可以獨立決策,自由發揮,提高了生產商的靈活性和創造性,也克服了“全能”企業僵化的科層體制、易受內部人控制、靈活性差等缺陷。在同一條產業分工鏈上,要素結構不同,其技術標準迥異,創新能力、創新速度存在質的差別,價值鏈高端控制技術進步的動向和步伐,壟斷的市場結構又決定了其有很強的價格影響力,控制整個產業價值鏈的大部分附加值i價值鏈的中端則緊隨其后,而價值鏈低端的技術通常是大眾化的,容易模仿或復制,接近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決定了其價格接受者的地位,只能獲得微薄的利潤。
三是網絡化的產業組織結構。建立在長期合作關系基礎上,有相互需求的上中下游關聯企業之間、生產同類模塊的企業之間借助互聯網,相互傳遞有關的信息、知識,分享成員企業的優勢資源和技術創新成果,了解本行業的發展趨勢,并利用成員企業之間的信息、知識交流,進行合作研究和合作開發,激勵成員共同創新。關聯度極高的供應商與發包商之間經常傳遞信息、傳授知識和開展網上采購、下單、結算,特別是發包商對新供貨商有時會派專人督促產品生產、財務管理、原材料采購與運輸、人力資源培訓等生產管理環節,確保供貨商按預定的時間和質量交貨。借助網絡,銷售商、采購商將市場流行的消費信息及時反饋給產品的設計部門,設計部門及時調整設計方案,傳遞至相關的采購商、生產商,改變模塊的組裝方式。關聯企業之間遵守共同的游戲規則,通過建立長期的信任機制和穩定的合作關系,成員企業共擔風險,對交易活動產生穩定的預期,減少道德風險等機會主義行為,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合作的概率和效率。相反,不合格者退出,重新建立客戶關系需要更多的投入,付出沉重的代價。這樣,生產商、采購商、發包商、組裝企業、相關服務企業之間便形成了利益高度相關的利益共同體網絡,按投入要素和市場結構決定分享的收益多寡,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總之,適應全球產業分工的變化,跨國公司推廣溫特爾管理模式,不僅提高了自身專業化水平,而且誘使更多企業進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又推動了全球產業內分工的細密化。
四、兩點啟示
全球產業分工時代,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通過參與國際分工加快推進工業化,提升國際競爭力,政府重點要做好兩件事:
一要努力占領全球產業分工鏈的關鍵環節:充分發揮自身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積極推動更多本土企業進入全球產業分工鏈,加速積累資金、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經驗,逐步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千方百計占領全球產業分工的戰略環節。
二要逐步改善參與全球產業分工的條件。多渠道加大公共教育和基礎研究的投資力度,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優化本地生產要素的供給結構。同時積極引進國外跨國公司投資,鼓勵其實施本地化戰略,加快培育營銷、研發、管理等專業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