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儲備是一國經濟獲得內外平衡不可或缺的手段,特別是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外部經濟的沖擊更易對一國經濟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一般說來,一國國際儲備的增加可以增強其宏觀調控的能力和維持宏觀經濟的內外平衡。但是流動性高的儲備資產一般收益率低。因此,從成本—收益角度來看,一國持有的國際儲備并非越多越好,而是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確定一個相對適度的規模。自1994年對外匯管理體制進行重大改革、實行銀行結售匯制以來,我國國際儲備一直以較快速度在增長,在我國的國際儲備2007年初達到創記錄的10663億美元而成為國際儲備第一大國并在快速增長的關鍵階段,從理論上探討我國國際儲備規模是否合理、適度的國際儲備規模是多少的問題顯得越來越重要。
一、我國適度國際儲備規模的主要決定因素
從國際儲備功能的角度,并從總體經濟的實際出發,在不依賴外部而自主地決定我國適度的國際儲備規模時,本文認為應綜合考慮以下因素。
(一)進出口狀況
我國自1994年以來,進出口的數額和國際地位不斷增強,已經由1994年的進口額1156億美元,位居世界第13位,轉為2006年進口額7916億美元,位居世界第5位;而出口增長更快,1994年的出口額1210億美元,位居世界第9位,轉為2006年出口額9691億美元,位居世界第3位。國際儲備的功能之一是維持國際支付能力,因此國際通用標準是按照三個月的進口額進行計算。因此參照國際通行標準評價指標,綜合考慮中國的進出口和特殊情況下的進口數量激增,這部分如以半年的進口額為儲備準備額足以維持國際支付能力。

(二)外債規模
一國外債規模的大小也會對適度國際儲備額產生影響。自1994年以來,我國的外債余額不斷增加(表2),
特別是由于人民幣升值所導致的熱錢涌入,使得近期流動性極大的短期外債余額比例急劇增加,其中2004年為46%,2006年更是創記錄的達到57%,而這一比例在2003年人民幣升值成為中外敏感問題之前一直處于相對較低水平。因此,適度儲備額應充分考慮這部分流動性極大的資金。為應付隨時對外支付的需要,假設我國以短期外債余額的100%來準備國際儲備。
(三)實際利用外資
隨著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我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吸收外商投資規模日益擴大。雖然外資投資收益也有差別,無法具體統計出所有外資的投資收益率。但是,外資所進入的產業一般都是朝陽產業,收益率應該高于全國平均收益率。若外資企業的投資利潤率平均為10%計算,且本文以最保守估計,外商把投資收益的100%匯回母國,則2000年至2006年的該國際儲備需求量應如表3。

(四)匯率的穩定
鑒于一國貨幣政策的基本目標是維持經濟的內外均衡,而匯率的相對穩定對于一國內外均衡的實現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特別是我國目前尚未建立起真正的外匯平準基金的條件下,理論上說國際儲備是干預外匯市場、維持匯率水平相對穩定的最基本手段。但是考慮到在1994年我國的外匯體制改革之后,我國的人民幣匯率基本上是采用釘住美元的匯率,與其他貨幣的匯率則是處于浮動(2005年7月開始,我國的匯率制度調整為參考一籃子貨幣的浮動匯率制)。因此,從理論上看,在這一段時間內中國人民銀行基本不需要通過使用國際儲備,只需要通過行政手段來獲得匯率的穩定。
(五)對外投資等需要
國際儲備的需要量跟我國的對外投資規模的大小有直接的關系。然而作為資本短缺的國家,一直以來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水平相當較低。而且,我國的勞動力價格水平在國際上有著較大的競爭優勢,絕大部分的產業仍然是勞動力密集型企業,這都決定了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水平一直相對較低。2000—2006年的對外投資額見表4。

二、我國實際儲備額與適度儲備額的差異
確定一國適度儲備規模并不存在一個現成的理論模式,因此估計我國的適度儲備額主要由上述約束條件來確定。我國適度國際儲備額=進口準備額+短期外債額+外資利潤額+對外直接投資額。由此可以粗略地估計1994~2006年我國較為適度的國際儲備額與實際儲備額的差異(圖1)

由上圖可以看出,自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以來,我國歷年的實際儲備額與適度儲備額之間存在較大差異。而且這種差異隨著我國近年來國際儲備的劇增,實際儲備額高于適度儲備額的幅度(即所謂的超額儲備額)越來越大。一國超額儲備額過高所帶來的不利是顯而易見的。一是放棄了用儲進口商品、勞務、生產資源,從而放棄了增加就業和國民收入的好處;二是因外匯占款而導致本幣的投放過多,直接導致目前困擾全國經濟的流動性過剩,從而帶來通貨膨脹壓力,增加了貨幣政策的難度;三是帶來人民幣升值預期,引發貨幣升值壓力,人民幣近期匯率屢創新高,與此不無關系;最后,作為資本短缺的國家,從海外籌資被強加風險溢價,不得不支付高昂利息。
三、實現我國適度國際儲備額的對策
過高的超額儲備對一國經濟而言既是資源的浪費也是資源的無效配置,要改變我國目前超額儲備過高的狀態從而實現較為適度的國際儲備額,本文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調整。
(一)適時調整我國外匯結算制度
1994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實行強制性的銀行結售匯制。該制度的實施對改變我國當時外匯短缺的狀態、為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提供了重要的外匯資金支持。但是,隨著我國國際市場競爭力的不斷提高,出口額連年攀升,這種強制性的外匯結算制度已經成為我國超額儲備擴大的重要來源。因此要改變超額儲備額不斷增加的狀態,就必須對我國強制性的銀行結售制進行調整,盡早實行意愿結售匯制,由原來的“藏匯于國”逐漸轉變為“藏匯于民”,改變被動性的國際儲備增加。
(二)經濟增長戰略上由出口導向戰略轉向依靠內需
按照傳統的經濟理論,出口無疑是促進一國經濟增長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我國在大力推行多年的出口導向戰略之后,外貿依存度已接近70%。成為世界上外貿依存度最高的國家。過高的外貿依存度不僅使我國面臨巨大的外部經濟沖擊的風險,而且這種以廉價勞動力為競爭主要手段、以過分低價來擴大國際市場占有率的出口方式,已經造成了資源配置的惡化、產業結構的老化和出口地位的矮化的“三化”現象,對我國的經濟建設產生不利的后果。因此,在保持現有的國際市場份額的同時。需要更加重視依靠擴大內需來保持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擴大內部市場的影響力,制定措施增加內部市場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度。另外還要發揮進口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可以采用多種交易技術如期貨、期權和遠期交易等,在國際市場上購買戰略性物質如石油等重要的原材料,加緊建立重要物資的戰略儲備,從而一方面提高了我國儲備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又緩解了我國戰略物質短缺的局面。
(三)鼓勵“走出去”戰略
跨國投資不僅可以提高資本的配置效率,而且可以在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環境中成功地規避貿易壁壘。然而,與龐大的吸收外資規模相比,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嚴重滯后。這種長期以來“引進來”與“走出去”發展極不平衡的局面若不盡快扭轉,必將引發技術水平低下、國際競爭力下降等一系列深層次的經濟矛盾,從而影響我國經濟持續的發展。因此國家要制定“走出去”的戰略,從制度和法律上鼓勵企業到海外進行投資,綜合采用稅收、信貸<保險、中介等政策支持企業走向海外市場,從而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進行生產, “引進來”和“走出去”兩只手共同發力以推動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四)提高外匯資金的使用效益
隨著我國企事業單位和個人所掌握的外匯數量增加,如何發揮外匯的效益是個突出的問題。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直接到海外進行投資由于受到信息收集、風險規避及資本帳戶開放等問題的困擾,在這方面很難大規模的進行。因此建議建立國家投資基金,通過發行基金股份的方式由國家的專門機構對外進行投資,從而利用基金的組合投資、專家理財、風險分散的優勢來獲得較高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