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傳統貿易壁壘手段逐步弱化或取消,反傾銷和技術性貿易壁壘被越來越多地使用。發達國家利用技術優勢,以維護國家或地區整體安全、保障人類或動植物安全和保護環境等理由,不斷采取技術法規、標準、認證、專利等手段,提高市場技術門檻,對我國大批出口產品形成貿易壁壘。目前,技術性貿易壁壘已經超過反傾銷,成為制約我國外貿出口的主要障礙之一。
一、入世后我國農產品出口結構和面臨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情況
1、我國農產品出口結構現狀
為了考察我國農產品出口結構,現將農產品貿易分成7個子類:(1)大宗農產品;(2)實用畜產品;(3)非食用畜產品;(4)水產品:(5)園藝類產品:(6)飲料及煙草:(7)其他

由上圖可知,我國農產品出口始終位于前兩位的是水產品和園藝類產品,基本在20%—30%之間:大宗農產品的比例近年有下降的趨勢,但每年始終沒有低于10%:實用畜產品的比例由2002年的1O.61%下降到2005年的7.97%:非食用畜產品基本保持在1%—2%之間;增長幅度最大的是飲料及煙草,它由2002年的5.76%上升到2005年的18.68%:變動浮動最小的是其他類農產品,基本保持在10%以上。
2、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現狀
根據商務部科技司2003年6月的調查,我國加入WT0后出口受技術壁壘的限制更加嚴重。2002年我國71%的出口企業,39%的出口產品受到國外技術壁壘的限制,出口因國外技術壁壘影響損失170億美元,均高于我國入世前的2000年出口所受的程度。從各行業的出口企業受技術性壁壘限制的比例來看,食品土畜產品所占比例最高,達89.7%;從各行業技術壁壘造成的損失看,食品土畜產品損失最為嚴重,占54%;從受技術壁壘損失看國別或地區,歐盟、美國、日本實施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造成的損失占總損失的95%,其中,歐盟所占份額最大,為41%,日本和美國分別占30%和24%。
質檢總局2006年12月30日發布了《中國技術性貿易措施年度報告(2006)》,其中指出,2005年中國大約有25.1%的出口企業遭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影響,直接損失總額達288.1億美元,而農產品、食品類產品出口企業受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的比例最高,為42.0%。
由此可以看出,技術性貿易壁壘在農產品國際貿易中顯得日益重要,農產品出口受到了其很大的影響。盡管從農產品出口總額占總出口額的比例來看,02—06年僅在4%—6%之間,但是有關數據表明我國有90%的農業及食品出口企業受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造成每年損失約90億美元,出口受阻的產品從蔬菜、水果、茶葉到蜂蜜,進而擴展到畜產品和水產品,其中歐盟國家對我出口凍蝦、水產品、茶葉、禽肉、果汁等產品設限,美國對禽肉、水產品、蜂蜜等產品設限,日本對我出口蔬菜、蜂蜜、貝類產品等設限。技術性貿易壁壘給國際貿易造成的障礙占關稅等各種壁壘總和的比重,已由原來的20%上升到目前的80%左右。
二、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主要表現形式
第一,完整的食品安全、動植物衛生檢驗檢疫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發達國家制定的這些法律既規范著國內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同時也將不符合標準的國外產品擋在了國門之外。如歐盟是最早關注并制定有關技術標準的地區,它于2000年1月發表了《食品安全白皮書》,提出80多項保證食品安全的計劃,要求食品衛生責任首先由生產方承擔,食品從飼料開始,經過農田到餐桌的整個鏈條都要保證安全,要想進入歐盟廣大的市場必須滿足一系列的法規。
第二,藥物殘留標準要求越來越嚴。如日本于2003年5月修訂了《食品衛生法》,依據新修訂的《食品衛生法》,日本已經于2006年5月29日起實施食品中農業化學品(農藥、獸藥及飼料添加劑等)殘留“肯定列表制度”,并執行新的殘留限量標準,那些新標準對食品中農業化學品殘留限量的要求更加全面、系統和嚴格。日本作為我國食品、農產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場,“肯定列表制度”及殘留限量新標準的實施,已經給我國食品農產品出口帶來了嚴峻的考驗。
第三,苛刻的標簽制度與包裝要求。如美國是世界上食品標簽要求最嚴格的國家之一,其食品及藥品管理局(FDA)對與食品接觸的材料有十分具體和復雜的安全和衛生規定,而歐盟更多的是通過一系列指令形式對進入歐盟市場的食品等有嚴格的關于包裝材料、使用條件、運輸距離及純凈度的規定,只有符合統一規格才可以進入歐盟市場內自由流動。
第四,對環境保護和動物福利的要求越來越高。發達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法規,對進口農產品形成了通常所說的“綠色壁壘”。如2002年1月,歐盟宣布全面禁止中國動物源產品進口后,瑞士、日本、韓國等國家相繼采取措施,加強對中國動物源性產品的檢測,德國、荷蘭等國提出更高更嚴的要求,沙特阿拉伯暫停了中國此類產品的進口。國際和區域性的環保公約、國別環保法規和標準、檢驗檢疫要求、IS09000系列標準體系等,這些技術壁壘措施對我國農產品出口造成較大的不利影響。
總之,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無論是從受限國別還是產品范圍和受限形式都在愈演愈烈,其擴散效應很快,對我國農產品成功進入國外市場造成了很大的障礙。
三、我國農產品出口成為技術性貿易壁壘受害者的原因分析
首先,從整個國際環境來看,隨著關稅的大大降低和傳統的非關稅措施的逐步關稅化,技術性貿易壁壘由于其很強的隱蔽性和合法性共存,針對性、靈活性和歧視性共存等已經成為整個世界越來越青睞的保護本國產業發展和人民健康的手段。無可否認,各國基于維護國家安全、人類安全和健康、動植物安全與健康、環境保護、防止欺詐行為等方面的正當理由,可以采取技術性貿易保護措施。但當一個農產品進口國所制定的強制和非強制性的商品標準、法規及檢驗的合格評定程序等旨在通過提高產品技術要求,最終達到限制進口的目的時就構成了技術性貿易壁壘。農產品作為各國都很重視的國際貨物交易的構成部分,再加之國際社會對保護生態環境和食品安全的關注與日俱增,在其他保護手段逐步弱化的情況下,不可避免地采用了技術性貿易措施。
其次,有關技術性貿易措施從最初的東京回合初步達成協定到烏拉圭回合的修訂,直至今日,都是以美、歐、日等發達國家為主導地位。發展中國家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更多的是作為技術模仿國和引進國,在技術更新速度上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導致其往往處于“被動買單”的處境,不僅要為應付國外的準入而投入大量成本,而且也沒有足夠的資金和能力來發展和提高自己本國的經濟地位。從制定國別來看,發達國家無疑是處于國際標準的主導者和制定者,發展中國家為了融入國際市場只能是步步緊逼。除了這種客觀因素外,發達國家也經常以表面合理的一些理由實施相關措施來阻礙發展中國家產品的準入,而發展中國家的弱勢地位助長了發達國家的氣焰,結果容易使發展中國家陷入一個惡性循環。雖說最近幾年發展中國家的通報數量和相關法規有了很大提高和改善,但總體上來說,要與發達國家在嚴格性上基本可以抗衡的話還是任重而道遠。
再者,我國農業生產本身的特點和出口情況也決定了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必然。我國科技水平落后于發達國家的不爭事實已經使整體處于劣勢,再加上歷史上的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經營方式,“以農補工”,而長期形成的對農業不平衡發展待遇更是使農產品各個方面落后于發達國家,屬于弱勢產業。正如上述圖表已經表明的,我國農產品出口中更大比例是集中于勞動密集型農產品,而其中的科技含量低及質量落后,附加值低等是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很大關鍵問題所在,農產品的生產者和加工者又大多屬于知識水平低的人群,導致我國農產品的安全和質量標準落后,水產品和園藝類產品已經成為受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的重要品種。另外,我國農產品的出口市場又是主要集中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隨著全球對質量水平和消費檔次以及生命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出口不可避免地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
最后,我國長期游離于相關多邊貿易體系和國際規則的制定之外,使得我們意識上不是很敏感,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重視度不是很高,信息體系不健全,難以應對發達國家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一方面缺乏充分、穩定、確切的信息來源,另一方面我國還不能自如地運用相關國際規則和爭端解決機制及很多例外優惠。
四、結論與對策
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國農產品出口面臨著嚴峻的技術性貿易壁壘,而這些貿易壁壘的存在又有其客觀性和必然性,若想減少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產品出口造成的障礙和損失,就要知道目前的困難所在,并要靠政府和企業的雙重努力來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產品出口造成的損失。
一方面,政府從宏觀層面上為企業和社會提供一個大的環境。一要完善出口技術服務體系,加強對國際市場技術準入條件和出口商品技術競爭力的檢測,為企業不能解決的一些問題提供有效的咨詢和解決:二要組織專門的人力、物力研究對外貿易技術性貿易壁壘體系,及時搜集、整理、跟蹤國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狀況,建立有效途徑提供信息服務:三要提升出口產業競爭力,真正做到“以質取勝”,并可以制定財政、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支持和鼓勵可以提升產業結構和帶動國民經濟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四要盡快根據國際規則建立和不斷完善我國國內法。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健全和完善認證制度,充分理解相關協定的條款,特別要利用好有關的“例外條款”:五要具體分析我國農產品出口的結構特點,分別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重點抓主要品種,研究與之相關的技術法規體系、標準體系和認證體系,調整我國的出口戰略,主動與國際市場需求接軌,比如受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較大、損失較大的肉類制品、茶葉和水產品等相關行業。
另一方面,企業是具體外貿活動的執行者,作為競爭主體,從企業入手進行一系列的調整更有針對性和迅速的效果。一要在新的條件下,通過國家提供的一些有利途徑,及時了解和關注目標市場國有關對進口產品符合國際標準變化的要求,盡量以國際標準為準繩,加大采標和達標的投入,積極申請認證取得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嚴把出口產品質量標準關,“白色通行證”—IS0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綠色通行證”—IS014000環境管理系列標準認證是我國農產品取得國際市場的“準入證”;二要加強和改善企業管理,加大相關投入,提高企業的綜合素質和競爭能力,加強企業的科技和教育投入,提高自身科研創新能力,不斷開發新產品,創造突破技術壁壘的先決條件。對于企業來講,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是適應技術性貿易措施的根本途徑。對于農產品生產和加工企業來講,應倡導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的協調和統一,提倡科學用藥,從源頭上控制相關農藥殘留問題:三要熟知國際規則,多多參與有關規則制定,以減少進入國際市場的盲目性。在這方面我國反傾銷問題的經歷可以為我們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提供一些啟示,只有掌握了法律武器,才能維護自身的利益,必要時運用WTO的例外條款和貿易爭端解決機制維護自己的權益,盡量做到合理規避,據理力爭;四要改進農產品出口策略,拓寬出口地市場范圍。出口地區的高度集中注定我國容易成為技術性貿易壁壘發源地對農產品的安全、衛生標準和市場管制異常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