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傾銷成為國際貿易實踐中一國貿易救濟的主要措施,貿易壁壘調查立法已經成為發達國家重點關注和影響國際貿易與經濟合作的重要制度。由于貿易和投資壁壘具有多樣性、復雜性及隱蔽性的特點,而WTO框架下有關救濟方式程序復雜且耗時較長,各種貿易和投資壁壘并沒有得到完全有效的規范。美歐等國通過尋求國內救濟方式,對國外貿易和投資壁壘進行調查并采取相應的反措施,以維護本國的貿易、投資和產業利益。中國是被反傾銷調查和采取最終措施的最大國,中國在美歐市場的出口份額強烈地受到其反傾銷行動的影響。
一、美歐反傾銷制度改革進展
美歐貿易壁壘應對機制建設較早且相關制度比較完善(見表1)。國際反傾銷調查及最終措施的實施效果研究,有利于中國從應對國外貿易救濟調查和對外發起貿易救濟調查兩個不可分割的部分建立貿易預警與救濟體系。

美國反傾銷及貿易壁壘應對制度建設經歷以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48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臨時適用之前。美國主要通過雙邊途徑處理與其他國家貿易關系,必要時通過談判與貿易伙伴達成處理某些問題的單獨貿易協議。第二個階段是美國《1962年貿易拓展法》實施前。為了應對二戰后各國設置的高關稅壁壘,大多數國家均支持實施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美國因此根據GATT有關規定進行雙邊談判,或直接利用GATT提供的多邊磋商途徑和爭端解決機制,解決國際貿易問題。第三階段是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1 994年。美國在不放棄使用GATT規則的同時,一方面更多地采用關稅同盟或自由貿易區協定項下的爭端解決機制,另一方面則在其認為雙多邊機制無法有效解決問題的情況下,通過單邊調查和報復措施迫使外國取消貿易壁壘措施。第四階段是指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至今。美國一方面頻繁地采用WTO爭端解決機制解決其貿易難題,另一方面積極推動區域化貿易安排,并通過區域化貿易安排中規定的途徑更有效地解決貿易糾紛。
歐盟是美國貿易法301條款的主要被打擊對象。1984年《新貿易政策工具》(NCPI)的生效,為歐盟保護其在多邊規則框架中的合法權益,對第三國采取不正當貿易確立了進行調查及采取相應措施的程序規則。其目標是在遵守當時的國際義務和程序的前提下,回應他國不正當貿易行為,并消除該做法對歐盟利益帶來的損害。NCPl的頒布標志著歐盟初步建立起貿易障礙調查程序規則。1995年WTO成立后,國際貨物、服務及競爭性領域的貿易自由化不斷加強,NCPl不能完全滿足歐盟新形勢下維護其自身利益的需求。建立一套完整的貿易政策工具,制定相應的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程序規則勢在必行。1995年歐盟部長理事會頒布《貿易壁壘規則》(TBR)取代NCPl,TBR在貿易政策領域為歐盟維護其權益提供了完整的程序規則。當歐盟產業和企業遭遇貿易壁壘,影響其進入第三國市場時,可依據該程序規則,要求歐委會對相關不公平貿易措施開展調查,并通過雙邊磋商、WTO爭端解決機制予以解決。傳統的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等均旨在保護歐盟市場免受進口沖擊帶來的損害,是防守型貿易政策工具,作為一種新的貿易政策工具,TBR為歐盟提供了一種進攻型的市場準入法律機制,確保了歐盟享有其在國際貿易規則框架內,尤其是WTO相關協定所賦予的權利,它反映出歐盟在反擊不公平貿易行為上的政策轉型。
二、中國遭受美歐反傾銷措施的影響分析
美國對于現代國際貿易產業限制的法制建設源于《1930年關稅法》,其337條款對于危及美國利益的貿易行為提出了自主調查和單邊制裁的解決方案。隨著國際貿易與投資的不斷擴大,美國更加重視貿易壁壘對于本國產品出口及國外進口的影響, 《1974年貿易法》301條款授權對國外不正當、不合理或歧視性的貿易措施進行調查,并視情況采取單邊報復措施。此后美國應對貿易壁壘的制度建設更加重視,逐步建立起較完整的貿易壁壘調查制度。實踐中美國貿易壁壘調查及實施單邊報復措施深刻影響了WTO自由貿易原則及其他成員國利益分配,但其利用多邊貿易規則的缺陷及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有效維護了美國國內產業利益。
作為全球最大的區域經濟集團,歐盟在不斷深化內部經濟貨幣聯盟和加強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同時,將充分進入全球市場來實現并擴大貿易和投資利益,作為其繁榮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是國際貿易規則得到普遍尊重,歐盟建立統一法律框架以維護其根據國際規則應享有的權利。
WTO統計1995-2005年中國出口遭受的反傾銷調查案件共469起,遭受的反傾銷最終措施案件共338起。與中國遭受反傾銷密切相關的典型經濟體如發達市場經濟美國、新興市場經濟韓國,以及發展中國家印度相比,無論從總體還是從單個年度來看,中國遭受的反傾銷調查和最終措施數量都位居第一位,1995—2005年分別占世界反傾銷調查的16.5%、世界反傾銷最終措施的18.7%(見表2)

數據顯示1995—2005年,共有26個國家(地區)對中國實施最終反傾銷措施。從1998年開始,中國遭受反傾銷調查占世界的比重逐年上升,中國遭受的反傾銷數量占世界比重與中國對外貿易占世界比重的比例是極不相稱的。從1999年開始中國被實施的最終反傾銷措施占世界的比重也逐年上升,在近幾年世界反傾銷呈下降趨勢的情況下,中國面臨的反傾銷占世界的比重卻呈上升趨勢,說明中國面臨的反傾銷局面仍然是非常嚴峻的。整體情況說明,無論是從存量還是從流量考察,中國都是世界反傾銷的最大受影響國。
其中印度不僅是對中國反傾銷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世界頭號反傾銷大國。同期,韓國遭受的反傾銷調查和最終措施數量均位居第二,美國第三,而印度遭受的相對最少。1995—2005年中國遭受的反傾銷調查和最終措施數量最多的來自印度,1995—2005年期間,印度在全球共發起反傾銷調查425起,實施最終反傾銷措施31 6起,其中對中國發起反傾銷調查86起:其次美國,分別為61起和50起:歐盟對華反傾銷調查、最終措施數量位居第三,分別為60起和41起。其他主要來源國還有阿根廷、土耳其、南非、澳大利亞、墨西哥、加拿大、秘魯、韓國和巴西等。但分析反傾銷措施效果評價問題,除了考察反傾銷針對國來源問題,不可忽視國家貿易出口的流量變化,雖然印度對華發起的反傾銷調查、最終措施數量最多,但如果將中國對印度出口與中國對美出口相比,印度并不作為中國主要貿易對象,其提起的對華反傾銷貿易壁壘的影響并不絕對重要,而美國提起的對華反傾銷無論從實際量值影響及其對其他國家反傾銷的效仿作用上,都更加具有深遠影響。各國對中國提起反傾銷訴訟主要原因:即方便借口中國非市場經濟地位的前提及中國對外反傾銷體系的不健全。例如美國在夸大中國對美出口的傾銷幅度的同時,對中國對美有限的反傾銷報復能力更誘使美國經常對華提起反傾銷調查。
三、美歐對華反傾銷措施的幾點啟示
1、中國對外反傾銷報復能力缺陷是國際社會對華采取措施的重要因素。中國加入WTO顯著提升了美歐等國對華產品的反傾銷力度,在WTO的多邊框架容許范圍內提高反傾銷力度是美歐的權利。在WTO框架下美國在對外貿易中有效地對華利用了反傾銷保護手段。由于中國對美出口集中度過高,而美國對華出口比重較低,因而中國對美反傾銷報復能力存在缺陷,美國對華反傾銷遭受中國對美發起的反傾銷報復風險較低誘使其反傾銷加劇。結合利用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款歧視性差別待遇,使用第三國替代成本來測算中國可能的傾銷幅度,美國提起對華反傾銷調查,中國企業辯護能力及行業協作精神都成為應對反傾銷失利的因素。
2、重視美歐對華反傾銷措施的示范效應。結合中國近幾年貿易順差來源地問題分析,2005年美國排在第一位,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達到1142億美元,同比增長40%以上,歐盟作為一個整體排在第三位,對其貿易順差達到701億美元,同比增長89%。可見中國在對美國和歐盟大量出口且出口高速增長的情況下,美國和歐盟自然會對中國商品保持較高的排斥性。更加重要的問題是美國和歐盟作為世界上最大最發達的經濟體,其政策趨勢常被其他國家密切關注和仿效,美國和歐盟的對華反傾銷行動具有很強的示范效應,目前一些發展中國家對華反傾銷調查及采取措施與美歐的影響不無關系,美歐在反傾銷調查和最終措施的行動將嚴重決定中國外貿走勢。
3、積極謀求國際社會對華市場經濟待遇的認可。中國應積極謀求WTO剔除其非市場經濟地位,這是應對反傾銷控訴的制度保障。重視反傾銷對稱性問題,中國政府應積極支持和協調行業協會對反傾銷組織機構的建立完善,加大一致應訴和協作力度。通過合理出口導向政策,促使進出口內外均衡與結構調整,保持出口適度及有序是避免反傾銷貿易摩擦的有效途徑。
4、適時改革中國《對外貿易壁壘調查規則》等法制規范。結合貿易壁壘調查實踐的要求,中國商務部2005年3月實施的《對外貿易壁壘調查規則》具有重要意義。《對外貿易壁壘調查規則》在遵循現行多邊貿易規則及其相關機制的要求下,還應借鑒和跟蹤美歐等WTO成員關于貿易壁壘調查立法的改革及調整,結合中國外貿發展具體情況不斷完善,通過貿易壁壘調查制度規范遏制他國潛在的貿易壁壘限制,以賦予國內企業和產業充分的提出貿易和投資壁壘調查申請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