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不斷提升,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1992年,中韓兩國正式建交,當時雙邊貿易額僅為50.3億美元,2006年,中韓建交14周年,雙邊貿易額達到1343億美元,增長了25倍多,其中出口由24億美元增加到445億美元,進口由26億美元增加到898億美元,分別增長了17倍和33倍。在傳統的發達國家進出口市場以外,以韓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在我國外貿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一、韓國在我國外貿中的突出地位
1991年,中國政府提出了“市場多元化”戰略,積極開拓非傳統出口市場。從出口來看,韓國占我國出口市場份額變化程度較小。1991年,中韓雙邊貿易總額僅為32.4億美元,其中出口21.8億美元,韓國占我國出口份額3%,進口額為10.7億美元,韓國占我國進口份額為1.7%。2006年韓國占我國出口比重提高到4.6%,而進口份額卻迅速提高至11.3%。
第一,進口作用大于出口
“八五”期末,中韓進出口總額占我國外貿總額增加到6%,主要是由于進口份額的顯著增加。1995年自韓進口占我國進口份額由1991年的1.68%迅速提高到7.8%。“十五”期間中韓外貿總額增長2倍,變化最為明顯的依然是進口額,由2000年的230億美元增加到超過760億美元。2005年底,中韓雙邊貿易額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達到1119.3億美元,2006年又增加了200多億美元,占我國外貿總額的比重達7.63%。目前,韓國成為與中國外貿總額超過千億美元規模的六個貿易伙伴之一。
第二,中韓進出口貿易增量與中日、中美相媲美
從增量來看,根據商務部統計數據,1995—2005年間,中韓雙邊貿易增長了950多億美元,僅次于中國與日本1270億美元和美國1700億美元的外貿增量,其中對韓出口增長280億美元,進口增長665億美元,進口增長規模僅次于日本714億美元的規模,遠高于自美國326億美元的增量。
第三,近1/6韓國商品為我國進出口提供了30%以上的市場份額
從商品結構來看,1995—2005年間,中韓雙邊貿易結構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按照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The Standa rd Jnternatioiqal Trade CIassification),1995—2005年間,初級產品在中韓雙邊貿易額中的比重下降,工業制成品在雙邊貿易額中的比重上升。2005年,對韓出口初級產品僅占我國出口總額的14.9%,工業制成品占85.1%,自韓進口初級產品占我國進口總額的6.3%,工業制成品占93.7%。
出口方面,中國56.9%份額的油籽產品是面向韓國市場的,49.2%的未加工玉米產品和42.5%的黃麻輸向韓國,分列第二位和第三位。261類產品中,有10類產品30%以上的出口份額是輸向韓國市場的。43類產品10%-30%出口份額是輸向韓國市場的。10類出口份額超過30%的產品,出口額共計29.6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14.7%。
進口方面,中國44.8%的鋼絲產品類產品是來自韓國市場的,38.5%的無線電接收器和35.5%的鞋類來自韓國,分列第二位和第三位。261類產品中,有8類產品30%以上的進口份額是來自韓國市場的。60類產品10%-30%進口份額是來自韓國市場的。8類進口份額超過30%的產品,進口額共計63.2億美元,占進口總額的14.6%。

二、中韓雙邊貿易整體上呈現互補性
衡量中韓雙邊貿易的特征,可以采用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Revealed Compa rativeAdvantage)。BaIassa(1965)提出了RCA的計算方法。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表示成:
RCA,=(XIX)I(WIW)
其中,×i代表中國i類產品的出口額,×為出口總額,Wi為世界i類產品出口額,W為世界出口總額。RCA指數大于1,表示具有比較優勢,RCA指數小于1,表示不具有比較優勢。
現有文獻普遍使用RCA指數大小衡量各經濟體的貿易互補性。筆者認為這一方法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主要考慮到:第一,簡單的RCA指數并不能準確描述一國比較優勢的憂與劣。舉例來說,印尼木制品、IT及消費類電子產品、礦產品的RCA指數分別為3.26、0.8和2.62,但是三種產品RCA指數的世界排名相差懸殊,木制品RCA指數列世界第18位,RCA相差不多的礦產品列第49位,IT及消費類電子產品盡管RCA指數較小,卻列世界第23位。為了彌補依賴RCA絕對值單一指標的不足,本文中使用RCA的世界排序來說明。第二,RCA世界排名落差越大,意味著處于不同的國際分工水平,貿易趨于互補,RCA世界排名越相近,則意味著二者的貿易結構趨同,貿易呈現競爭的態勢。UNCTAD國際貿易中心數據庫(ITCDatabase)統計了各國14類出口產品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情況。
中韓雙邊貿易結構呈現一定程度的雷同性,均是在初級產品上處于比較劣勢,而在工業制成品上具有比較優勢,包括IT及消費類電子產品、電子元器件、紡織品等。根據聯合國貿易統計顯示,韓國在運輸機械類、電子電器、機械及化妝品等商品上具有較高的比較優勢,同期,中國最具比較優勢的是lT及消費類電子產品,比較優勢指數排名世界第3位,雜項制品、紡織品等類別也位列前10位。韓國最具競爭優勢的也是lT及消費類電子產品,RCA指數列世界第7位,電子元器件、紡織品、運輸設備三類產品RCA指數也列世界前20位。兩國相差較大的是化學制品、服裝、皮革制品、雜項制品等,RCA指數相差超過50位,運輸設備RCA指數相差41位。RCA指數排名相處懸殊的恰恰是兩國主要貿易產品類別,即SITC第6類一SITC第8類。2005年,SlTC6一SITC8三類產品在中國出口中占79.1%,進口中占76.6%。換句話說,中韓雙方接近八成的貿易產品呈現出互補性特征,而其他11類產品呈現出一定程度的競爭性。
據韓國貿易協會統計資料,1996年中韓兩國10大類主打出口品目中沒有相同產品,2005年增加到5種,出口產品趨同導致競爭加劇。兩國十大出口品目中,這些相同品目是通信產品、電腦配件、電視機配件、電腦輸入輸出設備和半導體。此外在兩國的100大出口品目中,相同品目從1996年的15種增加到了30種。相互競爭性的出口產品結構是引發貿易摩擦的緣由,過去11年里,韓國對華反傾銷16例。隨著韓、中對外貿依存度的提高和出口商品重疊現象越來越嚴重,兩國在傳統的歐美等出口市場上的競爭將日益加劇。
中韓雙邊貿易正進入發展最佳時期。一方面,中韓之間正在研究論證建立自由貿易協定,可見建立在互補基礎上的中韓經濟合作正在朝更加緊密的方向發展。2005年11月,韓國政府更是采取了積極務實的態度,正式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這一事實將有力地推動兩國的經貿合作,推動雙邊關系的發展。另一方面,中韓雙邊貿易還存在許多不和諧的地方。中國對韓國貿易的主要問題集中表現在關稅壁壘、技術性貿易壁壘、市場準入問題等方面上。
三、拓展雙邊貿易空間的對策建議
中韓雙邊存在著互補性的經濟結構和共回的利益訴求,“十一五”期間,中韓雙邊貿易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為此,應提出某些雙邊貿易增長的促進戰略。
第一,從戰略高度上認識并重視對韓國的貿易
多年來,中國不斷加大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的力度,但是效果并不太理想。韓國市場無疑是市場多元化戰略的一個重要的成功者,韓國對中國外貿的意義已經超出西方發達國家,如德國、法國等。韓國成為最成功地以中國為市場拓展本國經濟的國家。對于中國來說,韓國不斷擴大的市場規模與消費潛力,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市場中令人矚目的一個經濟體。正確認識韓國市場在我國出口貿易發展中的地位是開拓韓國市場戰略的關鍵。“十一五”期間,要在戰略高度上重視韓國市場的開拓,確認韓國市場對我國進口市場的戰略性支撐地位。為此,必須調整我國對歐盟的貿易政策導向,提高歐盟市場在我國發展對外貿易中的戰略地位,把它放在與美國和日本市場并列的水平上,作為中國市場開發的“第一梯隊”。
第二,采取積極務實的姿態,探討簽訂中韓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或者更高形式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形式
中韓建立自由貿易區具有實際基礎。中韓兩國GDP總和為2.3萬億美元,約為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的1/6,但是比其他地區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規模都大,是東盟的3倍,南方共同市場(巴西、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的3倍多。中國、韓國在對方進出口市場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04年,中韓兩國的貿易額加在一起達到16300億美元,占到世界貿易總額的9%。從地區國別來看,這一規模約為北美自由貿易區外貿總額的一半,卻達到東盟的1.5倍,南方共同市場的7倍。中國在中日韓、日韓自由貿易區建設存在諸多障礙時,應該優先考慮中韓雙邊自由貿易區的可能性。
第三,實現商品結構多元化,提升中韓零部件貿易合作程度
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中指出,零部件貿易將成為一個新的增長點。1980年,東亞國家零部件貿易出口比重僅為6%,2002年,這一比例提高到15%,高于其他地區發展中國家水平。根據韓方統計,2005年中國出口到韓國的汽車零部件占總出口量的23%。考慮到目前,國家已經開始策劃出臺相關政策,加快扶植若干個國家級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因此可以預期汽車零部件貿易將成為中韓未來幾年內增長迅速的產品類別。
第四,中韓雙邊貿易能否快速增長還受到其他很多因素的制約。比如貿易便利化、貿易基礎設施、國內政策支持等等方面
當前中韓雙方之間在貿易便利化方面仍然有許多障礙,包括商務人員簽證申請手續復雜、時間長、技術壁壘多、政策不透明、企業間關稅待遇不平等、配額管理制度不合理等等問題。這些問題已經對雙方貿易發展形成一定的負面影響,應當成為近期首要解決的問題。同時貿易摩擦往往使得出口商失去市場,負面作用十分明顯。當前階段,中韓兩國都需要深諳對方的重要性,有效應對貿易摩擦,合作獲益遠遠勝過對立。